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待床的態度十分謹慎,相傳部分地區的古人還流傳著一種名叫“安床”的習俗。所謂“安床”就是在戀人結婚前舉行的一種儀式。安床首先要根據戀人的生辰八字和喜神位確定床的擺放位置,然后在晚上的時候讓戀人祭拜床神。
據說現在部分地區還保有特殊的鋪床、壓床、滾床的習俗。新婚夫婦的床必須讓長者來鋪,并且在鋪的時候要依次放上大棗、花生、蓮子和桂圓,以借其“早生貴子”的寓意。之后還要從男方親屬中找一個童子睡在這張床上,這就是所謂的壓床。滾床就是在結婚當日,讓一個小男孩在床上打滾。由此可見,人們對床神的信仰至今仍有遺留。
九、行業神
古人信奉的行業神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祖師神,另外一類稱為保護神。所謂的行業祖師神就是該行業的創始人、祖師級人物。行業保護神則是人們認為對行業能夠起到保護作用的神。
造字神
在我國的神話故事中有一位神仙被稱為造字神,他就是倉頡。關于倉頡造字的傳說民間流傳甚廣。相傳倉頡是長著四只眼睛的天神,他養了一只神龜,倉頡從龜背的花紋中受到啟發而創造出了象形文字,由此人們結束了結繩記事的生活。
應該說,造字是一種漫長而辛苦的活動,憑借一人之力根本不可能完成。因此學者推斷倉頡應該是一個對整理古文字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凡人,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的事跡才將他奉為造字神。
梨園神
梨園古代唱戲的伶人信奉的行業神就是梨園神。梨園神又稱老郎神,時常供奉在古代戲班子里。關于梨園神的來歷,民間說法不一。有人說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伶人們信仰的梨園神。
人們將李隆基奉為梨園神并不是沒有根據的。眾所周知,李隆基生前精通音律,熱愛戲曲,還親自操刀創作出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將戲曲行當稱為“梨園”也源于李隆基。
相傳梨園本是長安的一個地名,后來因為李隆基經常在此地訓練伶人,梨園就成了戲曲行業的別稱。由此可見,讓唐玄宗李隆基“出任”梨園神一職也算是實至名歸。
老郎神的稱呼也和李隆基有關。由于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個兒子,即幼子,因此他經常自稱老郎。(“老”在方言中也有“小”的意思)所以后人也把梨園神稱為老郎神。
古代伶人們供奉的梨園神一般都是白面書生形象,樣貌俊美,身穿黃色衣衫,頗有一番情趣。
藥王
孫思邈藥王即是古人信仰的醫藥之神。在古代,藥王信仰極為普遍,但由于區域差別,古人信奉的藥王也不止一位。百姓崇尚藥王的心理來源于對生病的畏懼,因而他們信仰的藥王從上古時期嘗百草的神農,到春秋時期的名醫扁鵲,再到唐朝的名醫孫思邈,與時俱進,時刻翻新。
民間也建有不少祭祀藥王的藥王廟,根據時代、地區不同,藥王廟中供奉的“神”也各具特色。不過在眾多藥王中,孫思邈的影響力似乎最大。后來藥王廟中供奉的藥王越來越多,有時一些當世的名醫死后也都成神加入了藥王廟,接受世人的頂禮膜拜。因此藥王往往不特指某一位神醫,而是一種統稱。
除了這些中國本土的藥王之外,佛教的藥王菩薩也是古人供奉的對象。相傳藥王菩薩為人慈悲,救苦救難,受到了民間百姓的愛戴。
古人的藥王信仰表現出了他們祈求平安健康的美好心愿,也展現出了他們對歷代名醫的尊重與敬仰。
茶神
我國是茶文化的創始國,古人很早就有了飲茶的習慣,唐代還出現了一位茶神。所謂的茶神就是《茶經》的作者陸羽。《茶經》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專著,陸羽對茶文化貢獻卓著,被后人稱為茶圣。從唐朝開始,以茶為生的人就已將他視為茶神供奉了。
相傳江南的茶農一般都會供奉茶神陸羽的陶像,每年采春茶之前要先給茶神敬香,否則就會招致災禍。除了茶農,那些茶館、茶葉店的老板們也會供奉茶神。開茶店的人不但在店里供奉陶制的茶神像,有時還將它作為精致的禮品送給客人。不過民間也流傳著另一種說法,據說如果茶店生意不好,這些老板就會將供奉的茶神像扔到鍋中,用熱茶水澆灌。對于這種“虐待”茶神的行為,茶店老板的解釋是:如此一來,茶的味道會更好,而且茶店的生意也會更紅火。
窯神
