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冷酷的爸媽 最不幸的我(1)
- 表達愛:不會愛的父母和渴望愛的孩子
- 俞瑜
- 4904字
- 2016-01-08 10:46:16
每一對父母都宣稱自己愛孩子,然而愛孩子不僅僅是為他(她)提供物質保障,同樣也要關注他(她)的心靈。一對真正懂得愛的真諦的夫妻,從來不將孩子與任何其他的情感或價值聯系起來,更不會在輕憐蜜愛的時候將孩子視為愛情結晶,在夫妻緣盡之后就將孩子視為激情的產物,棄之不顧,或用這一種自以為是的方式去傷害孩子。
【訪談】柳莫亞(女)
一位朋友對我說,他表姐家有一個女兒今年剛剛上小學五年級,但性格十分古怪,不僅顯得十分早熟,而且和小朋友們相處時,也經常用嘲諷的口氣談論事情。而讓他更擔心的是,表姐和表姐夫最近正在鬧離婚,他擔心孩子受他們的影響,就把小外甥女接到了自己家中住。
因為知道我經常接觸“問題”孩子,所以他希望我能夠見見這個小孩,以便了解孩子的狀況。在朋友的盛邀之下,我來到了他家,見到了他的小外甥女——柳莫亞,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大人”……
時常處于冷戰中的爸媽
剛見到莫亞的時候,我感到非常驚奇,她不像其他同齡孩子那樣靦腆,但也不是很鬧的孩子。我知道,她正習慣性地觀察著我,而我在這個過程中,也一直觀察著她。在和她開始交談起來后,我漸漸地發現,這是一個外表十分強悍的小女孩 。
訪談者:你今年已經上五年級了?
柳莫亞:嗯。
訪談者:為什么到舅舅家來住?
柳莫亞:爸爸媽媽正在鬧離婚。
訪談者:你懂什么叫離婚嗎?
柳莫亞:(莫亞用奇怪的眼神看了看我)我知道,以后爸媽就不住在一起了,我還會有新的爸爸和媽媽。
訪談者:那你呢?你覺得爸爸媽媽不住在一起了,你以后怎么辦?
柳莫亞:……我不知道。
訪談者:如果你必須選擇一個的話,你想和爸爸一起住,還是媽媽?
柳莫亞:誰都不想。我想自己一個人住。
訪談者:為什么呢?
柳莫亞:我討厭他們。
訪談者:他們是爸爸媽媽呀,莫亞不喜歡爸爸媽媽嗎?
柳莫亞:不喜歡,他們總是吵架,還摔東西,他們把我最喜歡的瓷娃娃都摔破了。比起爸爸媽媽,我更喜歡小舅舅(我的朋友)。
訪談者:爸爸媽媽經常吵架嗎?
柳莫亞:嗯,他們有的時候是吵架,有的時候不說話,但我知道他們那個叫冷戰。
訪談者:那他們經常在家冷戰嗎?
柳莫亞:從我有記憶以來,他們一直是這樣的。如果他們沒有吵架的話,多數時間都在冷戰。
訪談者:他們冷戰的時候,你怎么辦?
柳莫亞:在自己的房間里看書、畫畫、上網,有的時候我也會和小朋友們一起出去玩。
訪談者:不會感覺害怕嗎?
柳莫亞:他們一直是這樣的,我已經習慣了啊,不覺得怎么樣。
訪談者:你過得快樂嗎?希望爸爸媽媽有改變嗎?
柳莫亞:我很想忘記他們的事情……。我現在最大的希望是讓他們離婚,我想開始新的生活。
訪談者:其實我一直有個問題想問你,你不覺得自己太早熟了嗎?
柳莫亞:我知道,老師也是這樣說的。不過我覺得這其實挺正常的,我的好幾個朋友都是和媽媽或者爸爸單獨過,我覺得我們都是這樣的,不過這樣也挺好的。
訪談者:早熟很好嗎?
柳莫亞:對啊,大家都說我很成熟、懂事,其他同學的家長也夸過我。
訪談者:你把自己的想法對爸爸、媽媽說過嗎?
柳莫亞:他們根本沒時間聽我說,而且我知道他們還是很希望我快點長大的。
訪談者:為什么這么說?
柳莫亞:我要是早點長大,他們就能不用顧忌我了,也不用再冷戰了,可以直接離婚了。現在他們雖然說要離婚,但我覺得他們不會的。
訪談者:為什么呢?他們不是經常冷戰,而且還時常吵架嗎?
柳莫亞:但是如果他們離婚了,他們就有一個人要單獨養我,如果不養別人就會在他們背后戳脊梁骨,罵他們冷血,沒人情味。但我知道我爸媽都不想養我,我爸是因為我是女孩,我媽是因為我會影響她再婚。
訪談者:你怎么會有這種想法呢?
