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夢的俗信由來已久。我國古人相信夢有預兆的作用,經常根據夢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景頗族人認為夢見槍和長刀是妻子要生兒子的預兆,夢見鐵鍋是要生女兒的預兆。在漢族中,也有類似的俗信。
據說,唐高祖李淵在將要起兵反隋時,曾經夢見自己掉下床,被蛆吃。他認為這是他即將滅亡的預兆,所以不起兵,但是手下說,“落到床下”是被尊為“陛下”之意,被蛆吃代表眾生都李淵要靠他活著,所以一定能旗開得勝。聽到這些,李淵大膽起兵,最終奪得江山。
就像上面講的故事那樣,古人非常相信夢的預兆作用。正因如此,一些古代帝王常常利用夢“我知人不知”的特點,編造奇夢的傳說博取人們的信任。例如,劉秀登基前,對臣子說他夢見了自己乘著赤龍升天;劉邦母親說夢見她與龍交生下劉邦。歷史上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類似的夢的傳說,真假也是無人能探究的。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做夢,是自由的,說夢,就不自由。做夢,是做真夢的,說夢,就難免說謊。”
然而夢又不僅僅是一種預兆,有時還被人認為是一種象征、一種潛意識。現代科學對夢的解析是,人們可以從夢中發現白日里感覺不到的微妙變化和生理、心理現象。西方的釋夢家說,身體疾病在被發現之前人會做“預兆夢”,在夢中身體細微的感覺被放大。比如人在發現自己患了膀胱炎之前會夢見泉水;發現患肺病之前會夢見窒息等。東漢學者王符也說:“夫奇異之夢,多有收而少無為者矣。”多數人都認為人做夢一定是有原因的,只不過后人再解釋夢時,時常用錯邏輯關系,時常陷入迷信的泥沼中。事實上,由于人可以從夢境中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現狀,并且得出在清醒時無法察覺的結論,因此人們可借助夢調整自己的狀態,使自己變得更健康。
破財消災
“破財消災”也可說成“破財免災”,是民間常用的一句俗語,指失了錢財,免去了災禍。這句話常常被用來安慰折財的人,令其得到心理上的平衡。
通常情況下人們失去錢財后會沮喪或生氣,破了財是現實,但是消了什么災卻是未知的。“破財消災”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心理療法,可以讓失去錢財的人心情恢復平靜。“消災”的心理暗示,又能使人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以后的生活。
“破財消災”意在說明一個人遇事要想得開,在失去錢財后能泰然處之。這句俗語表現的是面對失去所持有的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也是一種寬容的胸懷。
“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
我國俗語中有“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夜貓子進宅,無兇不來”、“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的說法。人們將貓頭鷹視為“不祥之鳥”,稱它為逐魂鳥、報喪鳥等,古書中還有用“怪鴟”、“鬼車”、“魑魂”、“流離”等稱呼來指代貓頭鷹的,這些都是將貓頭鷹看成了死亡和喪事的象征。
《說苑?鳴梟東徙》中記載了一個“梟與鳩遇”的寓言故事,其中有“梟與鳩遇,曰:我將徙,西方皆惡我聲”。“梟”就是貓頭鷹,因為人們不喜歡它的叫聲而要向東遷徙。的確,貓頭鷹是夜間出行的動物,因叫聲凄厲,又被古人叫做“惡聲之鳥”,其晝伏夜出,棲息于荒崗亂墳中的習性也被人們視為喪事的預兆。
另外,貓頭鷹兩耳直立,雙眼大而圓,長相古怪,好似神話傳說中的雙角妖怪;而它在夜間凄厲的叫聲常使人不寒而栗。再加上黑暗的荒崗亂墳意味著陰森恐怖,也是厄運死亡的歸宿,因此人們對棲息于亂崗中的貓頭鷹總是心有恐懼,也就有了俗語“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的說法。
然而追溯歷史人們即可發現,貓頭鷹曾是華夏民族紅山文化主要的圖騰崇拜物,當時的人們因為恐懼黑暗,懼怕夜間被野獸襲擊,故而非常崇拜能在黑夜中自由出行的貓頭鷹,希望能擁有像它一樣的本領,在夜空中任意穿梭。
人們之所以會對貓頭鷹產生這樣的喜惡轉變,都源自對黑暗的恐懼、對死亡的懼怕,由此產生聯想,對黑暗中的事物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寄托了人們不同的愿望。
