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984字
- 2015-10-09 16:10:20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jīng)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第七重會普光明殿
毗盧遮那如來說阿僧只數(shù)量法門及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及普賢等諸菩薩說十大三昧等等覺法門。從四十卷起。至五十二卷止。共十一品經(jīng)。
(十定品 十通品 十忍品 阿僧只品 如來壽量品 菩薩住處品 佛不思議法品 十身相海品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普賢行品如來出現(xiàn)品 今初)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
初明來意。先辨會來。會來有二。一約圓融。謂前明普門中所具差別正位。故歷人天。今明位后德用不離普門。是則會別入普。有此會來。重會普光意在斯矣。等妙二位全同如來普光明智故。二約次第。前明十地。今顯等妙二覺故來。以極果由于始信故重會普光。謂前依本不動智體起差別之位。今位極成。不離本智之因。后出現(xiàn)因果。因是果中之因。得位不舍因故。果是果中之果。大用無涯故。二品來者。為答第二會中十定問故。第二釋名。會名有二。約處名重會普光明殿會。由第二會已會。會此故重意如前。約法名說普門法會。二品名者。定謂心一境性。十是數(shù)之圓極。以普賢深定妙用無涯。寄十以顯無盡。故云十定品。即帶數(shù)釋。若依梵本。具云如來十三昧品。以等覺三昧上同佛故。三世諸佛之所行故云如來三昧。譯家以義通因果故略如來二字。然三昧為定。雖非敵對。由等持心至一境故。義旨相順。又別行本名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jīng)。皆人法雙舉。梵本是依主釋。別行即依土釋。三宗趣者。會以普賢因果德用圓備為宗。令物證入為趣。品以普賢三昧無礙自在無邊大用而為宗趣。次正釋文。此會有十一品經(jīng)。分二。前六明因圓。后五明果滿。若依古德。前九謂生解因果。后二明平等因果。前中亦二。前六品明先后因相。后三品明差別果相。然六品之因若約次第。與前五會俱是差別之因。若約圓融。等同果相。故與果同會。果是對因之果。與因同會。平等因果由差別成。亦與此同會。今初。此因即是等覺。然文有等覺之義而無等覺之名者。以此等覺亦即十地之勝進故。是以諸教開合不同。仁王等合此勝進入于十地。是以不立等覺。故教化品中約五忍分位。于寂滅忍。唯有上中下忍。中行名為菩薩。即第十地。上忍中行為薩婆若。此謂如來。若依瓔珞開此勝進為無垢地。即是等覺。然等覺照寂。妙覺寂照。又賢圣學觀中說六種性及六堅六忍等。瑜伽具有二義。引深密說十一地。第十法云。十一說名佛地。唯有二十二愚。得佛地時。由斷二愚。一于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俱生極微細所知障種。二極微細礙愚。即是任運煩惱障種。斷此便能證大菩提。更不別說等覺斷證。論復有文。亦立等覺。又菩薩地云。此菩薩雖已修行功德海滿。由未能舍三種法故不名妙覺。一由未舍劣無漏法。二由未舍白凈無記法。三由未舍有漏善法。至妙覺位方舍此三。今經(jīng)欲顯開合無礙。故存其義。不彰其名。下離世間品智慧助道具中。既云隨順六堅固法。有等覺明矣。
