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第四明其厭果。即前八定之所等引。故名為果。文分為三。初四無量即行方便果。次五神通即行用果。三此菩薩于諸禪下總結自在。今初所以先明者。凡夫味定三界輪回。二乘上升多皆趣寂。菩薩因定發生慈悲。準瑜伽四種無量。為四有情。緣求樂眾生興慈。有苦興悲。有善隨喜。有惑不染。此四皆緣無量境故名無量。若總相說皆以定慧為體。若別明之。慈即與樂無嗔為體。悲則拔苦不害為體。喜則慶他不嫉為體。自他舍惑即是喜舍。文中分二。初別顯慈行。后住悲下類顯余三。初中有十二句。心隨于慈此句為總。隨有二義。一心不趣寂。動皆含慈。二以慈心隨逐于物。如犢隨母。慈之種類總有其三。謂一眾生緣慈。二法緣慈。三無緣慈。緣謂緣念。初緣假者欲與其樂。此通凡夫。次緣人空。但有蘊等善惡行法以用教化。此通小乘。三緣眾生體空欲令悟入。此通大乘。今初。又此七句含有八義。曲攝為四。初四句言與樂。正顯行相。廣者與欲界樂。欲境廣多故。大者與同喜樂。謂初二禪喜受俱故。高出名大。無量者三禪已上離苦離喜故深。故名無量。不二者三樂平等與故。次二治障。不愛之冤亦與其樂。故無冤障。是愛之親亦與其樂。非是偏情。故無對礙。中心無愛不愛。故非障也。次一清凈。謂無身心不調五蓋等障。是行清凈慈。后無惱一句攝果。慈定起于色界正果。慈之余勢。起欲界習果。皆無苦惱之事。故修慈經說修慈有十五利。謂臥安。覺安。天護。人護。眠無惡夢。寤常歡喜。水不能漂。火不能燒。刀不能傷。毒不能害。常生善處。鎮受快樂。正報梵世。殘報人王。遠果作佛。然此中有多種果。初現報果。常生下后報果。正報梵世。望上生報。望下正報。殘報人王。即是習果。又初士用果。水不能漂等是增上果。常生下異熟果。殘報等流果。作佛是離系果。修一慈心三報不斷五果俱圓。無費一毫而功報無極。幸諸后學思而修之。上釋眾生緣慈。次徧至一切處即法緣慈。橫徧十方。竪通三界。彼中所有一切諸法皆能緣念。法者謂圣凡五蘊之法及眾生所有分別作業之法。名為法緣。后二句無緣者。無緣有二。一自體無緣。竪窮法空。故云盡法界。二徧至無緣。顯空無分齊。橫盡虗空。末句云徧一切世間者總結上慈。成無量義也。
住悲喜舍。亦復如是。
結類三可知。
上明四無量果。
佛子。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以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或隱或顯。石壁山障所往無礙猶如虗空。于虗空中加趺而去同于飛鳥。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復雨于水猶如大云。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摩觸。其身自在。乃至梵世。
第二佛子下得五神通。明行功用果。前內懷慈濟之心。此外現救生之用。妙用難測曰神。自在無壅曰通。文中有五。一神境。二天耳。三他心。四宿住。五天眼。寄同世間故但得五。外色內身皆神之境。轉變多種受神之名。亦名神足。依欲勤心觀之所成故。亦名如意。隨意成故。余名易了。今約利生三業。初一約身到機所。次二口業。天耳聞佛說法聞眾方言。以他心智通。隨種種言音皆盡知已。將前所聞之法。隨其所聞之意。復宜用何言之異。而授與之。后二意業。宿住知其過去是何界種。天眼見其未來遠近成益。隨應化之。今初身通。初總明。后能動下別顯。總中云得者。總修總得。然通依四禪。多依第四。別中得三種自在。一世間自在。動大地故。二以一身下身自在。三石壁下作業自在。
此菩薩天耳清凈過于人耳。悉聞人天若近若遠所有音聲。乃至蚊蚋虻蠅等聲。亦悉能聞。
第二天耳通。初總標其體。謂天耳清凈。清凈有二義。一離欲界法。得靜慮引生清凈大種所造。二離于障礙審諦聞故。由此過于人耳。悉聞下顯用。釋過人義。遠細皆知故。
此菩薩以他心智。如實而知他眾生心。所謂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有煩惱心。無煩惱心。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脫心。非解脫心。有上心。無上心。雜染心。非雜染心。廣心。非廣心。皆如實知。菩薩如是以他心智知眾生心。
