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理財,財不理你?!备蝗酥詾楦蝗?,與其重視更新觀念、重視理財是分不開的。
現在大多數人對于理財的觀念很保守,而這些保守有時候會使人忽視理財,要想成功地理財,就要改變理財的觀念。中國民間有句俗話:“一分錢要掰成兩半花?!笨上攵?,中國人對錢使用的謹慎態度達到了何等精細的程度。
思想觀念的陳舊及個人和家庭理財方式的滯后,將導致財富的匱乏與生活水平的降低。所以,人們首先應當做的是,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增強個人的理財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并在勤儉持家的基礎上,將個人和家庭的突發性風險降到最小限度,以便通過合理的方式獲取更多的財富。
特別是在當代,千變萬化的經濟環境在不斷改變著人們投資的價值取向,如果想成為理財高手,必須樹立起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理財專家一般用“成功=經驗+智慧+苦功+靈感+運氣”這個公式來引導個人投資理念。在具體投資時,到底喜歡投資什么,或者認為投資什么好,除了看好投資對象有無投資價值外,還要看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有的人在房地產市場里如魚得水,但在做股票時卻處處碰壁;有的人愛好集郵,上路很快,不長時間就已小有成就,但對房地產卻不感興趣。可見,投資者首先必須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然后再決定投資什么,如何投資。想通過理財快速致富,在一夜之間暴富,成為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的人,不適合從事投資理財。幻想用小錢投資,在短時間賺取億萬財富的人,除了“博彩”,其他的路是行不通的。
在美國,富翁的概念不僅僅局限于那些居于華爾街的大亨、體育明星或好萊塢巨星。曾經有人做過仔細調查,結果顯示美國的百萬富翁約占全國人口的10%,而在這部分人中,差不多有60%都是自己搞經營的生意人,他們所從事的事業都很平凡,比如做焊工、開干洗店等。在這些富翁中,絕大多數人不是靠貸款起家的,有80%的人都是靠自己的積累而發財的。另外,雖然他們已是百萬富翁,可他們的生活依然很儉樸,沒有一絲奢華的跡象,甚至,與他們日日相處的鄰居都不知道他們的財產狀況。
為什么美國會有那么多富翁呢?
一家美國投資公司——標準普爾公司曾經做過統計,世界上花錢最厲害的國民就是美國人。同樣,美國人所積累起來的個人平均財富也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這樣的投資理財方式和原則必然決定了美國經濟的特點:人民的儲蓄少,投資多,消費高。
“為什么中國人這么崇尚節約,也沒節約出多少財富?美國人浪費了那么多年,怎么他們還有財富繼續浪費下去?”曾經有一位中國學者帶著這樣的疑問走訪了美國學者,美國學者的回答是:“我們的節約與浪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美國人在生活上雖然浪費,但是在生產成本上節約;而中國人雖然在生活上節約,但在生產成本上浪費?!庇纱丝芍绹烁幼⒅亍伴_源”。
事實上也應該如此,開源是投資理財的根本所在。如果沒有滾滾而來的財富,無論你采用多高明的理財方法,也不可能讓財富增多。所以,應該效仿美國人對待財富的觀念——“節流”是建立在“開源”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沒有“開源”,“節流”是沒有多少積極意義的。
美國人的理財方式也是很有講究的。在華爾街,曾廣為流行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帶著錢去外地做生意的人為了防范小偷,將錢分散地放在身上。他在向別人解釋這樣做的目的時說:“小偷不可能將我身上的錢全部偷走,當他偷走一個地方的錢后,我還有另外一部分錢可以使用?!蓖瑯拥牡览?,我們在投資的時候,也應該嘗試多元化投資,當這一項投資失敗以后,我們還有另外的投資可以獲得利潤,不至于將全部資產“洗白”。所以,多數美國人的投資理財原則是,將一部分錢存入銀行,雖然利息微乎其微,但是比較穩定;再拿出一部分錢買房子,這是一個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另外,拿出一部分錢投資股票。
美國的儲蓄利率很低,因此很多美國人都很愛花錢,不愛存錢,但是這并不是說他們一點錢也不存。為了生活保險起見,他們還是愿意拿出一小部分資金用做儲蓄投資。當然,他們并不滿足于儲蓄投資的收益,而是把錢主要投在證券和房地產上。這樣一來,他們就將資金分散在了各個項目上進行分類投資。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兩點:首先,可以努力爭取在各個領域里獲得利潤;其次,可以盡可能地避免財富盡失的風險。
