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故鄉雜記(1)
- 沙灘上的腳跡:茅盾散文
- 茅盾
- 4913字
- 2015-09-23 09:34:22
第一一封信
年青的朋友:
這算是我第一次寫信給你。寫幾千字的長信,在我是例外之例外;我從來沒有寫過一千字以上的長信,但此刻提起了筆,我就覺得手下這封信大概要很長,要打破了向來的記錄。原因是我今天忽然有了寫一封長信的興趣和時間。
朋友!你大概能夠猜想到這封信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寫起來的罷?是在我的故鄉的老屋,更深人靜以后,一燈如豆之下!故鄉!這是五六萬人口的鎮,繁華不下于一個中等的縣城;這又是一個“歷史”的鎮,據《鎮志》,則宋朝時“漢奸”秦檜的妻子王氏是這鎮的土著,鎮中有某寺乃梁昭明太子蕭統偶居讀書的地點,鎮東某處是清朝那位校刊《知不足齋叢書》的鮑廷博的故居。現在,這老鎮頗形衰落了,農村經濟破產的黑影沉重地壓在這個鎮的市廛。
可是現在我不想對你說到老鎮的一切,我先寫此次旅途的所見。
朋友,我勸你千萬莫要死釘住上海那樣的大都市,成天價只把幾條理論幾張統計表或是一套“政治江湖十八訣”在腦子里倒去顛來。到各處跑跑,看看經濟中心或政治中心的大都市以外的人生,也頗有益,而且對于你那樣的年青人,或者竟是必要的。我向來喜歡旅行,但近年來因為目疾胃病輪流不斷地作怪,離不開幾位熟習了的醫生,也使我不得不釘住在上海了。所以此次雖然是一些不相干的事,我倒很愿意回故鄉走一遭。
朋友,你猜想來我是帶了一本什么書在火車中消遣?“金圣嘆手批《中國預言七種》”!
這是十九路軍退出上海區域前后數日內,上海各馬路轉角的小報攤所陳列,或是小癟三們釘在人背后發狂地叫賣的流行品之一!我曾經在小報攤上買了好幾種版式的《推背圖》和《燒餅歌》,但此部《中國預言七種》卻是離開上海的前夕到棋盤街某書局買來的,實花大洋八角。朋友,也許你覺得詫異罷?我帶了這唯一的書作為整整一天的由火車而小輪船而民船的旅途中的消遣!
我們見過西洋某大預言家對于一九三二年的預言。路透社曾使這個預言傳遍了全世界。這個“預言”宣稱一九三二年將有大戰爭爆發,地球上一個強國將要覆滅,一種制度(使得全世界感到不安,有若芒刺在背的一種制度),將在戰爭的炮火下被掃除。路透社鄭重聲明這位預言家曾經“預言”了一九一四年的世界大戰,所以是“權威的”預言家。不妨說就是西洋的劉伯溫或袁天罡,李淳風罷?然而資本主義國家的“預言家”畢竟和封建中國的劉伯溫等等有點不同。資本主義國家預言家的“使命”是神秘地暗示了帝國主義者將有的動作,而且預先給這將有的動作準備意識,——換言之,就是宣傳,就是鼓動。因此,它的作用是積極的。封建中國的“傳統的”預言家如劉伯溫等等及其《燒餅歌》,《推背圖》,卻完全是消極作用。取例不遠,即在此次上海的戰事。二月二十日左右,日本援軍大至,中國卻是“后援不繼”,正所謂“勝負之數,無待蓍龜”的當兒,大批的《燒餅歌》和《推背圖》就出現于上海各馬路上了。《燒餅歌》和《推背圖》原是老東西,可是有“新”的注解,為悲憤的民眾心理找一個“定命論”的發泄和慰安。閘北的毀于炮火既是“天意”,那就不必歸咎于誰何,而且一切既系“天意”,那就更不必深痛于目前的失敗,大可安心睡覺,——或者是安心等死了:這是消極的解除了民眾的革命精神,和緩了反帝國主義的高潮。這是一種麻醉的藝術品,特種的封建式的麻醉藝術品!
朋友!我發了太多的議論,也許你不耐煩罷?好,我回到我的正文:我在三等客車中翻閱那本《中國預言七種》。突然有一個聲音在我耳邊叫道:
“喂,看見么?‘將軍頭上一棵草’!真不含糊!”
我轉過頭去看了一眼,原來是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商人;單看他那兩手捏成拳頭,端端正正放在大腿上,挺直了腰板正襟危坐的那種姿勢,就可以斷定他是北方人。朋友,你知道,我對于“官話”,雖說程度太差,可是還能聽得懂,但眼前這位北方人的一句話,我簡直沒有全懂;“將軍——什么?”我心里這樣猜度,眼珠翻了一翻,就微微一笑。朋友,我有時很能夠——并且很喜歡微笑;我又常常贊美人家的“適逢其會”的微笑。但是那時我的微微一笑大概時機不對,因為那位北方人忽然生氣了;他的眉毛一挺,大聲說:
“他媽的!將軍頭上一棵草!真怪!”
