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考古學·兩周卷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 4494字
- 2018-12-29 10:50:31
第五節 墓葬制度和習俗
一 家族墓地
在西周都城遺址的范圍內,迄今還沒有發現西周時期的陵墓,其情況無法測知,還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探索。但在都城遺址內大都發現有較大的墓地,例如豐鎬遺址的張家坡墓地,已經發掘和業已探明的西周墓葬約有1500多座,灃東的普渡村、花園村一帶也已發掘了很多
。在洛陽北窯也發現了一個很大的西周墓地,已經發掘和業已探明的有近500座,其中包括帶墓道的大型墓葬
。在周原遺址,賀家、齊家、云塘、強家、黃堆等地也都發掘過很多墓葬
。總之,大型的墓地是西周都城遺址的主要內涵之一。
這類墓地通常包含了西周各個時期的若干家族墓地,只是由于各個家族墓地之間的界域不易辨認,因而難以區劃,不過也有根據墓葬形制的規模、隨葬器物的銘刻等因素而大致可以確定的。比如陜西長安張家坡墓地中的井叔家族墓地。井叔家族墓地是包含了1座雙墓道大墓、3座單墓道大墓以及若干豎穴墓和隨葬的車馬坑等組成的一個西周中晚期的墓地,這是迄今在豐鎬遺址內僅見的規模最大的帶墓道的墓群。這幾座大墓的墓主人由各墓所出的有銘銅器可以推知是幾位不同世代的井叔。井叔其人見諸于曶鼎等傳世銅器的銘文中,是西周中期的朝廷重臣,諸墓所出的銅禮樂器有井叔鐘、井叔鼎、井叔方彝、井叔飲杯以及仲犧尊(圖版10-2)、達
等
,顯示出這個家族的權勢。在河南洛陽北窯墓地也有類似的發現,該墓地發現的兩座雙墓道大墓左右并列,附近還有若干較大的豎穴墓,它們也很可能是一個家族的墓地,但是由于墓葬被盜,墓主人是誰已不可知曉。
在家族墓地中一般都是夫婦異穴合葬,兩座規模相當的墓,左右并列,有的將同組的隨葬器物分置兩墓。這已為很多墓葬所證實。也有在家族墓地中包含其他親屬的,鎬京遺址花園村M15和M17都是規模較大的豎穴墓,相距不足10米,墓前均有隨葬的車馬坑,而隨葬青銅禮器中有形制、紋飾、銘文完全相同的進方鼎
,經研究,兩墓的墓主人應是昆仲輩
。可見家族墓地中可以有父子、夫妻、兄弟等親族的墓葬
。
二 帶墓道的大型墓葬
從墓葬形制來看,西周都城遺址內發現的西周墓葬有雙墓道大墓、單墓道大墓、豎穴墓和洞室墓幾種,其中帶墓道的大墓級別最高,發現的數量也很少。豐鎬遺址的張家坡墓地只發現1座雙墓道大墓、3座單墓道大墓,共4座井叔墓;洛陽北窯西周墓地只發現2座雙墓道的大墓
,鑄銅遺址發現1座雙墓道大墓
;洛陽東郊的擺駕路口和東大寺發現1座雙墓道大墓、4座單墓道大墓
。值得注意的是,洛陽鑄銅遺址和東郊發現的大墓,其墓道都是方折拐角的,有人以為是殷人傳統,而稱之為“殷人墓”
。這類大墓幾乎全部被盜擾,隨葬器物被洗劫一空,幸而墓葬形制猶存。
張家坡西周墓地M157是豐鎬遺址迄今發現的惟一雙墓道大墓,被認為是井叔家族墓地第一代井叔之墓。墓室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坑豎穴,長5.5米,寬4米,深及泉下(圖2-15;圖版9-1)。墓室的南北各有一條斜坡墓道,南墓道較寬而長,為主墓道,北墓道略窄而短,墓全長35.35米。墓室底部有方木筑成的木槨。槨底用木板縱向拼鋪,四壁用方木疊砌,槨蓋則用木板拼成,橫向搭在兩側的槨壁上,槨長3.95米,寬2.6米,高1.84米。槨內有棺木兩重,均髹漆。隨葬器物大都置于棺內和棺槨之間,惜大都被盜,僅存少量的玉器與石磬等。隨葬的輪輿都拆開成部件分置在槨頂蓋上和兩個墓道內,大體保存完好,共清理出車輪30個,車廂12個,其他還有軸、轅、衡、軛等。井叔家族墓中的M152和M170(圖版9-2)都是單墓道大墓,但在棺槨的形制上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即槨室加大了而且分隔成兩部分,較大的一室陳放棺木,棺外加罩,棺罩的下擺三面綴以貨貝。較小的一室為頭箱,專為陳放隨葬器物,輪輿則仍放置在墓道內(圖2-16)。M170則更在槨室周圍填以木炭,以隔濕防潮,開積石積炭的先河。由此可以窺知墓葬棺槨制度演變發展之軌跡。