柳莫亞:不是我自己想的,上個月我們學校早放學,我提前回家偷聽到我外婆和我媽說的。
活在家庭恐懼中的孩子
朋友走過來,打斷了我們的談話,他告訴莫亞,有小朋友來找她玩了。見莫亞和小朋友出門之后,朋友才嘆了一口氣,坐下來和我談起了莫亞家的事情。
莫亞的爸爸媽媽當年是自由戀愛結合的,本來雙方父母都不贊同他們在一起,但他們一個活得自我,一個任性驕縱,所以兩家人都管不了他們,最后也就同意了他們之間的婚事。對于這樣一個完全自主決定的婚姻,所有人之所以由反對轉向支持,其實除了管不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然而,莫亞的爸爸、媽媽剛剛結婚沒多久就讓大家都失望了,當時他們還沒有孩子,兩個人就已經因互不相讓的性格提出了離婚。為了維護兩家的名譽,也為了讓莫亞的爸爸、媽媽變得成熟,本來互相看不對眼的親家卻走到了統一戰線上,堅持反對他們離婚。缺乏足夠經濟來源的莫亞爸媽就這樣度過了第一次離婚危機。
一年后,莫亞出生了。這對于兩個家庭來說是一件大喜事,然而對于莫亞來說,這也許真的稱不上是一種幸運。從莫亞出生之后,伴隨著她的不是父母的歡笑聲,而是兩張冷臉,和時常的爭吵怒罵聲以及摔東西的聲音。其實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夫妻間彼此傷害的最大受害者往往都是夾在中間的孩子,莫亞家也不例外。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莫亞就經常要獨自面對自己最親近的兩個人面目猙獰地互相傷害,或看似平靜地漠視對方。與此同時,忙于搞家庭內部戰爭的父母,卻無暇顧及他們那個幼小的孩子,劍拔弩張的夫妻不僅忽略了莫亞在物質上的需求——經常忘記給莫亞開家長會,甚至有時連孩子的晚飯也忘記做,同樣對莫亞在情感上的需求也未能滿足。
很多時候,年幼的莫亞要一個人去上學,因為她的爸爸媽媽正在家里搞冷戰,偶爾爸爸、媽媽送莫亞去上學,也會互相抱怨,這讓夾在兩個最親近的人中間的莫亞在情感上很受傷。隨著莫亞的不斷長大,父母之間的感覺也更加惡化了。
面對這樣一對父母,莫亞的性情也發生了改變。小的時候,莫亞是一個靦腆、害羞又有點膽小的女孩,然而上了小學以后,莫亞卻變得尖銳了,不僅經常說反話,在和小朋友玩的時候也經常因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
雖然莫亞的學習成績不錯,但她在學校里的表現卻讓老師們感到有點頭疼。別看莫亞是個女孩子,但她在班上比男生更像小霸王,全班同學幾乎都要接受莫亞的“領導”。
好幾次莫亞的班主任把她的父母請到了學校,但莫亞的父母竟然在老師面前互相指責,推卸責任,而莫亞則站在一邊看著自己的父母在老師面前爭吵……
在和我敘述這些事情的時候,我不僅完全明白了朋友的擔心,對莫亞這個十一歲的小大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一個活在壓抑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即使她沒有直接遭遇暴力,也依舊會產生恐懼,恐懼就是流動的不安的情緒,而莫亞則將自己的這種不安情緒用強悍的外表和叛逆的行為掩蓋起來了。
同學生日宴會上的一幕
當莫亞每天耳中充斥著父母吵架的聲音,感受著冷戰的壓抑的時候,她的同學們正開開心地在家和自己的父母們親熱地玩著親子游戲,或在父母的幫助下寫著家庭作業……
看到再一次回到舅舅家的莫亞,我忍不住又與她展開了交談。
訪談者:剛剛來找你玩的是你的朋友嗎?
柳莫亞:是我的同學,過兩天就是她的生日了。
訪談者:她是來邀請你去給她過生日的嗎?
柳莫亞:就算是吧。
訪談者:為什么這么說呢?
柳莫亞:我知道她不是真的想要我去她家,肯定是想讓我給她準備生日禮物。
訪談者:也許她并不是這么想的,你可以先去看看再說呀?
柳莫亞:我不去,我會送她禮物的。
訪談者:為什么不想去呢,她不是你的同學嗎?
柳莫亞:我不想看到同學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些笑臉。
訪談者:爸爸媽媽沒有為你辦過生日宴嗎?
柳莫亞:他們不是忙于自己的工作就是忙于冷戰,根本沒時間管我,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從沒開心地過過一次生日,他們不是冷戰就是吵鬧,根本沒有生日的氣氛。后來我上小學之后,就主動要求他們不要給我過生日了。
訪談者:看到同學們過生日時快樂的樣子,你感到很難受是嗎?
柳莫亞:嗯,我覺得看了之后很想哭,看著同學和她的爸爸媽媽在一起,我就是會想到自己不是吵架就是冷戰的父母,感覺同學的幸福就像是在嘲笑我一樣,所以同學過生日我向來是只送禮物。
訪談者:你也想讓父母給你舉辦一個像同學們這樣的生日宴會嗎?
