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伍員為追趕昭王到了隨國,把人馬駐扎在隨國南邊的邊界上,然后寫了封信派人送給隨侯,信里寫道:周之子孫,在漢川者,被楚吞噬殆盡。今天佑吳國,問罪于楚君。
若出楚珍,與吳為好,漢陽之田,盡歸于君,寡君與君世為兄弟,同事周室。
隨侯看完信,當即召集大臣們商量這件事。楚國的大臣子期,相貌和昭王長得差不多,就對隨侯說:“事情已經非常緊急了!我可以裝扮成大王,請您把我交給伍員,大王就能逃脫了。”隨侯讓太史占了一卦,太史獻上卦辭,上面寫著:平必阪,往必復。放勿棄,新勿欲。西鄰為虎,東鄰為肉。
隨侯看了說:“楚國是‘故’,吳國是‘新’,鬼神已經指示我該怎么辦了。”于是派人回絕伍員說:“敝國一直是楚國的屬國,世代結盟,楚王真要到了我們這兒,我們也不能不收留他。但是他并沒有來,是不是去了別的地方,我們也不知道,請將軍詳察!”伍員知道囊瓦逃到鄭國,懷疑昭王也奔那兒去了,而且鄭國殺了太子建,這仇也還沒報,于是就帶著兵去伐鄭,包圍了鄭國的國都。
這時鄭國的賢臣游吉剛剛去世,鄭定公非常怕吳兵攻進城來,就把吳兵伐鄭的責任,都推到囊瓦身上,囊瓦只得自殺謝罪。鄭伯就把囊瓦的尸體送到吳軍,說明楚王確實沒到鄭國來。伍員還是不肯撤兵,一定要滅掉鄭國,為太子建報仇。鄭國的大臣們請求背水一戰,以決存亡。鄭伯說:“鄭國的兵馬哪兒比得上楚國,楚國都讓吳兵給滅了,何況咱們鄭國?”于是派人四處張貼告示,通告百姓說:“誰要能讓吳兵撤回去,我情愿把鄭國分一半給他。”這時候,渡伍員過江的那位“漁丈人”的兒子,也因為逃避戰亂,從楚國逃到了鄭國。看到張貼的告示,又聽說帶兵伐鄭的吳兵主將是伍子胥,就去求見鄭伯,說:“我有辦法讓吳兵撤退。”鄭定公說:“你退吳兵,要用多少人馬車輛?”回答說:“我不用一個兵,一斗糧,只要給我一支劃船的漿,一邊走路一邊唱歌,吳兵就會退走。”鄭伯不信他說的,可是一時也想不出別的辦法,只好讓人給他找了一支漿說:“真要能退掉吳兵,我必有重賞。”漁丈人的兒子,就從城墻上順著繩子滑下來,一直走向吳軍的營寨,來到門口就敲著漿唱起歌來:“蘆中人!蘆中人!腰間寶劍七星文,不記渡江時,麥飯鮑魚羹?”守營的士兵把他抓起來帶到伍員面前,他還是唱著那首“蘆中人”。伍員走下座位吃驚地問:“足下是什么人?”漁丈人的兒子舉起船漿,回答說:“將軍沒看見我手里拿的東西嗎?我是楚國江邊漁丈人的兒子呀。”伍員聽了這話,心里一陣難過,很傷感地說:“你父親因我而死,我正想報恩,可又不知道怎么報,這回見到你就好了。你唱著歌來見我,需要我做些什么?”漁丈人的兒子回答說:“沒別的需要。鄭伯懼怕將軍的兵威,通告全國,‘誰要能讓吳兵撤回去,把鄭國分給他一半。’我記得先父曾和將軍有一面之交,如今想請求您能寬恕鄭國。”伍員仰天長嘆一聲說:“唉!我能有今天,都是漁丈人賜給的,蒼天在上,對他的恩德我怎么能忘記呢!”當天就下令解除包圍,把人馬撤走了。漁丈人的兒子回來報告鄭伯,鄭伯大喜過望,就把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分給他,老百姓都叫他“漁大夫”。至今在河南洧川溱水之間,還有個丈人村,就是他當時的封地。后人寫詩稱贊伍子胥知恩必報說:密語蘆洲隔死生,橈歌強似楚歌聲。三軍既散分茅土,不負當時江上情。
伍員解除了對鄭都的包圍,把人馬撤回到楚國境內,分兵把守各條道路,大軍在糜地扎營,派人四處招降楚國的屬國,并急切地尋訪昭王的下落。
