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初地體。文中初句標(biāo)告。諸佛子下正顯。于中初句總明。后無雜下別顯。總中言菩薩愿善決定者。標(biāo)人顯法。故云菩薩。于大菩提立誓趣求。故名為愿。即下初地中發(fā)菩提心也。此愿所以明善決定者。以真實(shí)智攝故。謂攝導(dǎo)此愿皆令順理。決擇楷定故。此已入初地。是證決定。非是地前信地所攝之愿受決定名。后別中此善決定。有六種。即經(jīng)六句。一無雜者即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相故。謂正體緣如境智一味。為觀之相。則無帶相之雜。二不可見者是真實(shí)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謂此真智超出世間可壞之法。故云真實(shí)。真實(shí)故非世智所見。三廣大如法界者勝善決定。論總釋云大法界故。一切諸佛根本故。四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是因善決定。以此智寂而常用故為無常因。用而常寂故為常果因。謂涅盤永寂而智體不無。故窮未來際。五徧一切佛剎救護(hù)一切眾生者是大善決定。謂隨順作利益他行故。即普覆名大。謂由前因善則不住生死。由此大善則大悲不住涅盤。六為一切下是不怯弱決定。上入智地不怯弱故。六相圓融。類前可知。
上六決定以顯地體。
下徵列地相。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智地。
次列地相中文有四節(jié)。初寄問徵起。次佛子下舉數(shù)顯同。三何等下徵數(shù)列名。四佛子此菩薩下結(jié)名顯勝。且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已說當(dāng)說今說。我亦如是說。
二舉數(shù)顯同。以生成住持故三世同說。同說之言文在地相。義兼地體。以三世同說者地體六決定也。
何等為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發(fā)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xiàn)前地。七者遠(yuǎn)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
三列地名中為對治十障。證十真如。成十勝行。說于十地。疏引論文廣釋其義。今略取十障者。一凡夫我相障。二邪行障。三闇鈍障。四解法慢障。五身凈慢障。六微細(xì)煩惱障。七細(xì)相習(xí)障。八無相有加行障。九不能善利益眾生障。十于諸法中不得自在障。唯識論說一一障中各有二愚。除障斷愚。證十真如。至下別釋。今依本論略釋地名。論云一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圣處多生歡喜。名歡喜地。由前三位修習(xí)。今得初成。圣位新得故生歡喜也。二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故。清凈戒具足故名離垢地。三隨聞思修等照法顯現(xiàn)故為明地。謂得四地慧光明相故名明地。唯識此經(jīng)皆名發(fā)光。謂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fā)無邊妙慧光故。此約后位得名。四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名焰地。焰乃慧焰。即根本智火。能燒前地聞持不忘。恃以成慢之煩惱薪故。五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名難勝。謂真俗無違極難勝故。既能出世又能隨俗。巧達(dá)五明能度偏滯。實(shí)為難勝。六般若波羅蜜行有間大智現(xiàn)前故名現(xiàn)前地。謂妙達(dá)緣生引無分別名般若行。親如目覩名曰現(xiàn)前。七善修無相行功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名遠(yuǎn)行。此有三義。一善修無相到無相邊。二功用至極。三望前超過故。八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此有三義。一舍三界行生。受變易果。故云報行。依此起行任運(yùn)而成故功用不動。二得無生忍。無相妙慧。則有相不動。三此二無間故煩惱不動。九得無礙力。說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無礙慧。尚未稱善。徧說徧益。方名為善。十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此有二義。一得大法身如云。能說法如雨。自在用故。二諸佛大法云雨。悉能受故。
佛子。此菩薩十地三世諸佛。已說當(dāng)說今說。
四結(jié)名顯勝。
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十地者。
釋文第三舉十方同說彰地要勝。為欲令物生渴仰故。文中二。初云不見不說。反顯十方報化皆說。
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訶薩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凈法光明門。所謂分別演說菩薩諸地。佛子。此處不可思議。所謂諸菩薩所證智。
