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信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形成的一些約定俗成的理念或習慣。這些理念和習慣多從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各種巫術演變中得來,并在民間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傳說故事和各種朗朗上口的俗語。同時,民間俗信又體現(xiàn)了古人最樸素的價值標準,如是非、黑白、美丑、對錯、吉兇、善惡等。
傳統(tǒng)的民間俗信在征象、語言、數(shù)字、服飾等各個方面皆有表現(xiàn)。如今,原始俗信已經(jīng)逐步轉化成了具有明顯的民族和地域特征的風俗習慣,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原始俗信在歷經(jīng)千年的演變后,在近代又經(jīng)歷了一次去除封建迷信思想活動的洗禮。現(xiàn)代人也開始以科學的觀念重新審視俗信現(xiàn)象。
一、征象俗信
舉頭三尺有神明
“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說法源自人們祭祀的行為。古時候,人們遇到不順就會到寺廟中祭祀叩拜,認為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著,若誠心禱告,神明就會顯靈并幫助自己。后來這句話被引申為勸善規(guī)過的意思。
佛教認為,舉頭三尺的位置上有兩個神,分別是同名神和同生神,他們主要負責記錄人們的善德和罪惡,每個月分六次計算人們的功德與過錯。而頭頂三寸的光,被認為是壽命的標志,最好的是金色,其次是黃色,等到人壽將盡時,就是灰色和黑色的光了。
道教的看法與此不同,教徒普遍認為,舉頭三尺的神明是三臺北斗神,主管人的生死、福報和祿命,在頭頂三尺之處監(jiān)察眾生的一切行動,掌握著人的貧富與生死。
關于這句話,民間還流傳一個有趣的傳說:一個趕考的舉人因大雪封路不能繼續(xù)前行,只好在一個寡婦的客棧里留宿幾天。在這期間,舉人和寡婦互生情愫,一天晚上,兩人來來回回三次走到對方的門前又返回,最后到了一塊還半推半就,猶豫不決。這時三尺之上的神明大怒,扔下了一個被畫得稀巴爛的功過簿。原來寡婦和舉人的猶豫不決讓舉頭三尺的神明在功過簿上記了又改,改了又記,結果把功過簿畫得稀巴爛。舉人和寡婦驚慌不已,從此,再也不敢做不倫之事了。
“舉頭三尺有神明”中的“神明”其實是指人的良心,警示人們不要以欺瞞的心態(tài)做違背良心的事。因為古人信神,所以用神明來喻指良心更具威懾力,更能警醒人們隨時自律,以達到宣揚正義、維護倫理道德的初衷。
招魂
古人普遍認為生命是由魂、魄這兩種元氣變化而成的個體,精神是魂,形體為魄。招魂就是將失落的魂招回形體。招魂一般分成為“掉魂”者招魂和為留逝者招魂兩種情況。
為“掉魂”者招魂
民間的“掉魂”是說當人受到驚嚇時,靈魂會脫離形體,旁落他處,致使人精神委靡,臥床不起。所以,人們用招魂的方式召喚靈魂歸體。
古老的壯族人民給落水得救的小孩招魂,就用包著紅雞蛋、剪紙人和小孩衣服的網(wǎng)兜到河邊空撈三次,嘴里喊著“魂啊魂,歸來吧魂,我兒大難不死全憑你”,然后帶回家,再在床頭祭祀花神婆,把紙人放到小孩的床墊下面,祈求神靈保佑小孩平安無事。
舊時漢族有小孩病了就會被認為是靈魂飄落到了村子外邊,孩子的母親就會拿著小孩的衣服到村頭喊小孩的名字,意思是把小孩的靈魂招回家使其恢復健康。
各地為“掉魂”者招魂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在室內(nèi),有的在室外,還有的是半室內(nèi)半室外。另外還要用笤帚、門、針、杖、饃、符等多種不同的用具。民間多用巫術招魂,還有為亡人和情人招魂的習俗。有時人們還會為動物、植物招魂。總之,為“掉魂”者招魂的目的是“復其精神,延其年壽”,體現(xiàn)了對失魂者的關心和愛護之情。
為留逝者招魂
人們認為人在將要斷氣時靈魂也會離開形體,向北方的陰間飄去。特別是死于異鄉(xiāng)或是死無葬所的人,靈魂會飄浮在荒郊野外,永世不能回家,不得投胎轉世。所以人們也會在病人彌留之際為其招魂。此時招魂一般由其親屬拿著死者的衣服,從前方的屋頂上去,朝北方連續(xù)三次呼喚死者的名字,召喚死者的靈魂歸體。若死者斷氣而不復蘇,就會正式辦理喪事。這件用來招魂的衣服叫做“腹衣服”,據(jù)說是因為死者生前穿過,還留有肉體的氣息和香澤,容易吸引魂魄歸來。
滿族和一些游牧民族,招魂前會在門前先掛上招魂幡或招魂帛,然后再為死者招魂。古代的傣族人則用一種叫“魂籮”的竹籮,盛放白米、白線和死者穿過的衣服,為死者招魂,意思是用籮把死者的靈魂提回來。
