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完美無缺,正視自己的不完美
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呢?你一直在為它煩惱嗎?告訴你,要想追求到快樂,就必須正視自己的不完美。如果對生活一味追求理想化、一味追求完美,最后只會導致自己苦不堪言。因為完美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完美,完美主義者永遠不會感到快樂。
沒有完美的世界,也沒有完美的人生,如果你抱著自己的完美理想不放手的話,就會招惹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常常生氣,相反,在完美與不完美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你將會生活得輕松快樂很多。
有時候,人們會被這種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吹毛求疵、追求完美的壓力所蒙蔽,認為只有做得“更好”才會使自己更加快樂,其實,大可不必,有時候你的缺陷也是一筆可觀的人生財富,所以,沒必要為自己的缺陷而生氣。
有一個人,孩子不是那么聰明,妻子不是那么漂亮,家里也沒有太多的錢。他總為自己的這些缺憾而不快樂,他為孩子的愚笨而傷心,為妻子的丑陋而痛苦,更為自己的貧窮而自卑,他實在不堪忍受上帝的這種安排,于是就祈求上帝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個人一直為自己祈禱了三年,上帝終于被他打動了,于是對他說:“如果你能在世間找到一位對自己命運滿意的人,我就彌補你所謂的缺憾。”這個人一聽高興極了,馬上就開始了他的尋找歷程。一天,他投宿一戶人家,看到男主人不僅家境殷實,而且他的妻子很漂亮,夫妻倆還有一個聰明的兒子。于是這個人就問男主人:“你一定很滿意吧?”
男主人回答:“哪里呀,你看到的只是表面,你知道嗎?我的妻子患有嚴重的哮喘,我的孩子患有癲癇,家中雖然有點錢,可是,每年給妻兒看病都會花去很多錢。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呀,可能只有國王才會對自己的命運滿意。”
于是,這個人找到國王,問道:“陛下,您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享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您對自己的命運滿意嗎?”
國王嘆道:“我雖貴為國王,卻日日寢食不安,時刻擔心有人會奪走我的王位,國家能否長治久安,我能否長命百歲,還不如一個快樂的流浪漢!”
于是,這人又去找了一個正在曬太陽的流浪漢,問道:“流浪漢,你不必為國家大事操心,可以無憂無慮地曬太陽,連國王都羨慕你,你對自己的命運滿意嗎?”
流浪漢聽后哈哈大笑:“你在開玩笑吧?我以乞討為生,無家可歸,怎么可能對自己的命運滿意呢?”
就這樣,這個人走遍了全國的每個地方,訪問了各行各業的人,結果所有的人都對自己的命運怨聲載道。最后,上帝對他說:“你兒子不聰明,但是孝順;你妻子不漂亮,但是體貼;你家庭不富有,但四季平安,你為什么不為這些感到快樂,而為那些不可避免的缺憾而痛苦呢?”
這個人終于有所悟——生活沒有完美,人生都有缺憾。現實生活中,我們許多人都過得不開心、不愜意,因為他們對環境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滿,他們沒有看到讓自己快樂的一面。也許你會說:“我并非不滿,我只是指出還存在的問題而已。”其實,當你認定別人的過錯時,你的潛意識已經讓你感到不滿了,你的內心已經不再平靜了。
有一個不完整的圓為找回自己丟失的碎片,踏上了艱苦的滾動旅程。由于不完整它走得很慢,它盡情領略日出的壯觀和日落的浪漫,一路走來它與鮮花為伍,同昆蟲做伴。它找到了許多碎片,但都不是它要找的那一塊。終于有一天,它實現了自己的愿望。然而,當它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后,它卻無法控制自己的速度,由于滾動得太快,它錯過了沿途美麗的風景,錯過了花開的時節,它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后來它意識到為了追求完美,它失去了太多,于是它堅定地放棄了自己歷盡艱辛找回的碎片。人活在世間,誰能事事順心呢?其實人生永遠不會完美,人生就是這樣子,因為缺憾才美麗。世界本來就是有缺憾的,如果沒有缺憾就不能稱作世界。我們在缺憾中生存,缺憾伴隨我們一生,沒有缺憾就是圓滿,而圓滿就是到達了終點,就是停滯。因為圓滿,會使人失去了“咬牙切齒”奮斗的勁頭。如此,圓滿反而成了一個最大的缺憾了。斷臂的維納斯,她的美不僅征服了西方,也征服了世界。曾幾何時,多少藝術家使出渾身解數,想為她修復雙臂,然而,欲成其美,卻適得其反。許多悲劇之所以令人回味無窮就在于它的缺憾,留給觀眾很大的思考余地。正如狄德羅所說:“如果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十全十美的,那便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了。”月亮因為有陰晴圓缺,所以才那么迷人。著名影星瑪麗蓮·夢露,有人說她臉太短,身體則豐滿得有點偏胖,然而她卻被評為二十世紀最美的女人。美國偉大的總統林肯相貌丑陋,不修邊幅,嗓音粗啞,但他是歷史上最完美的演說家。
