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經濟增長

一 西方發展理論及其演變

早期發展理論的出發點都是提高效率、擴大生產,最終增加經濟總量和人均福利水平。然而,經濟增長并不必然導致全體人民公平地享有發展的結果,反而帶來各種各樣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學者們在對增長本身帶來的問題進行不同學科的觀察之后,形成各種相異的發展理論。發展觀所關注的內容廣泛,從哲學意義上的人類社會演進,到發展過程中個人的痛苦。但是,作為對發展現象的詮釋和指導,發展觀主要圍繞發展的結果、目的和手段這三個問題來展開。

既然發展觀是發展實踐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進而可以成為指導實踐的關于發展的認識論和世界觀,對發展認識和再認識乃至反思的邏輯是,從觀察到的發展結果出發,反思發展的目的,進而重新認識和選擇發展的手段。首先是發展的結果。人們觀察到,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環境遭受破壞,污染愈演愈烈,一部分人群被排斥在發展福利之外,由此導致人們的生活質量反而下降了,把這叫作“發展”是不可思議的。參見 [美]邁克爾·托達羅《發展的含義》,載郭熙保主編《發展經濟學經典論著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其次是發展的目的。由于發展的結果與初衷相反,應該如何定義發展、規定發展的本質等問題也被相應提了出來。與此同時,各種衡量發展結果的度量方法也紛紛受到質疑,新的辦法不斷得到嘗試。最后是發展的手段。既然人們逐漸改變對發展目的的看法,對于用來促成發展的手段自然也需要進行反思。也就是說,需要對那些曾經被認為有助于促進發展的具體制度、生產方式、增長類型、資源配置機制以及發展戰略等也需要重新認識,進行合理的選擇和調整。

馬爾薩斯最早從人口增長的制約角度反思發展。在他看來,貧困產生的真正原因是“自然法則”,即人口按幾何級數比率增加,生活資料的供給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最終,人口的持續增長將會使人們陷于低水平均衡陷阱。1972年羅馬俱樂部報告《增長的極限》把馬爾薩斯式的人口—食物危機,擴展到人口—資源—環境危機。DonellaMeadows,DennisMeadows,JorgenRanders,andWilliamsBehrens,TheLimitstoGrowth, NewYork:PotomacAssoc.,1972.作為對新馬爾薩斯主義的批評,西蒙運用經濟學分析方法,指出在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通過知識進步和規模經濟,對經濟增長產生正效應,并從多方面論述地球資源的豐富性,指出只要政治、制度、管理和市場等多種機制較好地發揮作用,從長期看,人口的增長有利于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參見 [美]朱利安·西蒙《人口增長經濟學》,彭松建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可持續發展思潮追求的是一種新的發展途徑,體現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這種發展途徑強調以人為本,著眼于從代際關系上解決人口與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協調,從而“使人類進步不局限于區區幾處、寥寥數年,而且要將整個地球持續到遙遠的未來”。可持續發展追求的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OurCommonFutur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

