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兩株樹

草木蟲魚之三

周作人

我對于植物比動物還要喜歡,原因是因為我懶,不高興為了區區視聽之娛一日三餐地去飼養照顧,而且我也有點相信“鳥身自為主”的迂論,覺得把他們活物拿來做囚徒當奚奴,不是什么愉快的事,若是草木便沒有這些麻煩,讓它們直站在那里便好,不但并不感到不自由,并且還真是生了根地不肯再動一動哩。但是要看樹木花草也不必一定種在自己的家里,關起門來獨賞,讓它們在野外路旁,或是在人家粉墻之內也并不妨,只要我偶然經過時能夠看見兩三眼,也就覺得欣然,很是滿足的了。

樹木里邊我所喜歡的第一種是白楊。小時候讀古詩十九首,讀過“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之句,但在南方終未見過白楊,后來在北京才初次看見。謝在杭著《五雜俎》中云:

“古人墓樹多植梧楸,南人多種松柏,北人多種白楊。白楊即青楊也,其樹皮白如梧桐,葉似冬青,微風擊之輒淅瀝有聲,故古詩云,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予一日宿鄒縣驛館中,甫就枕即聞雨聲,竟夕不絕,侍兒曰,雨矣。予訝之曰,豈有競夜雨而無檐溜者?質明視之,乃青楊樹也。南方絕無此樹。”

《本草綱目》卷三五下引陳藏器曰,“白楊北土極多,人種墟墓間,樹大皮白,其無風自動者乃楊移,非白楊也。”又寇宗奭云,“風才至,葉如大雨聲,謂無風自動則無此事,但風微時其葉孤極處則往往獨搖,以其蒂長葉重大,勢使然也。”王象晉《群芳譜》則云楊有二種,一白楊,一青楊,白楊蒂長兩兩相對,遇風則籟籟有聲,人多植之墳墓間,由此可知白楊與青楊本自有別,但“無風自動”一節卻是相同。在史書中關于白楊有這樣的兩件故事:

《南史·蕭惠開傳》:“惠開為少府,不得志,寺內齋前花草甚美,悉鏟除,別植白楊。”

《唐書·契苾何力傳》:“龍翔中司稼少卿梁脩仁新作大明宮,植白楊于庭,示何力曰,此木易成,不數年可茂。何力不答,但誦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之句,脩仁驚悟,更植以桐。”

這樣看來,似乎大家對于白楊都沒有什么好感。為什么呢,這個理由我不大說得清楚,或者因為它老是籟籟的動的緣故罷。聽說蘇格蘭地方有一種傳說,耶穌受難時所用的十字架是用白楊木做的,所以白楊自此以后就永遠在發抖,大約是知道自己的罪孽深重。但是做釘的鐵卻似乎不曾因此有什么罪,黑鐵這件東西在法術上還總有點位置的,不知何以這樣地有幸有不幸。(但吾鄉結婚時忌見鐵,凡門窗上鉸鏈等悉用紅紙糊蓋,又似別有緣故。)我承認白楊種在墟墓間的確很好看,然而種在齋前又何嘗不好,它那瑟瑟的響聲第一有意思。我在前面的院子里種了一棵,每逢夏秋有客來齋夜話的時候,忽聞淅瀝聲,多疑是雨下,推戶出視,這是別種樹所沒有的佳處。梁少卿怕白楊的蕭蕭改植梧桐,其實梧桐也何嘗一定吉祥,假如要講迷信的話,吾鄉有一句俗諺云,“梧桐大如斗,主人搬家走”,所以就是別莊花園里也很少種梧桐的。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梧桐的枝干和葉子真好看,且不提那一葉落知天下秋的興趣了。在我們的后院里卻有一棵,不知已經有若干年了,我至今看了它十多年,樹干還遠不到五合的粗,看它大有黃楊木的神氣,雖不厄閏也總長得十分緩慢呢。——因此我想到避忌梧桐大約只是南方的事,在北方或者并沒有這句俗諺,在這里梧桐想要如斗大恐怕不是容易的事罷。