卻說申包胥自從郢都陷落后,就逃到夷陵石鼻山里躲了起來。聽說伍員掘墓鞭尸,又到處追捕昭王,就派人給伍員送去一封書信,上面寫著:子故平王之臣,北面事之,今乃僇辱其尸,雖云報仇,不已甚乎?物極必反,子宜速歸。不然,胥當踐“復楚”之約!伍員看了來信,反復琢磨了半天,才對來使說:“我因為軍務繁忙,就不寫回信了,你替我向他問個好,再傳話給他說:忠孝不能兩全,楚王逼得我走投無路,我才倒行逆施!”使者回來把話傳給申包胥,申包胥聽了說:“看來子胥一定要滅掉楚國才肯罷休。我再也不能坐等了。”想起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妹妹,昭王是秦王的外甥,要解救楚國,只有去求秦國。于是不分晝夜,趕奔秦國。兩只腳跟都走裂了,步步流血,就扯破衣服,把腳裹上繼續走。一直趕到雍州,拜見秦哀公說:“吳國貪婪得像大豬,狠毒得像長蛇,老早就想不斷地吞并諸侯,現在已經發兵拿楚國開了刀。我主昭王失去了國家,逃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特地派我到貴國來告急,請求您看在甥舅的情分上,我主發兵解救險亡。”秦哀公說:“秦國處在偏僻的西部邊陲,兵微將寡,自保不暇,哪兒有力量幫助別人呢?”申包胥說:“秦楚兩國邊界相連,如果楚國遭難而秦國不去救援,那么吳兵真要滅了楚國,下次就要輪到秦國了。您要是保住了楚國,也就是鞏固了秦國;您要是幫助恢復了楚國,那么秦國的力量也就會超過吳國。楚國如果能保存下來,情愿世世代代做秦國的屬國。”申包胥說了半天,秦哀公還是猶豫不決,說:“你先住下,容我和大臣們商量商量再說。”申包胥回答說:“我的主公還在窮鄉僻壤流亡,不得安生,我這個做臣子的怎么能貪圖自在呢?”當時秦哀公沉湎酒色,不大愛管國事,申包胥雖一再請求,哀公始終不肯發兵。于是,申包胥不脫衣冠,站在秦王的宮庭里,沒日沒夜的哭喊,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哀公見他這樣,驚駭地說:“楚國的臣子為了君王的事,竟然能急成這樣?楚國有這樣的忠臣,吳國還想滅掉它,秦國沒有這樣的忠臣,吳國還能饒得了我們?”哀公被申包胥感動得眼淚都掉下來了,就寫了首《無衣》詩以示表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與子同仇。
申包胥磕頭謝了恩,這才開始吃東西。秦哀公于是命大將子蒲、子虎率領五百輛戰車,跟隨申包胥去救楚國。申包胥說:“我主在隨國盼望救兵,如同大旱盼望好雨。我應該先走一步,把這個喜訊報告給他。將軍從商谷向東,五天就能到襄陽,再轉向南面,就到了荊門。而伍子胥從石梁山往南來,因為路上會不斷遇到剩余楚軍的攔擊,估計也要兩個月以后才能到那兒。吳軍正在趾高氣揚,必然失去戒備,士兵老在外面打仗,也開始想家了。只要打敗他們的一支人馬,其余的就會失去斗志,自然瓦解。”子蒲說:“我們不熟悉道路,必須有楚兵當向導,您可不能誤了日期。”申包胥辭別了兩位秦將,連夜趕到隨國,一見昭王就說:“我請來了秦國的兵馬,他們已經走出秦國的邊境,開到楚國來了。”昭王喜出望外,對隨侯說:“史官算卦時曾有卜辭說:‘西鄰為虎,東鄰為肉。’秦國在楚國的西面,吳國在楚國的東面,這卦真要應驗了,‘虎’一定會把‘肉’吃掉。”這時候,宋木、薳延等也收拾了剩下的兵將,跟著昭王一起呆在隨國,昭王就命他們和子西、子期,還有隨國的兵馬一起出發去襄陽。秦軍正在襄陽等著,和楚軍會師后,申包胥就把子期、子西等引見給子蒲、子虎,然后,楚兵先走,秦軍在后面跟著。到了沂水,碰上了吳國夫概的軍隊。子蒲對申包胥說:“您先率領楚軍和他交戰,一會兒我再從后面殺過來。”申包胥就出陣和夫概戰在一起,夫概根本沒把申包胥看在眼里,可打了十幾個回合,卻不分勝負。這時,子蒲、子虎突然從后面殺出來,夫概一眼望見旗幟上有個挺大的“秦”字,當時嚇了一跳,說:“西邊的秦軍怎么到這兒來了?”急忙收兵,可已經損失了一半多。子期、子西等乘勝追擊,一氣追出去五十多里。