法國學者佩魯把“增長”與“發展”兩個概念作了區分。他認為,發展包含比人均GDP的提高更為廣泛的內容,他強調的是表現為“各種形式的人力資源都有機遇獲得效力和能力”的結構變革和演進。[法]佩魯(Perroux,F):《新發展觀》,張寧、豐子義譯,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從此出發,托達羅歸納了發展的三個核心含義——基本生活需求、自尊和自由,從而提出發展的三個目標。[美]邁克爾· P.托達羅:《經濟發展(第六版)》,黃衛平、彭剛等譯,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首先,發展必須使基本生活必需品得以不斷增長。這些必需品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精神的。人的基本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從這個概念出發,營養、健康、衣著、住所和獲得個人自由與進步的機會,都是發展滿足基本需求的衡量內容。其次,發展必須通過擴大就業和教育機會,提高人的尊嚴和文化價值。斯蒂格利茨指出,發展意味著一系列經濟和社會變化,但是,這些變化本身只是實現目標的手段,目的是使個人和社會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美]斯蒂格利茨:《新的發展觀:戰略、政策和進程》,載胡鞍鋼、王紹光編《政府與市場》,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年版。再次,發展意味著擴大個人和國家的經濟社會選擇范圍。參見威廉·阿瑟·劉易斯《經濟增長是可取的嗎?》,載郭熙保主編《發展經濟學經典論著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阿馬蒂亞·森指出:發展是擴展人們享有真正自由的一個過程,其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人謀福利。[印]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任賾、于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按照不同的方式定義發展,就導致在發展過程中對于增長與分配的關系,進而對于公平和效率關系的看法的差異。收入分配問題的核心,是要對發展的福利作用進行衡量和評價。庫茲涅茨發現了一個有規律性的軌跡,即在經濟增長的早期,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有惡化的傾向,而當收入進一步提高后,收入分配狀況得以改善,形成以庫茲涅茨命名的倒U字形曲線。S.Kuznets,EconomicGrowth and Income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Review,45(1),1955, pp.1-28.這條曲線本身所隱含的所謂規律,隨后被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證明并非一定成立。同時,這種關系作為一種發展觀念,也已經遭到大多數學者和政策制定人的摒棄。經濟發展戰略從而經濟增長模式的選擇,被認為是產生“邊增長,邊分配”效應的一個關鍵因素。那些選擇了符合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通常能夠實現最大化的就業,從而使增長的結果得以分享,實現了公平和效率的統一。從新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角度來看,收入差距擴大和貧困的持續存在,是由于不同的社會群體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影響力不同,因而社會政策傾向于富人而不利于窮人。既然使每一個社會群體比較均等地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是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改善收入分配狀況自然要求一系列體制層面的改革。

二 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內涵

從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和實踐的探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既得到全面的發展,也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列寧指出,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最完備、最深刻、最無片面性的關于發展的學說。這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就是從一般性上把握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并使人自身的社會意識盡可能清楚地、明確地、批判地與這種規律性相適應。參見許建康《論新自由主義全球改革觀的破產》,《開放導報》2005年第3期。

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就指出了這種生產方式狂熱地追求價值的增值,肆無忌憚地迫使人類為生產而生產,并且從此目的出發發展社會生產力,而不顧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一基本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頁。馬克思還在批判的過程中,揭示了物質生產本來應該具有的人本價值,或者說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性質。何懷遠:《發展觀的價值維度——“生產主義”的批判與超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頁。恩格斯更針對人類對于大自然規律的違背,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頁。恩格斯闡釋人類活動與自然界關系時,表述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人類對自然界的統治在于認識和正確運用規律,在于能夠預見和控制生產行為引起的長期自然后果,在于人類與自然的一體性。

在總結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既符合人類發展共同趨勢和中國特定發展階段要求,又具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特色的科學發展觀逐漸形成,它既以各個學科領域深入研究的成果為科學基礎,又對人類社會以及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問題進行了高屋建瓴的總結,每一代領導人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中,前六個關系的論述都是當時面臨的發展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后第一次關于發展觀的闡述,既直接針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又是對蘇聯模式的反思和質疑。

鄧小平在領導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直接確定了跨世紀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并且就改革方針和發展模式進行了全面的論述。鄧小平的發展理論可以概括成發展目的論和發展道路論。從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出發,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和社會主義就是要發展生產力等著名論斷。進一步,他在不同場合指出了發展的道路應該怎么走。實際上,科學發展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江澤民《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有針對性地系統論述了改革開放時期的十二大關系,對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系統的闡述。

在21世紀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的關鍵時期,以“五個統籌”為具體表述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強調以人為本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就是“三個代表”的發展觀,體現了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刻領會這個發展觀的理論內涵和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關系到各級黨的領導和政府能否真正形成一個對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科學觀點。能否真正貫徹這個科學發展觀,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概括起來,中國特色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正確認識自然資源國情。鄧小平從經濟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出發,提出重新認識中國“地大物博”的自然資源國情。《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頁。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觀察中國自然資源稟賦。首先是從資源結構看其可用性質,只有真正可用于直接生產的資源才具有經濟價值。例如,國土總面積中可直接加以經濟利用的部分就相對匱乏。按照國土類型分,耕地僅占9.9%,森林13.9%,內陸水域面積1.8%,可利用草地32.6%。從礦種的儲藏特點來看,許多礦種特別是鐵、銅、磷等重要礦種,品質較低且儲量很少,而開發貧礦則需要很高的成本。從分布來看,礦產資源在地域上的分布十分不均衡。其次是從資源的人均占有水平看其對人民福利的影響。自然資源作為國民財富的要素,只有以人均占有量來衡量才有意義。

