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青衣水 桓水若水 沫水 延江水 存水 溫水(1)
- 水經注
- (北魏)酈道元
- 4917字
- 2015-10-09 16:34:11
青衣水出青衣縣西蒙山,東與沫水合也。
縣故青衣羌國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陽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來歸。漢武帝天漢四年,罷沈黎郡,分兩部都尉,一治青衣,主漢民。公孫述之有蜀也,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以為郡。安帝延光元年,置蜀郡屬國都尉,青衣王子心慕漢制,上求內附。順帝陽嘉二年,改曰漢嘉。嘉得此良臣也。
縣有蒙山,青衣水所發,東逕其縣,沫水會于越巂郡之靈關道。青衣水又東,邛水注之,水出漢嘉嚴道邛來山,東至蜀郡臨邛縣,東入青衣水。
至犍為南安縣,入于江。
青衣水逕平鄉,謂之平鄉江。《益州記》曰:平鄉江東逕峨眉山,在南安縣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見兩山相峙,如蛾眉焉。青衣水又東流注于大江。
桓水出蜀郡岷山,西南行羌中,入于南海。
《尚書·禹貢》,岷、蟠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績。鄭玄曰:和上,夷所居之地也,和讀曰桓。《地理志》曰: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尚書》又曰:西傾因桓是來。馬融、王肅云:西治傾山,惟因桓水是來,言無他道也。余按《經》據《書》岷山、西傾,俱有桓水。桓水出西傾山,更無別流,所導者惟斯水耳。浮于潛、漢而達江、沔。故《晉地道記》曰:梁州南至桓水,西抵黑水,東限捍關。今漢中、巴郡、汶山、蜀郡、漢嘉、江陽、朱提、涪陵、陰平、廣漢、新都、梓潼、犍為、武都、上庸、魏興、新城,皆古梁州之地。自桓水以南為夷,《書》所謂和夷底績也。然所可當者,惟斯水與江耳。
桓水蓋二水之別名,為兩川之通稱矣。鄭玄注《尚書》:言織皮謂西戎之國也。
西傾,雍州之山也。雍、戎二野之間,人有事于京師者,道當由此州而來。桓是,隴坂名,其道盤桓旋曲而上,故名曰桓是,今其下民謂是坂曲為盤也。斯乃玄之別致,恐乖《尚書》因桓之義,非浮潛入渭之文。余考校諸書,以具聞見。今略緝綜川流沿注之緒,雖今古異容,本其流俗,粗陳所由。然自西傾至葭萌,入于西漢,即鄭玄之所謂潛水者也。自西漢逆流而屆于晉壽界。沮漾枝津南,歷岡穴,迤邐而接漢,沿此入漾,《書》所謂浮潛而逾沔矣。歷漢川至南鄭縣,屬于褒水。
溯褎暨于衙嶺之南溪水,支灌于斜川屆于武功,而北達于渭水。此乃水陸之相關,川流之所經,復不乖《禹貢》入渭之宗,實符《尚書》亂河之義也。
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東南至故關為若水也。