柳莫亞:(搖了搖頭)我只想讓他們不要再冷戰或者爭吵了,不過我知道他們肯定還是會那樣的。
訪談者:雖然你父母的關系不是很好,但他們對你難道也很不好嗎?
柳莫亞:如果說不打罵孩子就是好父母的話,他們勉強合格。但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我覺得他們一點也不適合做父母,至少我不喜歡這樣的父母。
訪談者:那你覺得好父母的標準是什么?
柳莫亞: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總吵架、冷戰的父母不是好父母。
訪談者:你想要什么樣的父母?
柳莫亞:我希望我的父母能夠和我一起出去玩,能夠在我每天放學之后和我一起做功課,還有就是能夠給我去開家長會,在我過生日的時候也能和我一起招待同學來家里玩。
訪談者:你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是什么樣的父母?
柳莫亞:我覺得他們根本不在乎對方,也不在乎我,他們很自私。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經常來勸他們,但他們還總是吵,要不然就冷戰。有的時候,我真的很恨他們、很想離開這個家。
訪談者:你曾經離家出走過?
柳莫亞:沒有,我只是想想而已,因為我的零用錢不多,如果我就這樣離家出走,很快就會被找回來的。有的時候想想我這樣比起我的同學好多了,她的父母也和我的父母一樣,總是吵架,但他們很可惡,在生氣的時候經常拿我同學出氣,總是打罵她。
訪談者:像你這樣的情況,在學校很多嗎?
柳莫亞:我也不知道,但我們班上有幾個同學的父母關系也不太好,所以我們經常在一起玩,感覺比較有話題。
訪談者:他們也和你一樣討厭自己的父母、討厭回家嗎?
柳莫亞:嗯,我們都很討厭自己的現狀,我們約好了以后一起考中學還有大學,等我們自己能夠掙錢的時候就離開家,一起到外面租房子住。
訪談者:那你們班上的其他同學呢?
柳莫亞:除了我們幾個,其他同學和自己的父母相處得都很好,他們的父母經常來接他們回家,有的時候還是爸爸媽媽一起來。他們的父母都有說有笑的,和我們的父母很不一樣,不過我覺得那些同學都很幼稚,我不愿意和他們在一起玩。
有人說,幸福不能比較,但很多時候我們的幸福感的確是一個比較級。每當看到其他同學得到父母的關愛的時候,或看到同學們的父母有說有笑的樣子,莫亞就會生出一種莫名的情感,有的時候它表現為自卑,有時時候它則表現成嫉妒。
我成了爸媽口中的累贅
當父母用不幸的方式來解讀自己的生活,用冷戰、爭吵來處理家庭問題的時候,其實最不幸的就是孩子,尤其是那些了解了別人的父母是如何幸福生活的孩子。
然而這對一個孩子來說還不算最不幸的事情,對生活在家庭陰影下的孩子來說,被自己的父母所厭惡,才是最不幸的事情。
莫亞的父母鎮日忙于內斗,卻忽視了莫亞在情感上的需求,甚至在無意之中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而不自知。在我和莫亞見面后的一個月,莫亞出事了……
拜訪朋友(莫亞的舅舅)一個月后的某天下午,我再次接到了朋友的電話,在電話里他焦急地對我說,莫亞在學校打了同學,回家后遭到了父母的打罵,現在已經快一周了,莫亞躲在自己的房間中不去上學,甚至家人和她說話也不理人。莫亞的父母和親戚都很著急,看著孩子變成這樣,終日搞冷戰的夫妻也熄火了,但莫亞依舊沉默。
聽了朋友的敘述,我連忙答應要過去幫忙,不久后朋友開著車將我送到了莫亞的家。進入莫亞的房間我見到了一個月未見的小女孩,比起上個月,她現在的確變得有些不一樣了,不僅僅是變得沉默了,她的眼神也變得更迷離、更茫然了,我不知道她是否知道我已經進入了她的小天地,但我清楚,她現在需要我的幫助。
從莫亞的房間中出來,我將自己的看法告訴了朋友:莫亞很可能是因為暫時性的刺激產生了心理障礙,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位心理醫生來引導一下。
朋友和莫亞的父母商量了一下,最終他們決定到心理咨詢機構請一位心理咨詢師過來。在等待心理咨詢師的過程中,我和莫亞的父母又聊了一下莫亞打同學事件的全過程。
莫亞打的是自己的同班同學楊慶,楊慶可以算得上是莫亞他們班的一個惹禍精了,只要班上出了事情,多半都與他有關,但楊慶平時和莫亞的關系還不錯,至于兩個孩子為什么會反目,甚至大打出手,就連莫亞的班主任也感到費解。事后,班主任曾經問過楊慶,楊慶卻說他也不知道為什么莫亞會打他,以前他們經常開玩笑的,比那天過分的話都說過,但從來沒有出現過打架事件。就這樣,莫亞和楊慶同學打架的事情成了一件“懸案”,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解開這其中的奧秘,就連當事人之一的楊慶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