夫概跑回郢都,見到吳王后,說秦兵攻勢銳利,不可抵擋,吳王心里也有點兒害怕。孫武建議說:“軍隊好比是兵器,可以暫時使用卻不能長久使用。而且楚國的地盤很大,老百姓未必愿意服從吳國,我以前請您立羋勝為楚王,以安撫楚國百姓,正是擔心出現今天這樣的局面。事到如今,不如派使臣去和秦國講和,答應讓昭王回來,同時要求楚國把邊鄙的一部分國土,割讓給吳國,這樣您也不算吃虧。如果總是貪戀著楚宮,和敵軍長期相持,楚國人就會因憤怒而抵抗得更加厲害,再加上像虎狼一樣強橫的秦軍,我可不能保證咱們不出一點兒意外。”伍員明白楚昭王肯定是抓不到了,也同意孫武的看法。闔閭正想聽從他們的意見,伯嚭說:“我軍自從離開吳國,一路勢如破竹,五戰得郢,就把楚國給平了。現在一遇秦軍,就要撤退,為什么這樣前勇而后怯?請您給我一萬精兵,一定讓秦軍片甲不回。要是勝不了,甘愿受罰!”闔閭被他說得氣又足了,就同意他出去迎戰。孫武和伍員極力勸阻,伯嚭不聽。吳兵出城后,在軍祥和敵軍相遇,就擺好陣勢準備交戰。伯嚭見楚軍陣容不整,便叫士兵敲起戰鼓,帶領人馬沖了過去。正碰上子西,大罵道:“你剛死里逃生,又想死灰復燃嗎?”子西也回罵說:“叛國的匹夫,今天還有臉來見我?”伯嚭大怒,挺戟直取子西,子西也揮戈迎戰。沒打幾個回合,子西假裝敗走,伯嚭緊追不舍。沒追出二里路,左邊沈諸梁,右邊薳延,一齊殺了出來,秦將子蒲、子虎領著生力軍,從中間直沖過來。三路兵馬把吳軍截成三段,伯嚭左沖右突,怎么也跑不出去。伍員帶兵趕到,大殺一陣,救出伯嚭。一萬人馬,沒剩下兩千。
伯嚭把自己綁了,來見吳王請罪。孫武對伍員說:“伯嚭的為人,恃功自傲,早晚是吳國的禍害,不如乘他兵敗,按軍令把他斬了。”伍員說:“他雖然這次差點兒全軍覆沒,可以前功勞不小,何況敵人就在眼前,不能斬殺大將。”于是就請求吳王赦免了伯嚭。
秦軍直逼郢都,闔閭就命令夫概和公子山守城,自己率領大軍駐扎在紀南城,伍員、伯嚭分別駐守磨城、驢城,形成犄角之勢,與秦兵對峙。又派人到唐國、蔡國去借兵。
楚將子西對秦將子蒲說:“吳軍以郢都為巢穴,防御堅固,如果唐蔡兩國再派兵來助戰,可就不好對付了!不如趁兩軍相峙的功夫,抽出兵馬去打唐國,唐國破了,蔡國必然加強防衛,不敢再分兵給吳國,咱們就能夠專心對付吳國了。”子蒲覺得這個計策不錯,就和子西抽出一支人馬,偷襲了唐國的都城,殺了唐成公。蔡哀公一害怕,再也不敢分兵助吳。
卻說夫概自恃立過破楚的頭功,這回在沂水栽了跟頭,闔閭改派他協守郢都,總覺得心里堵得慌。等到聽說闔閭和秦兵相持不下,忽然心里一動,想道:“按吳國的規矩,哥哥死了弟弟繼位。照這樣,闔閭死了,我就可以當吳王。可如今闔閭已經立自己的兒子波當太子,我沒指望了!不如乘大兵出征,國內空虛,偷偷帶兵回國,奪位稱王,不比將來再爭王位強?”于是就帶領本部兵馬,偷偷出了郢都的東門,渡過漢水回到吳國。假裝說:“吳王被秦兵打敗,不知去向,我應該以他弟弟的名義,繼承王位。”于是自稱吳王,派自己的兒子扶臧帶領人馬駐守淮河,堵住闔閭的歸路。太子波和專毅聽說夫概叛變回國,領兵抵抗,不讓夫概進城。夫概就派使者到越國借兵,想夾攻吳國,答應事成之后,割五座城給越國作謝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