《山海經》曰;南海之內,黑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又云:灰野之山有樹焉,青葉赤華,厥名若木。生昆侖山,西附西極也。《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木有十華,其光照下地。故屈原《離騷?天問》曰:羲和未陽,若華何光?是也,然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黑水之間,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故水受其稱焉。若水沿流,間關蜀土,黃帝長子昌意,德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斯水,為諸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顓頊于若水之野。有圣德,二十登帝位,承少皞金官之政,以水德膺歷矣。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一名州江。大度水出徼外,至旄牛道,南流入于若水。又逕越巂大莋縣入繩。繩水出徼外。《山海經》曰:巴遂之山,繩水出焉,東南流分為二水,其一水,枝流東出,逕廣柔縣,東流注于江,其一水,南逕旄牛道,至大莋,與若水合,自下亦通謂之為繩水矣。莋,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彌,蜀曰邛,漢嘉越巂曰莋,皆夷種也。
又南過越巂邛都縣西,直南至會無縣,淹水東南流注之。
邛都縣,漢武帝開邛莋置之。縣陷為池,今因名為邛池,南人謂之邛河。河中有蜯巂山,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后復反叛,元鼎六年,漢兵自越巂水伐之,以為越巂郡,治邛都縣。王莽遣任貴為領戎大尹,守之,更名為集巂也。
縣故邛都國也。越巂水即繩、若矣,似隨水地而更名矣。又有溫水,冬夏常熱,其源可燅雞豚。下湯沐洗。能治宿疾。昔李驤敗李釗于溫水是也。若水又逕會無縣,縣有駿馬河,水出縣東高山。山有天馬徑,厥跡存焉。馬日行千里,民家馬牧之山下,或產駿駒,言是天馬子。河中有貝子,以羊祠之,則可取也。又有孫水焉。水出臺高縣,即臺登縣也。孫水一名白沙江。南流逕邛都縣,司馬相如定西夷,橋孫水,即是水也。又南至會無,入若水。若水又南逕云南郡之遂久縣,蜻蛉水入焉。水出蜻蛉縣西,東逕其縣下,縣以氏焉。有石豬圻,長谷中有石豬,子母數千頭。長老傳言,夷昔牧此,一朝化為石,迄今夷人不敢往牧。貪水出焉。
蜻蛉水又東,注于繩水。繩水又逕三絳縣西,又逕姑復縣北,對三絳縣,淹水注之。三絳一曰小會無,故《經》曰:淹至會無注若水。若水又與母血水合。水出益州郡弄棟縣東農山母血谷。北流逕三絳縣南,北入繩。繩水又東,涂水注之。
水出建寧郡之牧靡縣南山。縣,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縣東北烏句山南五百里,山生牧靡,可以解毒。百卉方盛,鳥多誤食鳥喙,口中毒,必急飛往牧靡山,喙牧靡以解毒也。涂水導源臘谷,西北流至越巂入繩,繩水又逕越巂郡之馬湖縣謂之馬湖江。又左合卑水,水出卑水縣,而東流注馬湖江也。
又東北至犍為朱提縣西。為滬江水。
朱提山名也。應劭曰:在縣西南,縣以氏焉。犍為屬國也。在郡南千八百許里。建安二十年,立朱提郡,郡治縣故城。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綰堂瑯縣,西北行上高山,羊腸繩屈八十馀里,或攀木而升,或繩索相牽而上,緣陟者若將階天。