第三他心通中三。初總。知他心者通于王所。次所謂下別。后菩薩如是下結。別中二十六心。行相各異。然除小等四心。余皆障治間明。善惡對顯。總攝為九。一以初六心明隨煩惱。謂隨緣現起煩惱相應。故名為隨。非約小惑名隨也。言有貪等。即三不善根。及三善根以為能治。二有煩惱等二心明使。即是隨眠。三小等四心名生。約無記報心。人心小。欲天廣。色天大。無色二解脫無量。以作空識無邊行相故。上二不爾。四有四心學三昧行。略者謂由止行。于內所緣系其心故。非略者太沉昧故。或不一所緣故。散者太舉。于五妙欲境隨順流散故。非散者于妙所緣明了顯現故。前二約定。后二約慧。五有二心明得三昧。定者正入根本定故。不定者未入及起時故。六有二心明得解脫。有縛無縛故。七有余凡夫。增上慢即前類之余。以得四禪謂為四果。即麤習行名上。無此即細習行名無上。八有二心。妄行正行。論經名求不求。希求名聞即是雜染。反此非染。九有二心。大乘得失悲智兼濟為廣。隨闕非廣。上之九類不出三種。初二煩惱。次一是苦。余皆是業。業有善惡耳。皆如實知者。審于事實見理實故。亦非心外見法。亦非無境可知。若自他相絕。則與眾生心同一體。故無心外也。不壞能所故能知也。又他心是總。余皆是別。六相圓融一乘之實知也。
此菩薩念知無量宿命差別。所謂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無量成壞劫。我曾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久住。如是苦樂。我于彼死生于某處。從某處死生于此處。如是形狀。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過去無量差別。皆能憶念。
第四宿住智通。初總標誰能念即宿住之智。次所謂下別顯。后如是過去下總結。別中初念何事。謂一生乃至多劫中事。此顯念時。次我曾下云何念。即念相差別也。念彼因中名字不同。姓謂父母家姓。如迦葉等種族即剎利貴賤等。余可知。
此菩薩天眼清凈過于人眼。見諸眾生生時死時。好色惡色。善趣惡趣隨業而去。若彼眾生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賢圣。具足邪見及邪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墮惡趣。生地獄中。若彼眾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謗賢圣。具足正見正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生善趣諸天之中。菩薩天眼皆如實知。
第五天眼通。論明生死智通。約根約境異故。初總顯能見。誰能見。天眼故。清凈者審見故。過人者遠見故。次見諸下別顯所見。初見生死本有之果隨業之因。若彼眾生下云何見。別見因果不同。如二地善攝戒中辨。菩薩下結。
此菩薩于諸禪三昧三摩鉢底能入能出。然不隨其力受生。但隨能滿菩提分處。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第三總結自在。近結厭果。遠結前厭。于何自在即前禪等。禪謂四禪。三昧者四無量慈等三昧故。三摩鉢底此云等至。此應譯者之誤。合云三摩呬多。以此云等引。五通即所引故。云何自在謂智能出入。則散動不能縛。即心生時隨心用現在前故。大悲方便不隨受生。則定不能縛。若不隨禪生當何所生。不揀凈穢但能滿菩提分處。即生其中。謂諸佛菩薩共生一處。是能滿處。以愿力者。非業系生故。
上地行竟。
下地果。
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地。以愿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三界即為三別。初調柔果中有法喻合。今初鏈行緣。次悉以下明能鏈行。后見縛下明所鏈凈。
悉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其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此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
次明鏈行中先福行。次回向行。后修智行。言觀一切法不生不滅者即法性觀。于清凈法中。不見增故不生。煩惱妄想中不見減故不滅。因緣而有者謂凈法從緣生故無可增。妄法從緣滅故無可減。又此三地世間滿故。于禪定為此實觀。起后地無生行慧。亦即善巧決定觀察智也。
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皆轉微薄。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不積集故。邪貪邪嗔及以邪癡悉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凈。