溫家寶把這種認識方法稱作觀察中國國情的乘法和除法。自然資源按人均占有量計算,很多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人均煤的地質儲量,中國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7%,人均石油的地質儲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2%—64%,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1%。把中國與其他五個國土面積大國(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進行比較,發現中國從國土面積來說處于中間水平,人口密度遠遠高于其他國家,而生產性土地和水資源的人均擁有量則大大低于其他國家。

第二,兼顧公平與效率。早在計劃經濟建立初期,毛澤東就嘗試處理好公平與效率之間既相統一,又相矛盾的辯證關系。但是,后來形成的經濟體制以及在多年的建設實踐中,這種關系實際上沒有處理好。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統一,關鍵在于如何在政策上和激勵機制上處理好先富和共同富裕的關系。鄧小平在倡導“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的時候,不僅強調了是讓一部分地區、企業和一部分工人農民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而收入先多起來,還指出了這種先富的目的是產生示范力量,帶動其他單位其他地區的人們,最終使全國各族人民都富裕起來。《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頁。一部分人先富,是激勵機制發揮作用從而產生效率的必然結果,在任何體制下都必然如此。鄧小平這一“波浪式共同富裕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典范運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站在執政黨的高度,在新時期提出的重要任務和目標。在理論上,它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唯物觀點和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在實踐上,它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改革與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要課題。通過分析公平與效率這一對看似矛盾的目標范疇,可以使我們得出通過發展戰略的正確選擇,增進社會和諧的認識。同時,和諧社會的目標也是以人為本的具體表現。

效率與公平兩者固然存在矛盾,但也是可以統一的,即一個方面的改進有助于另一個方面問題的解決。首先,一個社會如果分配機制是公平的,這個社會就會相應地更加安定和諧,而安定和諧永遠是經濟發展的最好環境。其次,不同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不同,一項旨在使窮人增加收入的政策,既是傾向于公平的,又可以拉動市場需求。再次,一個社會的競爭力主要來自于比較優勢,通過采用最大化的就業政策使勞動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而不是把資本作為主要收益來源,這樣無疑有利于社會公平。

第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指出了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源泉,為增長方式的轉變奠定了理論基礎。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是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同時,他還論述了兩個根本轉變之間的互相促進和密切關聯的關系。溫家寶既強調了經濟增長是社會財富增加和綜合國力增強的重要標志,是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質基礎,是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又指出要全面看待經濟增長,既要看增長速度,還要看增長的結構、投入產出效益以及資源和環境的代價。

在實踐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因為這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單一的轉變,而是一個綜合的轉變,即實現從單純追求速度到速度和效益統一的轉變,從單純依靠投入到越來越多地依靠生產率提高和技術進步增加生產的轉變,從單純經濟總量的增長到總量增長與結構變化相同步的轉變,從不計成本、濫用資源、破壞環境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生產的轉變。實現上述轉變,需要具備一系列條件,而這些條件需要改革來創造,即要求經濟體制實現從計劃配置資源到主要依靠市場配置資源的轉變,以及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

第四,堅持可持續發展。中國可持續發展政策和實踐,并不是受到國際輿論壓力而做出的反應,而是內生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自身需要。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問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了計劃生育政策實踐,部署了環境保護工作。1994年,為了履行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所做出的正式承諾,中國政府編制并發表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思想,即①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發展;②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謀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③中國可持續發展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④強調了中國政府對待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極其認真負責的歷史責任感。《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進入21世紀以來,針對國際能源價格的高漲和不穩定,國內資源、環境和生產安全方面矛盾日益突出,黨中央、國務院反復強調在經濟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重視生產安全,并且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新思路。

