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考古學·兩周卷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 2018-12-29 10:50:32
第三章 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墓地
第一節 燕國墓地
琉璃河遺址位于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東北2.5公里處,包括董家林、劉家店、黃土坡、洄城、立教、莊頭六個自然村。遺址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1.5公里,面積5.25平方公里。
琉璃河遺址最早發現于1945年前后。196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對遺址作了調查,并于當年進行了小規模試掘
。1973~1977年,北京市文物管理處、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房山區文教局共同組成琉璃河考古隊對琉璃河墓地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共發掘61座墓,5座車馬坑,同時對城址進行了小規模的發掘
。1981~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組成琉璃河考古隊,對琉璃河墓地進行了有計劃的發掘,共發掘墓葬214座
。其中尤以1986年發掘的M1193大墓
最為重要,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此后為配合“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需要又于1995~1997年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為進一步了解燕文化的文化面貌和琉璃河遺址的布局和性質提供了資料
。
琉璃河遺址由墓地和城址兩部分組成。城址位于遺址中部的董家林村及其周圍。城址可能是長方形。由于南城墻被大石河沖毀,城址現存形狀呈“門”字形,北城墻長約829米,東西城墻北半段殘長約300米。在城墻外還發現有城壕。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曾經對城墻進行過發掘
,城墻是在事先平整過的地面上,夯筑而成,與商周時期常見的筑墻時先挖掘基槽的做法有所不同。城墻可分為主墻和內外附墻,采用了分段、分層夯筑的方法。在城墻的東北角發現有1座西周初期墓葬打破城墻的內附墻的現象。據此判斷城墻的始建年代不晚于西周初期
。1996年發掘中,在H108內獲得刻有“成周”字樣的卜甲,H108是遺址中時代最早的西周遺存之一。此卜甲的發現為琉璃河遺址的分期與斷代提供了新的依據
。
墓地位于遺址中部的黃土坡村北及城址東側一帶。20世紀70年代發掘的61座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大型墓,墓室大,且有墓道,僅M202一座。中小型墓葬則無墓道。部分大、中型墓祔葬有車馬坑,也有將車置于槨頂之上,有的小型墓中隨葬有車馬器。葬具主要是棺、槨,棺槨的多少或有無與墓葬的大小成正比。隨葬器物一般置于棺槨之間,或棺前,有的中型墓的隨葬器物放在二層臺上。葬式多為仰身直肢,個別墓葬側身屈肢。發現有少量殉人和殉狗的現象。
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大規模發掘主要集中在黃土坡村西北。發掘的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主頭向在北偏西35°至北偏東15°之間。墓內填土經過夯打。少數墓葬在填土中和腰坑中殉狗。葬具小墓有棺,大、中墓有槨。在墓主的尸骨下,常有殊砂。墓主的葬式大多為仰身直肢。小型墓一般長2.5米左右,寬1.2米上下。葬具多為一棺,隨葬品主要是陶器和貨貝。中型墓長度一般在3.5米左右,寬2米上下。葬具均為一棺一槨。未被盜掘的墓葬的隨葬品較為豐富,多置于墓主頭前的棺槨之間。大型墓均被盜掘。
M202(圖版3-2)是墓地迄今所見的惟一的雙墓道大型墓。墓室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南北長7.2米,東西寬5.2米,深7米。方向345°。南墓道為斜坡,長14.8米,寬6米。北墓道為曲尺形臺階狀,全長12米,有5級臺階。槨室長5.2米,寬2.3米,高1.7米。棺痕不顯,在南墓道東壁有一個三角形小坑,內埋一人頭骨。此墓被盜劫一空,但按墓葬的規格推測,墓主人應是一位燕侯。

