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清水(1)

  • 水經注
  • (北魏)酈道元
  • 4850字
  • 2015-10-09 16:34:11

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

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巖,懸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禪棲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剎靈之圖。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也。其水歷澗流飛,清泠洞觀,謂之清水矣。溪曰瑤溪,又曰瑤澗。清水又南,與小瑤水合,水近出西北窮溪,東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東南流,吳澤陂水注之。水上承吳陂于修武縣故城西北。修武,故甯也,亦曰南陽矣。馬季長曰:晉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為東陽,朝歌以南至軹為南陽。故應劭《地理風俗記》云:河內,殷國也,周名之為南陽。又曰:晉始啟南陽。今南陽城是也。秦始皇改曰修武。

徐廣、王隱并言始皇改。瓚注《漢書》云:按韓非書,秦昭王越趙長平,西伐修武。時秦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余按《韓詩外傳》言,武王伐紂,勒兵于甯,更名甯曰修武矣。魏獻子田大陸,還卒于甯,是也。漢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為侯國。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稱大。小修武在東,漢高與滕公濟自玉門津而宿小修武者也。大陸即吳澤矣。《魏土地記》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吳澤陂,南北二十許里,東西三十里,西則長明溝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內野王縣東北界溝,分枝津為長明溝,東逕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逕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雍,文之昭也。

京相璠曰:今河內山陽西有故雍城。又東南注長明溝,溝水又東,逕射犬城北。

漢大司馬張揚為將楊丑所害,眭固殺丑屯此。欲北合袁紹。《典略》曰:眭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將軍字菟而此邑名犬,菟見犬,其勢必驚,宣急去。固不從。

漢建安四年,魏太祖斬之于此,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守之。兗州叛,太祖曰:惟種不棄孤。及走,太祖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

公曰:唯其才也,釋而用之。長明溝水東入石澗,東流,蔡溝水入焉。水上承州縣北白馬溝,東分,謂之蔡溝,東會長明溝水,又東,逕修武縣之吳亭北,東入吳陂,次北有茍泉水入焉。水出山陽縣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為二水,南為茍泉,北則吳瀆,二瀆雙導,俱東入陂。山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有陸真阜,南有皇母、馬鳴二泉,東南合注于吳陂也。次陸真阜之東北,得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參差合次,南注于陂泉。陂在濁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濁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際澤側有隤城。《春秋·隱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蘇忿生之田,攢茅、隤十二邑與鄭者也。京相璠曰:河內修武縣北有故隤城,實中。今世俗謂之皮垣,方四百步,實中,高八丈。際陂北,隔水一十五里,俗所謂蘭丘也,方二百步。西一十里,又有一丘際陂,世謂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狀相類,疑即古攢茅也。杜預曰:二邑在修武縣北,所未詳也。

又東,長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東南伏流,逕一十三里,重源濬發于鄧城西北,世亦謂之重泉水也。又逕七賢祠東,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變貞萋。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中散大夫譙國嵇康、晉司徒河內山濤、司徒瑯琊王戎、黃門郎河內向秀、建威參軍沛國劉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陽,結自得之游,時人號之為竹林七賢。向子期所謂山陽舊居也。后人立廟于其處,廟南又有一泉,東南流注于長泉水。郭緣生《述征記》所云,白鹿山東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時有遺竹焉,蓋謂此也。其水又南,逕鄧城東,名之為鄧瀆,又謂之為白屋水也。

昔司馬懿征公孫淵,還,達白屋,即于此也。其水又東南流,逕隤城北,又東南,歷澤注于陂。陂水東流,謂之八光溝,而東流注于清水,謂之長清河。而東周永豐塢,有丁公泉,發于焦泉之右。次東又得焦泉,泉發于天門之左,天井固右。

天門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廣三丈,高兩匹,深丈馀,更無所出,世謂之天門也。

東五百馀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自平地東南入,徑至天井,直上三匹有馀,扳躡而升,至上平,東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崄絕,無由升陟矣。上有比邱釋僧訓精舍。寺有十馀僧,給養難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雜樹疏挺,有一石泉,方丈馀,清水湛然,常無增減,山居者資以給飲。北有石室二間,舊是隱者念一之所,今無人矣。泉發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謂之焦泉也。