三 科學地審視發展可持續性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既是特定發展時期出現的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是符合發展規律的任務,也是針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系列深層矛盾的解決所提出的正確思路,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連續26年平均以兩位數的增長率擴大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這在人類經濟史上是罕見的。一些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以及國際上的許多主流經濟學家,都曾經把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部分亞洲經濟的高速增長表現稱為“東亞奇跡”。Bhagwati,JagdishN.,“TheMiraclethatDidHappen:UnderstandingEastAsiainComparativePer-spective”,Keynotespeech,Conferenceon“GovernmentandMarket:TheRelevanceoftheTaiwanesePerform-ancetoDevelopmentTheoryandPolicy”inhonorofProfessorsLiuandTsiang,CornellUniversity,May3, 1996.按照這樣的標準,中國的增長表現被稱作“中國奇跡”是當之無愧的。特別是,在這樣的高速經濟增長過程中,傳統的經濟結構得到提升,中國制造的產品遍及全世界,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人民極大地提高了生活水平。

問題在于這樣的經濟增長勢頭需要維持下去才可以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從這個宏偉而長期的目標來看,中國經濟增長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而所有的挑戰大都來自于發展是不是科學的。因此,我們需要回答,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哪些問題。

1.資源與環境的不可持續

2020年GDP翻兩番的目標,要求中國在未來十幾年內保持年均7%的增長速度。在速度壓力巨大的條件下,增長必然與資源的相對有限性和環境的容忍限度發生矛盾。過度依賴于高投入、高能耗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的重化工業化趨勢、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高能耗和高污染傾向,以及生產過程的貧困惡性循環,都放大了上述矛盾的表現。在目前的增長方式下,高速經濟增長具有很大的風險,導致不可持續性,也與中國政府“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的目標不相一致。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經濟日報》2005年3月15日。具體來說,這種增長方式將帶來一系列兩難抉擇。

首先,當前各級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GDP政績觀,以及增值稅激勵導致重化工業化的強烈動力,與中國面臨的能源供給的不可支撐性之間的矛盾。近年來,許多地區,甚至改革開放以來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取得高速增長的地區,認為本地區已經到了重化工業化的階段,鼓勵重工業優先發展和人為拔高重工業比重。地方政府追求GDP的政績觀,以及由于重工業比重高有利于增加稅收的增值稅體制,都推動了重工業化動機。近年來,機械、汽車、鋼鐵等重化行業已經成為GDP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中國仍然處在勞動力豐富、資本相對稀缺,而資源絕對稀缺的發展階段。一方面,在這個階段發展重工業違背比較優勢原則,成本將是高昂的。另一方面,這種重工業化模式沒有可持續性。在中國發展資源絕對稀缺的條件下,資源的國際政治學制約著我們的發展。依靠重化工業化的經濟增長,能耗和原材料消耗都是巨大的。

其次,地方政府對外商直接投資嗷嗷待哺的饑渴癥鼓勵甚至順應了發達國家把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向我國轉移的傾向,增強了增長不可持續性的程度。中國的高速增長及其潛力,吸引了世界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毋庸否認,在看中勞動力豐富和廉價以及龐大的市場和潛在市場的同時,許多外商直接投資輸出國家和地區的意圖是把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轉移到中國。在世界能源供給趨緊、減排壓力增大的情況下,這種傾向將日益強烈。2004年中國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資超過630億美元,在整個亞洲的比重已經達到65.9%。朱民:《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及對中國的影響》,《國際經濟評論》2005年第1-2期。如果我們不加選擇地吸引外資,世界上的污染和能耗產業將以空前的速度向中國轉移,造成中國產業結構對可持續性要求的嚴重背離,積重難返。

再次,解決溫飽和收入增長的迫切要求,使得上項目不顧環境污染,勞動行為不計傷害,造成污染事故和人身傷害以及重大事故頻仍不斷。中國的人均GDP剛剛超過1000美元,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在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較低的情況下(2004年分別為9422元和2936元),兩者差距卻逐年擴大,以農民收入為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2004年達到3.2。如果借鑒國外采用的人力資本法(HC)和支付意愿法(WTP),以中國人均收入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別來估算人的生命價值的話,中國人生命價值的主觀估價十分低。世界銀行:《碧水藍天:展望21世紀的中國環境》,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頁。這一方面導致對污染的危害的低估,另一方面也導致在追求生產擴張的過程中,對安全的忽略,乃至對生命的蔑視。