圖2-15 長安張家坡M157平面、剖面圖
63.銅唐 64-66.銅毅飾 67-70.銅牙飾 72. 銅軛飾 73~76.銅毅飾 77.銅矛 82、83.釉陶器 86.石器 87.銅戈 88.玉魚 89.玉璜 90~94.玉戈 95、96、103、108.玉面冓 97~99.玉飾 100.象牙雕花板 101、102.玉飾 104.人物龍鳳透雕玉飾 105.陶鬲 107.玉飾

圖2-16 長安張家坡M152平面圖
15、51.銅鼎 33~35、50、60、62~64.漆器銅 36、41.漆
銅附件 37~39、43.銅環 40.大蚌泡 42.銅鼎耳 44.銅戈 45、124.貝 46~49、123.銅鑾 52.石磬 82.銅刀 83.殘銅器 85.漆盾銅飾 86.龜甲 100、101.玉璜 102.玉龜 103、104.玉戈 105.玉飾 106、107.玉柄形飾 108.玉管 120、121.銅矛 122.銅鏃125、129.銅軎 126、127.釉陶豆
三 中小型豎穴墓
西周墓葬中絕大多數都是土坑豎穴墓,這是最主要的埋葬形式。但是,在墓穴的大小、葬具的形式以及隨葬品的多寡等方面,差距是很懸殊的。大型的豎穴墓,墓長多在4~5米以上,葬具多為一槨重棺,隨葬有成組的青銅禮樂器等,有的還有車馬坑;而最小者長不足2米,既無葬具,也無隨葬品。

圖2-17 長安張家坡67M87平面圖
1、2.銅鼎 3.銅簋 4.銅卣 5.銅尊 6.銅觚7、8.銅爵 9.銅斗 10.銅斧 11.銅戈 12.銅錛 13.銅鑿 14.銅矛 15.陶鬲 16~22.玉飾23.貝 24~27.蚌飾
1967年在豐鎬遺址張家坡發掘的M87是一座中型的土坑豎穴墓,墓長3.4米,寬1.8米,葬具為一槨一棺。槨長2.85米,寬1.2米,高0.8米,棺的痕跡不清(圖2-17)。墓底有長圓形腰坑,坑內埋一狗骨架。墓主人仰身直肢,隨葬器物主要放在頭端的棺槨之間,有銅鼎、爵各2件,簋、尊、卣、觚、斗各1件等,陶鬲則放在頭端的二層臺上,另在一側的二層臺上有一俯身直肢的殉葬人。根據此墓所出的器物可以確認其年代屬于西周早期。
在鎬京遺址的普渡村發現的長甶墓是一座略大的土坑豎穴墓,墓長4.2米,寬2.25米。墓內有木槨,長3.69米,寬2.14米,高0.9米(圖2-18)。墓底中央長方形腰坑內埋一狗骨架。墓主人頭向南,而墓室北部有兩個殉葬人,骨骼較小,應是兒童。隨葬器物有成組的青銅禮樂器,鼎4件,鬲、簋、觚、爵各2件,甗、卣、罍、壺、盤、盉、斗各1件,編鐘3件,共22件以及陶器等。所出長甶盉有銘文59字,稱:“隹三月初吉丁亥,穆王在下淢莊,穆王鄉豊,即井白大祝射,穆王蔑長甶曆……”為穆王時器,可知該墓的年代應為西周中期的前段。1981年在花園村發掘的M17
是一座中型土坑豎穴墓,墓穴呈“T”字形,墓口長3.85米,最寬3.08米。墓內有木槨和頭箱,槨長2.45米,寬1.6米,高0.9米。頭箱為橫長方形。槨內有漆棺,長2米,寬0.92米,高0.75米。墓底中央腰坑內埋一狗骨架。墓主人頭向南,仰身直肢。隨葬器物大都放在頭箱內,有成組的青銅禮器,圓鼎、簋、爵、觶各2件,方鼎、甗、尊、卣、盉、盤、觚、壺各1件,共16件,以及陶器等。所出青銅器與旁邊的M15有銘文相同的同組器物,表明兩墓墓主人有親屬關系。根據青銅器的形制和銘文,判定它們多為昭王、穆王時器,由此可知該墓應是穆王時墓
。