烏鴉叫,災星到
烏鴉在民間被視為不祥之鳥,諺語有“烏鴉叫,災星到”、“烏鴉頭上過,無災必有禍”、“烏鴉叫,禍事到”等各種說法。因此,人們遇到烏鴉會頓足痛罵,旋吐唾沫,默念“乾元亨利貞”五字真言七遍以辟邪。
國畫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烏鴉曾是承載著太陽運行的鳥。《楚辭?天問》中說:“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從此,人們有了“日中有烏、烏載日”的觀念,認為“十日并出”是因為載負太陽的烏鴉不遵守輪流飛行的規則,一塊飛了出來,而剩下的一只載負一日的金烏則給人類帶來了溫暖和光明,其余降落人間的同類都是給人類帶來災難的災星。后世常把烏鴉鳴叫與“天火燒”聯系到一起。
烏鴉是雜食性鳥類,不僅啄食糧食,還偏嗜腐尸,是墳場的常客;其外表全身漆黑像幽靈,叫聲沙啞粗厲,又是死亡之地的棲息者,人們不免聯想到其與死亡的關系。在古代巫書中,烏鴉和貓頭鷹一樣是死亡、恐懼和厄運的代名詞,被人們稱為“黑寡婦”,因此民間就有了烏鴉是災星的俗信。
烏鴉“慢叫則吉,急叫則兇”
烏鴉“呱呱”的叫聲,一直沒有使人們產生好感,民間用“烏鴉嘴”來形容某人說了不吉利的話。
關于烏鴉報兇,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公冶長聽得懂鳥語。他貧苦閑散,時常食不果腹。一天,一只烏鴉飛過他家,叫道:“公冶長,公冶長,村南山上有只大綿羊,你吃肉,我吃腸。”公冶長去了南山,果然發現一只凍死的大綿羊,就將羊煮吃了,然而公冶長卻忘了烏鴉的“你吃肉,我吃腸”的話,并沒有分給烏鴉吃食。又有一次,烏鴉經過他家叫著:“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只大黑羊,你吃肉,我吃腸。”公冶長又去南山,發現許多人圍著看一個東西,以為是在看大黑羊,趕緊喊著:“你們不要動,那是我打死的。”走近一看,卻是一具死尸。公冶長被官府抓去,他向官府解釋,官府不信他的話,后經過縣官用家里的燕子做試驗,他才得以澄清罪名。
此事過后,烏鴉逐漸被古人視為丑陋而會報兇的鳥。古代盛行巫術,古代巫書中記載烏鴉的叫聲會帶走人的靈魂,取走人的性命。所以,人們就更討厭烏鴉了,并徹底將烏鴉歸為不祥之鳥,賦予其兇兆的寓意。烏鴉的另外一些舉動也被人們視為不祥之兆,例如,烏鴉主動向人點頭并翹著尾巴叫喚,就代表要有口舌上的憂患。古人出門遇烏鴉從頭上經過,就暫不出門,事情留到以后去辦,以防不測。
至于烏鴉“慢叫則吉,急叫則兇”的說法則是因為古人有喜用“吉”的期望去克制兇的兆示的習慣,并不是真的說烏鴉慢叫有吉祥的意思。
喜鵲叫,喜事到
喜鵲是中國的吉祥鳥,自古以來就有“喜鵲叫,喜事到”的說法。民間至今也盛行畫鵲兆喜的風俗,兩只喜鵲對視而望叫“喜相逢”;兩只喜鵲中加上一枚古錢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在樹上,一只鵲在樹下相互對望叫“歡天喜地”。最流行的則是喜鵲登梅,又叫“喜上眉梢”。
古人將喜鵲視為喜鳥的歷史悠久,在七月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中,喜鵲已經以喜鳥的身份出現了。不過喜鵲之名卻來源于另一個在民間流傳甚廣的傳說。
為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搭橋的鵲兒,聽到牛郎對織女說玉帝派人向人間撒了草子,大地到處是綠油油的一片,只是缺少了花,人間還不是很美麗。鵲兒告訴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為了掙得好名聲,命百花仙子向人間播撒了花子,卻獨留下冬梅未播,所以人間百花盛開卻唯獨冬季沒有花開。鵲兒們偷了一棵梅花的樹苗,讓一個鵲兒銜到人間。王母娘娘知道后,命人綁了鵲兒的雙腿,并把鵲兒關了起來,從此鵲兒練就了蹦蹦跳跳的本領。三足鳥得知此事冒險偷偷地放了鵲兒,鵲兒飛到人間,落到了一個富人家的梅花樹上,蹦來蹦去,唧唧喳喳地叫個不停。這家的姑娘正按習俗“哭嫁”,聽到鵲兒的叫聲,循聲而去,看到鵲兒,一時興起就照著鵲兒的樣子剪了窗花,問丫鬟這鳥的名字。丫鬟嘴巧,說正逢姑娘大喜就叫喜鵲吧。姑娘把窗花拿到了婆家,婆家是開染坊的,見姑娘這“喜鵲登梅”的窗花剪得真好看,就照著又畫了一只,寓意雙喜臨門。姑娘的婆家人將喜鵲畫好之后,染成了花布,從此民間就有了喜鵲的叫法和藍底白花的“喜鵲登梅”印花布。
喜鵲的毛色為黑白相間,按道理說并不具有中國人喜歡的外形特點,然而它卻能稱為世人心中的喜鳥,這主要與它的習性有關。傳說喜鵲會向人們預報天氣的晴雨變化。《禽經》中記載:“仰鳴則陰,俯鳴則雨,人聞其聲則喜。”民間常以喜鵲鳴叫時的動作占卜天氣,時間長了就與它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又因為其叫聲歡快悅耳,因此人們就將其奉為喜鳥。