要記住,雖然你缺點很多,也相當不完美,但你仍然是獨一無二的。盧梭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可是,有太多的人違背自我,把別人眼中的“完美”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和追求對象,如此一來,肯定會活得很不開心。對于生活,大可不必如此,只要保持正常狀態,擁有一顆平常心,你將輕松許多。而且,接受多數人身上都存在的缺點,你的生活一定能或多或少地得到改觀,同樣,對自己也盡量寬容一些。學會欣賞自己的不完美才會構建屬于自己的快樂生活!
越攀比,越有氣;越比較,越傷心
有這樣一句話:“不看我所沒有的,只看我所擁有的。”無論什么時候,不管你是卑微的小人物還是偉大的時代寵兒,都不要試圖去和別人比個高低或是爭個上下。要知道,“人比人,氣死人”。
《牛津格言》中說:“如果我們僅僅想獲得快樂,那很容易實現。但我們希望比別人更快樂,就會感到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對于別人的快樂的想象總是超過實際情形。”
事實上,攀比是人類痛苦的根源。農民羨慕白領有錢,白領羨慕農民清閑;當官的羨慕經商的,經商的羨慕當官的。人們總是覺得別人手里的牌比自己的好,總是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抱怨自己的不幸,對他人取得的成就則驚羨不已。他們總是在抱怨:
——小張都漲工資了,我還在原地踏步,到哪兒說理去呢?
——老高買新房子了,他和我一塊進的公司,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唉……
——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爭氣呢?看看自己的孩子,真是沒辦法……
事實上,事情完全不像他想的那樣:小張根本就沒漲工資,只不過是他愛面子吹牛罷了;老高買的新房子全靠貸款,剛剛買完房子就后悔房價開始跌了;別人的孩子也沒有那么優秀,而他自己的孩子也不見得真的不爭氣……所以,很多時候,就像漫畫大師朱德庸說的那樣:“我相信,人和動物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比如老虎有鋒利的牙齒,兔子有高超的奔跑速度、彈跳能力,所以它們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來。人們都希望成為老虎,但其中有很多人只能是兔子。我們為什么放著很優秀的兔子不當,而一定要當很兇的老虎呢?”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拿自己相對弱的一面與別人強的一面作比較,從而讓自己產生強烈的挫敗感,進而出現焦慮等情緒,覺得不快樂。看著別人有錢,嫉妒;看著別人有權,詛咒;看著別人有時間,羨慕;看著別人晉升,委屈……正所謂“越攀比,越有氣;越比較,越傷心”。
星期一早晨,大地房地產公司的銷售部經理黃自強突然向總經理提出辭職。鑒于黃自強才華出眾、業績超群,總經理對他多加挽留,不但主動給他增加薪水,還承諾在短期內會給他升職。原本想跳槽的黃自強最終打消了辭職念頭,留下來繼續為公司服務。
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人事部經理呂曉軍的耳朵里。呂曉軍想,我也是個不可或缺的部門經理,不如向黃自強學習,總經理肯定也會給我升職加薪,以作挽留。
經過準備,呂曉軍走進了總經理辦公室,表示自己也想辭職。不料總經理非常爽快地答應了,對他說:“那好吧!既然你去意已決,我也不好強人所難。祝您前程似錦!噢,對了,請你盡快補交一份辭呈給我。”
原來,呂曉軍一向表現不佳,業績平平,鑒于他老實、聽話,總經理雖然對他早有意見,但是一時間還真找不到適當的機會辭退他。這次他主動來辭職,總經理正好順水推舟。
故事中的呂曉軍弄巧成拙,不但沒有像黃自強那樣得到升職加薪的優厚待遇,反而連原有職位也丟掉了。由于他的盲目攀比才落得如此下場。跟別人攀來比去,你最后除了失望之外,還能得到什么?有沒有意義?是徒增煩惱還是有所收獲?最后思考的結果毫無意義。你明白了攀比毫無意義,自然就會停止這種無聊的行為。生活是自己的,只要讓自己快樂、舒適就好,何必讓有害無益的攀比損害自己的快樂呢?