二徵釋所由也。徵云佛國不同。化儀亦異。如何十地要皆說耶。釋意云此最勝故。謂萬法皆如。體如成圣。離斯證智。皆是隨宜。故為要勝。已上本分竟第六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下請分。中三。初說已默住。二是時下三家五請。三爾時金剛藏觀察下許說分齊。所以默者將欲說之必固默之。欲令大眾渴仰請說故。所以俟請者略有二義。一增諸菩薩尊敬法故。二前舉地嘆勝為增樂欲。令此請中生解勝故。云何生解。謂由請故得說默之由。顯地體甚深離于言念。令眾先解。后聞?wù)f分不隨聲取。離謬解故。即復(fù)由此故有第三示說分齊。今初。
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fù)分別。
此初說已默住。第二請中三家請殊。即分三段。謂初解脫月請。二大眾請。三如來請。所以要三家者。眾首顯揚(yáng)。當(dāng)機(jī)渴仰。化主加勸。事方周故。又佛請者。即名為加。謂眾雖已請。要假主佛威光方堪說故。亦名為教。如來教說顯剛藏說傳佛教故。又前二家請顯此地法因人修故。后一家請顯此地法佛所證故。三請三止文有六段。止請相乘。且為五段。一怪默騰疑請。二法深難受止。三嘆眾堪聞?wù)垺K牟豢坝袚p止。雖有堪者。亦有不堪故。五雙嘆人法請。謂不堪聞?wù)咭苑ㄉ罟省R嗟梅鹱o(hù)固應(yīng)為說。于是剛藏理窮更無違請。
是時一切菩薩眾聞菩薩十地名不聞解釋。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不解釋。
就初請中分二。初明大眾覩默生疑。二解脫月下騰疑為請。今初。言何因何緣者疑怪之辭。為因說者不能說耶。為緣聽者不堪聞耶。
解脫月菩薩知諸大眾心之所念。以頌問金剛藏菩薩曰。
二騰疑為請。初敘請因領(lǐng)眾疑念。
何故凈覺人
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釋
一切咸決定
勇猛無怯弱
何故說地名
而不為開演
諸地妙義趣
此眾皆欲聞
其心無怯弱
愿為分別說
眾會悉清凈
離懈怠嚴(yán)潔
能堅固不動
具功德智慧
相視咸恭敬
一切悉專仰
如蜂念好蜜
如渴思甘露
二以頌正請。文有五偈。顯說聽無過。是以應(yīng)說。初一偈說者無過。遣大眾何因之疑。后四偈聽者無過。亦遣大眾何緣之疑。今初。嘆說者凈覺無過何故不解釋耶。然說法之過有三種。一慳嫉不說。二懈怠不說。三無辯力不樂說。今離此三過。謂由無瞋等功德具故離慳嫉過。二由前已說上妙地名。故無說法懈過。三由有樂說辯力。無不樂說過。二嘆聽者無過中四偈。初二偈嘆同生眾。次一偈嘆異生眾。后一偈雙嘆。今初二偈嘆根欲。前偈嘆根。故云決定。次偈嘆欲故云欲聞。若有欲無根雖聞不解。有根無欲設(shè)聞不受。故須雙嘆。此中意明但有根而無欲不堪聞法。今前偈于教決解。于理決證。具二決定。為非現(xiàn)前之根。復(fù)有今偈現(xiàn)前之欲。教證決定。故堪受也。根欲雙具諸地妙義愿為說之。第二一偈嘆異生眾。但云眾會。故雙嘆根欲。初句為總。心無濁故名為清凈。后三句為別。別離六濁。一不欲濁。謂心無飡采故。離懈怠治之。二威儀濁。不恭肅故。嚴(yán)整治之。三五蓋濁。貪名等故。潔凈治之。四異想濁。謂貢高雜染輕慢雜染等皆名異想。今說行堅固。不動治之。五不足功德濁。善根微少。于彼說不樂住。具功德治之。六愚癡濁。謂愚暗不了故。智慧治之。后一偈雙嘆二眾瞻侍則徧四偈。然蜂之念蜜。渴之思漿。喻希法喜解脫之味。復(fù)言好蜜甘露。顯法之妙。思渴情深。大眾如此故應(yīng)說也。
爾時大智無所畏金剛藏菩薩聞?wù)f是已。欲令眾會心歡喜故。為諸佛子而說頌言。
第二法深難受止。先敘意為眾歡喜。是總酬答相。
菩薩行地事
最上諸佛本
顯示分別說
第一希有難
微細(xì)難可見
離念超心地
出生佛境界
聞?wù)呦っ曰?
酬中五偈分四。初二頌法難說。遣上何因之疑。于中難者是總相云何難。謂難得難證故。難得有四。一微細(xì)難得。顯非聞慧境故。二難見難得。亦非思慧心眼見故。三離念難得。亦非世間修慧境故。以地智是真修。故非地前分別心數(shù)緣修之境。四超心地故難得。非唯非地前之境。亦非登地已上報生善得修道智境。謂變易所起異熟心識。名為報生。生便能知無常等智。故名善得修道智。以非照實(shí)之智故亦不測地智。知無常等未忘心境。名為心地。以七地已前皆容出觀故。又善得修道智。即后得智。非根本智。既非四心之境。是誰境耶。即佛智故。何者是智。見實(shí)義故。所以難說者。恐聞?wù)唠S聞取著生迷惑故。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勝智
知心地?zé)o我
能聞此勝法
第二一頌顯難聞?wù)摺H痪叩履苈劇7达@難聞。兼欲使人學(xué)能聞故。初句為總。謂持聽法心堅如金剛則能得聞。第二句即決定信堅。深信者謂于佛智設(shè)心智不及。仰推佛智非我境界。是深信相。佛勝智即法華所說權(quán)實(shí)二智。經(jīng)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故云勝智。堅證者有二義。一知是能證。二心地是所證。即二空真理所依之事。謂唯識相。言無我者通能所證。于此二類如實(shí)了知。我法二空成無成智。末句結(jié)成。既知難聞之義如是。具上二堅。方聞上來微細(xì)勝智。
如空中彩畫
如空中風(fēng)相
牟尼智如是
分別甚難見
第三一頌。喻顯說聞。