在喪葬儀式中,招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先秦時代的招魂儀式有明顯的等級區(qū)別,其中招魂隊伍的規(guī)模就是依死者的身份而定的:士人是一人為其招魂,大夫是一至三人,天子國君則有十二人之多。若是國君死亡,還設有專門負責招魂的官員,叫做夏采,另有祭仆、隸仆等分別到小廟、大寢、小寢、庫門等處往東西南北四郊招魂(為其他人招魂只會面向北地)。君王的招魂儀式場面隆重,程序也很煩瑣。
到魏晉南北朝和唐朝時,人在異地任官之風逐漸興起,戰(zhàn)死他鄉(xiāng)和老死異鄉(xiāng)而不知葬所的人也開始逐漸增多,此時人們多為這些人進行招魂葬。唐中宗時期的趙后,睿宗時期的劉后與竇后,都因被武后害死,不知葬所而被舉行了招魂葬。
招魂葬具有很明顯的地域和職業(yè)特征。例如漁民用稻草人代替死者的尸體為葬身大海的逝者進行的招魂葬被稱作“潮魂”。在舉行潮魂時,死者親屬要先給稻草人穿上死者的衣服,再貼上死者的生辰八字,然后在夜晚漲潮的時候到海邊呼喊死者的名字,將死者的靈魂招至稻草人上,再將其引回家,次日進行安葬。
為留逝者招魂是生者為挽救死者的生命做的最后努力,表達了對死者的尊重。招魂在古時的楚地最興盛,其儀式是融合了楚地與中原文化的精髓,不斷吸收道家和儒家思想后形成的。招魂葬還沿襲了民間夫妻“合葬”和“歸葬”的風俗。這種對靈魂的尊重,表達了長久以來人們魂歸故里的愿望,蘊涵了忠孝兩全、團結種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
指紋、手相和面相斷定人的命運
民間俗信認為手相、指紋和面相能決定人的命運。傳統(tǒng)的“相學”博大精深,其中包括很多內(nèi)容,如“面相學”、“手相學”、“骨相學”、“體相學”、“字相學”等,都屬相學的范疇。而相學就是根據(jù)人的面相、外表、所具有的獨特氣質(zhì)分析人的身體狀況、遺傳、心理、性格、行為模式以及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方式。依據(jù)此種方法斷定人的命運是有一定科學性的。
民間多流傳“男子手如綿,生來一世閑”、“男子手如爪,一輩子好不了”等說法,這些都是從手相學的角度分析人的命運,至于其中的奧秘其實不難參透。手是人最靈活的器官,幾乎所有的人類活動都需要有手的參與,在勞動時,手的作用尤其重大。一般來講,不經(jīng)常參加體力勞動,其人之手必細嫩而白皙,反之則顯得粗糙、黝黑。人們從這一點推斷出男子手如綿者是生于大富之家,男子手如爪者是生于貧苦之家,是可以被理解的。從這一點中,人們也可以看出手相學并不是一種玄幻的迷信,而是一種根據(jù)現(xiàn)實推導命運的特殊形式。
除了上面的說法,民間還常將指紋分為“斗”和“簸箕”兩種形式。對此,人們最常說的就是:“一斗窮,二斗富,三斗四斗開當鋪,五斗六斗挑柴賣,七斗八斗住大屋,九斗十簸箕,賣地到江西。”以上說法雖也屬手相學的范疇,但其科學性一直被后人懷疑。
古人還常用面相學分析人們的命運,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面相學“五岳”的說法。其中中岳嵩山指鼻子,南岳衡山為額頭,北岳恒山為下巴,東岳泰山為左顴,西岳華山為右顴,人們常說的“五岳朝歸”就是這個意思。臉部的最高點是鼻子,所以被喻為五岳之首,是面相學最重視的部位。由于其他被喻為四岳的部位有拱衛(wèi)鼻子的作用,因此也要生得好,不然在面相學中便不會被視為好面相。
古代面相學十分注重觀察聯(lián)想,并將古代天人合一的觀點引入其中。至于面相學的觀點究竟是否有科學依據(jù),則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左眼跳財,右眼跳災
生活中,人們常以眼皮跳來占卜吉兇。漢族的俗語中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左眼跳福,右眼跳禍”,“左跳喜,右跳愁;左跳發(fā),右跳殺”等說法。《五運歷年記》中記錄,上古的日神伏羲和月神女媧分別是盤古氏的左眼和右眼所化,因此民間流傳“男左女右”的習俗。而我國古代的哲學家用二元對立的陰陽學說看待自然界的事物,將大、長、上、左視為陽,小、短、下、右視為陰。“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也就從此演變而來。
因民族和地域的區(qū)別,民間還流傳著具有地方特色的“眼跳福禍觀”。其中,鄂溫克族人就將上眼皮跳視為好兆,下眼皮跳視為哭兆。而在我國河南省修武縣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男的是“左眼跳了財寶,右眼跳了禍害”;女的是“右眼跳了財寶,左眼跳了禍害”。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區(qū)將眼皮跳按一周七天、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分開敘述,并依次分析吉兇。人們?nèi)舨恍矣龅絻凑祝耖g常用席篾、草棒粘貼在眼皮上,作為破解兇兆的方法。