我國制陶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在這樣的行業中自然也有著自己信奉的神。根據時代和區域的特點,古人信奉的窯神各有不同。據說神農、舜都“擔任”過民間的窯神。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人還曾將老子、雷公奉為窯神。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泥瓦匠的祖師魯班看似和制陶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但也都被不同地區的老子人當成窯神供奉過。
不過在眾多的窯神中最具影響力的窯神還要數宋代的林炳。相傳林炳本是一位拱瓷窯的大師傅,后來他受到祖龍宮玄女神的點化,改良了瓷窯窯體,為古中國的制瓷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后人為了紀念他就把他也奉為窯神。
據說五月十六日是林炳受到朝廷表彰的日子,在每年的這一天,人們會聚集到祖龍宮中祭祀窯神。在祭拜窯神時,人們并不將各色食品當做祭品,而是用精美的瓷器供奉他。
十、兇神
除了吉祥神、保護神這些能夠給人帶來好運和福氣的神以外,古人也信奉一些帶有兇神性質的神仙,例如瘟神、閻王等。這主要是因為古人對未知世界抱有一種恐懼與敬畏的心理。
瘟神
古人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水平非常有限,很多人因不知名的瘟疫而喪命,因此人們對瘟疫產生了極大的恐懼。后來這種恐懼逐漸演化成了一種瘟神信仰。古人信奉的瘟神又稱五瘟使者,人們認為他們就是主管人間瘟疫的神。五瘟使者分別是:春季瘟神張元伯,夏季瘟神劉元達,秋季瘟神趙公明和冬季瘟神鐘仁貴,以及主管四季瘟神的大瘟神史文業。
人們對五瘟使者的信仰起源于隋唐。據說隋文帝曾親眼目睹空中出現了五個身著不同顏色衣服、手持不同器物的大力士。隋文帝就此事詢問了當時的史官,史官說這五個大力士就是天上主管瘟疫的五個神,他還預言不久后就要發生瘟疫。在這一年中,很多地方真的出現了瘟疫,不少人都在這場瘟疫中死去了。隋文帝有感于五瘟使者的強大破壞力,遂下令修建廟宇祭祀他們。后來道教吸收了這五位瘟神,將他們納入了道教神仙系統中。
由于古人不能使用科學的手段避免和處理疫病,因此只能時常祭拜這五位瘟神,希望通過祭拜、供奉躲過日后的瘟疫之災。
民間還流傳著一種送瘟神的習俗。據說有些地方會在端午節前后舉辦神舟會,人們將事先做好的瘟神像放在神舟中,然后讓船夫啟動神舟開始一段長達四十天的送走瘟神的旅行。由于害怕瘟神會給自己帶來不幸,神舟經過下游地區時,當地民眾會自發組織“打神舟”的活動,阻止神舟靠岸。
雖然瘟神是人們畏懼、討厭的對象,但人們在祭祀瘟神時依舊保持著祭祀吉祥神、保護神時的虔誠。無論祭祀何種神仙,其實都是人們熱愛、眷戀世俗生活的一種表現。
閻王
閻王又稱閻羅王,是我國古人信奉的掌管地府的最高神。但“閻王”并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發生成的概念,而是佛教傳入后才有的。后來人們將佛教中的閻王和人們臆想中的陰間之王結合起來,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十殿閻王的說法。
閻王十殿閻王是地獄之主的統稱。民間常說的閻王爺只是其中一殿的主神。據說閻王爺本來是十殿閻王中地位最高、掌管第一殿的神,后來由于他同情屈死之人,遭到貶斥,被發配到了第五殿中。
在佛教傳入之前,古人還曾經將東岳大帝視為冥界之主,因此也有人說十殿閻王統一受東岳大帝領導。不過在民間百姓心中閻羅王始終是陰間至高無上的主宰之神,所以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閻王的傳說。相傳鐵面無私、一心為民的包拯就是閻王爺的化身。他白天在人間伸張正義,夜晚還要回到閻羅殿中懲奸除惡。因此人們有包拯“日斷人間,夜判陰間”的說法。除此之外,名臣寇準、范仲淹也被人們奉為閻王。據說閻王一職就如同人間的官位一樣,并非一成不變,有時也需要“換屆選舉”。
人們除了杜撰出閻王一說,還給閻王配上了很多輔臣,如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和判官等。
民間傳說閻王手中有一本記錄世人壽命長短的生死錄。人們耗盡陽壽之后,閻王就會讓黑白無常把此人帶到冥府中接受審判。人們被帶到閻王殿外,就會看到負責守門的牛頭馬面,進入閻王殿,四位文武判官會根據此人在凡間的表現,決定其未來的命運。