補義曰楞嚴說九地為因因。十地為因中之果。等覺金剛喻定為因圓。即入妙覺。古師皆依仁王瓔珞釋之。似無容議。唯此經(jīng)圓宗。逈異諸經(jīng)。故古德以差別平等二種因果??偱腥?jīng)。且差別中有因因因果。平等中有果因果果。以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故難與三乘漸教同日論也。請試論之。唯此經(jīng)以智立體。即毗盧遮那普光明智為根本實智也。以行成德。即普賢稱法界性所修妙行也。故二會普光明殿。文殊說十信法。正以文殊為根本大智而為行本。此智乃佛之果智。今為發(fā)覺初心。是以果智為因心故。此經(jīng)不立信位。以后四十二位總不離普光明智信地故。所謂發(fā)心畢竟二無別故。六會他化說十地法。則行布門中差別因圓。今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說十一品經(jīng)。而首十定品說普賢十種三昧而判為等覺一位者。此正以普賢十種三昧妙行。融前先后差別之相。以成一位真因。以為因中之果。故古德以前九品謂生解因果。融前差別支流。入法性海。是為等覺。以后普賢行品辨因該果海。如來出現(xiàn)品辨果徹因源。為平等因果。是為妙覺。謂會前差別之因果而為圓融果海。是為果果。此通辯毗盧遮那廣大因果。以稱性而修為真因。頓契法界為妙果。以顯我毗盧遮那曠劫修如是因感如是果。欲令菩薩頓生圓解。以便依此圓解發(fā)起圓行。故判此前十信起至后如來出現(xiàn)三十一品經(jīng)。為修因契果生解分。疏中單就等覺一位辨其有無。特未申明通途大旨。故令學人難知歸趣耳。
大科七重會普光明殿。有十一品經(jīng)。前十定等六品明等覺位。為差別因圓。今文六品分二。前三品正答前問總顯深廣。今初分二。前二品明業(yè)用廣大。后一品明智慧深玄。前中亦二。初品就定明用。后品就通明用。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前中分五。一序分。二請分。三示說者分。四本分。五說分。初中三。初總顯三成就。二始成下別顯三成就。三與十佛剎下別顯眾成就。
始成正覺。于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xiàn)如來身。清凈無礙。無所依止。無有攀緣。住奢摩他最極寂靜。具大威德。無所染著。能令見者悉得開悟。隨宜出興不失于時。恒住一相。所謂無相。
二中分三。初約主顯時。二于普光明下約主彰處。三入剎那下就德顯主。于中十句。即攝二十一種功德中二十別句??偩浼辞敖Y(jié)成正覺故。一入剎那際三昧者。即窮法真源。謂時之極促名曰剎那。窮彼剎那時相都寂。無際之際名剎那際。即攝二句。謂二行永絕及達無相法。若有二行則有剎那。二行既絕則剎那無際。由達清凈真如本無相故。所以此中特名入剎那際者。為顯將說等覺位故。菩薩地盡唯有果累。無常生相未寂猶名識藏。若以無間智。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即無剎那。若入此際。即見心性常住。名究竟覺。故云諸佛三昧。亦顯差別歷位不離最初剎那際故。二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xiàn)如來身者。依通起用。此攝二句。一切智通即住于佛住。謂由一切智無有功用自神通力常作佛事故。次現(xiàn)如來身即攝得佛平等。謂依上一切智現(xiàn)身利樂有情故。三清凈無礙。攝三句。謂清凈攝二句。一攝到無障處。謂慣習覺慧。永斷所治。故云清凈。二攝不可轉(zhuǎn)法。由清凈故他不能轉(zhuǎn)。無礙者即所行無礙。世間八法不能礙故。四無所依止無有攀緣。即立不思議。謂雖立教法不依世間故。非諸世所能攀緣故。五住奢摩他最極寂靜。