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男孩獨立要趁早——父母學會放手,男孩才有出息(2)

其實,這種爭論是多余的。男孩喜歡用手提就讓他用手提好了,如果真是吃力,那么下次即使別人不提醒他,他也會自動用小推車的。這樣既是對男孩的尊重,也能讓他在生活中學會積累經驗。一個人只有對通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才能記得牢固,而且對男孩個人意見的寬容也能讓他日后有自己的主見。

事實上,兩歲的孩子就懂得選擇了,他們知道自己是想喝半杯牛奶還是一杯牛奶,4歲的孩子就知道自己可以吃下一個蘋果還是半個蘋果……

想讓男孩從小習慣做出選擇,就不必問他們“早餐想吃什么”之類的問題,應該問:“你的粥要熱的還是涼的?”“你想吃煎雞蛋還是煮雞蛋?”這種問話方式是選擇式的,會傳達給男孩一種他要對自己選擇的事情負一定責任的信息。這時他將不僅是一個接受命令的孩子,還是自己生活的決定者與參與者。男孩會從父母的態度中獲得清晰的信息——我們給你提供選擇了,而你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4歲的恒恒和媽媽坐在一個餐廳中,服務員問:“你們想點些什么?”媽媽點完后,恒恒說:“我要一個三明治。”媽媽說:“他不要三明治,他要一個漢堡包。”服務員繼續問恒恒:“你的三明治想要辣的還是不辣的?”這時,恒恒高興地轉向媽媽說:“嗨,媽媽,叔叔認為我的確存在!”

那一頓飯是恒恒吃得最干凈也是最安靜的一次。

選擇和責任幾乎是連體的,假如男孩的事情件件都由父母去做決定,那么男孩會認為自己不用對這個決定負責任,因為這不是他自己的選擇。假如把權利交給了男孩,他選擇時就會非常慎重,而且他也明白,一旦選擇了就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要自己承擔。

每個男孩都需要一次獨行

父母總不能陪孩子一輩子,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沒有自立能力的孩子將會生活得很糟糕,所以明智的父母會放開雙手,給男孩創造一個獨行的機會。

父母如果想讓男孩成為一個自立的人,那么在教育男孩時,即使看著他們“跌倒”,也不要剝奪他們“行走”的權利,因為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站起來,這個過程正是讓男孩走向男子漢的過程。

一個巫師把曾經得罪過他的一家人的兒子偷來,想用最殘忍的辦法報復他們。于是他把男孩送給當地最有錢的富人收養了。

結果,10年之后,人們都覺得命運對男孩太不公平了。原來,這個男孩在非常富有的環境中長大了,可是他卻沒有練就堅韌的意志和強健的體魄,在他十幾歲的時候,收養他的富翁突然因一場變故破產了,男孩不得不從錦衣玉食的生活環境中走出來,可是他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他的軟弱無能讓他感覺生不如死,掙扎了一段日子后,他終因覺得生活沒有出路而絕望地自殺了。

很多家長都抱怨自己的孩子:“父母簡直一刻都不能離開他,每次一離開保準出事!這孩子沒有一點自立能力,不看著他,思想就開小差,也不做功課,說是出去玩,遠地方還不敢去。”可是同時也有另外一些情況,善于教育孩子的父母說:“我兒子一直很懂事,自立能力很強,學習上從來不用我操心,生活上也處理得很好,不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時還經常幫我們出去買東西。”

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我們能夠看出,前一種抱怨式的父母往往是從小就對孩子采取“不放心”的態度,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擔心他做不好,幫孩子吃飯、穿衣,孩子長大后,自理能力差是意料之中的。

一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上海小男孩,因為父親要去國外工作,所以把他寄養在了朋友家中,父親為了讓孩子生活得好一些,每月都要給他寄3000元零花錢。于是,這個孩子平時就不寫作業了,對此,他自有辦法,同學替他做一道數學題,他就給同學1元錢;物理作業也是一樣……

遠在國外的父親好像覺得用錢能夠表達自己不能關心、照顧孩子的歉意,可是他卻沒想到,只懂得給孩子錢實際上會害了孩子。放手并不是表現在把孩子丟下,對他不聞不問,而是要教育孩子獨立。動物要學會自己找食物,才能夠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中生存下去,孩子也一樣,他們同樣要學習獨立處事,才能成為一個自立的人。一位哲人說過:“經過怎樣的洗禮,就會鑄造怎樣的靈魂。”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大膽地放開自己的雙手,讓孩子盡快自強、自立起來。

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就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和信任,善于發現孩子的成長規律,洞悉他們的真正需要,而不是擅做主張地為孩子做這做那。要給予孩子最少的指導和最大的鼓勵,讓孩子主動去嘗試一些東西,在父母的激勵下,他們多數會自愿“獨行”的。

童童5歲的時候,有一次發燒了,媽媽帶著他去醫院打針。針剛扎到屁股,他就開始大哭起來。媽媽見孩子哭得可憐,自己也忍不住哭了出來。孩子看到媽媽哭了,就馬上停止哭泣,揉著眼睛問媽媽:“針又沒扎到你,你為什么哭呢?”