第二種樹乃是烏桕,這正與白楊相反,似乎只生長于東南,北方很少見。陸龜蒙詩云,“行歇每依鴉舅影”,陸游詩云,“烏桕赤于楓,園林二月中”,又云,“烏桕新添落葉紅”,都是江浙鄉村的景象。《齊民要術》卷十列“五谷果瓜菜茹非中國物產者”,下注云:“聊以存其名目,記其怪異耳,愛及山澤草木任食非人力所種者,悉附于此,”其中有烏桕一項,引《玄中記》云,荊陽有烏臼,其實如雞頭,迮之如胡麻子,其汁味如豬脂。《群芳譜》言,“江浙之人,凡高山大道溪邊宅畔無不種”,此外則江西安徽蓋亦多有之。關于它的名字,李時珍說,“烏喜食其子,因以名之。……或曰,其木老則根下黑爛成臼,故得此名。”我想這或曰恐太迂曲,此樹又名鴉舅,或者與烏不無關系,鄉間冬天賣野味有桕子舄(讀如呆鳥字),是道墟地方名物,此物殆是烏類乎,但是其味頗佳,平常所謂局肉幾乎便指此篇也。

桕樹的特色第一在葉,第二在實。放翁生長稽山鏡水間,所以詩中常常說及桕葉,便是那唐朝的張繼寒山寺詩所云江楓漁火對愁眠,也是在說這種紅葉。王端履著《重論文齋筆錄》卷九論及此詩,注云,“江南臨水多植烏桕,秋葉飽霜,鮮紅可愛,詩人類指為楓,不知楓生山中,性最惡濕,不能種之江畔也。此詩江楓二字亦未免誤認耳。”范寅在《越諺》卷中桕樹項下說,“十月葉丹,即楓,其子可榨油,農皆植田邊”,就把兩者誤合為一。羅逸長《青山記》云,“山之麓朱村,蓋考亭之祖居也,自此倚石嘯歌,松風上下,遙望木葉著霜如猩丹,始見怪以為紅花,久之知為烏桕樹也。”《蓬窗續錄》云,“陸子淵《豫章錄》言,饒信間桕樹冬初葉落,結子放蠟,每顆作十字裂,一叢有數顆,望之若梅花初綻,枝柯詰曲,多在野水亂石間,遠近成林,真可作畫。此與柿樹俱稱美蔭,園圃植之最宜。”這兩節很能寫出桕樹之美,它的特色仿佛可以說是中國畫的,不過此種景色自從我離了水鄉的故國已經有三十年不曾看見了。

桕樹子有極大的用處,可以榨油制燭。《越諺》卷中蠟燭條下注曰,“卷芯草干,熬桕油拖蘸成燭,加蠟為皮,蓋紫草汁則紅。”汪日幀著《湖雅》卷八中說得更是詳細:

“中置燭心,外裹烏桕子油,又以紫草染蠟蓋之,曰桕油燭。用棉花子油者曰青油燭,用牛羊油者曰葷油燭。湖俗祀神祭先必燃兩炬,皆用紅桕燭。婚嫁用之曰喜燭,綴蠟花者曰花燭,祝壽所用曰壽燭,喪家則用綠燭或白燭,亦桕燭也。”

日本寺島安良編《和漢三才圖會》五八引《本草綱目》語云:“燭有蜜蠟燭蟲蠟燭牛脂燭桕油燭”,后加案語曰:

“案庸式云少府監每年供蠟燭七十挺,則元以前既有之矣。有數品,而多用木蠟牛脂蠟也。有油桐子蠶豆蒼耳子等為蠟者,火易滅。有鯨蝸油為蠟者,其焰甚臭,牛脂蠟亦臭。近年制精,去其臭氣,故多以牛蠟偽為木蠟,神佛燈明不可不辨。”

但是近年來蠟燭恐怕已是倒了運,有洋人替我們造了電燈,其次也有洋蠟洋油,除了拿到妙峰山上去之外大約沒有它的什么用處了。就是要用蠟燭,反正牛羊脂也湊合可以用得,神佛未必會得見怪,——日本真宗的和尚不是都要娶妻吃肉了么?那么桕油并不再需要,田邊水畔的紅葉白實不久也將絕跡了罷。這于國民生活上本來沒有什么關系,不過在我想起來的時候總還有點懷念,小時候喜讀《南方草木狀》,《嶺表錄異》和《北戶錄》等書,這種脾氣至今還是存留著,秋天買了一部大板的《本草綱目》,很為我的朋友所笑,其實也只是為了這個緣故罷了。

