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心不是我的錯
- (美)愛德華·哈洛韋爾
- 10158字
- 2019-01-01 00:06:13
為什么吉姆總被炒魷魚
晚上11點,吉姆在書房中踱步。他晚上經(jīng)常一個人踱來踱去,試著整理自己的思緒。在慢慢步入中年的過程中,吉姆覺得日益絕望。他看著四周雜亂的房間,書、紙張、襪子、舊信件、抽了一半的香煙等物品散了一地。他的腦子和他的房間一樣亂。
吉姆看了一眼書桌前那張寫著“待辦事項”的單子。單子上有17件事,而最后一件用黑筆圈了好幾次。“重組企劃書星期二交!”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星期一了,他還沒開始寫呢!自從告訴老板他知道如何提高生產(chǎn)力和士氣以來,吉姆已經(jīng)想了好幾個星期。老板說:“好啊!寫一份企劃書來看看。”老板還希望吉姆這次能有始有終地完成一件事。
吉姆知道自己要寫什么,他已經(jīng)想了好幾個月了。比如,辦公室需要一套新電腦,文員需要更多的授權(quán),以便立即作決定,這樣大家才不會浪費那么多時間開各種會議。如此一來,生產(chǎn)力和士氣都會提高。事情非常簡單明白。他把各種想法寫在紙上,可隨后這些寫滿各種想法的紙就被他扔了一屋子。
吉姆只能在書房中踱個不停。要從何處下筆?他自言道:“如果寫不好,我會看起來像個大傻瓜,搞不好還會被炒魷魚。這還不是和以前的工作一樣?”他的想法總是很棒,但卻無法有始有終地做完。這就是吉姆的特點。他踢了垃圾桶一腳,房間更亂了。他告訴自己:“好,吸氣,呼氣。”
他坐下來,盯著電腦屏幕,然后走到桌前清理東西。電話響了,他對著電話大吼:“你沒看到我在忙嗎?”電話答錄機(jī)中傳來寶琳的聲音:“吉姆,我要睡了,只是打電話來看看你的企劃書寫得怎樣了,祝你好運!”吉姆沒勇氣接電話。
吉姆如此痛苦地度過一夜,一件件小事讓他分心,比如屋外的貓叫聲、三天前別人說過的話、手上的鉛筆重如鉛塊等。終于,他寫下了“安捷實驗室重組企劃書”這幾個字,但再也寫不出其他的了。一個朋友曾經(jīng)告訴他:“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好,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但是他仍然寫不出一個字。也許該換個工作,也許該上床睡覺了。算了,別想了!不行,不管多爛,非得寫完不可。
凌晨四點,他快瘋了。極度疲倦使他的大腦呈半休克狀態(tài),這反而可以使他準(zhǔn)確地描述自己的想法。早上六點,他終于寫完企劃書上床了。“九點要見老板,最好先小睡一會兒。”
問題是,九點到了,他卻還在床上,他忘了定鬧鐘。中午,他一臉慌亂地趕到辦公室。看到老板的臉色,他知道無論企劃書寫得多好,他都別想再待下去了。老板說:“你為什么不找一個有彈性上班時間的工作呢?你很有創(chuàng)意,吉姆,去找一個適合你風(fēng)格的工作吧!”
幾星期后,吉姆跟寶琳說:“我就是不懂。我知道我有才華,不應(yīng)該一天到晚被辭退,可是我老是被辭退。我總是有些很棒的主意,但就是不知道怎樣完成。我在高中就這樣了,班主任很好,她說我是班上智商最高的,但她不懂為什么我的潛力發(fā)揮不出來。”
寶琳說:“你知道嗎?真不公平,他們用了你的企劃案,效果好極了。每個人都很開心,工作效率也提高很多。那些都是你的主意,吉姆,結(jié)果反倒是你被炒魷魚。真不公平!”