媽媽給他擦著眼淚說:“媽媽膽子非常小,見你哭了,我也很害怕。”

聽媽媽這樣說,童童立刻裝出一副無奈的表情:“你們大人真是太膽小了。算了,以后你不用陪我來了,我自己到醫院來。”

第二天,童童壯著膽自己走到護士跟前大聲說:“你扎吧,我不怕!”媽媽和護士都被童童的表情逗笑了。

故事中的媽媽其實是用自己的做法在變相地激勵孩子,因為“弱”父母往往會教出“強”孩子,父母對男孩的肯定最能激發他們的潛力。為了給父母一個驚喜,男孩往往可以創造奇跡,這種動力能使一個小男孩慢慢地成為勇敢的男子漢。

男孩應該有勇氣、敢作為

暫時的困難是一根繩子,有的人用它來攀登更高的山峰,有的人卻把它當成了上帝賜予他自殺的工具,而那些在困難中爬起來的男孩則是勇敢的攀登者。

勇氣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這是誰都無法回答的問題,但人們都知道如果沒有勇氣,生活將無法繼續。家長應該從小培養男孩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在一個男孩的成長過程中,困難常常會讓他覺得寸步難行,這時,無論是外部的艱險還是內心的恐懼,都需要用堅強和勇敢去面對,否則男孩只能成為一個膽怯者,成為生活的奴隸。

一位媽媽很為他的兒子苦惱。兒子都已經18歲了,卻一點男子漢的氣概都沒有,無奈之下,這位媽媽帶著男孩去拜訪一位有名的拳擊手,希望他能幫忙訓練兒子,把兒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拳擊手說:“把孩子留在我這兒吧,過半年以后你再來接他,到時候我保證交給你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這位媽媽放心地回家了。半年后,她如約來找拳擊手,拳擊手就安排了一場拳擊比賽來向這位媽媽展示自己的訓練結果。和男孩對壘的是一位專業的拳擊運動員。這位拳擊運動員剛一出招,男孩就應聲而倒了,可是男孩很快從地上爬了起來,再次接受挑戰。然而這位運動員的實力非常大,男孩一次又一次地被擊倒在地,這樣反復了很多次之后,拳擊手問這位媽媽:“你覺得你的孩子算得上是男子漢了嗎?”

這位媽媽失望地回答:“你的問題真讓我無地自容,我真沒想到這孩子這么差勁,半年過去了,他還是這么沒出息。”

這時,拳擊手意味深長地說:“對此我感到非常遺憾,你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勝負,可是你卻沒能看到雙方實際力量的懸殊。如果不是你的孩子不畏強勢,一次次倒下去又爬起來的話,他早就被真正打倒了,他有爬起來的勇氣,這就是真正的男子漢氣概!”

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摔跤的事情會時有發生,這時,父母要教男孩的是:無論摔得輕還是重,都要快速爬起來。如果男孩選擇躺在原地不動,那么即使再好的機會也會與他擦肩而過。當男孩戰勝挫折,克服困難,最后獲得成功時,就會領略到最大的喜悅。同時,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樂觀精神也會給他帶來好運。

英雄并不只存在于童話中,世界上永遠存在著相對的弱勢和強勢,能夠跌倒了再爬起來就是一種勇敢,而且讓男孩自己爬起來是對他們意志的鍛煉,能夠使他們更從容地面對人生的挫折。

男孩有英雄主義是一種本能,每個男孩都希望自己的英勇行為得到別人的認可,也是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他們才會表現出一種大無畏的精神。但是,男孩心目中的英雄主義多少有些暴力的成分,此時父母要正確地引導男孩并告訴他們英雄主義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

放學后,東東和好朋友小杰還有其他伙伴一起回家,剛走出校門口沒多長時間,他們就看到一群孩子在打架。于是,小杰對東東說:“我們也去看看吧。”

東東搖頭說:“不要過去了,我們還是回家吧,打架是不好的行為。”

小杰嘲笑東東說:“你真是個膽小鬼,肯定是怕老師知道吧。”這時,旁邊的其他伙伴也跟著起哄,但是東東并沒有當一回事,自己回家了。

過了幾天,幾個伙伴一起去小河邊玩耍,一不小心,小杰就掉到水里了。小杰不會游泳,只能拼命地在水里掙扎著喊“救命”,小伙伴們都嚇壞了,有些孩子躲得遠遠的,沒有一點主意,有些跟著喊“救命”,會游泳的孩子也不敢輕易下水拉小杰一把。小杰正一點點地往下沉,形勢非常危急。