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于北平殿藥廬。

愛竹

周作人

我對于植物的竹有一種偏愛,因此對于竹器有特別的愛好。首先是竹榻,夏天涼颼颼的頂好睡,尤其赤著膊,唯一的缺點是竹條的細縫會得夾住了背上的“寒毛”,比蚊子咬還要痛。有一種竹汗衫,說起來有點相像,用長短粗細一定竹枝,穿成短衫,襯在衣服內,有隔汗的功用,也是很好的,也就是有夾肉的毛病。此外竹的用處,如筆、手杖、筷子、晾竿、種種編成的筐子、盒子、簟席、凳椅,說不盡的各式器具。竹的服裝比較的少,除汗衫外,只有竹笠。我又從竹工專家的章福慶(“閏土”的父親)那里看見過“竹屐”,這是他個人的發明,用半節毛竹釘在鞋底上,在下雨天穿了,同釘鞋一樣走路。不見有第二個人穿過,但他的嶄新的創意,這里總值得加以記錄的。

這時首先令人記憶起的,是宋人的一篇《黃岡竹樓記》。這是專講用竹子構造的房子,我因小時候的影響,所以很感得一種向往,不敢想得到這么一所房子來住,對于多竹的地方總是覺得很可愛好的。用竹來建筑,竹劈開一半,用作“水溜”,大概是頂好的,此外多少有些缺點,這便是竹的特點,它愛裂開,有很好的竹子本可做柱,因此就有了問題了。細的竹竿曬晾衣服,又總有裂縫,除非是長久泡在水里的“水竹管”,這才不會得開裂。假如有了一間好好的竹房,卻到處都是裂縫,也是十分掃興的事,因此推想起來,這在事實上大抵是不可能的了。

不得已而思其次,是在有竹的背景里,找這么一個住房,便永遠與竹為鄰。竹的好處我曾經說過,因為它好看,而且有用。樹木好看的,特別是我主觀的選定的也并不少,有如楊柳、梧桐、棕櫚等皆是,只是用處較差,柳與桐等木材與棕皮都是有用的東西,可是比起竹來,還相形見絀,它們不能吃,就是沒有竹筍。愛竹的緣故說了一大篇,似乎是很“雅”,結果終于露出了馬腳,歸根結底是很俗的,為的愛吃筍。說起竹誰都喜愛,似乎這代表“南方”,黃河以南的人提到竹,差不多都感到一種“鄉愁”,但這嚴格的說來,也是很俗的鄉愁罷了。將來即使不能到處種竹,竹器和竹筍能利用交通工具,迅速運到,那末這種鄉愁也就不難消滅了。

【人物介紹】

周作人(1885—1967),祖籍浙江紹興。

1901年秋考入江南水師學堂。1906年赴日本,先后入東京政法大學、立教大學文科學習。1911年返回紹興,先后任浙江省教育司視學和紹興教育會會長、浙江第五中學英語教員。1917年到北京大學任文科教授兼國史編譯處纂輯員。

新文學運動發韌時期,在《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上先后發表《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思想革命》等新文學運動理論建設上的重要文章,產生過廣泛影響。1920年參加新潮社,被推選為該社主任編緝,并負責主持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并起草宣言。五四前后除繼續翻譯介紹外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外,還發表大量白話詩文,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骨干之一。

1922年7月起兼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1923年第一部散文集《自己的園地》問世。1924年11月發起組織語絲社,并成為《語絲》的實際主編。這時期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為《雨天的書》、《澤瀉集》、《談虎集》、《談龍集》等。

1928年任北平大學文學院國文系主任及日本文學系主任。1930年與馮文炳等合辦文藝周刊《駱駝草》,創作了大量專注于草木蟲魚的文章和讀書筆記,創作風格愈加走向閑適。此時結集的有《永日集》、《看云集》、《苦茶隨筆》、《夜讀抄》、《瓜豆集》等。

七七事變后,北大南遷,他留在北平。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出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兼教育總署督辦,及東亞文化協會會長等。淪陷時期著作結集有《藥堂語錄》、《甘口苦口》、《立春以前》等。

1945年抗戰勝利后因漢奸罪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有期徒刑10年。1949年1月保釋出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定居北京,先后寫有《魯迅的故家》、《魯迅小說里的人物》、《魯迅的青年時代》、《知堂回想錄》,還翻譯了一些日本、希臘文學名著。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脂县| 阿荣旗| 四子王旗| 江川县| 仙游县| 紫阳县| 沁水县| 即墨市| 雅江县| 马公市| 崇左市| 高要市| 通许县| 长沙市| 博兴县| 绩溪县| 玉田县| 吴堡县| 安阳县| 建阳市| 科技| 永登县| 南和县| 永昌县| 洛隆县| 平潭县| 温宿县| 巴林右旗| 耿马| 定日县| 曲阜市| 阿拉善左旗| 呼玛县| 蕉岭县| 临洮县| 舒城县| 崇州市| 河西区| 光泽县| 宜兰县|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