吉姆說:“我真不懂自己的問題出在哪,我不知道要怎么辦。”
吉姆有注意力缺失癥。他來找我的時候,已經(jīng)32歲了,不論是工作還是人際關(guān)系,他都長期處于失敗中。因為神經(jīng)上的異常,他無法專心、無法持續(xù)努力、無法完成任何事。
典型的注意力缺失癥有三個特征:沖動、分心、多動。美國共1500萬人患有此病,其中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過去,人們認(rèn)為這類小孩長大后情況就會改善,現(xiàn)在我們知道只有1/3的分心者長大后會自然痊愈,2/3的分心者即使長大后也不會完全康復(fù)。注意力缺失癥不是學(xué)習(xí)障礙或智商不足,許多分心者極為聰明,只是他們的聰明表現(xiàn)不出來。對他們而言,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來,實在是一件困難而需要耐心的事。
什么是正常的行為呢?什么行為算是沖動呢?怎樣算是分心呢?有多旺盛的精力才算是多動呢?本書將利用許多個案一一探討這些問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些毛病嗎?是的。但是我們還需要看癥狀的嚴(yán)重程度,有沒有影響生活,才能判斷這個人有沒有注意力缺失癥。
吉姆來找我的時候,他完全不知該如何是好。在我的辦公室,他坐在椅子上,一直摸頭發(fā)。他傾身向前,看看我,看看地板,搖著頭說:“我不知道要從何說起,我連自己在這里做什么都不知道。”
“找到這個地方有困難嗎?”他遲到了20分鐘。我猜想他也許迷路了。
“是啊,你的說明很清楚,不是你的錯。該往右轉(zhuǎn)的時候我向左轉(zhuǎn)了,結(jié)果又碰到學(xué)校放學(xué),在路上耽擱了一會兒。后來我到了桑莫鎮(zhèn)的加油站,能找到這個地方真是奇跡。”
我說:“是啊!有時候真不好找。”我希望他能放輕松一點。注意力缺失癥患者來初診時,一半以上的人會遲到或根本沒來,我早已有心理準(zhǔn)備。這是癥狀之一,但病人很在意,以為我會責(zé)備他們。
我說:“你可不是第一個遲到的病人。”
他問:“真的?那真好。”他深吸一口氣,好像要說什么,卻沒說出口,話卡在喉間出不來,然后長長地吁一口氣,想說的話還是沒說出來。我建議他花點時間整理自己想說的話,同時利用這段時間我把他的資料填好,比如姓名、住址和電話。這似乎對他有些幫助。他說:“好,開始吧!”
我說:“好。”我把手放在腦后,靠向椅背。吉姆沉默了一會兒,又大大地嘆了一口氣。我說:“也許我們可以談?wù)勀銥槭裁磥碚椅摇!?/p>
他說:“好。”他開始告訴我他的故事。他認(rèn)為自己有一個正常的童年。經(jīng)我仔細(xì)詢問,他才承認(rèn)在小學(xué)階段他非常調(diào)皮,時常闖禍。他從來不用功學(xué)習(xí),可是成績很好。他說:“我覺得學(xué)校好像游樂場。”到了中學(xué),學(xué)業(yè)就沒那么輕松了,光靠聰明是不夠的,他的成績開始落后。父母和老師開始對他嘮叨,嫌他個性上存在的種種弱點,并指責(zé)他讓每一個人失望,這樣下去將來要如何是好等諸如此類的話。他的自尊心開始受到傷害。好在他的個性本來就很活潑樂觀,總能維持一定的熱情。在勉強(qiáng)大學(xué)畢業(yè)后,他頻繁地更換了幾家電腦公司的工作。
我問他:“你喜歡電腦?”他很熱情地說:“我簡直像是個發(fā)明電腦的人。我愛死電腦了。我就是懂得電腦是怎么回事,你明白我的意思嗎?我知道電腦是怎么回事,如果能告訴別人我所知道的一切就好了,如果我沒有每次都把事情弄糟……”
我問:“你每次是怎樣把事情弄糟的?”他說:“我每次是怎樣把事情弄糟的?”他的聲音變得低沉而憂郁。“我怎樣把事情弄糟的……我會忘記事情,我和別人吵架,我會拖延,會遲到,我會一天到晚迷路,我脾氣不好,我做事有頭無尾。我有很多毛病。我和老板討論事情,明知道自己是對的,可討論討論,就變成我在罵老板了。這樣罵老板是很容易被炒魷魚的。有時候我有個想法,但就是整理不出來,好像這個想法塞在我腦子的某處。我知道它在那兒,但就是整理不出來。我想把它整理出來,可是我辦不到。我以前的女朋友說我需要接受自己就是沒出息的事實。也許她是對的,我不知道。”
我問:“你喜歡她嗎?”