我聽明白了。我雖不是金圣嘆,也立刻悟到所謂“將軍頭上一棵草”是指的什么,我又忍不住微笑了。我立刻斷定這是《推背圖》或《燒餅歌》上的一句。我再看手里的《預言》。
“不錯。萬事難逃一個‘數’。東洋兵殺到上海,火燒閘北——蔡廷鍇,蔣光鼐,《燒餅歌》里都有呢!——上年的水災,也應著《燒餅歌》里一句話……”
在我左邊,又一個人很熱心地說。這是一位南方人了,看去是介于紳而商中間的場面上人;他一面說,一面使勁地搖肩膀。我的眼睛再回到手里的書頁上。
忽然一只焦黃而枯瘦的手伸到我面前來了;五個手指上的爪甲足有半寸長,都填滿了垢污,烏黑黑地發光;同時,有一條痰喉嚨發出的枯燥的聲音:
“對勿住。借來看一看。”
我正要抬頭來看是什么人,猛又聽得一聲長咳,撲的一口黃痰落在地板上,隨即又看見一只穿了“國貨”橡皮套鞋的腳踏在那堆痰上抹了一下。不知道為什么,我最怕這種隨地吐痰而又用腳抹掉。我趕快抬起頭來,恰好我手里的那本《預言七種》也被那只烏黑爪甲的枯黃手“搶”(容我說是搶罷)了去,此時這才看明白原來是坐在我對面的一位老先生,玳瑁邊破眼鏡而瓜皮皮帽。他架起了腿,咿咿唔唔念著書中的詞句;曾經抹過那堆黃痰的一只橡皮套鞋微微擺動,鞋底下粘著的黃痰掛長為面條似的東西,很有彈性地跳著。
朋友,我把這些瑣屑的情形描寫出來,你不覺得討厭么?也許你是。然而朋友,請你試從這些小事上去理解“高等華人”用怎樣特殊的他們自己的方式接受了西洋的“文化”。他們用鞋底的隨便一抹就接受了“請勿隨地吐痰”的西洋“文化”。這種“中國化”的方法,你在上海電車里也許偶爾看到,但在內地則隨時隨地可以看到。他們覺得這樣“調和”中西的方法很妥當。至于為什么不要隨地吐痰的本意,他們無心去過問,也永遠不打算花心力去了解。
可是我再回到這位老先生罷。他把那本《預言》翻來翻去看了一會兒,就從那玳瑁邊的眼鏡框下泛起了眼珠對我說:
“人定不能勝天。你看十九路軍到底退了!然而,同人先笑而后號咷,東洋人倒灶也快了呀!”
“哦——”我又微笑,只能用這一個聲音來回答。
“不過,中原人大難當頭,今年這一年能過得去就好!今年有五個‘初一’是‘火日’呀!今年八月里——咳,《燒餅歌》上有一句,——咳,記不明白了,你去查考罷。總而言之,人心思亂。民國以來,年年打仗。前兩年就有一只童謠:‘宣統三年,民國二十年,共產五年,皇帝萬萬歲!’要有皇帝,才能太平!”
“可不是宣統皇帝已經坐了龍庭!”
我右邊坐的那位北方人插進來說。
但是那老先生從玳瑁眼鏡的框邊望了那北方人一眼,很不以為然地哼了一聲。又過一會兒,他方才輕聲說:
“宣統!大清氣數已盡,宣統將來要有殺身之禍。另是一個真命天子,還在田里找羊草!”
于是前后左右的旅客都熱心地加進來談論了。他們轉述了許許多多某地有“真命天子”出世的傳說。他們所述的“未來真命天子”足有一打,都是些七八歲以至十三四歲的孩子,很窮苦的孩子。
朋友,在這里就有了中國的封建小市民的政治哲學:一治一亂,循環反復,亂極乃有治;然而撥亂反正,卻又不是現在的當局,而是草野崛起的真命天子。《推背圖》和《燒餅歌》就根據了此種封建小市民的政治哲學而造作。中國每一次的改朝換代,小市民都不是主角,所以此種“政治哲學”就帶了極濃厚的定命論色彩。在現今,他們雖然已經感到巨大的變動就在目前,然而不了解這變動的經濟的原因,他們只知道這變動是無可避免的,他們在畏懼,他們又在盼望。為什么盼望?因為亂極了乃有太平可享!
