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因為他想離開諸侯(親楚),所以逃會回國。
襄公八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五年)
經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晉。
【譯文】
八年,春天,周歷正月,襄公到晉國去。
經夏,葬鄭僖公。
【譯文】
夏季,安葬鄭僖公。
經鄭人侵蔡,獲蔡公子濕。
【譯文】
鄭國侵略蔡,抓住蔡公子濕。
傳人,微者也。侵,淺事也。而獲公子,公子病矣。
【譯文】
稱人,表明是名位不高的人。侵,是一般的軍事進攻。擒獲蔡公子,是因為公子病弱(不勝將帥之任)。
經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人、邾人于邢丘。
【譯文】
季孫宿在邢丘會盟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人和邾人。
傳見魯之失正也,公在而大夫會也。
【譯文】
可見魯國亂政了,襄公在,卻是大夫參加會。
經公至自晉。
【譯文】
襄公從晉回國,告祭祖廟。
經莒人伐我東鄙。
【譯文】
莒人攻伐魯國東部邊邑。
經秋,九月,大雩。
【譯文】
秋季,九月,舉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經楚公子貞帥師伐鄭。
【譯文】
楚公子貞領兵攻打鄭國。
經晉侯使士匄來聘。
【譯文】
晉侯派士匄來魯國訪問。
襄公九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四年)
經九年,春,宋災。
【譯文】
九年春,宋國鬧火災。
傳外災不志。此其志何也?故宋也。
【譯文】
春秋經對魯以外的國家受災不予記載。這次為什么記載?因為孔子的先祖在宋國。
經季孫宿如晉。
【譯文】
季孫宿到晉國去。
經五月,辛酉,夫人姜氏死。
【譯文】
五月,辛酉日,夫人姜氏去世。
經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穆姜。
【譯文】
秋季,八月癸未日,安葬魯宣公夫人穆姜。
經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小邾子、齊世子光伐鄭。十月二月,己亥,同盟于戲。
【譯文】
冬天,襄公會合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和小邾子、齊太子光一起攻伐鄭國。十二月己亥日,在戲邑和鄭國結盟。
傳不異言鄭,善得鄭也。不致,恥不能據鄭也。
【譯文】
不另提鄭國。得到鄭國(指結盟)是好事。不以得鄭告祭祖廟,是恥于不能長久得鄭。
經楚子伐鄭。
【譯文】
楚國攻伐鄭國。
襄公十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
經十年,春,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于柤。
【譯文】
十年,春天,襄公會見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和齊國的太子光,在柤地和吳國結盟。
傳會又會,外之也。
【譯文】
會字的后文又用了會字,是因為把吳國視為中原以外的夷狄了。
經夏,五月,甲午,遂滅傅陽。
【譯文】
夏季,五月甲午日,滅了傅陽。
傳遂,直遂也。其曰遂何?不以中國從夷狄也。
【譯文】
遂,是徑直的意思。為什么說會后徑直滅了傅陽國?不讓中原諸侯落在夷狄后面。
經公至自會。
【譯文】
襄公從開會處回國,告祭祖廟。
傳會夷狄不致,惡事不致,此其致何也?存中國也。中國有善事,則并焉。無善事,則異之存之也。汲鄭,逃歸陳侯,柤之會,存中國也。
【譯文】
諸侯外出,如果會見夷狄之君,不能告祖;做了壞事不能告祖。這次襄公會見了吳人,為什么回國后還告祭祖廟?因為有中原諸侯國在會。中原諸侯國有好事,就一起做;沒有好事,就存異而做。吸引鄭伯參加的會,陳侯逃離的會,柤地之會,都有中原諸侯國在會。
經楚公子貞、鄭公孫輒帥師伐宋。
【譯文】
楚公子貞和鄭國的公孫輒領兵伐宋。
經晉師伐秦。
【譯文】
晉軍攻伐秦國。
經秋,莒人伐我東鄙。
【譯文】
秋天,莒國攻伐魯國東部的邊邑。
經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譯文】
襄公會合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一起攻伐鄭國。
經冬,盜殺鄭公子斐、公子發、公孫輒。
【譯文】
冬天,作亂的人殺死鄭公子斐、公子發和公孫輒。傳稱盜以殺大夫,弗以上下道,惡上也。
【譯文】
說作亂的人殺了大夫,這不是按地位的上下記載的。對鄭伯表示憎恨。
經戍鄭虎牢。
【譯文】
戍守鄭國的虎牢。
傳其曰鄭虎牢,決鄭乎虎牢。
【譯文】
稱鄭虎牢,表明虎牢要歸還給鄭了。
經楚公子貞帥師救鄭。
【譯文】
楚公子貞領兵援救鄭國。
經公至自伐鄭。
【譯文】
襄公伐鄭后回國,告祭祖廟。
襄公十一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二年)
經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軍。
【譯文】
十一年春天,周歷正月,編制上、中、下三軍。
傳作,為也。古者天子六師,諸侯一軍。作三軍,非正也。
【譯文】
作,是編制的意思。古時,天子擁有六軍,諸侯一軍。編制三軍,是不對的。
經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不郊。
【譯文】
夏天,四月,四次為郊祭占卜,不吉,于是就不舉行郊祭。
傳夏四月,不時也。四卜,非禮也。
【譯文】
夏季四月,不合郊祭的時令。卜四次,不合于禮。