“有那么一陣子。然后她就像別人一樣,受不了我了。跟我在一起,生活太刺激了。”
我問:“你認(rèn)為這種‘刺激性’是從哪里來的?”
他說:“我不知道,我一直都是這樣。”
我們談的越多,關(guān)于“刺激性”的話題越明顯。吉姆的一生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刺激行為,它們是強(qiáng)烈的,而吉姆總是在燃燒著。這就是為什么在高度刺激和有壓力的行業(yè)里,我們會看到更高比例的注意力缺失癥患者,例如銷售業(yè)、廣告業(yè)和股市。
我問:“你以前找過心理醫(yī)生嗎?”吉姆說:“有過一兩次。他們?nèi)撕芎茫且稽c幫助也沒有。其中一位醫(yī)生還叫我別喝那么多酒!”“你喝多少?”“偶爾喝。有時候很想輕松一下,就出去喝個痛快。這是家族傳統(tǒng),我爸爸算是個酒鬼,我覺得我還不是酒鬼。當(dāng)然,每個酒鬼都這么說,是不是?喝過之后,第二天早上頭痛得不得了,之后會好一陣子不喝。”
很多分心者使用酒、大麻或可卡因來治療自己。可卡因的化學(xué)成分和一種治療分心癥的藥物很相似。
吉姆說話時,他的雙腿一會兒交叉一會兒又打開,來來回回,動個不停。我說:“如果你覺得坐不住,可以起來走一走,動一動。”“真的?你不在意?”他站起來,一面走,一面揮動手臂講話:“太棒了!大部分人都受不了我動個不停。可是我一面走,才能一面想事情。這很奇怪嗎?難怪我在學(xué)校有那么多麻煩,但這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我總是覺得受拘束,即使在辦公室里也一樣,我不能一直踱來踱去。”
我說:“我不知道,也許你只是還沒找到適合你的工作。”
“你說話的口吻聽起來像我的老板,問題是到底有沒有適合我的工作呢?”
注意力缺失癥有很多不同的類型。許多人,尤其是成年分心者,也有其他的問題,例如抑郁癥、染上賭癮或酗酒。這些明顯的問題遮掩住潛在的注意力缺失癥。有的人則是把分心逐漸變成人格的一部分,而沒有接受治療。別人只會說:“他就是那個樣子!”吉姆是一個多動型的分心者,但是有很多分心者并不會多動,而是不太愛動。這種孩子會整天做白日夢,外人不知道他神游何處。
我回答吉姆:“我不知道有沒有適合你的工作。現(xiàn)在我只想聽聽你的故事,你告訴過任何人嗎?”“沒有。沒人跟得上我。他們都說我會跑題。”“沒關(guān)系,你只管說,我負(fù)責(zé)整理。這是我的工作。”
我們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進(jìn)行治療。他說了很多自己的故事,多數(shù)內(nèi)容都充滿誤會、誤解、自責(zé)、低成就感、失去的機(jī)會、憤怒的人們、危險的行為等。12歲時,媽媽說他永遠(yuǎn)不懂得適可而止。他做了許多蠢事,他有健忘癥,他成天混日子,可是他也有很多精彩的經(jīng)歷。他善良、直覺強(qiáng)、有魅力、有活力、熱心。在他的故事里,有偉大的夢想和希望,也有極端的失望。他從不怨天尤人,只會怪自己不夠好。他很討人喜歡,雖然他不怎么喜歡自己。
典型的分心者往往很討人喜歡,但卻總是惹事。他們可能非常愛惹人生氣,例如,一位母親曾打電話來說她的兒子幾乎把學(xué)校給燒光了,她問我是否可以把她的兒子撞死。從中可見這位母親已經(jīng)氣憤到了極點。同時,分心者也比一般人更有同情心、直覺強(qiáng)、有愛心,似乎在他們那亂七八糟的腦子里,總會特別保留一部分對人或?qū)κ碌闹庇X。
吉姆的故事有很多轉(zhuǎn)折。他當(dāng)過公交車司機(jī)。一天下午,他以為已經(jīng)到達(dá)了終點站,于是就直接把車開進(jìn)停車場,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車上還有憤怒的乘客,原來他忘了在最后一站停車。那是吉姆最后一次開公交車。還有一次,他當(dāng)一個女同事的面批評老板是“笨蛋”,一說出口就想起來這個女同事是老板的太太。他說:“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會出錯。會不會是我潛意識里想要失敗呢?”