次東得魚鮑泉,次東得張波泉,次東得三淵泉,梗河參連,女宿相屬。是四川在重門城西,并單川南注也。重門城,昔齊王芳為司馬師廢之。宮于此,即《魏志》所謂送齊王于河內重門者也。城在共縣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陽陂,次東,又得卓水陂,次東,有百門陂,陂方五百步,在共縣故城西。漢高帝八年,封玈罷師為共嚴侯國,即共和之故國也。共伯既歸帝政,逍遙于共山之山。山在國北,所謂共北山也,仙者孫登之所處。袁彥伯《竹林七賢傳》,稽叔夜嘗采藥山澤,遇之于山。冬以被發自覆,夏則編草為裳,彈一弦琴而五聲和。其水三川南合,謂之清川。又南逕凡城東。司馬彪、袁山松《郡國志》曰,共縣有凡亭。周凡伯國,《春秋·隱公七年經》書,王使凡伯來聘是也。杜預曰:汲郡共縣東南有凡城。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與前四水總為一瀆,又謂之陶水,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東,周新豐塢,又東注也。

東北過獲嘉縣北。

《漢書》稱,越相呂嘉反,武帝元鼎六年,巡行於汲之新中鄉,得呂嘉首,因以為獲嘉縣。后漢封侍中馮石為侯國。縣故城西有漢桂陽太守趙越墓,冢北有碑,越字彥善,縣人也,累遷桂陽郡、五官將、尚書仆射,遭憂服闋,守河南尹,建寧中卒。碑東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淪毀莫記。

清水又東,周新樂城,城在獲嘉縣故城東北,即汲之新中鄉也。

又東過汲縣北。

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濬急,世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嘗釣于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于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壇祀,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云,太公之故居也。晉太康中,范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紂之亂,屠隱市朝,遯釣魚水,何必渭濱,然后磻溪,茍愜神心,曲渚則可,磻溪之名,斯無嫌矣。

清水又東逕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橋石崩褫,馀基尚存。 清水又東,與倉水合。水出西北方山西倉谷,谷有倉玉珉石,故名焉。其水東南流,潛行地下,又東南復出,俗謂之雹水。東南歷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坶野矣。《郡國志》曰:朝歌縣南有牧野。《竹書紀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坶野。《詩》所謂坶野洋洋,檀車煌煌者也。有殷大夫比干冢,前有石銘,題隸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記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誰所志也?太和中,高祖孝文皇帝南巡,親幸其墳而加吊焉,刊石樹碑,列于墓隧矣。

雹水又東南,入于清水。

又東南逕合城南,故三會亭也,以淇、清合河,故受名焉。清水又屈而南,逕鳳皇臺東北,南注之也。

又東入于河。

謂之清口即淇河口也,蓋互受其名耳。《地理志》魏郡曰:清河水出內黃縣南。內黃無清水可來,所有者惟鐘是水耳。蓋河徙南注,清水瀆移,匯流逕絕,馀目尚存,故東川有清河之稱,相嗣不斷。曹公開白溝,遏水北注,方復故瀆矣。

沁水

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

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遠縣羊頭山世靡谷。三源奇注,逕瀉一隍,又南會三水,歷落出,左右近溪,參差翼注之也。

南過谷遠縣東,又南過陭氏縣東。

谷遠縣,王莽之谷近也。沁水又南,逕陭氏縣故城東,劉聰以詹事魯繇為冀州,治此也。

沁水又南,歷陭氏關,又南與骉水合。水出東北巨峻山,乘高瀉浪,觸石流響,世人因聲以納稱。西南流注于沁。

沁水又南,與秦川水合。水出巨峻山東,帶引眾溪,積以成川。又西南,逕端氏縣故城東,昔韓、趙、魏分晉,遷晉君于端氏縣,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沁水。

又南過陽阿縣東。

沁水南逕陽阿縣故城西。《魏土地記》曰:建興郡治陽阿縣。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與濩澤水合,水出濩澤城西白澗嶺下,東逕濩澤。《墨子》曰:舜漁濩澤。應劭曰:澤在縣西北。又東逕濩澤縣故城南,蓋以澤氏縣也。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泫以濩澤者也。其水際城東注,又東合清淵水,水出其城北,東南逕城東,又南入于澤水。澤水又東,得陽泉水口,水出鹿臺山。山上有水,淵而不流。其水東逕陽陵城南,即陽阿縣之故城也。漢高帝七年,封卞為侯國,水歷嶕峣山東,下與黑嶺水合。水出西北黑嶺下,即開隥也。其水東南流逕北鄉亭下,又東南,逕陽陵城,東南注陽泉水。陽泉水又南,注濩澤水,又東南,有上澗水注之,水導源西北輔山,東逕銅于崖南,歷析城山北,山在濩澤南,《禹貢》所謂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也。山甚高峻,上平垣,下有二泉,東濁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數十步外多細竹。其水自山陰東入濩澤水。