圖3-1 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M1193平面圖
M1193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口南北長7.68米,東西寬5.25~5.45米。方向352°。該墓的形狀較為特殊,在墓室四角分別有一條短窄的斜坡墓道(圖3-1;圖版3-1)。但也有學者認為作為墓道過于狹窄,推測是系棺木下葬的通道
。墓室內填土經過夯筑。葬具為一棺一槨,原先覆蓋有幔帳一類物品。此墓雖經盜擾,仍出土2件重要的銅禮器——克罍、克盉(圖版10-1),兩器的銘文記述了周初周王分封克為燕侯的史實,彌足珍貴(圖3-2)。棺槨內的隨葬器物因盜掘所剩無幾,發掘所獲主要是放置在二層臺上的兵器、馬器和裝飾品。墓內出土的兵器存在著“毀兵葬”
的現象,東、西和南側二層臺上發現的戈、戟、矛等兵器幾乎都被折斷或砸彎,斷鋒殘援多放在北側二層臺上。在墓室內發現有豎立的長矛,長度在3.8~4.2米之間。在墓室內發現的銅戈秘長約1.4米。在墓室內還發現有擺放錯落有致的漆盾。漆盾有的作長方形,有的上部為山形脊,高度一般在1.3米上下,寬在0.7米左右。漆盾表面髹紅色、黑色和褐色的漆,還鑲嵌有人面形、獸面形(圖3-3-1、2)、菱形、圓形大銅泡等作為裝飾。墓中還出有“成周”銘文的戈和“燕侯舞”、“燕侯舞易”(圖3-3-3)銘文的銅泡,更證明此墓為一代燕侯之墓。根據墓中出土物判斷,其年代在西周早期的成康時期。M1193的碳十四測年數據在公元前1015年至前985年之間,也在此時間范圍內
。

圖3-2 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M1193出土銅器
1.克罍(M1193:168)蓋銘文拓本 2.克盉(M1193:167)蓋銘文拓本 3.克罍(M1193:168) 4.克盉(M1193:167)

圖3-3 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M1193出土銅飾和銅泡
1.獸面飾(M1193:42) 2.人面飾(M1193:175) 3.匽侯舞昜銅泡(M1193:211)拓本
20世紀70年代發掘的墓葬中以M251和M253的出土物較為豐富。兩墓均位于墓地Ⅱ區東部,黃土坡村北。M251墓坑長4.5米,寬3.7米,墓向10°。葬具為一棺一槨。隨葬器物主要放在北面二層臺上,其中銅器有鼎6件、簋4件、觶3件,鬲、爵各2件,尊、甗、卣、盤、盉各1件,以及車馬器等。此外還出有帶秘銅戈、象牙梳、龜甲以及漆器等。在棺內相當于墓主胸部位置,出有瑪瑙、綠松石、玉飾組成的串珠。墓葬的年代在西周早期。墓中出土的伯矩鬲(圖3-4)記載了“匽(燕)侯”賞“伯矩”貝的事件。M253墓室長5.1米,寬3.5米,方向357°,葬具為一槨二棺,隨葬品均放在二層臺上,銅禮器有鼎6件、鬲4件,爵、卣各2件,觶、尊、甗、壺、盤、盉各1件。其中堇鼎有“匽侯令堇
大保于宗周……”銘文(圖3-5)。這些銘文為確認燕國的封地提供了極好的證據。
在琉璃河墓地還發現不少車馬坑。20世紀70年代發掘的M202CH內埋馬42匹。由于盜擾,車馬坑中可辨車跡的僅有4輛,但發現有14根車軸,可能代表其中埋車的實際數量。80年代共發掘了21座車馬坑,其中以M1100車馬坑內放置的車馬最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M1100車馬坑坑口接近方形(圖3-6)。南北長6.1米,東西寬5.7米??又泄苍狁R14匹,車5輛。所有馬匹都是殺死后埋入坑中的,馬頭向北,側臥于坑底。車是將車輪拆下后斜倚于坑壁上,車廂則平放在坑底。在其中的三號車上發現有傘蓋痕跡。車廂上有一個直徑為26厘米、高25厘米的傘杠遺跡,周圍有26條直徑為2厘米的木質蓋弓。構成一個以杠為中心直徑1.5米的圓形車傘。在傘的下部,發現三根傾斜的木柱痕跡,分別支撐于車廂的東北、西北、西南角,應為支撐傘蓋的支柱。