我說:“也許,有的人就是這樣,但是也可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開始告訴他注意力缺失癥是怎么回事。“也許你不是個失敗者,也許你潛意識里不想失敗。我越來越覺得,也許是你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些問題,而引起注意力缺失癥。這個病癥就像近視一樣,你會看不清楚,并且看東西很吃力。注意力缺失癥患者很難一次做一件事。你也許聽過‘多動兒’(hyperactive children)這個名詞,就是以前用來形容注意力缺失癥患者的。現(xiàn)在我們知道注意力缺失癥患者也包括不多動的小孩及成人。注意力缺失癥的特征是容易分心、沖動,但不會總是多動或精力過剩。多動型的注意力缺失癥患者永遠(yuǎn)在忙,他們是所謂的A型人格的人。他們追求刺激、活力充沛、任何時刻都動個不停;他們常常有好幾個計劃同時進(jìn)行;他們總在忙,卻很難真正完成任何事,因為他們很會拖延;他們經(jīng)常情緒不穩(wěn)定,可以沒有任何原因地在瞬間從極高昂變得極低落;他們很容易生氣,尤其是被打斷或遇到改變的時候;他們的記憶有很多的漏洞;他們喜歡作很多白日夢、喜歡高度刺激、喜歡行動和新奇的事物。這種個性對他們不僅會造成職場上的困擾,還會對與人的親密關(guān)系造成困擾。如果你總是分心或是追求刺激,你的女朋友很容易會離開你。”
我一面說,一面觀察他的反應(yīng)。他身體前傾,直盯著我。當(dāng)聽到每一個癥狀時他都點頭,而原本疲倦的臉顯得越來越興奮。他打斷我:“我小時候,別人總是說,‘沒用的吉姆’,你為什么不像樣點?我的父母和老師都覺得我懶惰,他們會罵我、處罰我。起先我會和他們吵架,后來我也認(rèn)為自己確實很懶。我的意思是,除了接受,還有什么辦法呢?如果我頂嘴,爸爸就會猛力打我的頭。但奇怪的是我怎么能忍受這一切?我的意思是,我從來沒有意志消沉。我還記得六年級時,一位老師罰我抄地理課本,因為我丟了作業(yè)本。她說如果我不再撒謊,承認(rèn)自己沒寫功課,就不用罰抄。可是我真的做了那份功課,我可不愿意說我沒做。老師更生氣了,她罰我抄更多的課文,以為這樣我就會投降。她一直增加抄寫的頁數(shù),最后加到了100頁,而我則熬夜抄個不停。媽媽發(fā)現(xiàn)我半夜還在抄課文,她讓我停下來,第二天她到學(xué)校去抗議,而老師只好向我道歉。那是整個學(xué)習(xí)生涯中,最令我回味無窮的一刻。因為這件事,我永遠(yuǎn)愛我媽媽。”
吉姆繼續(xù)說:“不過,但愿那時候他們知道你現(xiàn)在告訴我的這些事。初三那一年,我和爸媽都在吵架,他們也像老師那樣,一直加重處罰我。他們覺得我沒有盡力,所以要處罰我,可是一點用也沒有。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還是覺得很難過。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為什么以前都沒人告訴我這些呢?”