濩澤水又東南,注于沁水。

沁水又東南,陽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陽阿川,南流逕建興郡西。又東南流,逕午壁亭東,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澗八丈,環濤谷轉。西南流,入于沁水。

又南,五十馀里,沿流上下,步徑裁通,小竹細筍,被于山渚,蒙籠茂密,奇為翳薈也。

又南出山,過沁水縣北。

沁水南逕石門,世謂之沁口。《魏土地記》曰:河內郡野王縣西七十里,有沁水,左逕沁水城西,附城東南流也。石門是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為魏野王典農中郎將之所造也。按其《表》云:臣孚言:臣被明詔,興河內水利。臣既到,檢行沁水,源出銅鞮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東,層巖高峻。天時霖雨,眾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門朽敗,稻田汎濫,歲功不成。臣輒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數萬馀枚。臣以為累方石為門,若天亢旱,增堰進水;若天霖雨,陂澤充溢,則閉防斷水。空渠衍澇,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經國之謀。暫勞永逸,圣王所許。愿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農府給人工,勿使稽延,以贊時要。臣孚言。詔書聽許,于是夾岸累石,結以為門,用代木門枋,故石門舊有枋口之稱矣。溉田頃畮之數,間關歲月之功,事見門側石銘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洞開,穴內石上,有車轍牛跡。《耆舊傳》云,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為二水,一水南出,為朱溝水。

沁水又逕沁縣故城北,蓋藉水以名縣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晉地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東,逕沁水亭北,世謂之小沁城。沁水又東,左合小沁水。水出北山臺渟淵,南流為臺渟水,東南入沁水。

沁水又東,倍澗水注之。水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水。

又東過野王縣北。

沁水又東,邘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山,即五行之異名也。《淮南子》曰:武王欲筑宮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崄固,德能覆也,內貢回矣。使吾暴亂,則伐我難矣。君子以為能持滿。高誘云:今太行山也,在河內野王縣西北上黨關也。詩所謂徒殆野王道,傾蓋上黨關,即此山矣。其水南流逕邘城西,故邘國也。城南有邘臺,《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將伐鄭,富辰諫曰:邘,武之穆也。京相璠曰: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邘臺是也。今故城當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漢武帝封李壽為侯國。邘水又東南,逕孔子廟東,廟庭有碑。魏太和元年,孔靈度等以舊宇毀落,上求修復。野王令范眾愛、河內太守元真、刺史咸陽公高允表聞,立碑于廟。治中劉明、別駕呂次文、主簿向班虎、荀靈龜,以宣尼大圣,非碑頌所稱,宜立記焉,云,仲尼傷道不行,欲北從趙鞅,聞殺鳴犢,遂旋車而返。及其后也,晉人思之,于太行巔南為之立廟,蓋往時回轅處也。余按諸子書及史籍之文,并言仲尼臨河而嘆,曰:丘之不濟,命也夫!

是非太行回轅之言也。碑云:魯國孔氏,官于洛陽,因居廟下,以奉蒸嘗。斯言是矣。蓋孔氏因遷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廟存饗耳。其猶劉累遷魯,立堯祠于山矣,非謂回轅于此也。邘水東南逕邘亭西。京相璠曰:又有亭在臺西南三十里。今是亭在邘城東南七八里,蓋京氏之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詳。其水又南流,注于沁。

沁水東逕野王縣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絕,而韓之野王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奎屯市| 胶南市| 磐石市| 栖霞市| 奈曼旗| 枣阳市| 丹寨县| 承德县| 南宁市| 剑河县| 宁夏| 霍城县| 兰考县| 富平县| 柯坪县| 牡丹江市| 合肥市| 甘南县| 漳浦县| 商水县| 汕尾市| 大厂| 伊通| 响水县| 台安县| 巴林右旗| 体育| 嘉峪关市| 永靖县| 惠来县| 西安市| 平昌县| 湖南省| 宁德市| 娱乐| 定陶县| 抚松县| 壤塘县| 宝坻区| 社旗县| 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