古人的這種“眼跳福禍觀”其實主要來源于人們的神靈崇拜。古人普遍認為眼皮跳是神的兆示,民間傳說人的眼睛中有神靈精氣,所看到的東西能夠預示吉兇。然而從醫(yī)學角度來看,眼皮跳完全是眼睛過度勞累、疲乏所致,這就是生活中人們一旦熬夜,眼皮就會跳個不停的原因。由此可見,眼跳并非神的兆示。
耳大是福
民間俗信認為耳朵大者有福氣。古時候的“三十六種好”、“七十二相”都提到了耳朵大有福相的觀點。
中醫(yī)學認為,人的耳朵是整個身體的縮影,能反映一個人的體質(zhì),而且與腎有緊密的聯(lián)系,固有“耳大者腎氣健”的說法。古代相學認為耳朵是腎氣的外在體現(xiàn),腎氣足則身強體健,壽命長,思維敏捷,有福氣。
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壽命長的人耳朵長得大,是因為人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耳朵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地生長,每十年平均長一至二毫米,而其他如身形等在青年時就基本不再生長,所以一些長壽老人的耳朵確實比青年人的耳朵大。
綜上所述,耳朵大是人身體強健的體現(xiàn),長壽者的耳朵是因為長壽而長得大,而并非因為耳朵大而長壽。人們將長壽視為福氣,是通過長壽者的大耳朵來寄托對生活、對長生的美好愿望。
眼斜心不正
在面相的禁忌中,眼睛忌歪斜不正。民間有俗諺“眼邪心不正”之說,人們普遍認為心術不正與人的眼睛有關。古人還將人的眼睛用動物的眼睛作比擬,對人的命運進行預測。一位說唱藝人的唱詞就對各種眼睛進行了簡單的描述:“長就的龍眼人必坐王位,長就的鳳眼人必坐正宮,長就的獅眼人閣老宰相,長就的虎眼人四路總兵,長就的馬眼人東奔西跑,長就的牛眼人力大無窮,長就的羊眼人吃齋好善,長就的狗眼人傷人行兇,長就的猴眼人熟能生巧,長就的豬眼人蠢笨無能,長就的雞眼人扒明起早,長就的鼠眼人好挖地洞。”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于眼睛的吉兇認識多從自己對自然界事物的理解臆測中得來。
人們還認為眼睛是人的精氣神的體現(xiàn)。《韓詩外傳》也有“(目為)心之符”的說法。眼睛透露著心靈的信息,“欲察神氣,先觀目精”。俗信中認為眼睛有神人的精靈,可以通過眼睛觀察人的精神元氣,推測喜怒哀樂、旦兮禍福。
人們將人類的特性和自然界聯(lián)系起來,用一致的觀念推測人的未來,正是我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從外在的器官變化推測人心的變化,從而預知未來的禍福變化,也是整個相學的發(fā)展基礎。坦率地講,相學中的確有一些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有的則屬于以訛傳訛或迷信,對此人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即是從相貌上描述男女之間的夫妻緣分,意思是說不像一家人的人不會走到一起。相反的意思就是,像一家人的人,就能夠走進一家的門,成為一家人。民間常用這句話來肯定一對夫妻是命中注定的緣分,以表達對新婚夫婦的贊美和祝福。
一對新人結成夫妻,人們會不自覺地尋找他們的共同點,包括從性格和相貌上觀察,這正好符合人們求同存異的思維模式。而中國傳統(tǒng)的“門當戶對”思想,似乎也有這層意思。可以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是親屬和家人對另一半的加入給予的心理上的肯定。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句話最早是從相學中演變而來的。相學,特別是面相學,尤其喜歡從人的面部分析性格、推測命運。面相學認為,面相相似的人性格上也有更多相似點,由此推測出他們有相似的命運。而同命運的人更容易被人們認為是一家人。
針對這一點,科學實驗也已證實,生存在相似環(huán)境中的人們,擁有相似的生活習慣、面部表情變化,在外貌、身材,甚至在性格上會有更多的相似點。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人們在面部表情和動作上會有無意識的模仿,多次細微的相同變化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積累,使人的面相發(fā)生了相似的改變,從而在外形上增加了諸多相似之外。所以,一對夫妻在一起生活多年后,也會在相貌上有更多相似的地方,也就形成了人們常說的“夫妻相”。
在我國的相學中有三種常見的恩愛夫妻相,分別是“陰陽配合”、“三庭比例一樣”和“性格相近”。人們將這些相貌上或互補,或相似的夫妻,定為恩愛夫妻,的確有一定的道理。
有關夢的俗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