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①。”
【注釋】
①器:器具。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評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原文】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譯文】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評析】
做一個有道德修養、有博學多識的君子,這是孔子弟子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孔子認為,作為君子,不能只說不做,而應先做后說。只有先做后說,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
①周:合群。
②比:音bì,勾結。
③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評析】
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結黨營私,與人相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這種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原文】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
【注釋】
①罔:迷惑、糊涂。
②殆;疑惑、危險。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評析】
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原文】
2.16 子曰:“攻①乎異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注釋】
①攻:攻擊。有人將“攻”解釋為“治”。不妥。
②異端:不正確的言論。另外、不同的一端。
③斯:代詞,這。
④也已:這里用作語氣詞。
【譯文】
孔子說:“攻擊那些不正確的言論,禍害就可以消除了。”
【原文】
2.17 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②女:同汝,你。
【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評析】
本章里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原文】
2.18 子張①學干祿②,子曰:“多聞闕③疑④,慎言其余,則寡尤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①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歲,孔子的學生。
②干祿:干,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干祿就是求取官職。
③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④疑:懷疑。
⑤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譯文】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后悔,官職俸祿就在這里了。”
【評析】
孔子并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他認為,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當然這里所說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系問題上的觀念,是對上一章“知之為知之”的進一步解說。
【原文】
2.19 哀公①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②:“舉直錯諸枉③,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①哀公:姓姬名蔣,哀是其謚號,魯國國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②對曰:《論語》中記載對國君及在上位者問話的回答都用“對曰”,以表示尊敬。
③舉直錯諸枉:舉,選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錯,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譯文】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評析】
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孔子一貫的主張。在選用人才的問題上仍是如此。薦舉賢才、選賢用能,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選官用吏,唯親是舉,非親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會被選用。孔子的這種用人思想可說在當時是一大進步。“任人唯賢”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貴的價值。
【原文】
2.20 季康子①問:“使民敬、忠以②勸③,如之何?”子曰:“臨④之以莊,則敬;孝慈⑤,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注釋】
①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他的謚號,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
②以:連接詞,與“而”同。
③勸:勉勵。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④臨:對待。
⑤孝慈:一說當政者自己孝慈;一說當政者引導老百姓孝慈。此處采用后者。
【譯文】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干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于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評析】
本章內容還是在談如何從政的問題。孔子主張“禮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仍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干活。
【原文】
2.21 或①謂孔子曰:“子奚②不為政?”子曰:“《書》③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④,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
①或:有人。不定代詞。
②奚:疑問詞,相當于“為什么”。
③《書》:指《尚書》。
④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講;一作延及講。
【譯文】
有人對孔子說:“你什么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從事政治,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
【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兩方面的思想主張。其一,國家政治以孝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資格擔當國家的官職。說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張。其二孔子從事教育,不僅是教授學生的問題,而且是通過對學生的教育,間接參與國家政治,這是他教育思想的實質,也是他為政的一種形式。
【原文】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①,小車無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①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②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評析】
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孔子認為,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在《論語》書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在后面的《子張》、《陽貨》、《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原文】
2.23 子張問:“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禮,所損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注釋】
①世:古時稱30年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釋為朝代。
②因:因襲:沿用、繼承。
③損益:減少和增加,即優化、變動之義。
【譯文】
子張問孔子:“今后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個重要概念:損益。它的含義是增減、興革。即對前代典章制度、禮儀規范等有繼承、沒襲,也有改革、變通。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頑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時代,他也不反對所有的改革。當然,他的損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變周禮的基本性質為前提的。
【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諂②也。見義③不為,無勇也。”
【注釋】
①鬼: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這里泛指鬼神。
②諂:音chǎn,諂媚、阿諛。
③義:人應該做的事就是義。
【譯文】
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義”和“勇”的概念,這都是儒家有關塑造高尚人格的規范。《論語集解》注:義,所宜為。符合于仁、禮要求的,就是義。“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為實行“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才算是勇,否則就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