我回答:“直到最近,人們才開始關(guān)注注意力缺失癥。”
很難說我們從什么時候開始了解注意力缺失癥。多動兒一直存在,也一直被歧視。
有史以來,每個時期的人們都經(jīng)歷過童年被家長或老師責(zé)罵,特別是被貼上“壞孩子”的標(biāo)簽。這是大家不愛提起的人性的黑暗面。這些孩子總是不由分說地被打,甚至被殺。人性的黑暗面似乎總喜歡傷害弱小,尤其是如果他們?nèi)侨藚挓┑臅r候。我不打算引經(jīng)據(jù)典地細(xì)談這個主題,只是想指出分心的孩子往往會受到最惡劣的虐待。直到最近,兒童才受到法律保護(hù),他們的“壞行為”才沒被當(dāng)做魔鬼附身或人格缺失,才不會因此而受到嚴(yán)厲的處罰。
難怪注意力缺失癥存在已久,卻只是被當(dāng)成是“壞行為”,而直到20世紀(jì)才被視為醫(yī)學(xué)問題。雖然很難說是誰最先注意到注意力缺失癥的,但是一般認(rèn)為是英國小兒科醫(yī)生喬治·斯蒂爾(George Frederic Still)于1902年在皇家醫(yī)師協(xié)會發(fā)表的系列演講中首開先河的。斯蒂爾描述了一批難以管束的兒童,他們不守規(guī)矩、不受拘束、具有破壞力、不誠實、不聽話。他認(rèn)為這些孩子的問題并非來自于不當(dāng)?shù)募彝ソ逃怯猩碓蚧虺錾鷷r受過傷害。
2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的專家認(rèn)為這些孩子的大腦受過損傷。即使缺乏神經(jīng)受損的實際證據(jù),“腦損傷”仍然是失控行為的正當(dāng)解釋。而就是在這個時期,醫(yī)生開始試用藥物(當(dāng)時是用安非他命)治療此病癥,并取得初步成效。
吉姆問:“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說我很笨?”我反問:“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別問我,你自己說,你笨不笨?”他強(qiáng)烈地答道:“不,我不笨。我知道我不笨,只是不知道如何表現(xiàn)。”我說:“正是。可能的原因很多,以你的情形,我認(rèn)為是因為你患有注意力缺失癥。”他問:“很多人有這個毛病嗎?”
“美國大約有1500萬名分心者。男女比例大約是3∶1,成人和孩子都可能患有此病。我們并不能確切地知道為什么會這樣,不過證據(jù)顯示有可能是遺傳因素。雖然其他的因素也會造成影響,比如母親生產(chǎn)時的問題,但是遺傳是最主要的因素。環(huán)境因素會使注意力缺失癥惡化,但并不會形成注意力缺失癥。”
他有點嘲諷地問:“你是說不是我媽媽的錯?”“這件事不是她的錯,也許其他的事是她的錯。你想要責(zé)怪她嗎?”“不,不。可是我想要怪罪于某人。也不是真的要怪誰,我只是想發(fā)火。我實在很火,為什么以前沒人告訴我,如果這只是我天生的樣子。”我打了個岔:“那么你就無須自責(zé)了!”
“我一直在怪自己,但這是我的錯,不是嗎?不管我有沒有注意力缺失癥,把事情搞砸的是我,倒霉的也是我。在我這個年紀(jì),要怪只能怪自己,不是嗎?”