十一點三十分,到了K站,我就下車了。
(原載1932年6月1日《現代》第1卷第2期)
第二內河小火輪
從火車上就看見“歡迎國聯調查團①”的白布標語,橫掛在月臺的檐下。這是中英文合璧的標語,今天清晨離開上海時,曾見到處張貼著此類標語,不料行了四小時,而此類標語,早已先我而在!中國統治階級辦事的手腕,有時原也很敏捷的。據各報消息,國聯調查團將于明晨到達上海,而且將來經行滬杭路與否,尚不可知;然而這里車站上卻已先期歡迎。于此又見中國統治階級辦事的手段有時異常精細而周到了。
車站大門上又有一條白紙黑字的招紙:“稅警團后方傷兵醫院招待處”。
于是我忽然由“稅警團”聯想到鼎鼎大名的王賡,又聯想到了陸小曼女士和故詩人徐志摩。更想到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所反復自悼的“詩情枯窘”了。記得前年秋天在上海遇見他時,他也有同樣的悲感——雖然他說話的態度永遠是興高采烈而且詼諧。那時我曾經這么發問:“你推求過你這近年來詩思枯窘的原因么?”他聳聳肩膀微笑。過了一會兒,他吐露這樣的意思:詩題盡有,但不知怎地,猛烈的詩情不能在他胸中燃燒。現在,經過了火與血的上海“一·二八”,假使徐志摩尚在,不知他還依舊感到詩情枯窘不?
這么胡亂想著,想著,我已經離開了車站,雜在一群各色人等皆有的雜牌旅客軍中,沖開了人力車和腳夫的包圍——還有連聲喚問“南湖去喂?”的船娘,走到內河小火輪的埠頭上了。這是個混雜的埠頭。所有往來蘇湖一帶“內地”各市鎮的輪船全都麇集在這里,卸下了旅客,又裝上了旅客。我擠上了一條“無錫快”,問明白是經過我的故鄉的,我就從叫賣著“花生酥”、“荸薺”等等小販的圓陣內跑進船艙里去了。
已經是滿艙的人,都是故鄉的土白。這條船雖則要經過不少“碼頭”,但照例十之八九是我的故鄉的旅客;十年前如此,現在仍然如此,就不知道再過十年將怎樣。
船,已經不是十年前那條船,但船中的布置,形形色色的旅客,擠來擠去的小販,都和十年前沒有什么兩樣。只多了一兩位剪發時裝的女郎算是一九三二年的記號。
船頭上仍舊掛著一塊“水板”,淡墨的字是沿途所到各市鎮的名兒,并肩排作一列;另一行大書“準一點半開船”,卻是照例不“準”,照例要延遲。
我看自己的表,還只有十二點鐘;我只好耐心坐在那里等候了。
漸漸兒從嘈雜的人聲中辨出兩三個人的對話來。一望而知都是小商人,很熱心地在談論上海戰事的將來。他們以為中日間的“不宣而戰”,還要繼續與擴大,而結果一定是日本軍的敗北。他們中間一位剃了和尚頭的四十多歲的人,很肯定地說:
“定規還要打!不打,太嘸交代。東洋小鬼就是幾只飛機兵船厲害,東洋兵是怕死的!東洋兵笨手笨腳,不及中國兵靈便,引他們到里廂,東洋的兵船開勿進來,飛機不認識路,東洋兵一定要吃敗仗!”
“蠻對!要引他們進來。松江造好一個飛機場了。火車來時,你看見鐵路旁邊掘戰壕么?松江落來,一連有四道戰壕已經掘好了!”
另一個三十多歲的瘦長子接著說,并且意外地對我看了一眼,似乎要我出來證實他的“軍事發見”,我又微笑了。松江左近新筑飛機場,當車過松江時,已經聽得人們在那里說。至于“一連四道的戰壕”呢,我是目擊的;但我就有點懷疑于那樣短短而簡陋的壕溝能有多大的防御能力。從前我看見軍官學校學生打野操時掘的戰壕,就還要長,還要復雜。可是我并沒把這疑問提出來叫那兩位“主戰的”小商人掃興,我只是微笑。
坐在我旁邊的第三位“老鄉”,五十多歲的小商人(后來我知道他就是故鄉某綢緞鋪的經理),覺得我的微笑里有骨頭,就很注意地望了我一眼,同時他摸著下巴很苦悶地自言自語著:
“定規是還要打。不過,一路來總不見兵,奇怪!——”
立刻那位三十多歲的瘦長子跳起來糾正了,險一些碰翻了站在旁邊仰臉呆看的江北小孩子的荸薺籃。瘦長子雖然清瘦,聲音卻很大:
“啊,老先生,你弄錯了。中國兵不是沿鐵路駐扎的,都藏在鄉下。——為啥?避避國聯調查員的眼睛呀!你不相信,去看!嘉興城里也不扎兵。不過,落去到陶家涇,就駐扎了兩萬多兵,全是駐扎在繭廠里——”
他的話在此一頓,伸手抓一下頭皮,然后轉身把嘴巴湊近了那位剃光和尚頭的同伴的耳邊,又用左手掌掩在嘴邊,顯然有幾句更重要更“機密”的話將要說出來;卻不料他身旁那位仰臉呆看的賣荸薺的江北小孩子猛然覺醒過來似的本能地喊賣起來:
“荸薺呀!拴白荸薺呀!”
這一聲叫賣雖然是職業地響亮而且震耳,但在此嘈雜的“無錫快”中卻也并不見得出眾的討厭;然而我那位三十多歲的瘦長子老鄉驀地生氣了。他不說話了,反手將賣荸薺的江北小孩子一推,就喊道:
“討厭!賣荸薺的出去!江北人頂惹厭!上海要捉江北人,江北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