故袁休明《巴蜀志》云:高山嵯峨,巖石磊落,傾側縈回,下臨峭壑,行者扳緣,牽援繩索。三蜀之人,及南中諸郡,以為至險。有滬津,東去縣八十里,水廣六七百步,深十數丈,多瘴氣,鮮有行者。晉明帝太寧元年,李驤等侵越巂,攻臺登縣,寧州刺史王遜遣將軍姚岳擊之,戰于堂瑯,驤軍大敗,岳追之,至滬水,赴水死者千馀人。遜以岳等不窮追,怒甚,發上沖冠,帢裂而卒。按永昌郡有蘭倉水,出西南博南縣,漢明帝永平十二年置。博南,山名也。縣以氏之。其水東北流逕博南山,漢武帝時,通博南山道,渡蘭倉津,土地絕遠,行者苦之,歌曰: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倉津,渡蘭倉,為作人!山高四十里。蘭倉水出金沙,越人收以為黃金。又有光珠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黃、白、青珠也。蘭倉水又東北逕不韋縣與類水合,水出巂唐縣,漢武帝置。類水西南流,曲折又北流,東至不韋縣,注蘭倉水。又東與禁水合。水自永昌縣而北逕其郡西,水左右甚饒犀象,山有鉤蛇,長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澗水中,以尾鉤岸上人牛食之。此水傍瘴氣特惡。氣中有物,不見其形,其作月聲,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名曰鬼彈。惟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正月至十月,逕之無不害人。
故郡有罪人,徙之禁旁,不過十日皆死也。禁水又北注滬津水,又東逕不韋縣北而東北流,兩岸皆高山,數百丈,滬峰最為杰秀,孤高三千馀丈。是山于晉太康中崩,震動郡邑。水之左右,馬步之徑裁通,而特有瘴氣,三月、四月,逕之必死,非此時猶令人悶吐。五月以后,行者差得無害。故諸葛亮表言:五月渡滬,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于蜀故也。《益州記》曰:滬水源出曲羅巂下三百里,曰滬水。兩峰有殺氣,署月舊不行,故武侯以夏渡為艱,滬水又下合諸水而總其目焉,故有滬江之名矣。自朱提至僰道有水步道,有黑水,羊官水,至險難。三津之阻,行者苦之,故俗為之語曰:楢溪赤水,盤蛇七曲,盤羊烏櫳,氣與天通。看都濩泚,住柱呼尹,庲降賈子,左擔七里。又有牛叩頭、馬搏頰坂,其艱險如此也。
又東北至僰道縣入于江。
若水至僰道縣,又謂之馬湖江,繩水、滬水、孫水、淹水、大渡水隨決入而納通稱,是以諸書錄記群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繩,亦或言至僰道入江,正是異水沿注,通為一津,更無別川可以當之。水有孝子石,昔縣人有隗叔通者,性至孝,為母汲江膂水,天為出平石,至江膂中,今猶謂之孝子石,可謂至誠發中而休應自天矣。
沫水出廣柔徼外,縣有石紐鄉,禹所生也。今夷人共營之,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罪逃野,捕之者不逼,能藏三年,不為人得,則共原之,言大禹之神所祐之也。
東南過旄牛縣北,又東至越巂靈道到,蒙山南。
靈道縣一名靈關道,漢制:夷狄曰道。縣有銅山,又有利慈渚。晉太始九年,黃龍二見于利慈。縣令董玄之率吏民觀之,以白刺史王濬,濬表上之晉朝,改護龍縣也。沫水出岷山西,東流過漢嘉郡,南流沖一高山,山上合下開,水逕其間,山即蒙山也。
東北與青衣水合,《華陽國記》曰:二水于漢嘉青衣縣東,合為一川,自下亦謂之為青衣水。
沫水又東,逕開刊縣,故平鄉也,晉初置。沫水又東逕臨邛南,而東出于江原縣也。
東入于江。
昔沫水自蒙山至南安西溷崖,水脈漂疾,破害舟船,歷代為患。蜀郡太守李冰發卒,鑿平溷崖。河神赑怒,冰乃操刀入水與神斗,遂平溷崖,通正水路,開處即冰所穿也。