圖2-18 長安花園村M17平面圖
1~3、6、9、15、19、21、25、27~29.陶瓿 4、23、24、26.陶蓋 5.大銅鼎 7、18.陶鬲 8、22、30.陶罍 10.陶簋 11、16.銅簋 12、13、17、50.陶罐 14.銅尊 20.銅甗 31.銅飾 32.銅盾飾 33.玉戚 34、53.玉柄形器 51.殘陶片 52.玉佩飾 54.玉觿 55.玉鳥 56.玉魚 57.玉長尾鳥
周原遺址扶風齊家M19也是一座略大的土坑豎穴墓,長4.2米,寬2.6米。葬具為一槨一棺,槨底兩端有枕木。槨長2.8米,寬1.85米;棺長1.87米,寬1米(圖2-19)。墓底長方形腰坑內埋一狗骨架。墓主人頭向北,仰身直肢。隨葬器物放在頭前的棺槨之間,有青銅鼎、簋、爵各2件,甗、尊、卣、觶、盉、盤各1件,共12件,以及仿銅的陶禮器等。從隨葬銅器的形制和紋飾來看,此墓的年代宜在西周中期的后段。
1967年在張家坡發掘的M115是一座中型的豎穴墓,長3.46米,寬2.06米。葬具為一槨一棺。槨室長2.8米,寬1.7米;棺長2.3米,寬0.8~1.1米(圖2-20)。墓主人仰身直肢,墓內無腰坑。隨葬器物放在頭端的二層臺上,有銅鼎、銅盂各1件;另外有一組漆器,計1件漆俎、2件漆豆和1件漆杯。此墓屬于西周晚期。
四 殉葬人和車馬坑
上面提到的普渡村的長甶墓和張家坡的M87都有殉葬人。以人殉葬的現象在西周墓葬中并不少見,在一般中等以上的土坑豎穴墓中有不少是有殉葬人的。1955~1957年,在張家坡、客省莊發掘的182座西周墓中,有殉葬人的9座,最多的一墓殉4人,共殉人13人。1967年在張家坡發掘的124座西周墓葬中,有殉葬人的達13座,最多的一墓殉3人,共殉人17人(圖2-21)
。這些有殉人的墓大都是西周早期墓。但是,到了西周中晚期,這種情形有了明顯的變化,不用說中型的土坑豎穴墓,就是大型的帶墓道的墓葬,也極少有殉人的,如張家坡井叔家族墓中4座帶墓道的大墓,只有M157雙墓道大墓發現一個殉人的遺骸,其他3座單墓道大墓都不見有殉人跡象
。這種變化大概是由于社會的發展而引起的。

圖2-19 扶風齊家19平面圖
1、3、4、6~10、12、14、17~21、23~26、32、44、47.陶簋 2、5、13、15.陶鬲 11、49.陶豆 16、46.銅簋 22.銅甗 27、28.銅鼎 29.玉簪 30.玉塑琮 31.玉錢 33.陶盤 34.銅盤 35.銅尊 36、39.陶爵 37.銅甗 38、40.銅爵 41、43.陶盉(器蓋) 42.銅盉 45.陶尊 48.陶卣 50.陶甗 51.銅卣