二所鏈凈中。先明斷惑。后鏈細異麤。前中五縛即五住煩惱。若合色有即是四縛。亦名四流。見縛先滅者。初地見道已斷分別惑故。一切欲等者。論云一切修道中三縛及彼因。同無明習氣皆悉微薄。謂煩惱障三縛現行及種故云彼因。與當地所知障種同滅。故云無明習氣。習氣即種義。次于無量下揀細異麤。謂是斷細。以多劫不積三不善根故。細種漸斷善根轉凈。言多劫者仁王經說。初地經四阿僧只劫后地培增。以細障難斷經劫轉多。多劫不積故邪貪等斷。然但細習。以初地見道二地修道已斷麤故。善根轉凈則前信等。
佛子。譬如真金善巧鏈治秤兩不減轉更明凈。
喻言秤兩不減者厭離世間勝于前地。信等入于厭火故自在不失減也。
菩薩亦復如是。住此發光地。不積集故。邪貪邪瞋及以邪癡皆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凈。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險詖心皆轉清凈。
三合中二。先正合前行凈。后此菩薩下別顯忍凈。此地忍增。故偏明之。有十三心。初二句為總。一他加惡辱能忍受故。二善護他心謂他凌我以剛強我則騁之以柔和。故下諸句別釋此二。別中初有二心。分別善護他心。一諧順心。以他于菩薩作惡。疑菩薩嗔恨。菩薩現同伴侶與之諧和。二悅美心者。愛語誨誘。次以三心分別。加惡忍受謂身加惡而不瞋。口毀辱而不動。心嫉害而憂惱不能濁。次有三心出上二因。無高下者。過去久離憍慢故不自高舉輕下于彼。由此能忍柔和護他。后二即加惡不改之因。一不望報恩故益他被辱而忍受。二受恩常念小恩大報。故眾生于我有恩。法爾應忍。后三心顯上二心離障。雖柔順護他而非諂。實為利益故不誑。心無隱覆諂佞故。險詖者諂佞也。
此菩薩于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此菩薩下第二別地行相。
佛子。是名菩薩第三發光地。
第三結說地相。
菩薩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
二攝報果。此下諸地攝報文皆分二。初上勝身。
能以方便令諸眾生舍離貪欲。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
次上勝果中先自分行。
復作是念。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行精進。于一念頃得百千三昧。得見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動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現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薩以為眷屬。
次勝進行。
若以菩薩殊勝愿力。自在示現過于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三愿智果。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清凈安住明盛心
厭離無貪無害心
堅固勇猛廣大心
智者以此入三地
第三重頌。十八偈分五。初一頌起厭行分。
菩薩住此發光地
觀諸行法苦無常
不凈敗壞速歸滅
無堅無住無來往
觀諸有為如重病
憂悲苦惱惑所纏
三毒猛火恒熾然
無始時來不休息
二有十二偈頌厭行分。于中初二護煩惱行。
厭離三有不貪著
專求佛智無異念
難測難思無等倫
無量無邊無逼惱
見佛智已愍眾生
孤獨無依無救護
三毒熾然常困乏
住諸有獄恒受苦
煩惱纏覆盲無目
志樂下劣喪法寶
隨順生死怖涅盤
我應救彼勤精進
次三偈頌護小乘行。
將求智慧益眾生
思何方便令解脫
不離如來無礙智
彼復無生慧所起
心念此慧從聞得
如是思惟自勤勵
日夜聽習無間然
唯以正法為尊重
國城財貝諸珍寶
妻子眷屬及王位
菩薩為法起敬心
如是一切皆能舍
頭目耳鼻舌牙齒
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舍未為難
但以聞法為最難
設有人來語菩薩
孰能投身大火聚
我當與汝佛法寶
聞已投之無怯懼
假使火滿三千界
身從梵世而投入
為求法故不為難
況復人間諸小苦
從初發意至得佛
其間所有阿鼻苦
為聞法故皆能受
何況人中諸苦事
后七偈頌方便攝行。
聞已如理正思惟
獲得四禪無色定
四等五通次第起
不隨其力而受生
三一偈頌厭分及果。
菩薩住此見多佛
供養聽聞心決定
斷諸邪惑轉清凈
如鏈真金體無減
住此多作忉利王
化導無量諸天眾
令舍貪心住善道
一向專求佛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進
百千三昧皆具足
見百千佛相嚴身
若以愿力復過是
四三偈頌位果。
一切眾生普利益
彼諸菩薩最上行
如是所有第三地
我依其義已解釋
五一偈頌結說。
第三發光地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