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747字
- 2015-10-09 16:10:20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
金剛藏菩薩說。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初來意者為遠答普光十地問故。夫功不虗設。終必有歸。前明解導行愿賢位因終。今明智冥真如圣位果立。故有此會來也。前是教道。此是證道。教為證因。證即證前三心之教故。無性攝論云此聞熏習雖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即斯義也。然會來即是品來。一會之中唯一品故。故釋明宗趣亦品會無差。次釋名者。會名有三。一約人名金剛藏會。二約處名他化自在天會。謂他化作樂具。自得受用。表所入地。證如無心。不礙后得而起用故。因他受用而有所作。非自事故。自他相作得自在故。得證離欲之實際故。三約法名十地會。即同品名。所以得此名者地名為持。持百萬阿僧只功德。一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為地。生成佛智住持故。有別行譯本名十住經。復有別譯。名漸備一切智德經。以后后過前前。故云漸備。三宗趣者。先總后別。總有二義。一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為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為趣。二前二皆宗。為成佛果為趣。后別者。別于上總。略有十義。一約本。唯是果海不可說性。以離能所證故。雖通一部。此品正明。二所證是離垢真如。三約智謂根本后得。亦通方便。四約所斷。謂離二障種現。五約所修。初地修愿行。二地修戒行。三禪行。四道品行。五四諦行。六緣生行。七菩提行。八凈土行。九說法行。十受位行。六約修成有四行。謂初地信樂行。二戒行。三定行。四地已上皆慧行。于中四五六地是寄二乘行。七地已去是菩薩慧。七約寄位行。十地各寄一度。八約法有三德。謂證德。阿含德。及不住道。是十地之德故。九約寄乘法。謂初二三地寄人天乘。四五六七寄出世三乘。八地已上出世間是一乘法故。以諸乘為此地法。十撮要為六。決定宗辨此故。本分當明。于此十中。二三四八十。通于圓融行布。初一雙非。以離言故。余皆行布。多約寄位顯淺深故。若以圓融融彼行布。則無不圓融。故以別從總皆十地宗。若別中之別。則地地皆宗。別論其趣。不異總趣。問何以地前顯圓融德。地上行布彰淺深劣耶。答顯一乘故。云何顯耶。三乘之位地前行布地上圓融。今一乘位地前地上俱有行布圓融。若俱雙辨則前后不異。若地前行布地上圓融。則全同三乘前淺后深故。又似行布圓融各別教行。不知法性教行非即非離。故于地前但顯圓融已過三乘。地上多明行布以顯超勝。勝相云何。謂賢位始終已圓融自在。登地已去則甚深甚深。言所不至。若不寄位何以顯深。若不包三乘何以顯廣。故虗空鳥跡跡跡合空。大海十德德德若海。地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文文之中。皆云若以殊勝愿力復過于此不可數知。故剛藏俟五請而方說。世親以六相而圓融。意在斯矣。又此一會。文為一品。闕于方便及勝進者。正是斯義。所以闕方便者有二義。一表正法無二離方便故。二總攝三賢皆為入地之方便故。闕勝進者亦有二義。一十地如佛更無趣故。二以十定等品即此勝進故。若爾。何以別會說耶。含二義故。一開此勝進成等覺故。二勝進趣佛行深遠故。若別立方便勝進則不得包攝前后顯地圓融。十地甚深良在于此。地前乃我地之前。安得云深異于地上。此解尤妙學者應思。
補義云佛于天宮會。應如前三會天王設座請佛偈贊之儀。而今無者。有三義故。一此天以他化樂具為己受用。天既如此。而佛亦隨所變化。故座與供不必設也。二顯地智高出世間無心成事。離施作故。三以前三賢功行蘊積于此。以成地德。如他化故。經特無者。有此義故。
向下經文隨釋大科總有十分。一序分。二三昧分。三加分。四起分。五本分。六請分。七正說分。八影像分。九利益分。十重頌分。
今初。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眾俱。其諸菩薩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入一切如來智所入處。勤行不息。善能示現種種神通。諸所作事。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而不失時。為成菩薩一切大愿。于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剎勤修諸行無暫懈息。具足菩薩福智助道。普益眾生而恒不匱。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究竟彼岸。示入生死及以涅盤而不廢舍修菩薩行。善入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神通明智。諸所施為皆得自在。獲一切菩薩自在神力。于一念頃。無所動作。悉能往詣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為眾生首。請佛說法。護持諸佛正法之輪。以廣大心。供養承事一切諸佛。常勤修習一切菩薩所行事業。其身普現一切世間。其音普及十方法界。心智無礙。普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悉已修行而得圓滿。于不可說劫。說不能盡。