在世人眼中掌管死亡的閻王也是陰森恐怖的,因此民間出現了很多關于閻王的歇后語。
在這些歇后語中,對閻王都有敬而遠之的說法。例如:閻羅王做生意——鬼都不上門,閻羅王請人——只有鬼敢吃等。
閻王在古人信奉的諸多神當中也算是比較特殊的一位了。人們一般不會直接建寺廟供奉他,因此與其他神仙相比,閻王在人間沒有“容身之所”。
日夜游神
日游神和夜游神并稱為日夜游神,在沒有東岳大帝、閻王和城隍之前,他們就是人們信仰的大兇神。
后來日夜游神轉化成了閻王的部下。
民間傳說日夜游神分別負責在白晝和夜晚出來巡邏,他們屬于監督世人行為的神,如果人們不幸遇到了他們就會“倒霉”。
在神話故事中日游神的扮相頗像世間的文官,白袍黑靴,玉帶系腰,手上還拿著一本卷宗,唯一能證明其身份的就是一塊寫著“日巡”的木牌。
據說如果不沖撞日游神,一般不會招來禍事。然而和日游神相比,夜游神就顯得兇惡多了。相傳夜游神長著紅色的臉頰和肩膀,喜歡惡作劇,愛打小報告,儼然是一個為患人間的陰間小混混,人們對他躲之唯恐不及。
對這兩位小兇神,人們一般不采用供奉祭拜的方式,而是選擇躲避。因此古人如非有要事,一般不在夜間出門,白天出門前也要先查閱日游神所在方位,然后再選擇合適的路線出行。
十一、自然神
風伯
風伯又稱風師、箕伯,是古人信奉的風神。古人對風神的崇拜也經歷了由星辰崇拜到人格化神的崇拜過程。漢代以前二十八星宿中的箕星就是民間信仰的風神化身。到了漢代,風神也開始人格化,因此出現了風伯的說法。據說風伯飛廉是蚩尤的師弟,他的身體像鹿,頭卻像孔雀,而尾巴就像一條蛇,身上還長著豹紋。后來,道家吸收了這位風神,就將風伯塑造成了白發銀須的長者形象。唐宋時期,風神還一度被世人賦予了女神的姿態。
由于風伯的主要職能是“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即協助其他自然神催生世間萬物,因此古代帝王也會祭祀風伯。據史書記載,自秦漢開始,對風神的祭祀已經被納入了國家的大型祭典之中。清雍正帝還在皇宮附近建造了一座宣仁廟,專門用來供奉、祭祀風伯。
但風伯在輔助萬物之外,有時也會形成風災,造成人們財物的損失,因而民間有時也將風伯視為兇神。
雨師
雨師雨師又稱屏翳、玄冥,是古人信仰的掌管雨水的自然神,古人曾將天空中的畢星視為雨神的化身。民間傳說雨師就是古代神獸商羊,相傳商羊是一只獨腳神鳥,身有異能,可以引水救枯。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雨師是上古仙人赤松子,據說赤松子是神農時期的雨神,他可以化身為龍,興云布雨。這兩種說法在民間流傳較廣,因此長期以來商羊和赤松子被人們視為雨師。到了唐朝,民間還曾將李靖作為雨師祭拜。在道觀中供奉的雨師,一般為手持裝有龍的水缽的長須壯年人形象。
古人對雨師的信仰非常虔誠,與風伯一樣,祭祀雨師也被納入了國家祭典之中,除此之外,民間還建有雨師廟。道教舉行祭祀活動時,也要請出雨師神位,供信眾頂禮膜拜。后來這種雨師崇拜逐漸被龍王崇拜替代,民間對雨師的祭祀也逐漸沒落了。
電母
電母又稱金光圣母、閃電娘娘,在民間傳說中是雷公的妻子,主管閃電。據學者考證,電母來源于民間的雷神信仰。在民間信仰中,早期的雷神既管理打雷也負責閃電,后來人們逐漸將雷神的這兩種職責分離,形成了雷公、電母信仰。
關于電母的由來,民間有一個很有趣的傳說。據說古時有一個寡婦非常孝順自己的婆婆,雖然家境貧寒,但她始終讓婆婆過著相對舒適的生活。有一天,她想為婆婆做點葷菜,但家里已經買不起肉了,于是她毫不猶豫地剔下了自己手臂上的一條肉。婆婆吃了寡婦做的菜,卻嫌肉太硬。婆婆私下里想:她一定是將好的肉自己吃了,于是就對著天空許愿,希望雷神將她家的不電母孝媳婦劈死。天上的雷神聽了,不問青紅皂白就將寡婦劈死了。到了下葬的時候,婆婆看到媳婦手臂上的傷疤,頓時明白了。她坐在棺材前,淚流滿面地懺悔。天上的雷神此時也知道自己的莽撞害死了無辜的人,就將此事匯報給了玉帝。后來玉帝做主讓這位冤死的寡婦做了掌管閃電的電母。
古人不理解為什么每次暴風雨來臨的時候總是先閃電后打雷,于是附會出了電母先監察人間善惡,雷公后懲戒世人惡行的說法。也有些人認為天上之所以會產生雷電交加的景象,是因為雷公電母在天宮中吵架了。
電母被人們視為一位能夠引來雨水的女神,受到了古人的一致推崇。在道教的祈雨儀式中,時常能看到電母的神位。
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