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理財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理財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實現人生的理想和目標。雖然在這個過程中,財富會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但理財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發財。理財應先求保值后謀增值,短線投資只是這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內容。
同時,理財是一個遙遠而又未知的將來,理財的計劃不僅包括買車或旅游,同時還包括對緊急事故的應急處理。
總之,投資既是人人都想做的事,又是一門實用的學問。投資者只有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才能得到較為理想的回報。
縱觀古今中外那些富商巨賈,仔細研究一下他們的發家史,我們不難發現,商業上的成功者無不深諳這樣一個道理:用錢賺錢,錢能生錢。誰明白了這個道理,誰離成功就不遠了。
賺錢之前,用的第一筆錢該從哪里來呢?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事實上,作為一個企業經營者,無論你有多么強的經營能力,但如果沒有錢供你使用、支配和運作,那么,就好比杰出的將帥沒有士兵一樣,一切只能是空中樓閣。所以,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理財者,要走好的第一步就是設法籌措資金。
資金從哪里來?自己有本錢固然重要,但僅有本錢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靠一個“借”字。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制勝者采用最多的謀略之一就是“借”。劉備靠“借荊州”安身立業而建蜀漢政權;曹操靠借兵、借路、借人頭祭旗,出征諸侯,而稱霸一方;諸葛亮靠“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大敗曹軍,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在現代市場經濟大潮中,“借”也是每一個成功的理財者必備的招術。世界上為數不少的富豪和成功的企業家,大都是從“借雞生蛋”、“借地發財”、“借邊出境”、“借船過?!倍鸩?,最終成為真正的大贏家的。在商業戰場上,“借”,是以少勝多的一種謀略,是省時省力的高招,是識時務者的一種權變,是立業而一展鴻圖的起步階梯。
作為一個成功理財者,還須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斷,但是,十根筷子、一百根筷子、一萬根筷子放在一起,就很難被折斷了。而借錢集資的道理也不例外:個人手里的錢很有限,如果單獨投資,就好比一根筷子一樣,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把它們聚攏起來,形成一定數額的資金后,不僅大大提高了承受風險的能力,而且,投資成功的幾率也隨之提高了。所以,錢不怕少,而怕不聚。
臺灣的塑膠大王王永慶,最初用父親的名義借來2000元臺幣開辦了一個小米店;后來,再用米店賺來的錢開了一家磚廠;然后,又用磚廠賺的錢當本金做木材生意。到20世紀50年代初,他終于積累起5000萬元臺幣的資本。他再用這筆錢做擔保,向臺灣一家銀行申請了67萬美元的貸款,創建了臺灣塑膠工業公司,從而一舉成名。
新加坡玻璃大王陳家和,在他年輕的時候,一位經營玻璃的朋友來找他,要他集資3000元錢(新加坡幣)參加合伙經營。當時,他朋友的企業正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陳家和經多方籌措,加上母親一輩子養豬攢下的1200元錢(新加坡幣),幫助朋友渡過了難關。兩年過后,陳家和逐漸積累起一筆資金。1962年,他以每月100元(新加坡幣)的租金租下了半邊店鋪,取名為“和興鏡莊玻璃工程”,從此正式走上了獨立創業之路。
王永慶和陳家和這種首先通過在親戚、朋友圈子里籌集資金來開創事業的先例,在中國國內及海外華人中是極為常見的。當然,你在向親戚和朋友借錢時,除了要動之以情外,一定要注意向他們詳細介紹你的創業計劃,使他們相信你的計劃是切實可行的,而不是拿他們的錢去瞎碰??傊?,只要你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你的親朋好友是不會不向你施以援手的。
用錢生錢除了“籌”之外,還要考慮到“用”、“生”,最終落實到生財上,這才是“籌”的目的。
如何“用錢”是判斷“理財”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標準。當經過拼搏賺到很多錢后,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用錢的問題。中國有句老話,勤儉可發家創業,玩物會蝕心喪志。如果任意揮霍,可能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當你口袋里裝滿鈔票的時候,如何使用它就須要慎之又慎了。