人必須充分了解自己,并給自己找到一個準確的位置。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一味地盲目攀比,從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來,最終只能讓自己吞下苦果。
有人坦言,最害怕去參加同學會,因為現在的同學會簡直就是“攀比會”:比事業、比地位、比房子、比車子、比銀子……于是,我們越比越急、越比越累、越比越氣,老實說這種煩惱都是自找的,放下攀比之心,就會少些怨氣,生活也會輕松很多。
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有一些這樣的“糊涂蛋”。
兩口子要離婚,簽字前,調解員問:“你們為什么要分開呢?”“瞧人家,買了套二百多平方米四居室的房子,超大的客廳、寬敞的露臺、獨立的衛浴,還有車子……瞧瞧我家這個窩囊廢,什么也買不了。”妻子回答。
“哼,一天到晚就知道諷刺我,哪像人家的老婆,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溫柔賢惠、精明能干,她差遠了……所以我要和她離婚。”丈夫回答。
調解員無語了。就這樣,總是羨慕別人,結果,兩個人都活在不快樂中,也就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生活糟糕透頂了,最后只能分道揚鑣。可以說,他們是在別人的擁有里給自己尋找痛苦。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過上另外一種生活,一種輕松愉快的、沒有什么壓力的、自己喜歡的生活。可是,事實上,很多人整天愁眉苦臉,總認為自己擁有的一切沒有別人的好。很多時候,看別人的經歷一般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從別人的經歷里尋找自己的影子,一個是以別人失敗的經歷為借鑒讓自己逃脫。于是,當在別人的擁有里找不到自己的影子或拽著別人的繩子沒有從自己的困境中跳離時,就開始怨天尤人或者是破罐破摔。久而久之也就把生活當作了負擔,覺得生活充滿了痛苦。
當你明白比上還有不足時,才會努力進步,才有可能成功;當你明白比下有余時,才會得到滿足,才會活得快樂。所以,我們要學會正視自己,學會自我開釋。只要退一步想,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實并不需要太在意。如果一定要在意,那你就在意怎么才能去除盲目攀比、自尋煩惱的心理。
柯陽的上司比他還小一歲,每年賺個幾千萬,與老板比起來,柯陽覺得自己簡直像個要飯的。有一段時間,柯陽非常郁悶,都是人,都是那樣工作,為什么差距就那么大呢?他一度覺得自己很無能,甚至快要到自暴自棄的地步了。
直到有一天,柯陽的大學同學聚會,才讓他改變了這樣的想法。在同學們的眼中,柯陽是他們當中事業做得最成功的一位,不到30歲,房子、車子全都有了。與柯陽比起來,他的同學全都感嘆自己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看到同學們的情況,柯陽又重新找回了自信。當然,他不是在貶低同學,而是他已經知道了以后用什么樣的心態面對生活。從那以后,他工作更賣力了,面對每年賺幾千萬的老板心態也平和了。
周立波說:“幸福是看出來的,痛苦是捂出來的。我們總喜歡把別人表面的幸福和我們隱藏的痛苦做比較,結果我們的痛苦指數在不當的對比中又創新高。我們羨慕鳥兒的翅膀能飛,鳥兒又何嘗不嫉妒我們的雙腿能跑呢?與其用別人的幸福懲罰自己,還不如用自己的痛苦鞭策自己。人啊!越比越糊涂,越想越想不明白。”的確,人與人之間其實沒有那么多的可比性,面對比自己強的人沒必要去比較,自己不停止追求的步伐,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生活中遇到不順,我們會怨天尤人,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放大了別人的優點,在仰視別人的同時看到了落差,這確實令人心中不悅。但我們要看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要找到了一個維持平衡的支點,你就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