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用行動取代思考
- 人要比錢跑得快
- 橡樹國際理財機構
- 3818字
- 2015-12-28 12:10:33
沉思的人認識世界,行動的人改造世界。要想成為富人,就一定要改造世界,而且,一次行動往往比一千個想法更有價值,所以要用行動取代思考。
英國前首相本杰明·笛斯瑞利曾指出:“雖然行動不一定能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但不采取行動就絕無結果可言。”
有這樣一則生存寓言:
一個小男孩問上帝:“一萬年對你來說有多長?”上帝回答說:“像一分鐘。”
小男孩又問上帝,說:“一百萬元對你來說有多少?”上帝回答說:“像一元。”
小男孩再問上帝,說:“那你能給我一百萬嗎?”上帝回答說:“當然可以,只要你給我一分鐘。”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財富不是靠夢想得到的,而是需要人們付出一定的代價和實踐。
美國成功學者拿破侖·希爾把致富的過程總結為六大步驟:
第一,牢記你所渴望的金錢的確切數目。
第二,設想一下,你要付出什么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第三,設定你擁有所渴望金錢的確切日期。
第四,草擬實現目標的確切計劃,并且立即行動,不論你準備妥當與否,都要將計劃付諸實施。
第五,簡單明了地寫下你想獲得的金錢數目,及獲得這筆錢的時限。
第六,一天朗通兩遍你寫好的告白,早晨起床時念一遍,晚上睡覺前念一遍。
這六大步驟的核心內容就是要行動,任何偉大的財富夢想只有在行動中才會變為現實。
在創富的金光大道上,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任何的收獲最終還是取決于我們自己。不管你現在有多窮,你仍有可能成為富翁,重要的是,從現在起盡早用行動代替那些無用的思考。
許多人一提致富,就會想到一夜暴富。固然,一夜暴富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如中六合彩之類,但畢竟有此運氣的人不多,絕大多數人還得依靠勤奮努力逐漸積累財富。最近一次調查顯示,美國41萬個百萬富翁中,78%的人年齡超過50歲,他們的財富都是通過連續二三十年每周5天做相對枯燥的工作而獲得的。
這個統計數字告訴人們:每當一個“英雄”創辦了一個航空公司,一個計算機公司,或者一個巧克力餅干公司,同時就有成千上萬個普通人在沒人注意到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干著同樣出色的工作。
既然一夜暴富是不現實的,對于尚不是富人的平民百姓來說,與其停留在毫無幫助的思考中,不如早點行動做點實事。美國人查理斯調查了美國170位百萬富翁,發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很少花時間去想那些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事,而是很早就強迫自己進行一些投資。雖然這些投資起初數目并不是很大,但由于投資的時間比較早,利上滾利,到一定年頭后還是積累起了一筆相當可觀的財富。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名13歲學生薩和特,他的家庭經濟十分拮據,父母很少給零花錢,所以他不得不依靠替人照看嬰兒來賺取一些零用錢。小薩和特留意到家務繁重的嬰兒媽媽經常要急匆匆上街購買紙尿片,于是靈機一動,決定創辦他的“打電話送尿片”公司,只收取15%的服務費,便會送上紙尿片、嬰兒藥物或小件的玩具等東西。最初他的公司只是為附近的一些家庭服務,很快便受到左鄰右舍的歡迎,于是小家伙又印了一些卡片四處分送。結果業務迅速發展,生意奇佳。因為他每天還要上課,于是他用每小時6美元的薪金雇傭了一些大學生幫助他分送,現在他已擁有多家規模龐大的公司。
如果當時薩和特只是停留在他那個美好的想法中,而不去實踐,那他就可能成不了富人,至少不會那么快成為富人。
無獨有偶,邁克爾·戴爾也是很早就有想法而又很快付諸實踐的典范。
現在的邁克爾·戴爾是美國也是世界知名的個人電腦商,也是《財富》雜志所列世界500強的首腦中最年輕的一個。他雖然年輕便成為富豪,但他既不是靠繼承遺產,也不是靠中彩,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換來的。
邁克爾·戴爾是在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市長大的,兄弟三個,邁克爾·戴爾排行老二。父親亞歷山大是一位畸齒矯正醫生,母親羅蘭是一位證券經紀人。戴爾在少年時期就勤奮好學、干勁十足。小戴爾相對于同齡人更早熟,特別是經濟上的天賦高出同齡人許多,更為難得的是,他不單是有想法,而且敢于把他的想法付諸實踐,雖然有時他的想法很幼稚,但他的干勁還是讓父母感到驚奇。十來歲的時候,戴爾就開始了賺錢生涯:在集郵雜志上刊登廣告賣郵票。后來,他用賺來的2000美元買了他的第一臺個人電腦,父母問他買電腦干什么,戴爾坦誠相告,用來出售郵票。他把電腦拆開,研究它怎樣運作。父母看到他如此上心的樣子,就想法子給他找來各種書籍讓他參考,很快戴爾就對他的第一臺電腦的性能一清二楚。
