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明不信益者。此明益深。如來秘密藏經明罵藥服之得力。罵沉燒之還香。罵佛猶勝敬諸外道。若爾。豈無罵罪。罵罪非無。今語遠益。故法華云跋陀婆羅等罵常不輕。千劫于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還遇常不輕菩薩教化。涅盤喻以毒涂之皷。若聞不聞無不死者。故菩薩之名。起自聞謗之日。謗尚遠益況深信耶。況解行耶。況證悟耶。弘持之者勉思此文。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于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悉離一切諸不善法。具足善法。
第三結示可知。第十見聞益竟。
佛子。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故。諸佛菩薩但隨眾生心。令其歡喜為說譬喻。非是究竟。
第二總以結酬。揀喻異法。上來性起請說因喻。普賢依請明十出現。皆借象取譬。意顯佛旨深玄。深玄之旨尚不可以智知。豈言象之能及。故令外忘言象內絕思求。則庶幾于出現之旨。
佛子。此法門名為如來秘密之處。名一切世間所不能知。名入如來印。名開大智門。名示現如來種性。名成就一切菩薩。名一切世間所不能壞。名一向隨順如來境界。名能凈一切諸眾生界。名演說如來根本實性不思議究竟法。
大文第五顯名受持分。于中分二。先長行。后偈頌。今準晉經。此前有諸菩薩發二種問。謂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今但有答。即分為二。先顯名。后佛子此法門下明受持。令知總名。尋名求旨。識受持法。依之修持故。今初有十名。分為五對。一內深外絕對。謂內證三德秘密藏故。外則凡小不能測故。二證寂開智對。三現果成因對。謂性凈萬德即是佛種。今十門出現即示現義。四越世順佛對。世尚不知。安能破壞。此十通是佛分齊境。五凈機演實對。知生佛同源。則能凈故。隨緣不變之性。諸佛本故。而性相無礙因果圓融。為不思議。過此更無為究竟法。前九別義。后一總該。
佛子。此法門如來不為余眾生說。唯為趣向大乘菩薩說。唯為乘不思議乘菩薩說。此法門不入一切余眾生手。唯除諸菩薩摩訶薩。
第二明受持中二。先辨定法器。后是故菩薩下舉益勸修。今初。有法喻合。法中二。先標器非器。非器不為。所謂權小乘可思議乘。歷次修故名余眾生。是器則為。所謂圓機。不揀凡圣。趣向大乘揀于小乘。不思議乘揀于權乘。一運一切運。十信滿心即攝諸位圓融無礙。名不思議乘。發此法門下明受非受。釋上為不為。有圓信手。能受眾行故。上為之權小于斯不盡能受。是故不為。法集經云。是經雖行閻浮提。于能信深法者。常住如是眾生心手中行。亦有以信解行證皆有手義。
佛子。譬如轉輪圣王所有七寶。因此寶故顯示輪王。此寶不入余眾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圣王相者。若轉輪王無此太子具眾德者。王命終后。此諸寶等于七日中悉皆散滅。佛子。此經珍寶亦復如是。不入一切余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佛子。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何以故。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讀誦書寫分別解說。唯諸菩薩乃能如是。
第三喻可知。合中。以此經合七寶者。若無此法非真佛故。生如來家合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如來相者初心頓行佛行故。散滅有二義。一不能受。則教不行故。二不能修行。則行不行故。般若論云。法欲滅時者修行滅故。下釋散滅所由。可知。
是故菩薩摩訶薩聞此法門應大歡喜。以尊重心恭敬頂受。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信樂此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第二舉益勸修中三。初略標釋。二佛子設有下廣釋所由。三佛子王成就如是功德下總結成益。
佛子。設有菩薩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驎r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
次廣釋中二。先反顯。后順釋。今初。若不依此經??v多劫修行。尚非真實。況能疾得菩提。此中設有之言。似當假設。望慈氏贊善財言。余諸菩薩于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愿行。今善財一生。則能凈佛剎等。斯則舉權顯實。非假設也。若實有此不信人者。為在何位。文無定判。義當三賢。以入證圣必信圓故。若約教道。三只亦未入玄。所以凡夫頓能信者。宿因聞熏為種別故。今更不信。當來豈聞。
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隨順一切如來境界。具足一切諸菩薩法。安住一切種智境界。遠離一切諸世間法。出生一切如來所行。通達一切菩薩法性。于佛自在心無疑惑。住無師法。深入如來無礙境界。
第二順釋中二。先明聞信生家益。后佛子聞此法已則能下信聞成行益。今初。先明聞信。后當知下成益。生如來家者。謂佛法界于此證會故名為生。二心行法為家。具家法故。三以俗境為家。世親釋云。由此能令諸佛種性不斷絕故。四遠離非家。五以佛行佛家。十住毗婆沙第一云。今此菩薩行如來道。相續不斷故。六菩薩法性為家。亦是佛種性故。亦同如來一如境故。七凈當佛家。八住本佛家。九總明因果事理無礙家。前六自分家。后三勝進家。前來初住見心性故。故名生家。四地寄出世故。生道品家。八地無功用故。生無生法忍家。今此通三。兼顯凡夫解心。亦名生家。因果無礙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此法已。則能以平等智。知無量法。則能以正直心。離諸分別。則能以勝欲樂現見諸佛。則能以作意力入平等虗空界。則能以自在念行無邊法界。則能以智慧力具一切功德。則能以自然智離一切世間垢。則能以菩提心入一切十方網。則能以大觀察知三世諸佛同一體性。則能以善根回向智普入如是法。不入而入。不于一法而有攀緣。恒以一法觀一切法。
第二信聞成行益。十句分為五對無礙。一即觀不礙于止。二見佛不礙入法。三智行法界不礙起福。四智不染世不礙悲入。五體絕三世不礙用而回向。不入而入釋上入義。不于已下復釋不入而入。智體即如。如外無法而可攀緣。故無可入。心行處滅。寂然無入。不失照用。故恒以一如而觀諸法。故名而入。此二無礙方為真入。又一即是如。便于一中已見一切。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無師自然智。
第三總結可知。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見聞供養諸如來
所得功德不可量
于有為中終不盡
要滅煩惱離眾苦
譬人吞服少金剛
終竟不消要當出
供養十力諸功德
滅惑必至金剛智
如乾草[卄/積]等須彌
投芥子火悉燒盡
供養諸佛少功德
必斷煩惱至涅盤
雪山有藥名善見
見聞齅觸消眾疾
若有見聞于十力
得勝功德到佛智
第十偈頌。即屬第十見聞之益。不頌顯名受持。顯名受持后文自頌。此頌應在揀法異喻之前。以前長行鈎鎻。顯名亦是見聞益故。若回此偈于現瑞后。與后偈相續。文理甚順。四偈分二。初一頌法說。后三如次頌前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