他的話引起了我自己的舊傷痛,我揉揉肩膀:“這樣說也有道理吧,但是怪自己有什么幫助呢?我要讓你更了解自己,你才能原諒自己,這樣你才能繼續(xù)前行。”
吉姆說:“好,我聽懂你的意思了,但是我可以做些什么來改善自己呢?”我大笑起來:“有注意力缺失癥的人總是喜歡‘做些什么’,總是在問‘你這是什么意思’‘下一步是什么’。”他說:“你說得對,我不偏愛風(fēng)景,只是一心想到達(dá)目的地,這樣不好嗎?”“我沒有責(zé)怪你的意思,我自己也是一個注意力缺失癥患者,我很了解你的感覺。”
吉姆嚇了一跳:“你也有注意力缺失癥?可是你看起來好平靜。”我笑了:“練習(xí)。我相信你有時候也能專心。對我而言,我的工作正是能夠讓我專心的事。不過,練習(xí)確實有幫助,我們以后會細(xì)談如何練習(xí)。”
吉姆的治療自此開始。事實上,他的療程已經(jīng)開始了。對許多人而言,知道注意力缺失癥是怎么回事,了解自己的問題是什么,對他們的幫助就已經(jīng)很大了。
有一次他問:“我到底是怎么了?我不想那么粗魯。可是那個人打電話來說我寄去的資料不正確,我知道我沒寄錯,是他自己不懂。我當(dāng)時就生氣了,特別是他的口氣令我更生氣。聽到他的聲音,我恨不得揍他一頓。”
我說:“你經(jīng)歷了一次憤怒反應(yīng)。”“正是!現(xiàn)在想起來還叫人生氣。所以我照著你的建議,等了一等,想一想后果。這是個好顧客,我不想得罪他,也不希望他跟別人說我壞話。所以我等了一下。可是他一直用那種很土的聲音說個不停,我好想對他大吼,但是我只清了一下嗓子,結(jié)果他就說:‘別打岔,我還沒說完。’我受不了了,我告訴他即使講到圣誕節(jié),他還是會說不完,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然后我就掛了電話。你能相信嗎?”
我笑了:“我覺得你做得很好了,至少在你崩潰之前做得不錯。這家伙的確討人厭。我們必須接受現(xiàn)實,有時我們會為某件小事心煩或者會發(fā)頓脾氣。治療不會使你完全沒有脾氣,而且你也不想那樣吧,對不對?”
“大概不要吧。這個你叫做‘憤怒反應(yīng)’的個性也是癥狀之一嗎?”我說:“是的,這是沖動性行為的一種。注意力缺失癥患者缺乏抑制機(jī)能,所以容易發(fā)怒。他們不太會壓抑自己的情緒。他們?nèi)狈σ话闳嗽跊_動和行動之間的延遲,所以停不下來。治療對他們會有所幫助,但是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他繼續(xù)說:“你知道有什么趣事發(fā)生嗎?這家伙第二天打電話來道歉,說我們前一天溝通出了問題,也許雙方應(yīng)重新對話。溝通出了問題,你相信嗎?我說‘好啊,但是這次讓我先發(fā)言’。我用10秒鐘解釋了為什么我寄給他的東西是他需要的。他說他明白了,還感謝了我。我也向他道歉。‘真對不起,昨天的溝通出了問題。’我們互道再見,像好朋友一樣。”
我說:“誰想得到呢?你的保護(hù)神發(fā)威了。”“可是這次憤怒反應(yīng)從何而來呢?”我問他:“你能告訴我嗎?”
吉姆談起他的感覺,不自覺地握住拳頭說:“我想是日積月累的結(jié)果吧!當(dāng)我是個孩子時,我很頑皮,可是我沒這么憤怒。我想是在學(xué)校累積出來的。所有的失敗、所有的挫折導(dǎo)致后來即使事情才剛剛開始,我就覺得沒希望了。最后只剩下固執(zhí)的信念支持著我:我絕不投降。可是為什么沒人看到我一再失敗卻一再努力?為什么沒人鼓勵我呢?”