2.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處理好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系,是實施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涵。2006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指出,“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指出人口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地位。長期以來,學術界過于簡單化地探討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例如,來自馬爾薩斯傳統的觀點認為,人口過快增長必然造成對資源環境的危害;而與此相反的觀點則認為,人口與資源環境并不必然形成對立關系,人口甚至可以成為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因素。

中國處理人口與資源環境關系的經驗和教訓表明,直接影響可持續發展結果的是經濟發展方式,而后者與人口轉變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人口轉變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經濟長期以來所依靠的人口紅利開始消失,傳統的過分依賴要素投入、投資和出口以及制造業發展的增長模式越來越不可持續。

對于不同時期的經濟學家來說,一個曠日持久的課題,就是探索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源泉。重農學派認為是土地,但是,土地會遇到肥力遞減和報酬遞減。豐富的自然資源給一些國家帶來先天稟賦,但是也遇到諸如“荷蘭病”一類的“資源詛咒”。資本作為一種可再生投入要素,長期為增長理論所青睞,但是,資本報酬遞減規律也否定其作為經濟增長可持續源泉的地位。勞動力豐富固然可以延緩資本報酬遞減現象的發生,但這種人口紅利終究是有限的,隨著人口轉變階段的變化而必然消失。歸根結底,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才是經濟增長經久不衰的可持續源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通過提高資本勞動比率。物質資本的投入快于勞動力的投入,從而企業和產業的資本構成提高,有助于改善勞動生產率。現實中,這就表現為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企業采用更多的機器來替代勞動者。在出現民工荒和工資上漲之后,沿海地區許多企業開始了這個用資本替代勞動的調整過程。但是,提高資本勞動比率是有限度的,在勞動者素質和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設備后工藝過程效率反而下降,包括人與設備的協調程度降低等情形,即所謂資本報酬遞減現象。

第二種方式是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是指通過技術進步、改善體制和管理以更有效配置資源,提高各種要素的使用效率。這個勞動生產率提高源泉可以抵消資本報酬遞減的不利影響,是長期可持續的,是經濟增長經久不衰的引擎。在人口紅利消失,出現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增加資本投入時,要求機器設備本身也包含技術進步,要求操作者素質的提高,以及體制機制的改革,以釋放出更多的微觀效率。另一方面,這些因素也要通過企業的優勝劣汰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發揮作用。

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到主要依靠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轉變,是一個艱難的轉變。從國際上看,國家貧富差別主要緣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差別,而那些曾經經歷過高速經濟增長的國家,其終究陷入低速增長或停滯的主要原因,也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停滯不前。對于那些經歷過人口紅利期的經濟體而言,撫養比停止下降就意味著人口紅利消失,如果全要素生產率貢獻未能及時跟進,經濟增長減速乃至停滯就在所難免。

經濟發展方式從過度依靠資本投入,轉到依靠生產率提高和創新驅動的軌道上,對于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的意義。如果不能改變當前投資驅動的重化工業化路徑,就難以從“兩高一資”粗放發展方式上擺脫出來。而如果能夠確立全要素生產率驅動的發展方式,則可以創造出一種內在的激勵,通過技術進步、價格引導、體制創新形成一個人口均衡、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樟树市| 六盘水市| 平果县| 罗平县| 呼图壁县| 西乌珠穆沁旗| 漳平市| 大方县| 都兰县| 保定市| 成武县| 芦溪县| 寻乌县| 望奎县| 淮滨县| 建始县| 兴仁县| 林州市| 绍兴县| 西丰县| 古浪县| 瑞丽市| 丰宁| 荔浦县| 太康县| 四平市| 阿瓦提县| 莫力| 抚顺县| 镇安县| 济阳县| 福贡县| 清河县| 揭阳市| 屯留县| 沙田区| 堆龙德庆县| 靖西县| 安乡县| 宕昌县| 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