正在這時,東東恰巧路過,他看到了這一幕,立即毫不猶豫地脫下衣服跳到河里,把小杰救了出來。從那以后,伙伴們再也不嘲笑東東是“膽小鬼”了,相反,東東還成了他們心中的英雄。

有些男孩認為打架厲害或讓人害怕就是英雄,這其實是男孩對勇敢的誤解,此時父母應該讓男孩認識到所謂的英雄并不一定是他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保衛世界和平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英雄。在挫折中勇于爬起來、戰勝困難、見義勇為、幫助別人等都是勇氣的表現,都能體現男子漢氣概。

從小小家務活開始

孩子成績好是家長最驕傲的事,然而,成績好只說明學習能力強,并不能表示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強。而且,學習成績的提高主要在于學校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鍛煉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做家務就是簡單易行的家庭教育,家長不用擔心孩子做不好或受到傷害,也不必擔心做家務會影響孩子的學習,事實上,做家務可以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與自理能力。優秀的男孩應該全面發展,不僅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還應該有良好的獨立能力、自理能力。不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包辦孩子的事情只會害了孩子。

在現在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對孩子呵護備至,舍不得讓孩子干一點家務活,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了。為了讓孩子安心、專心學習,可以不干家務。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愿做家務了。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家長不讓甚至阻撓孩子干家務,雇請專人代勞孩子的飲食起居,這就是溺愛——一種糊涂的愛。在這種愛的“呵護”下,許多孩子的勞動觀念淡薄,在家里不懂得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不懂得尊重父母的勞動,更談不上體貼父母了。

在這種環境中生活,孩子長大后適應社會的能力較低。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有不勞而獲的心理,甚至因為不會做家務而引發相關的社會問題。

張先生與劉小姐結婚沒多久就自立門戶,兩個人很恩愛,可是沒過多長時間就開始三天兩頭鬧矛盾。兩家長輩細究之下,才知道兩人是為了家務誰做的問題吵鬧不休。

劉母和張母本來想幫兩個年輕人料理家務,可是都在上班,實在分不開身。為了平息事端,張先生的奶奶只好出來幫忙。于是,一個年近八旬的老人隔三差五地去給兩個年輕人整理房間,打掃衛生。

小梁和小趙的情況與他們差不多,結婚后,兩人便在沈陽安了家。兩個人都不善打理家務,于是,遠在營口的婆婆每月都會乘車來沈陽住上兩三天,不為別的,就是來給兩個年輕人打掃衛生,干完活兒后,老人再回營口。

但后來這兩對年輕人還算醒事,特別擠出時間報名上家務課,努力去彌補自己生活上的欠缺,多多少少為老人“減輕了負擔”。

由此可見,家務料理能力將直接影響一個人未來的生活是否幸福。從這個角度看,不讓孩子做家務不是愛而是害。

家長應該明白,讓孩子承擔起一些家務,不但不會累著孩子,還會讓孩子在承擔中養成許多好習慣。孩子會變得更勤快、懂事,生活的自理能力也能提高。當然,在“承擔”的過程中,家長要真正讓孩子保持“獨立”,同時應當指導他們如何做并適時地加以鼓勵,使他們在做家務的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樂趣。

須知,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筑自己的生活。而干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的能力、自信與責任感的有效途徑。

有個父親特別注意對兒子責任感的培養,經常找機會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有一次,他外出參觀學習,臨走時對兒子說:“爸爸不在家,你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漢,晚上你要記得鎖好門,關掉煤氣閥門,千萬不要忘了。”

兒子聽了這話,一下子嚴肅起來,認真地說:“爸爸,你放心去吧,這點事我一定能做好。”晚上,他便給兒子打電話,特別提到自己交代的事情,兒子認真地匯報了自己的“工作”,十分愉快地說:“我早已關好了。”

父親回到家中后,孩子的母親對他說:“我們這兒子,太盡責了,每晚早早就鎖好門,關好煤氣閥門,然后再做作業。有一天晚上都上床了還不放心,又起來檢查一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甸县| 大洼县| 邹平县| 勐海县| 梨树县| 平昌县| 东安县| 泾川县| 和龙市| 余庆县| 沂源县| 沙坪坝区| 亳州市| 师宗县| 普定县| 扶绥县| 宜良县| 蒲江县| 宁国市| 锦州市| 平乡县| 翁源县| 许昌县| 福建省| 清镇市| 万载县| 杭锦后旗| 阿拉善左旗| 桦川县| 乌兰察布市| 响水县| 怀来县| 佳木斯市| 衡阳县| 呼玛县| 米脂县| 镇江市| 绍兴县| 鹤山市| 阳西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