曾經有人說,女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所以,聰明的女人絕不會因為年齡而恐慌,也不會費盡心機、絞盡腦汁地與年齡“作對”,因為她們懂得,年齡的寬度和厚度是不能成正比的。女人20歲也好,30歲也罷,就算是40歲也沒問題,都可以原汁原味地享受身為女人的美麗與幸福:20歲的女人撥弄吉他,灑脫、率真;30歲的女人彈奏鋼琴,明智、敏感;40歲的女人傾聽弦樂,優雅、包容……即使歲月無敵,即使青春不再,女人依然可以快樂地成熟、優雅地老去,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那些我們熟悉的容顏,在時間的磨礪下反而會煥發出別樣的光澤,一直生機勃勃地美麗下去!
女人的年齡,與其說是一個長度單位,不如說是一個密度單位,年齡的含金量其實就是生命的含金量、青春的含金量、魅力的含金量。只要你多一點兒內涵,每天給自己增加一點兒自信,就會感覺生命永遠充滿活力,永遠充滿魅力。總之,女人只要帶著積極的心態去生活,就會永遠年輕、永遠時尚!
女人“裝嫩”又何妨
裝嫩,其實是個略帶嘲諷味道的貶義詞,是對年齡已大、青春不再卻故意在言行舉止、外貌等方面裝作年輕或時髦的一種嘲諷,尤其適用于女人。但是在生活中,裝嫩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緩沖現實壓力的途徑,越來越多的女性步入了“裝嫩族”。
一項調查表明,在日常生活的人群當中,有25%左右的人有非常突出的裝嫩心理,其中,男人的裝嫩周期是8年,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男人已經40歲了,他往往會裝成32歲的模樣。相比之下,女人的裝嫩更瘋狂、更大膽一些,她們的裝嫩周期通常在10~12年。
放眼望去,大街上30歲以上化透明裝、穿迷你泡泡紗裙的“90后”比比皆是。在大學校園里,常常看到一群年齡不詳的“女娃娃”一邊吮吸著“奶瓶”,一邊不屑地說:“我是寶寶,我怕誰?”在職場中,“裝嫩族”更是隨處可見:背個雙肩包、身著牛仔服、頭戴棒球帽——這樣的裝束不再是時尚學生們的專利,很多三四十歲的白領一族,更是從頭到腳“一身孩子氣”,裝嫩之風橫掃女性半邊天。
有人說,21世紀本來就是一個后純真時代,或許是人們對成人世界的虛偽太厭倦了,又或許是對兒童國度的純真太羨慕了,裝嫩成了很多人不離不棄的選擇。雖然穿得像孩子一樣并不能真的把自己變成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至少可以讓人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這就足夠了。
在“年輕心態”的召喚下,女性們紛紛步入了“裝嫩族”的行列。不僅穿著不再是判定實際年齡的依據,而且女性在行為舉止上也開始徹頭徹尾地“嫩”起來。女性之所以裝嫩成風,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對容顏衰老的恐懼,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希望以新鮮的著裝讓自己顯得更青春、更富有激情和活力。
芳在一家體育健身器材公司工作,今年32歲,但從她的穿著、舉止上來看,不過是一個20歲剛出頭的“小丫頭”:大紅、鮮橙等時尚靚麗的色彩,短裙搭配吊帶衫,披肩秀發配上芭比娃娃一樣的劉海,乍看上去,說她是二八年華的妙齡少女也不為過。
談起“嫩裝”,芳頗有幾分得意地說:“以前剛從大學畢業時常常要偽裝老成,上班都穿深色套裝,如今真的一天天‘老’了,才發現青春年華的可貴,所以趁現在青春還沒有徹底溜走,趕緊抓住青春的尾巴‘裝嫩’一把,如果能被人認為只有20歲,實在是令女人幸福的一件事。‘裝嫩’是人為主觀地延長自己的青春,這樣年輕的生活才是快樂的生活!”