延江水出犍為南廣縣,東至牂柯鄨縣,又東屈北流,鄨縣故犍為郡治也,縣有犍山,晉建興元年,置平夷郡。縣有鄨水,出鄨邑西不狼山,東與溫水合。溫水一曰煖水,出犍為符縣,而南入黚水。黚水亦出符縣,南與溫水會,──闞骃謂之闞水──俱南入鄨水。
鄨水于其縣而東注于延水。延水又與漢水合,水出犍為,漢陽道山闟谷,王莽之新通也。東至鄨邑入延江水也。
至巴郡涪陵縣注更始水。
更始水,即延江枝分之始也。延水北入涪陵水,涪陵水出縣東,故巴郡之南鄙,王莽更名巴亭,魏武分巴立為涪陵郡,張堪為縣,會公孫述擊堪,同心義士選習水者,筏渡堪于小別江,即此水也。其水北至枳縣入江,更始水東入巴東之南浦縣,其水注引瀆口石門,空岫陰深,邃澗闇密,傾崖上合,恒有落勢,行旅避瘴,時有逕之,無不危心于其下。又謂之西鄉水,亦謂之西鄉溪,溪水間關二百許里,方得出山。又通波注遠,復二百馀里,東南入遷陵縣也。
又東南至武陵酉陽縣,入于酉水。
《武陵先賢傳》曰:潘京世長為郡主簿,太守趙偉甚器之,問京:貴郡何以名武陵?京答曰:鄙郡本名義陵,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數為所破。光武時移治東山之上,遂爾易號。《傳》曰:止戈為武。《詩》云:高平曰陵,于是名焉。
酉水北岸有黚陽縣。許慎曰:溫水南入黚。蓋鄨水以下津流沿注之通稱也。故縣受名焉。西鄉溪口在遷陵縣故城上五十里,左合酉水,酉水又東際其故城北,又東逕酉陽故縣南而東出也。兩縣相去,水道可四百許里,不得于酉陽合也。酉水東南至沅陵縣,入于沅。
存水出犍為存阝馬阝縣,王莽之孱馬阝也。益州大姓雍闿反,結壘于山,系馬枊柱,柱生成林,今夷人名曰雍無梁林,口梁,夷言馬也。存水自縣東南流,逕牧靡縣北,又東逕且蘭縣北而東南出也。
東南至郁林定周縣為周水。
存水又東。逕牂柯郡之毋斂縣北,而東南與毋歡水合,水首受牂柯水,東逕毋斂縣為毋歡水,又東注于存水。
存水又東逕郁林,定周縣為周水,蓋水變名也。
又東北至潭中縣,注于潭。溫水出牂柯夜郎縣。
縣故夜郎侯國也,唐蒙開以為縣,王莽名曰同亭矣。溫水自縣西北流,逕談藁縣,與迷水合。水西出益州郡之銅瀨縣談虜山,東逕談藁縣,右注溫水。溫水又西逕昆澤縣南,又逕味縣,縣故滇國都也。諸葛亮討平南中,劉禪建興三年,分益州郡,置建寧郡于此。水側皆是高山,山水之間,悉是木耳夷居,語言不同,嗜欲亦異,雖曰山居,土差平和而無瘴毒。溫水又西南逕滇池城,池在縣西北,周三百許里,上源深廣,下流淺狹,似如倒流,故曰滇池也。長老傳言,池中有神馬,家馬交之,則生駿駒,日行五百里。晉太元十四年,寧州刺史費統言:晉寧郡滇池縣兩神馬,一白一黑,盤戲河水之上。有滇州,元封二年立益州郡,治滇池,劉禪建寧郡也。溫水又西會大澤,與葉榆仆水合。溫水又東南,逕牂柯之毋單縣。──建興中,劉禪割屬建寧郡。──橋水注之。水上承俞元之南池。縣治龍池洲,周四十七里。一名河水,與邪龍分浦,后立河陽郡,治河陽縣,縣在河源洲上,又有云平縣,并在洲中。橋水東流至毋單縣,注于溫。溫水又東南。
逕興古郡之毋棳縣東。王莽更名有棳也──與南橋水合。水出縣之橋山東流,梁水注之。梁水上承河水于俞元縣而東南逕興古之勝休縣,王莽更名勝僰縣。梁水又東逕毋棳縣,左注橋水。橋水又東,注于溫。溫水又東南,逕律高縣南,劉禪建興三年,分牂柯置興古郡,治宛溫縣。《晉書地道記》治此。溫水又東南,逕梁水郡南,溫水上合梁水,故自下通得梁水之稱,是以劉禪分興古之盤南,置郡于梁水縣也。溫水又東南,逕鐔封縣北,又逕來唯縣東,而仆水右出焉。
東至郁林廣郁縣為郁水。
秦桂林郡也。漢武帝元鼎六年,更名郁林郡。王莽以為郁平郡矣。應劭《地理風俗記》曰:《周禮》郁人掌裸器,凡祭醊賓客之裸事,和郁鬯以實樽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