今初序分。亦不離而升也。言爾時者。謂初成正覺之時。十身初滿。無盡身云普周法界。故不動而升。論云。此法勝故。故時主處眾皆勝也。謂初成之時。故時勝。世尊為主中主。剛藏為說主。以初成尊特之佛。加大菩薩。說此勝法。故主勝。他化超下五天。居欲界頂。故處勝。與大菩薩俱。揀異地前。言從他方來。俱是新集。故眾勝。下云住一切菩薩(云云)等。嘆德勝。嘆德之文有二十句。初住一切智所住境二句。略明初句自分行滿。謂權實無礙之智。住真俗雙融之境。境智一如。無住住故。次句勝進行滿。證佛所證則是如來。勤行不息故是菩薩。次善能示現下十六句。前十三句廣自分。后三句廣勝進。前中二。初三句明行修具足。余具足菩薩下十句。嘆德用圓備。次其身普現下三句。廣勝進。即三業廣大。后悉已下二句結文。
其名曰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德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日藏菩薩。蘇利耶藏菩薩。無垢月藏菩薩。于一切國土普現莊嚴藏菩薩。毗盧遮那智藏菩薩。妙德藏菩薩。栴檀德藏菩薩。華德藏菩薩。俱蘇摩德藏菩薩。優鉢羅德藏菩薩。天德藏菩薩。福德藏菩薩。無礙清凈智德藏菩薩。功德藏菩薩。那羅延德藏菩薩。無垢藏菩薩。離垢藏菩薩。種種辯才莊嚴藏菩薩。大光明網藏菩薩。凈威德光明王藏菩薩。金莊嚴大功德光明王藏菩薩。一切相莊嚴凈德藏菩薩。金剛焰德相莊嚴藏菩薩。光明焰藏菩薩。星宿王光照藏菩薩。虗空無礙智藏菩薩。妙音無礙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持一切眾生愿藏菩薩。海莊嚴藏菩薩。須彌德藏菩薩。凈一切功德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德藏菩薩。解脫月菩薩。如是等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諸菩薩摩訶薩眾。
其名下依德立名。有四十眾。前金剛藏為說主。后解脫月為請主。中三十八眾同名藏者。表地法有含攝眾德。出生果用故。后一名解脫月者即請法上首。脫眾疑暗如夜月故。于中蘇利耶者此云月也。俱蘇摩者悅意也。即是華名。如是等下結數難測。
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五標說主。問云菩薩眾多何故唯金剛藏說。答云一切煩惱難壞此法能破。善根堅固猶如金剛。故不異名說。問云何名金剛藏。此釋藏義也。答謂藏即名堅。其猶樹藏。謂如樹心堅密能生長枝葉華實。地智亦爾。能生因果。此就能藏名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如金剛藏。此謂子孕在胎藏中。善業所持堅不可壞。而謂生長。此就所藏名藏。二喻俱有生長義。
補義云金剛藏說地法者。以金輪持世界種故。大地以金剛為體故。地最下為金剛際。表根本智為地法體故。藏者楞伽云識藏如來藏。謂識藏有三藏義。謂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以藏識能藏一切染凈種子。又是彼種子所藏之處。長劫以來不失不壞。以我愛執藏。故今識藏即如來藏。如來藏乃法身智藏。名一切種智。以佛地一切凈妙功德唯此智能持。亦是彼諸功德所蘊積為真常凈妙四德。盡未來際不失不壞。故是藏義。故此菩薩名依法立。乃說自證所得法故。又是表金剛心智。破一切堅固無明。故雖多眾獨此說也。疏義未及此。
上序分竟。
爾時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第二三昧分也。爾時者眾已集時。剛藏入定者以既為眾首知已當說。故先入定。以妙契佛心。故承佛力。大智慧光明者三昧名也。三昧是通稱。智慧是體。光明是用。證如名慧。照事名智。此二無礙能破見惑及無明故。故名光明。能斷大惑。證大理。成大果。故云大。智與理冥。故稱為入。
入是三昧已。
第三入是三昧下加分。有六。一辨加所因。二即時下能加佛現。三作如是下贊其得定。四善男子此是下雙辨加定因緣。五欲令下辨加所為。六善男子下別顯加相。今初入是三昧已者若未入定佛不加故。所以偏加金剛藏者得此三昧故。
即時十方各過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金剛藏而現其前。