心理學專家分析認為,現代女性普遍承受著來自家庭和事業兩方面的壓力,而裝嫩正是她們釋放壓力的一種渠道。不少女人在職場中打拼,辛辛苦苦終于確立了白領階層的地位,物質生活條件雖然優越了,但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也讓她們對青春的悄然逝去頗感遺憾。于是,很多青春不再的女性開始傾向于在心理上繼續年輕,并以穿著和行動重新定義著“年輕”。
其實,“裝嫩”是一種時尚、輕松的生活態度,是一種心態年輕的體現。現代女性每天都奔波于職場和家庭之間,緊張自不必說,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更是讓她們喘不過氣來,偶爾“裝嫩”一把,不僅可以活躍緊張的生活氛圍,還可以使自己忘記年齡的煩惱,保持一顆童真的心,以更好的心態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同時也有利于自己的身體健康。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作為一個現代女性,完全不必在乎別人如何評價,更不要覺得“裝嫩”是一種羞恥,只要你覺得快樂,就不妨勇敢大膽地“裝嫩”、大大方方地“裝嫩”。當然,“裝嫩”也要恰到好處,即在年輕和成熟之間“裝”得得體,不能過分夸張,不要讓人產生不真實的感覺,更不要引起他人的厭惡和反感,以免弄巧成拙,裝嫩不成反受其累!
女人,別為了面子而活
在中國,面子是人們最注重的,因為誰都知道有面子就有尊嚴,沒面子就低人一等,受人歧視。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人活的就是一張臉面,好臉面無可厚非,但為了要面子而使自己受委屈,就不能不說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了。
面子再好,也只能是表面的、虛浮的,而里子卻是深層的、實在的,是一個人實力的體現。只要面子,不要里子,注定只能是徒有其表的“紙老虎”,中看不中用。
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筆下的瑪蒂爾德,就是一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瑪蒂爾德是一個教育部小職員的妻子,然而,她卻貪慕虛榮,對自己的生活境遇極為不滿,夢想自己能像上流社會的貴夫人那樣過奢侈豪華的生活。為了去參加一個上流社會的舞會,她向朋友借了一條精美的鉆石項鏈,可是在舞會上,她卻把項鏈丟了,為此她背上了一筆巨大的債務,整整10年才還清。更可笑的是,最后朋友告訴她那是一條根本不值錢的假項鏈!為了一時的虛榮,瑪蒂爾德付出了10年的艱辛和人生最寶貴的青春!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像瑪蒂爾德這樣“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卻比比皆是。他們想享受富貴的生活,可又沒有那個實力,但依然“打腫臉充胖子”,過著不屬于自己的奢侈生活,當時似乎挺有面子,但浮華過后,終究會讓自己走進死胡同。到那時才捶胸頓足,已經為時太晚了。試問:這樣的面子還值幾個錢?
張小姐是一家公司的文員,她的未婚夫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買房時,丈夫打算買個小戶型,等經濟好轉了再換大房子。可張小姐就是看不上小房子,說會被親戚朋友笑話,并且撂下了一句狠話:“沒房子就別想結婚!”由于怕婚事告吹,丈夫的父母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積蓄,作為大戶型的首期房款,可每月4000多元的分期付款,就落在他們夫妻二人身上了。
張小姐和丈夫的月收入加起來才將近6000元,扣除房貸,幾乎所剩無幾。有一個月,他們連續收到了3份“紅色炸彈”,剩下的那點兒錢都變成了“份子”,只好厚著臉皮到父母家蹭飯吃。日子過得捉襟見肘,本來早應該提上“議事日程”的“生孩子”只好無限期延后……
案例中張小姐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為面子而活,在我國是一種普遍的心理。一個人發達了,就想站在世界的巔峰讓全世界的人都看見。可是炫耀的心理一旦走向極端,就變成了“裝闊”。即使把吃奶的力氣都使出來,恐怕也難以支撐死要面子留下的后遺癥。
從本質上來說,死要面子是一種扭曲的自尊心,是自尊心過分夸大的表現,是人們為了取得榮譽或引起普遍關注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在行為上,死要面子主要表現為盲目攀比,過分注重別人的評價,有強烈的嫉妒心等。死要面子的人其實活得很累,“死要面子活受罪”是他們最真實的寫照。
曾經有一篇報道,說的是一位女士,月收入不過2000~3000元,但為了在別人面前炫耀,她省吃儉用,攢下大半年的收入去高檔專賣店買了一個路易·威登的挎包,然后她為了省下打車錢,就每天背著這個挎包去擠公交車或走路上下班。
這個女人為了在別人面前顯示高貴,超出自身承受能力去購買高檔挎包,以至于她要以百倍、千倍的辛苦來償還這份面子的“債務”,從而失去了自由、獨立和持久的心靈快樂。
那么,女人怎樣才能克服死要面子的心理呢?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榮譽觀。有了榮譽感,才能激勵自己不斷進取、奮發向上。但這種榮譽感是建立在正確的榮譽觀基礎上的,即要把榮譽作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而不是把榮譽作為炫耀自己的資本。
其次,要樹立實事求是、不計名利的思想。作為一名年輕的女性,肯定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希望自己事業有成、家庭幸福。但是,如果你所做的一切努力僅僅是為了博得別人的好評和艷羨,那么終將是得不償失的。因此,你應該發揚實事求是的作風,腳踏實地地工作和生活,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千萬不要打腫臉充胖子,更不要弄虛作假、沽名釣譽。
總而言之,“死要面子”注定只能“活受罪”。如果你想讓自己生活得快樂、輕松,就必須努力擺脫死要面子的心理,踏實地地工作和生活!