吉姆談到了注意力缺失癥的一大重要特征。嚴(yán)格說起來,這不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異常直接引起的癥狀,而是伴隨著注意力缺失癥產(chǎn)生的次發(fā)心理現(xiàn)象。
由于不斷的失敗、被誤解、被貼上標(biāo)簽以及其他情緒上的打擊,分心者往往會形成自我形象受損和自尊感低的問題。不論是在家或是在學(xué)校,別人都不斷地指責(zé)他懶惰,說他笨、頑固、壞,說他“少一根筋”。大家怪他們吃飯時弄得一團(tuán)亂,怪他們度假時破壞了家庭氣氛。他們因為破壞教室秩序被處罰,還常常背黑鍋。老師常常找他們的父母到學(xué)校談話。一次又一次談話后,孩子們總會是最后的受罰者。他們會承受這樣的后果。父母說:“你知道老師說了什么嗎?你知道你媽媽和我有多丟臉嗎?”而老師是這樣說的:“我知道孩子在家里的行為不比在學(xué)校好,我們一定得多多努力,是不是?”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負(fù)面形象一再被提出來強(qiáng)調(diào),直到孩子完全相信了。“你是壞孩子,你真笨,你就是搞不懂,你真是悲哀啊!”這些聲音不斷地打擊孩子的自我形象,直到他變成青少年,躲進(jìn)了自暴自棄、難以接近的世界,那時即使我們想幫他,也已使不上力了。對任何孩子而言,在青春期要想喜歡自己都不容易,更何況是分心的孩子。
我對吉姆說:“你一直很努力,可是感到很困難。”他用一種悲傷的聲音說:“是啊,你無法想象。”我說:“講給我聽聽。”“我不知道從何時說起。到了高中,我真的以為自己就是笨。我聽得懂老師教的東西,我甚至可以舉一反三,可一旦要我寫報告或者考試,我就完了。我試過,我真的努力試過。他們說我試都不試,可是我真的試了,但就是行不通。我會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做功課,可是很快就又分心去做別的事,比如讀課外書、聽音樂,然后我會試著回過神兒做功課。可是我就是做不到。”吉姆的聲音變得很僵硬,臉都漲紅了。
我說:“往事歷歷如在眼前?”“是啊,他們總是叫我更努力。后來我就覺得自己根本不是那塊料。我明明有能力,但就是發(fā)揮不出來。”“所以你總是在挫折之中,難怪你充滿憤怒。”“你覺得這是我為什么喝酒的原因嗎?喝點酒讓我覺得好過一些。每個人不都是這樣的嗎?”
“當(dāng)然是,可是也許你有其他的特殊原因。你是在自我治療,很多有注意力缺失癥的人會自己找藥物治療。酒精、大麻、可卡因都是常見的。這些藥物能使你鎮(zhèn)定下來,但效果只是暫時的,而長期下來,反而有害。”
“我想我知道。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我不讓自己吸毒。我覺得一旦嘗試,我就完了。”吉姆停頓了一下:“為什么可卡因也是呢?我以為那是興奮劑。”
“對大部分人而言,可卡因是興奮劑。對注意力缺失癥患者而言,可卡因能令他們專心。他們吸食可卡因時,并不知道自己是對癥下藥。”
“哇,真的?我真慶幸自己知道問題所在了,亡羊補(bǔ)牢,為時未晚。”
我問:“你的人際關(guān)系會受影響嗎?”“我以前沒想過這個問題,可是這一切確實影響了我的人際關(guān)系。我不肯聽話……”我糾正他:“不是不肯,是做不到。”
“別人認(rèn)為我不聽話,因為我老是遲到或者完全忘記約定的事。我老是弄不清楚別人的意思,所以也就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我的確容易生氣,這是真的,如果別人取笑我,我會叫他們滾。這對朋友關(guān)系一點幫助也沒有,不過我還是有朋友的,最重要的是寶琳一直支持我。我會和她說著說著就作起白日夢了。我答應(yīng)她要做的事,轉(zhuǎn)身就忘了。到目前為止,她還沒有甩了我,這可真不容易啊!我們總是在吵架或者處在要吵架的邊緣。我把工作搞砸的時候,她會鼓勵我,可是我知道她心里在想‘這家伙有什么毛病’,我自己也這么懷疑自己。沒有寶琳的話,我真是無法生存。她真是不可思議,對她而言,這種關(guān)系實在是充滿艱辛。我不是個好相處的人,我心知肚明。我知道我愛惹人生氣,連我自己都會生自己的氣。我多么希望自己不要這么討厭,而我也不是故意要這樣的。我想寶琳心里也相信我不是故意的,否則她怎么還會跟我在一起?”