讀高中時,戴爾找到了一份為報紙征集新訂戶的工作。他推想新婚的人最有可能成為訂戶,于是雇請朋友為他抄錄新近結婚的人的姓名和地址。他將這些資料輸入電腦,然后向每一對新婚夫妻發出一封有私人簽名的信,承諾贈閱報紙兩星期。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這次行動為他帶來了20萬美元的收入,用這筆錢,戴爾買了一輛德國寶馬牌汽車。汽車推銷員看到這個年輕人竟然用現金付賬,驚愕得瞠目結舌。
第二年,戴爾進了奧斯丁市的德克薩斯大學。進入大學后,戴爾的視野更開闊了,他注意到,大學里人人都談論個人電腦,大凡沒有的人都想買一臺,但由于市面上的個人電腦售價太高,許多人都買不起。一般人所想要的,是能滿足他們的需要而售價又相對低廉的電腦。戴爾心想:“經銷商的經營成本并不高,為什么要讓他們賺那么豐厚的利潤呢?為什么不由制造商直接賣給用戶呢?”戴爾打聽到,當時的個人電腦供應商萬國商用機器公司規定,經銷商每月必須提取一定數額的個人電腦。而多數經銷商都無法把貨全部賣掉。他也知道,如果貨積壓太多,經銷商的風險就比較大,可能會蒙受不必要的損失。于是,他到處聯系經銷商,與他們商談按成本價收購經銷商的存貨,經銷商對戴爾的想法很感興趣,于是戴爾的合作伙伴順利敲定了。而后戴爾開始著手在宿舍里加裝配件,改進電腦的性能。
這些經過改良的電腦一面市就大受好評。戴爾見市場需求巨大,于是在當地刊登廣告,以零售價的八五折推出他那些改裝過的電腦。廣告刊登出以后,戴爾的業務量與日俱增。不久,許多商業機構、醫生診所和律師事務所也成了他的顧客。
他的一切行動并沒有逃過父母的眼睛,有一次戴爾放假回到家中,他的父母表示擔心他的學習成績。“如果你想創業,等你獲得學位之后再說吧。”父親這樣勸道,戴爾當時答應了,可是一回到學校,他就覺得如果聽父親的話,就是在放棄一個一生難遇的機會。戴爾當時很矛盾,父親的勸導和難得的機遇,兩者之間必須做出決策。戴爾想:“我絕不能錯過這個機會。”于是繼續埋頭做他的電腦事業。
一個月后,他又開始銷售電腦,每月可以賺5萬多美元。戴爾坦白地告訴父母:“我決定退學,自己開辦公司。”“邁克爾,你的目標到底是什么?”“和萬國商用電器公司競爭。”戴爾回答說。“和萬國商用機器公司競爭?”父母大吃一驚,覺得這個孩子太好高騖遠了。但無論父母怎樣勸說,戴爾始終堅持自己的意見。最后,他們達成了協議:戴爾可以利用暑假試辦一家電腦公司,如果辦得不成功,到9月就必須重回學校去讀書。
戴爾無暇顧及這個協議,回到奧斯丁后,立即拿出全部儲蓄創辦了戴爾電腦公司,當時他19歲。他以每月續約一次的方式租了一個只有一間房的辦事處,并雇用了公司的第一位雇員,一名28歲的經理,負責處理公司的財務和行政工作。在廣告方面,戴爾在一只空盒子的底部草擬了戴爾電腦公司的第一個廣告的草圖。朋友依照戴爾的草圖重繪后拿到報館去刊登。戴爾仍然致力于直銷經他改裝的萬國商用機器公司的個人電腦。公司剛剛起步,戴爾又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壓力可想而知。
戴爾全神貫注,關注他的業務,第一個月公司的營業額就達到18萬美元,第二個月達到265萬美元。父母看到戴爾的成績,知道再強迫戴爾回學校也是徒勞,只好任由戴爾發展。不到一年,戴爾的公司每月售出個人電腦達到1000臺。戴爾倡導的積極推行直銷、按客戶要求裝配電腦、提供退貨還錢以及對失靈電腦“保證翌日登門修理”等服務舉措,為他的公司贏得了廣闊的市場。到戴爾本應大學畢業的時候,他的公司每年營業額已達7000萬美元。
在這時,戴爾有了新的想法,他果斷停止了出售改裝電腦的業務,開始轉為自行設計、生產和銷售自己的電腦。這一舉動的風險無疑是巨大的,弄不好戴爾多年的所有心血都將賠進去,戴爾沒花什么時間去考慮這些,而是專心致志地開始新的事業。最終他又一次成功了。
現在,戴爾電腦公司在全球幾十個國家(包括中國)設有子公司,每年營業額達到600億美元左右,這是他當初投資數的十萬倍,有雇員80000多名。戴爾個人的財產,2005年就高達160億美元。假如戴爾當年束縛在與父母的那一紙協議中,而不是放手一搏,他顯然是不可能成為當今世界最年輕的富豪之一的。
從戴爾的經歷中,我們也看到,人要做好某件事,最重要的是趕快付諸行動。“行動先于結果,有幾分耕耘,就有幾分收獲。”這是一條定律。
當然,行動要想成功,還有兩點是需要注意的:
一是,要善于把握時機,既不要錯失良機,也不要蠻干。錯失良機是一種遲鈍,蠻干則是一種愚蠢。這兩種情況下的行動都意味著挫折與失敗。要想成為富人,就要像“千眼神”那樣善于察視時機,像“千手神”那樣善于抓住時機,在最好的時機采取最佳的行動。
二是,要切忌猶豫。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尤其在關鍵時刻,再沒有比猶豫更能壞事的了。猶豫不僅會失去機會,而且會減弱行動的力量;不僅不能攻克新的堡壘,而且可能失去原有的陣地。所以,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如果計劃是周密的,時機又是成熟的,那就千萬不要猶豫。猶豫只會失去機會,而決不能取得成功。
總之,任何人都不要企望有誰能把你推向富翁的殿堂,要想成為富人,那你就要趕快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