圖3-4 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M251出土銅器
1.伯矩鬲(M251:23) 2.伯矩鬲(M251:23)銘文拓本

圖3-5 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M253出土銅器
1.堇鼎(M2531:12) 2.堇鼎(M2531:12)銘文拓本

圖3-6 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M1100車馬坑平面圖
在墓地中除了出土大量青銅器外,還有一批漆器。它們大多出于大中型墓葬中,種類有罍、觚、壺、簋、豆、杯、盤、俎、彝等,器表多有彩繪,多為紅地褐色或褐地紅彩,黑漆少見。有些漆器表面鑲嵌蚌泡、蚌片、綠松石或金箔等。個別漆器表面雕花,使圖案呈浮雕狀。M1043:14漆觚(圖版17-1)的器身鑲三道金箔,在金箔之間,雕刻出三個以綠松石為目的變形夔龍紋。M1043:68漆罍(圖版17-2)為朱地褐彩,通體的花紋均由蚌片鑲嵌和彩繪組成。器蓋上原有四個蚌片鑲嵌的木雕獸頭。頸部為用蚌片和彩繪組成的鳳鳥紋帶。肩部和上腹部均為用蚌片鑲成的圓渦紋和漆繪花紋帶。下腹部為蚌片和漆繪構成的饕餮紋。圈足之上鑲嵌著多組長方形蚌片,間以長方條形漆繪。器耳為兩只由蚌片鑲嵌和彩繪構成的帶冠鳳鳥。
在20世紀70年代的發掘后,由于墓地內出土器物上有“匽侯”名稱,并且有因受燕侯賞賜而作器勒銘的器物(如堇鼎、伯矩鬲、圉器等),即有學者認為這里是燕國墓地,琉璃河遺址是周初燕都。隨著80年代的發掘,特別是在M1193中出土了克罍、克盉,銘文為:“王曰:大保,……余大對乃享,令克侯于匽……”與文獻中召公封燕,“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為召公”的記載相合。進一步確認此處為周初所分封的燕,克為第一代燕侯。
琉璃河墓地最初分為三期,即西周早、中、晚期。其后,每期又分為前后兩段,為三期六段。“夏商周斷代工程”用各期墓葬的人骨作為系列樣品,用常規碳十四測年法測得的數據,擬合日歷年代后的結果,第一期第一段的年代為公元前1040年至前1006年約在成康時期,第一期第二段年代為公元前1015年至前950年,大致在康昭時期,第二期第三段的年代為公元前960年至前918年,大致相當于穆王與恭王早期,第二期第四段的年代為公元前935年至前850年,大致相當于恭懿孝夷時期。第三期第五段的年代為公元前852年至前810年,大致相當于厲王晚期與共和時期。第三期第六段的年代為公元前820年至前750年,在宣幽時期。有的學者根據琉璃河遺址的居址中西周早期遺存分布廣,堆積厚,內涵豐富;而西周中晚期的遺存較少,結合墓地中西周早期墓為數最多,并且出青銅禮器的墓葬多屬于西周早期,晚期未見銅禮器墓的現象,認為琉璃河遺址主要屬于西周早期,其廢棄年代在早中期之交或稍晚
。
琉璃河遺址西周早期的文化因素比較復雜,周文化因素、商文化因素和當地土著文化三種文化因素并存。這一現象也在墓地中有所反映。墓地為京廣鐵路分隔成東西兩部分,鐵路以西為Ⅰ區,以東為Ⅱ區
。Ⅰ區的墓葬多在填土及腰坑中殉狗,較大的墓葬多有殉人,隨葬的陶器組合以鬲、簋、罐居多;而Ⅱ區內少見殉狗,不見殉人,且隨葬陶器以鬲、罐為主,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差別。Ⅰ區內出土銅器銘文多有殷人的族徽。因此推測Ⅰ區墓葬的墓主很可能是殷遺民,而Ⅱ區墓葬是燕侯為首的周人墓地
。
墓地中存在著各種類型的墓葬,除了燕侯墓、貴族墓外,還有著大量的小型墓,它們之間沒有發現明確的界標,因此琉璃河墓地應是燕國的公共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