即普見三世。以見三世平等如理無異。為最寂靜。六具大威德。即身恒充滿一切世間?,F(xiàn)受用變化身大利樂故。七無所染著。即智恒明達一切諸法。謂于諸法善決定故無有染也。八能令見者悉得開悟。此攝二句。一攝了一切行。謂知有情性行差別。隨開悟故。二攝除一切疑。謂知彼遠劫微少善根。亦令開悟故。九隨宜出興不失于時。亦攝二句。一攝無能測身。謂如其勝解而示現(xiàn)身。如摩尼珠。名隨宜出生不失于時。二攝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謂調(diào)伏有情攝受付囑皆不失時故。十恒住一相所謂無相。攝余五句。謂到佛究竟無二彼岸等。隨義雖殊。皆由一相無相而成。可以意得。余如升兜率品辯。
與十佛剎微塵數(shù)菩薩摩訶薩俱。
第三顯眾成就中五。一舉數(shù)。二靡不下嘆德。三其名下列名。四如是等下結(jié)數(shù)。五往昔下集意。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具菩薩行。等于法界無量無邊。獲諸菩薩普見三昧。大悲安隱一切眾生。神通自在同于如來。智慧深入演真實義。具一切智降伏眾魔。雖入世間心恒寂靜。住于菩薩無住解脫。
二嘆德中十一句。初二句總。位極行圓故。余九為別。前四自分德。初二行相。一深二廣。后二行體。一定二悲。后五勝進德。前三同佛三業(yè)大用??芍?。后二同佛無住涅盤。初句釋。謂不住涅盤故入世間。不住生死故心恒寂靜。后句結(jié)德屬人。
其名曰金剛慧菩薩。無等慧菩薩。義語慧菩薩。最勝慧菩薩。常舍慧菩薩。那伽慧菩薩。成就慧菩薩。調(diào)順慧菩薩。大力慧菩薩。難思慧菩薩。無礙慧菩薩。增上慧菩薩。普供慧菩薩。如理慧菩薩。善巧慧菩薩。法自在慧菩薩。法慧菩薩。寂靜慧菩薩。虗空慧菩薩。一相慧菩薩。善慧菩薩。如幻慧菩薩。廣大慧菩薩。勢力慧菩薩。世間慧菩薩。佛地慧菩薩。真實慧菩薩。尊勝慧慧菩薩。智光慧菩薩。無邊慧菩薩。
三列名中一百菩薩。初有三十同名慧者。表純德故。
念莊嚴菩薩。達空際菩薩。性莊嚴菩薩。甚深境菩薩。善解處非處菩薩。大光明菩薩。常光明菩薩。了佛種菩薩。心王菩薩。一行菩薩。?,F(xiàn)神通菩薩。智慧芽菩薩。功德處菩薩。法燈菩薩。照世菩薩。持世菩薩。最安隱菩薩。最上菩薩。無上菩薩。無比菩薩。超倫菩薩。無礙行菩薩。光明焰菩薩。月光菩薩。一塵菩薩。堅固行菩薩。霔法雨菩薩。最勝幢菩薩。普莊嚴菩薩。智眼菩薩。法眼菩薩?;墼破兴_??偝滞跗兴_。無住愿菩薩。智藏菩薩。心王菩薩。內(nèi)覺慧菩薩。住佛智菩薩。陀羅尼勇徤力菩薩。持地力菩薩。妙月菩薩。須彌頂菩薩。寶頂菩薩。普光照菩薩。威德王菩薩。智慧輪菩薩。大威德菩薩。大龍相菩薩。質(zhì)直行菩薩。不退轉(zhuǎn)菩薩。持法幢菩薩。無忘失菩薩。攝諸趣菩薩。不思議決定慧菩薩。游戲無邊智菩薩。無盡妙法藏菩薩。智日菩薩。法日菩薩。智藏菩薩。智澤菩薩。普見菩薩。不空見菩薩。金剛踴菩薩。金剛智菩薩。金剛焰菩薩。金剛慧菩薩。普眼菩薩。佛日菩薩。持佛金剛秘密義菩薩。普眼境界智莊。嚴菩薩。
次七十菩薩別名者。表雜德故。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十佛剎微塵數(shù)。
四結(jié)數(shù)。
往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同修菩薩諸善根行。
五集意。
爾時普眼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于如來應正等覺欲有所問。愿垂哀許。
大文第二請分四。一普眼請問。要以普眼方見普法故。
佛言。普眼。恣汝所問。當為汝說令汝心喜。