投資贏利是經商之本。錢要生錢,就必須用在投資上,投資也就是“生”錢之本。大老板首先應是大投資家,其次才應是經營家、管理家。傳統的投資理論一般將投資領域劃分為三大類:一是生產性投資,就是辦廠開礦或搞種植業;二是服務性投資,就是開辦飲食、娛樂等服務企業;三是貿易性投資,就是開辦商店或貿易公司。資金只有投向最能贏利的地方,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通常說的“以錢生錢”,就是通過資本的運作,在資本市場上以錢賺錢。所謂“生”,就是通過兼并拓展自己的原有產業規模,提高自己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份額?!耙藻X生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人創業成功的“三步曲”。在這“三步曲”中,最為基礎的是“生”錢,這是進入財富之門的鑰匙。
懂得更新理財觀念后,怎樣去理財又成為了新課題。擁有好的理財方式,才能夠將自己的資金運用得更加到位。無論你的家庭處于哪一社會階層,科學理財都很重要。也許你會認為自己是沒錢的階層,根本沒必要去理財。事實上,工薪一族更應學會科學理財,相對有限的資金更需要進行精心規劃、合理安排。說得更通俗一點,就像粗茶淡飯,也要有一個營養搭配的問題一樣。所以,個人理財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
如何科學理財,除了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之外,科學理財方式的選擇將成為決定家庭貧富的最關鍵因素。人們常常產生誤解,認為理財就是生財,就是投資賺錢。然而,這種狹隘的理財觀念并不能達到理財的最終目的。理財實際是善用錢財,使個人以及家庭的財務收支狀況處于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質。
在當今現實生活中,財富往往會同個人的理想掛鉤,要實現和達到某種目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要和金錢發生關系。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人們的生活目標和理想總有不盡相同之處。因此,在理財計劃的初步構想階段,你必須確定自己的理財目標是什么。比如短期內你計劃出國旅游、學習進修、購置家具;中期的目標則是結婚、購房、養育下一代;長期目標則是在退休之后的保障問題。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由于投資渠道少,人們的投資意識不強,所以很多家庭只知道儲蓄,而不懂如何理財。當時的社會缺少一個發達的理財市場和行之有效的理財機制。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家庭財產不斷增加,人們已開始感到讓個人財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性,由此迫切需要增加一些理財的學問。人們不僅要考慮一些具體的理財方式方法,而且還要從更加廣闊的人生階段來思考理財的意義和策略。說到底,現代家庭,無論想大富,還是圖小富,都要在科學理財上下功夫。
科學理財包括兩個方面——賺錢和花錢。賺錢就是如何積累財富,實現固有財產的保值和增值;而花錢則是如何用最少的錢獲取最好的服務和最大的滿足。
在現實生活中,科學理財不僅僅是安排好柴米油鹽,而且是把錢財及相關事務納入有計劃、有系統的管理之中。一般而言,理財應該能達到以下目的:一是在考慮降低投資風險的前提下,增加收入;二是在有計劃提高生活品質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三是可以提高個人或家庭的現有生活水平;四是可以儲備未來的養老所需資金。
科學理財還要掌握好時間。籠統地說,早一天開始理財,就可以早一點獲得回報。下面列舉一個雙胞胎姐妹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
張小鳳和張小魚是一對漂亮的孿生姐妹,同一天出生,同一天上學,同一天參加工作。20歲的時候,張小鳳和張小魚都在同一家工廠上班,拿相同的工資,并在同一年結婚,同一年生孩子。
張小鳳一開始就沒忘記把賺的錢先存一部分,并把存的錢做相應的投資。她每年都要投資兩千元,她的投資基本上保持10%的年回報率,她一直持續投資。張小鳳30歲結婚后,離開工作崗位全心打理小家庭。10年來張小鳳每年投資2千元,總共投資了2萬元資金,30歲結婚后再沒追加投資。
張小魚沒有像張小鳳那樣從一開始就存錢和投資,總覺得年輕人用錢的地方很多,因此大手大腳地花錢,到年底基本上沒有什么余款。直到30歲成家以后才開始存錢,到她40歲時,才拿出2萬元進行投資,她每年的投資回報率也和張小鳳一樣是10%。
大家能猜想到她們65歲退休時各自的財富有多少嗎?張小鳳一共是2萬元本金,年回報率10%,投了45年。而張小魚也是2萬元本金,年回報率也是10%,唯一不同的是張小魚只投資了25年。本金相同,年回報率相同,投資時間卻不同。
張小鳳和張小魚都是投資了2萬元本金,在她們65歲時,張小鳳的財富已是8722萬,差不多是所投本金的44倍;而張小魚的財富僅是217萬,只是本金的10倍多。
張小鳳和張小魚投資的本金完全相同,年回報率也相同,惟一不同的是張小鳳開始得早,而張小魚開始得晚,但最后張小鳳所獲得的回報要高出張小魚很多倍。
由此可見,在本金、利率相同的情況下,投資的時間越早,回報率就越高。因此,作為一個聰明的理財者,要清醒地認識到理財的重要性,并且要盡早投資。
當我們擁有了科學的理財觀念和良好的理財習慣后,相信可以更好地管理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