圖2-20 長安張家坡67M115平面圖
1.銅盂 2.銅鼎 3.陶鬲 4、5.漆豆和蚌飾 6、7.漆豆和蚌飾 8、9.漆俎和蚌飾 10、16.蚌飾 11、12、14、15、18、19、22.玉飾 13、23.貝 17.角羚 20.銅魚 21.蛤殼

圖2-21 長安張家坡西周墓葬中的殉人
A.67M54平面圖 1.銅簋 2.銅鼎 3.銅戈 4.銅鑄 5.陶鬲 6.陶罐 7~9.玉飾 10.貝 11.蛤殼 12、13、15.獸骨 14.狗骨架 B.67M82平面圖 1.銅鼎 2.彩繪陶罐 3.陶罐 4.銅簋 5.玉壁 C.67M36平面圖 1.銅鈴 2、4~10.玉飾 3.骨器 11.蛤殼 12.貝 13.鹿骨架
一般較大的土坑豎穴墓和有墓道的大型墓都有隨葬的車馬,但在隨葬的方式上,西周早期墓和中晚期墓也有明顯的變化。西周早期墓隨葬的車馬都與主墓分開,另挖一坑,整車隨馬埋葬,輿后埋殉葬人,保持殷代以來的葬俗傳統。1957年發掘的張家坡M168車馬坑就是采用這種方式。坑長5.6米,寬3.4米,坑內埋兩輛車,車轅向東,左右并列。第一輛車駕四匹馬,全部披戴銅馬冠、銅轡、絡和鞁具,第二輛車駕兩匹馬,在革帶絡頭上綴以貝飾,殉葬人則被埋于車廂之下(圖2-22)。但是,到了西周中晚期就不再采用原來的方式,而是將隨葬的車子拆散成輪、軸、轅、衡、輿等部件,陳放在墓主人的墓內,而將駕車的馬匹另行挖坑掩埋。不僅像井叔墓這樣的有墓道的大型墓是如此,即使是較小的僅隨葬一輛車的豎穴墓
也必將兩輪分置于兩側的二層臺上,軸、轅順在一邊,而將車箱放在槨頂的一端(圖2-23)。可見當時葬俗的變化。
五 洞穴墓
在豐鎬遺址張家坡墓地中還發現一種與豎穴墓形制不同的洞室墓。這類墓葬是先挖一個土坑豎穴,然后在一側掏一個橫穴,不再構筑木槨,直接將棺木和隨葬器物放置在橫穴內,在洞口用木板遮擋,再填土將豎穴夯實(圖2-24)。這類洞室墓發現較少,但在墓地中分布比較集中,可能是一處葬俗相同的族墓地。但是,從隨葬器物的形制來看,無論是陶器或青銅器,都和土坑豎穴墓所出的沒有區別。這種墓葬形制其來源也許和周原遺址劉家發現的先周時期的洞室墓有關。
西周都城遺址內的墓葬情況基本上反映了西周時期在埋葬制度和習俗上的各個方面,其分期和斷代成果也可以作為標尺。但是,由于破壞和盜擾較為嚴重,還不能反映它的全貌,特別是西周的王陵尚無線索,而諸侯、封國的墓葬各有特點,只有把這些資料綜合起來,并不斷補充新的發現,才有更全面的和較深入的認識。

圖2-22 長安張家坡57M168車馬坑平面圖

圖2-23 長安張家坡M367隨葬輪輿平面、立面圖

圖2-24 長安張家坡M285平面圖
1.銅鼎 2.銅簋 3.陶鬲 4、5.銅泡 6.玉柄形飾 7.銅矛 8、18.銅戈 9.銅當盧 10.銅鑾 11.銅鎌 12.銅獸 13.銅軸 14、19.大銅泡 15.長條形銅泡 16.蛤殼 17.貝 20.蚌泡 21.方形扁平穿孔銅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