喜鵲與人類的生活最貼近,是一種最“世俗”的鳥,因而經常被借用到故事中。《朝野僉載》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貞觀末年,有個叫黎景逸的人,他家門前的樹上住著一只鵲兒,他經常給巢里的鵲兒喂食,久而久之就有了感情。一次黎景逸被人冤枉進了牢獄,牢里的日子苦不堪言。一天,他家門前的那只鵲兒在監獄的窗前不停地叫喚,他心想是不是有什么好消息。果然三天后,他沉冤得雪從牢獄中被釋放了出來。
民間關于喜鵲的傳說還有很多,且多以贊頌喜鵲報喜為題。由此可見,喜鵲作為中國的喜鳥其群眾基礎之雄厚。“喜鵲到,喜事到”、“喜鵲登梅”、“喜上眉梢”等說法都是人們喜愛喜鵲的證據。
二、語言俗信
觸霉頭
“觸霉頭”還叫“觸楣頭”,是一句源自上海和江蘇的方言,在民間流傳很廣。顧名思義,觸霉頭是指在生活中遭遇不幸,遇到不順利的事,意思接近“倒霉”。在蘇州地區還流行“霉頭觸到印度國”、“霉頭觸得勿大勿小”、“新剃頭、打三記,勿打三記觸霉頭”等俗語,將倒霉的程度夸大。
有人認為“觸霉頭”是“蹙眉頭”的訛寫。一九九二年的《上海指南》中的“滬蘇方言紀要”解釋道:“蹙眉頭,人有憂事,眉輒皺,蹙眉頭者,所事不諧之狀。不滿意之名詞也。”后來在上海又有“霉頭蹙到外國大馬路”的說法,最終被訛寫謠傳為今天的“觸霉頭”。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觸霉頭”應該源自“觸楣頭”。“楣”同“門楣”中的“楣”,指的是門框上的橫木。古代若是被侮辱了門楣,就代表家里遇到了很不幸的事,就說“觸了楣頭”。從蘇州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個笑話,即可窺見人們對門楣的重視。
古代蘇州的一個秀才寫了一副對聯送給了一個目不識丁的農夫。農夫回家后把對聯貼到了門楣上。農夫的鄰居張三認得幾個字,卻不懂斷句,將對聯讀成了“今年好晦氣,少不得打官司。豬仔大似家老鼠,個個死。釀酒缸缸好做醋,壇壇酸。”農夫一聽,氣沖沖地去找秀才理論。秀才聽了農夫的控訴,哈哈一笑,然后自己讀了一遍對聯:“今年好,晦氣少,不得打官司。豬仔大似家,老鼠個個死。釀酒缸缸好,做醋壇壇酸。”聽到秀才如此念這副對聯,農夫才算高興起來。一個目不識丁的農夫尚且有門楣的意識,由此可見古人對門楣門風的重視。
人們將大大小小不順的事都叫“觸霉頭”,無論觸霉頭是“蹙眉頭”的訛寫,還是“觸楣頭”的演變,從中都可見,中華民族語言的深刻內涵和人們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封建文化對人們民俗生活的影響。
討口彩
“討口彩”就是圖個吉利,討個吉利話。人們樂于在吉利話中寄托對未來的美好愿望,用語言預示未來的幸福生活。正所謂“福從口入”,婚喪嫁娶,逢年過節,人們一見面都會說上兩句吉利的話,對將來給予美好的形容和預測。例如在新年的餐桌上,魚代表“年年有余”,糕代表“步步登高”,吃的時候,人們都會說上兩句吉利話表達在新年里的美好愿望。若是吃飯時不小心打碎了餐具,老人馬上會加上一句“歲歲平安”,還有的人說“落地生花”,以求吉祥的征兆。中國人即使丟了東西也會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而生意人在飯前飯后都要說“恭喜發財”、“生意興隆”之類祝福的話語。這些都是人們討口彩的民間實例。
討口彩展現在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人們的日常語言中表現尤為明顯。久別重逢的朋友說起職業,會禮貌性地問:“在哪兒高就?”正月初一的早晨,由一家之主開門,開門時會說諸如“開門大發”、“開門見喜”、“財源廣進”等一些與開門有關的吉利話。
在南宋時期,朝中盛行讖語吉兇,宋高宗趙構也從建康避至浙江的東部,在行至蕭山時,有人在道旁跪拜。趙構問是何人跪拜,下人回答說:“宗室趙不衰。”趙構一聽這人的名字,高興地說:“符兆是這樣的,我可以不用擔憂了。”由此可見,人們對語言的吉利與否看得多么重要。另外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民間有的家庭為了生兒子,會給先出生的女兒起名“招弟”、“等弟”、“引弟”等名。
除了日常用語,人們重視討口彩,在民間的吉祥物中也有討口彩的例子。人們常在玉器上刻制蝙蝠,就是因為蝙蝠的“蝠”字與“福”同音,也有的將其刻制成葫蘆狀,因為“葫蘆”的音似“福祿”,這些討口彩的實例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