“也許是這樣。可是,吉姆,你確實是個好人!別人能忍受你討厭的習(xí)慣,那是因為值得呀!”
我們常常忽視了學(xué)習(xí)障礙和注意力缺失癥患者的社交生活。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面。注意力缺失癥不只會傷害分心者的學(xué)習(xí)和工作,也會傷害分心者的社交關(guān)系。交朋友需要用心,你需要知道在朋友圈如何與人溝通,你才能和朋友融洽相處。社交時的各種信息往往很細(xì)微,比如,眼睛瞇一瞇,眉毛揚(yáng)起來,口氣微微改變一點,頭傾斜一些。分心者不會注意到這些信息,因此他們會覺得走不進(jìn)朋友的圈子。尤其是童年時期,分心者的不專心和沖動確實會使他很難被人接受,很容易招致誤解。
吉姆笑說:“有時候我會想,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到這把年紀(jì)的,運氣還真好啊!”
我說:“也許是你一路上不自覺地學(xué)會了許多生存技巧吧。注意力缺失癥成為你人格的一部分,也成為你的特色。”
吉姆的治療花了一年時間。我采用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療和低劑量的藥物治療兩種方法。我們沒有用傳統(tǒng)的心理治療方法,反而比較像是訓(xùn)練和再教育,治療中充滿信息、指導(dǎo)和鼓勵。我?guī)椭匦铝私庾约海私庾⒁饬θ笔ОY對他的影響,幫著他組織他的生活,使注意力缺失癥的破壞力減至最低。藥物則幫助他持續(xù)專心,按照他的形容是“消除雜音”。
我們在本書第8章里會討論治療方法的細(xì)節(jié),這里先提供一個大綱當(dāng)做參考。需要注意的是,藥物可以有所幫助,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一般而言,綜合式的治療方法最有效。
改善分心的方法
1.診斷:第一步是診斷確定。此時,患者往往覺得如釋重負(fù),總算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了。治療開始于診斷。
2.教育:患者對注意力缺失癥的了解越多,治療就越容易取得成功。了解越多,他們就越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如何受到疾病影響的,才知道應(yīng)該如何改變現(xiàn)況。這也使患者知道如何對別人解釋自己的狀況。
3.建立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指的是外在的有形限制。具體而實用的工具,例如清單、簡單的存檔系統(tǒng)、記事本、每日計劃,都可以減少混亂,提高效率,并且讓人覺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4.訓(xùn)練或心理治療:患者需要一個“教練”,在一旁吹著哨子打氣、指導(dǎo)、提醒,幫忙確定一切都上軌道。患者需要這種有結(jié)構(gòu)的鼓舞,否則就不知如何是好。團(tuán)體治療最能提供這種鼓舞。如果有抑郁癥、自我形象受損或其他內(nèi)在的問題時,患者會需要傳統(tǒng)的心理治療。
5.藥物:藥物有好幾種。藥物好比是眼鏡,幫助我們看得更清楚。藥物能減少患者常有的內(nèi)在沖突和焦慮感,修正腦內(nèi)化學(xué)物質(zhì)的失衡狀態(tài),使管理注意力、沖動和情緒的神經(jīng)中樞得以正常運作。雖然藥物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能提供極大的改善,而且很安全。
吉姆的治療進(jìn)行得很順利。當(dāng)治療結(jié)束時,他的生活已與從前迥然不同。在八個月的時間里,他開了自己的電腦顧問公司,生意好極了。自己開公司,可以不用再擔(dān)心得罪老板。當(dāng)然,他還得應(yīng)付顧客。他和寶琳的關(guān)系穩(wěn)定而愉快,他開始學(xué)會管理自己,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大腦終于開始好好表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