二如來許問。
普眼菩薩言。世尊。普賢菩薩及住普賢所有行愿諸菩薩眾。成就幾何三昧解脫而于菩薩諸大三昧或入或出或時安住。以于菩薩不可思議廣大三昧善入出故。能于一切三昧自在。神通變化無有休息。
三舉法正問。
佛言。善哉普眼。汝為利益去來現(xiàn)在諸菩薩眾而問斯義。
四嘆問利益。
普眼。普賢菩薩今現(xiàn)在此。
大文第三示說者分。以法屬普賢故示其令請。于中有六。一示人令問。二聞名獲益。三推求不見。四教起見方。五依教而求。六為現(xiàn)身相。今初分三。一示處。
已能成就不可思議自在神通。出過一切諸菩薩上難可值遇。從于無量菩薩行生菩薩大愿悉已清凈。所行之行皆無退轉(zhuǎn)。無量波羅蜜門無礙陀羅尼門無盡辯才門皆悉已得清凈。無礙大悲利益一切眾生。以本愿力。盡未來際而無厭倦。
二嘆德。
汝應請彼。彼當為汝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三教問。
爾時會中諸菩薩眾聞普賢名。即時獲得不可思議無量三昧。其心無礙寂然不動。智慧廣大難可測量。境界甚深無能與等。現(xiàn)前悉見無數(shù)諸佛。得如來力同如來性。去來現(xiàn)在靡不明照。所有福德不可窮盡。一切神通皆已具足。
第二聞名獲益中。獲十種益。
其諸菩薩于普賢所心生尊重渴仰欲見。悉于眾會周徧觀察而竟不覩。亦不見其所坐之座。此由如來威力所持。亦是普賢神通自在使其然耳。
第三推求不見中有三推求。皆悉不見。一渴仰推求不見。二重觀察不見。三以三昧力推求不見。文各有十。今初。先求不見。后此由下釋不見所以。威力持者。欲令大眾渴仰得顯深旨故。
爾時普眼菩薩白佛言。世尊。普賢菩薩今何所在。佛言。普眼。普賢菩薩今現(xiàn)在此道場眾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
二重求中三。一審問重示。法本湛然。故初無動移。
是時普眼及諸菩薩復更觀察道場眾會周徧求覓。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猶未得見普賢菩薩其身及座。
二推求不見。猶謂可見故。
佛言。如是。善男子。汝等何故而不得見。
三釋不見所由。于中二。初印定徵起。
善男子。普賢菩薩住處甚深不可說故。普賢菩薩獲無邊智慧門。入師子奮迅定得無上自在用。入清凈無礙際。生如來十種力。以法界藏為身。一切如來共所護念。于一念頃悉能證入三世諸佛無差別智。是故汝等不能見耳。
后正釋所由。以住處甚深故。文有十句。初句總。次八句別。后一句結(jié)。別中四對。一廣智勝定深。謂智門無邊。以有邊之智。焉覩定用起伏無畏展促自在。唯以出世定求故不可見。次二外用內(nèi)證深。次二得力成身深。后二多護速證深。由上八深故不能見。
爾時普眼菩薩聞如來說普賢菩薩清凈功德。得十千阿僧只三昧。
第三以三昧力推求不見。于中分四。一新獲三昧。
以三昧力復徧觀察??恃鲇娖召t菩薩亦不能覩。其余一切諸菩薩眾俱亦不見。
二以定推求。
時普眼菩薩從三昧起。白佛言。世尊。我已入十千阿僧只三昧。求見普賢而竟不得。不見其身及身業(yè)。語及語業(yè)意及意業(yè)。座及住處。悉皆不見。
三自陳不見。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當知皆以普賢菩薩住不思議解脫之力。
四釋不見所由。于中五。一約法總標。由住難思解脫。翻上三昧可思入故。
普眼。于汝意云何。頗有人能說幻術(shù)文字中。種種幻相所住處不。答言不也。佛言。普眼?;弥谢孟嗌胁豢烧f。何況普賢菩薩秘密身境界。秘密語境界。秘密意境界。而于其中能入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