補(bǔ)義云此二喻疏取論有多釋。今約義總釋。空喻佛無依智。經(jīng)云佛智如空無所依故。畫喻說相。風(fēng)喻音聲聞相。二者皆無所依。以喻地智難聞。故合云牟尼智如是。分別甚難見。
我念佛智慧
最勝難思議
世間無能受
默然而不說
第四一頌舉難結(jié)默。意云說聞本在證見。難見說之何益。況復(fù)難信。故我默然。
爾時解脫月菩薩聞是說已。白金剛藏菩薩言。
第三解脫月嘆眾堪聞?wù)垺G耙褔@竟。此復(fù)嘆者由聞上言證信難得。顯示此眾有信有證。有堪能故。長行先敘請。
佛子。今此眾會皆悉已集。善凈深心。善潔思念。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能親近百千億佛。成就無量功德善根。
此下發(fā)言正請。于中三。初陳眾集。次云善凈下嘆德。文有十句。初句為總。余九為別。初善凈深心。離教證過故名善凈心。一具修諸善行故即下教凈。二與理相應(yīng)故即下證凈。善潔思念下九句。前五句教凈。后舍離下四句證教凈。謂順教修行名為教凈。證理起行名證凈。今初五句中一善潔思念即欲凈。二善修諸行求凈三業(yè)。三善集助道即生得凈。四善能等即受持凈。五成就善根即行凈。
舍離癡惑無有垢染。深心信解于佛法中不隨他教。
次此四句證凈也。舍離癡惑者。真見道中決理無惑。皆破無明故。二無有垢染即不行凈。修道中一切煩惱不行故煩惱即是垢染。不行即是無有。三深心信解。即無厭足凈。謂不樂小乘。決定信佛勝功德故。四于佛法下不隨他教凈。謂于趣菩薩地盡道中。自正行故。
嘆德竟。
善哉佛子。當(dāng)承佛神力而為演說。此諸菩薩于如是等甚深之處。皆能證知。
二結(jié)請。
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愿說最安隱
菩薩無上行
分別于諸地
智凈成正覺
此眾無諸垢
志解悉明潔
承事無量佛
能知此地義
二重頌中二偈。初偈直舉法請。次偈重頌前義。
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雖此眾集善凈思念。舍離愚癡及以疑惑。于甚深法不隨他教。
第四不堪有損止。長行中先領(lǐng)所嘆。對下有損所以言雖。
然有其余劣解眾生聞此甚深難思議事。多生疑惑。于長夜中受諸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后正舉損違請。劣解之人通凡小等。皆是迷法之器故。多生疑者正行相違猶豫義故。惑者心迷于理。能破壞善法故。此明現(xiàn)損。長夜下明其當(dāng)損。我愍此下結(jié)默違請。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雖此眾凈廣智慧
甚深明利能決擇
其心不動如山王
不可傾覆猶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隨識而行不隨智
聞此生疑墮惡道
我愍是等故不說
偈中亦二。前一偈頌領(lǐng)前段。后一偈頌后段不堪有損。下文第五雙嘆人法請中。復(fù)重請者示彼疑惑應(yīng)須斷之。豈可避之。避之不說有多過咎。何等過咎。不得成就一切佛法。
爾時解脫月菩薩。重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別說此不思議法。此人當(dāng)?shù)萌鐏碜o(hù)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說十地時。一切菩薩法應(yīng)如是得佛護(hù)念。得護(hù)念故于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薩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故。譬如書字?jǐn)?shù)說一切皆以字母為本。字母究竟無有少分離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是故佛子。愿為演說。此人必為如來所護(hù)令其信受。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善哉佛子愿演說
趣入菩提諸地行
十方一切自在尊
莫不護(hù)念智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
一切佛法所從生
譬如書數(shù)字母攝
如是佛法依于地
第五雙嘆人法請中亦二。先長行中初標(biāo)請。何以故下釋請。是故下結(jié)請。
補(bǔ)義云此段長行有多釋。大義謂雖有不堪之機(jī)。今說此大法。佛必護(hù)念。若得護(hù)念。亦令信受。故所以佛必護(hù)念者。以諸佛之法必以教證為本。故設(shè)字喻。今說地智是佛法之本。必為如來所護(hù)念也。次重頌義亦可知。
爾時諸大菩薩眾。一時同聲。向金剛藏菩薩而說頌言。
上妙無垢智
無邊分別辯
宣暢深美言
第一義相應(yīng)
念持清凈行
十力集功德
辯才分別義
說此最勝地
定戒集正心
離我慢邪見
此眾無疑念
唯愿聞善說
如渴思冷水
如饑念美食
如病憶良藥
如蜂貪好蜜
我等亦如是
愿聞甘露法
善哉廣大智
愿說入諸地
成十力無礙
善逝一切行
第二海會大眾同請者。自陳有根有欲。于中前有四偈半嘆人。后善哉下有一偈嘆法成益。嘆人中二偈。前五句嘆說者自成教證。后三句嘆能令他入。后二偈半嘆聽者。初定戒下一偈。嘆眾有根。后如渴下一偈。嘆眾有欲。顯示大眾求法轉(zhuǎn)深。后善哉一偈。嘆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