無法選擇出身,但可以選擇出路
人的出身是無法選擇的,有的人生于官宦豪富之家,衣食無憂,身體健康;有的人生于窮鄉僻壤的寒門,衣食無著,體弱多病。貧富的懸殊、社會背景的差異,決定了他們從小就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出身好的人,從家門到校門,再到商場或官場,一路綠燈,春風得意;出身差的人,讀書上學,經費東拼西湊,靠打苦工養家糊口。
誠然,這個社會存在著不公平,因為人與人的出身有差別,人與人的境遇有差別……但這個社會又是公平的,它給每個人提供了實現自我的機會。即使你出身平庸,即使你遭遇了難以想象的磨難,你一樣可以實現人生的輝煌。荊釵布衣和鳳冠龍袍,不過都是身外之物,沒什么質的差別,遮蔽的都是肉體凡胎,終究要化作一縷青煙,隨風而逝。而心靈的潔凈與美好,卻獨屬于自己。
有一首詩詮釋得非常好:你無法選擇出身,但可以造就未來;你不能勾畫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寬度;你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可以提升內在的氣質;你不能預知未來,但可以把握現在……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所以我們如苔花一般平凡,但我們可以決定我們的未來,像牡丹一般綻放出奪目的光彩。”嵐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和身邊的朋友。
嵐在家中排行老四,上中學時一個姐姐突然患了肌肉萎縮癥。為了給姐姐治病,家里四處借錢,背上了沉重的債務。目不識丁的父母為了供嵐讀書,只好南下打工。
高中畢業以后,嵐順利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學,開學時她帶著家里東拼西湊的1000元錢來到學校。開學后不久,她找到了一份兼職的家教工作,并辦理了助學貸款。
家庭的貧困絲毫沒有影響嵐的學業。大一班干部競選時,她憑借出色的表現當上了班里的團支書,并且一當就是四年。大二下學期,嵐又通過競選當上了學院的團委副書記。學校內外,總可以看到她活躍的身影。在全院舉辦的辯論賽上,她被評為最佳辯手;在學院英語演講比賽上,她獲得了特等獎……20多張獲獎證書記載著嵐輝煌的大學時代。她連年獲得學校獎學金,并且還被學校授予了“百佳大學生”“大學生標兵”等稱號。
大學畢業以后,嵐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出色的個人能力,被一家大型外資企業錄用,成了一名卓越的女白領。
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把握自己的未來,可以選擇自己走什么樣的路。得意和失意,對一個自信的人來說,原本就是同一個概念。因為自信的人從來不會把挫折、坎坷當成失意來看待。很多時候,我們雖然經過了努力和奮斗,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這只能怪我們自己錯了,我們需要改變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這樣,我們的心靈才能得到升華,我們才能贏得一個屬于自己的全新世界!
都說“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但并不是每個“窮二代”都有這樣的機會。涵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都是目不識丁的農民,除了種糧食和種菜之外,再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涵初中畢業以后,為了幫父母減輕負擔,毅然放棄讀書機會,南下打工去了。
剛開始在工廠里打工,每天12個小時的流水線作業,每個月只能拿到800元錢。一年以后,涵發現除了解決溫飽問題,打工很難從根本上改善生活。于是,他毅然辭工,利用打工存下的3000元錢,購進一批鞋,和一幫老鄉在市區的購物廣場、商業步行街等處擺起了地攤,做起了“流動型小販”。
在隨后的幾年里,涵嘗盡了“走鬼”的苦辣辛酸。但是好在他進貨頗有眼光,再加上會說話,所以生意還算不錯。在擺地攤的幾年里,他賣過鞋、衣服、飾品等。“什么好賣就賣什么。”涵說,“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賺一百多元,差的時候就只有幾十元。雖然比較辛苦,但總比在工廠里打工強,一個月下來賺兩三千元錢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