經鄭公孫舍之帥師侵宋。
【譯文】
鄭國的公孫舍之領兵侵略宋國。
經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譯文】
襄公會合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太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一起攻伐鄭國。
經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京城北。
【譯文】
秋季,七月己未日,攻伐鄭的十二國跟鄭國在京城北結盟。
經公至自伐鄭。
【譯文】
襄公從伐鄭地回國。告祭祖廟。
傳不以后致,盟后復伐鄭也。
【譯文】
不拿后一事告祭祖廟,因為結盟后又攻伐鄭國。
經楚子、鄭伯伐宋。
【譯文】
楚國和鄭國攻伐宋國。
經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會于蕭魚。
【譯文】
襄公會合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太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一起攻伐鄭國。在蕭魚會盟。
經公至自會。
【譯文】
襄公從會盟地回國。告祭祖廟。
傳伐而后會,不以伐鄭致,得鄭伯之辭也。
【譯文】
伐鄭之后會盟,不拿伐鄭這件事告祭祖廟,表明鄭伯歸服了。
經楚人執鄭行人良霄。
【譯文】
楚國捉住鄭國外交使臣良霄。
傳行人者,挈國之辭也。
【譯文】
外交使臣,是帶有國家使命的人。
經冬,秦人伐晉。
【譯文】
冬天,秦國攻伐晉國。
襄公十二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一年)
經十有二年,春,王三月,莒人伐我東鄙,圍邰。
【譯文】
十二年春,周歷三月,莒國攻打魯國東部邊邑,包圍邰邑。
傳伐國不言圍邑,舉重也。取邑不書,圍,安足書也?
【譯文】
攻伐一國不必記包圍了城邑,記重要的。占領城邑都不必記,包圍城邑,哪值得記呢?
經季孫宿帥師救邰,遂入鄆。
【譯文】
季孫宿領兵救助邰邑,隨后進入鄆城。
傳遂,繼事也。受命而救邰,不受命而入鄆。惡季孫宿也。
【譯文】
遂,表示緊接著另一件事。接受命令拯救邰邑,沒得到命令就擅自進入鄆城。對季孫宿表示憎恨。
經夏,晉侯使士魴來聘。
【譯文】
夏天,晉侯派士魴來魯訪問。
經秋,九月,吳子乘卒。
【譯文】
秋天,九月,吳王乘去世。
經冬,楚公子貞帥師侵宋。
【譯文】
冬天,楚國公子貞領兵侵略宋國。
經公如晉。
【譯文】
襄公到晉國去。
襄公十三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年)
經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晉。
【譯文】
十三年,春天,襄公從晉回國,告祭祖廟。
經夏,取邿。
【譯文】
夏天,占領了邿國。
經秋,九月,庚辰,楚子審卒。
【譯文】
秋天,九月庚辰日,楚共王去世。
經冬,城防。
【譯文】
冬天,在防地修筑城墻。
襄公十四年
(公元前五百五十九年)
經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孫宿、叔老,會晉士□、齊人、宋人、衛人、鄭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吳于向。
【譯文】
十四年,春天,周歷正月,魯國的季孫宿和叔老在向地同晉卿士□、齊人、宋人、衛人、鄭大夫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吳人會盟。
經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譯文】
二月乙未日,初一,出現日蝕。
經夏,四月,叔孫豹會晉荀偃、齊人、宋人、衛北宮括、鄭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伐秦。
【譯文】
夏季,四月,魯卿叔孫豹同晉卿荀偃、齊人、宋人、衛大夫北宮括、鄭大夫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一起攻伐秦國。
經己未,衛侯出奔齊。
【譯文】
己未日,衛侯逃到齊國避難。經莒人侵我東鄙。
【譯文】
莒國侵犯魯國東部邊邑。
經秋,楚公子貞師師伐吳。
【譯文】
秋天,楚國公子貞領兵攻伐吳國。
經冬,季孫宿會晉士□、宋華閱、衛孫林父、鄭公孫蠆、莒人、邾人于戚。
【譯文】
冬天,魯卿季孫宿在戚地和晉卿士□、宋國的華閱、衛國的孫林父、鄭國的公孫蠆、莒人、邾人會盟。
襄公十五年
(公元前五百五十八年)
經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戌來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于劉。
【譯文】
十五年,春天,宋公派向戌來魯訪問。二月乙亥日,跟向戌在劉地結盟。
經劉夏逆王后于齊。
【譯文】
劉夏到齊國接王后。
傳過我,故志之也。
【譯文】
經過魯國,所以記載這件事。
經齊侯伐我北鄙,圍成。公救成,至遇。
【譯文】
齊國攻打魯國北部邊邑,包圍了成邑。襄公領兵救成,到遇地(齊兵就退了)。
經季孫宿、叔孫豹帥師城成郛。
【譯文】
季孫宿和叔孫豹領軍隊修復成邑的外城。
經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
【譯文】
秋天,八月丁巳日,出現日蝕。
經邾人伐我南鄙。
【譯文】
邾國攻打魯國南部邊邑。
經冬,十一月癸亥,晉侯周卒。
【譯文】
冬季,十一月癸亥日,晉悼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