第二能加佛現。中有五義。一佛現時即入定時。二十方下來處遠近。三各有下能加佛數。四同名金剛藏名同所加。顯道同故。五現其前。現身生信故。言十億者謂以圓數顯無盡故。同名同時現前者。意顯地法諸佛同證同說。人異道同故。亦遮那本愿故。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第三同贊得定。顯有加因。
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共加于汝。以毗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本愿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勝智力故。
第四雙辨加定因緣。于中四句。有四因緣。一伴佛同加故。二主佛本愿故。三主佛現威故。四定者智力故。加有二種。一冥加。二顯加。冥加在前。顯居定故。
欲令汝為一切菩薩說不思議諸佛法光明故。所謂令入智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簡擇一切佛法故。廣知諸法故。善能說法故。無分別智清凈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凈故。得不思議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緣念一切佛法故。修習分別無漏法故。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故。善入決定智門故。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故。得無礙辯才光明故。住大辯才地善決定故。憶念菩薩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眾生界故。能徧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
第五明加所為。文有二十句。初十句依自利行。后十利他行。今初。總顯加意有三。初為一切菩薩是所被機。二說不思議諸佛法光明是所說法。三令入智地等。是說之益。二又令得菩薩十地下十句。依利他行。是增數十。經有十二句。論經合七八二句故唯十一。以初句為總。余十為別。
善男子。汝當辯說此法門差別善巧法。所謂承佛神力如來智明所加故。凈自善根故。普凈法界故。普攝眾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頂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間道故。清凈出世善根故。滿足一切智智故。
第六別顯加相有三。初口加。次意加。后身加。今初。有十一句。初總。余別。總中令以樂辯才說十地法門差別相。不違理事善巧成立。故云汝當辯說。所謂十句別中疏有多義。
爾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暎奪身。與無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凈智。與善憶念不忘力。與善決定明了慧。與至一切處開悟智。與成道自在力。與如來無所畏。與一切智人觀察分別諸法門辯才智。與一切如來上妙身語意具足莊嚴。
二意加中有二。初正顯。次徵釋偏加所以。前中十句。初總。余別。初中與無暎奪身業。二與無礙樂辯口業。與善別清凈智等。與意業故。末句云。與一切如來上妙身語意業。具足莊嚴。疏釋有多義。今但略出其相。
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愿所起故。善凈深心故。善凈智輪故。善積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無量法器故。知其清凈信解故。得無錯謬總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此何以故下釋偏加所以。以顯自力堪加。偏就意業釋者。意為本故。初徵意云諸佛慈力若隨缺者。可許偏加。既有力能與。有慈能普。何以上十偏加剛藏而不加余。下釋文有十句。初總。余別。總名得此三昧。法合偏加。余不得此故不加耳。所以得此三昧者具八種凈。即下八句。前四自利凈。后四利他凈。
爾時十方諸佛各申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
三身加增威令起故。言各申者不離本處而申。即延促無礙。諸佛皆摩故云各申。即一多無礙。即四通中如意通也。
摩頂已。金剛藏菩薩從三昧起。
第四摩頂已下起分。所以起者三昧事訖。已得勝力。說時至故。以定無言說故須起也。大文下第五普告下本分。略示綱要。為廣本故。文分為三。初明六決定以為地體。次佛子何等下標列十名。以顯定相。三佛子我不見下舉十方同說。彰地要勝。
普告一切菩薩眾言。諸佛子。諸菩薩愿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徧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