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蘿卜和西紅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這種東西。它們認為那是一種空想。南瓜不說話,只是默默地成長。
你純真,世界就不復雜
詹姆士·科瓦諾夫在《小男孩啊,我失去了你》這樣說:小男孩啊,我失去了你,你的爽快的笑和無視疼痛的精神都跑到了哪里?你盡情地玩、盡情地鬧,無憂無慮;你捉青蛙,心跳不停,碩大的青蛙使你的小手望塵莫及。你同小伙伴在寂靜的森林中漫游,被亂竄的豪豬嚇得不敢喘氣;冷了點堆火,餓了用樹葉充饑;你無暇思考。瞧!前面又有一株長著刺的藥用蜀葵;當與朋友走散時,口袋里的大折刀為你鼓足勇氣;老朽的枯木旁藏著鮮艷的花朵;小獵狗興高采烈,舔你的手指,咬你的牛仔褲。還有那沒曾想到的足球賽,一罐果汁和蟋蟀的歌唱。你何時失去了天真的感覺,年輕的心不再容易顫抖。大人的沉悶、登山的恐懼和世俗的吵鬧,去哪里尋找生活的意義?越是苦苦追求,越是得不到,追求的痛苦反而使你遠離童年的樂趣。
是的,在不知不覺的歲月中,我們丟掉了曾經的自己,丟掉了那個勇敢天真的自己。同時,我們卻在不斷感嘆世界的復雜。我們都曾有過如水晶般透明的心,只是我們在經歷了無數世態炎涼之后,變得麻木和混濁。梁啟超說過:“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也許人都會在長大之后懷念兒時的自己,懷念那歲月中自己的無憂無慮。塞尚說:“天真淳樸地接觸自然,那是多么困難呀!人們須能像初生小兒那樣看世界。”我們習慣了用世俗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我們習慣了自我保護似的說話和做事,早已忘了兒童是怎樣單純和勇敢。
還記得那篇叫《皇帝的新裝》的童話故事嗎?安徒生為大家講述了一個如此荒誕的故事,可是在這故事背后我們又看到了些許的辛酸。一個國家的人都在說著口是心非的假話,只有純真的孩子說出了事情的真相。到最后安徒生也沒有告訴我們故事的結局是什么,而那個孩子的命運如何我們也不得而知。善良的人們都希望那個昏庸的皇帝了解了事情的真相,騙子被抓,那個單純勇敢的孩子得到嘉獎。但愿這個純真的孩子沒有受到懲罰,那么他就會保持一顆純真的心,真誠地活下去。而那個國家的人也都會向這個受到嘉獎的孩子學習,用一顆純真的心來面對世界。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笑容燦爛、眼神透徹的孩子。孩子們在享受著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我們從他們身邊走過,感嘆時光流逝,感到年華易老。我們常說一切都回不去了,但是,回不去的只是容顏而非心態。我們不能改變容顏,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誰說不能用一顆童心來看待世界呢?看看我們身邊的朋友,那些時常開懷大笑的人是不是活得更開心一點呢?反而那些時常算計別人,斤斤計較的人過得并不快樂。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仍然是一個天真的孩子,他喜歡在草地上打滾,不在乎把衣服弄臟和別人如何看待他。我們只是把那顆童心鎖起來了,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大人了,不再需要幼稚的表情和行為。也許在深夜我們會偷偷地看一眼那落滿灰塵的童心,但是為什么不再試著去感受和體驗它呢?如果因為怕被別人笑話而假裝成熟,怕被騙而不再天真,那么我們這樣活著是不是也很累呢?
放下包袱吧,試著尋找那失落已久的童心,像天真無邪的小孩一樣,真實地做自己。生活就是一場戲,而我們的任務就是演好自己。如果連自己都是偽裝的樣子,我們在這一生一次的舞臺上還能留下什么呢?有誰會記得住我們的容顏和表情?摘下虛假的面具吧,真實地感受陽光、空氣,感受來自朋友之間的關懷,感受一切真實的美好。
用一顆“單純”而“真誠”的心去看世界,你會發現很多困難都真的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很多原本認為丑陋的東西也真的沒有想象的那么糟!會發現多么殘酷的表面下也有它真實的溫暖,會發現所謂的不能接受的也真的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因為我們純真了,世界真的就不復雜!
我們常常會不知不覺的因為現實的生活掉進一個圈圈困住自己,迷惑了自己。原來,適時的讓自己跳出來,站在圈外看一看自己的生活,再重新提醒自己不要丟失了最初看世界的心態,會發現更加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現在的位置,也更加清醒的認識了自己,而更好的繼續前行。
選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帶上帳篷和三兩個好友露營去。遠離嘈雜的市區,暫時告別柴米油鹽的平凡生活,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在夜晚,看看那漫天的星星,我們有多久沒有這樣輕松地抬頭看看天了,每天都把自己束縛在繁雜的工作中,偶爾這樣為自己減減壓也不錯。
我們可以一時興起,說去就去,或稍作計劃,我們可以花幾天的時間與朋友或家人露營,體驗日出即起、日落而休的生活,并且露天烹煮三餐。許多人都可以在距家附近僅數小時車程的地方,找到一個充滿自然靈氣且讓人覺得不虛此行的可愛場所。起程之后數分鐘,你就會把日常的牽掛拋到腦后,前面等待你的則是步調緩慢,且不慌不忙的動植物世界。
置身大自然時,想想為什么大多數人面對大自然時,都會感動并覺得心滿意足?為什么我們的意識里會漸漸充滿大自然的美、安詳、完美及其中的各種生命?想想各個時代的詩人和藝術家如何以獨特的方式得到大自然的啟示,從而去寫、去畫、去雕刻。
因為我們接近自然的時候得到的是返璞歸真的簡單,是生命最初的純真,當我們回復那到生命的本源時,世界簡單了,生命多彩了,嘗試用一顆純真的心去看世界,永遠用一顆充滿愛的心去看世界,世界就會因你看她的態度真的變的溫暖而美麗!
讓心靈回歸自然
現在誰都羨慕那種田園牧歌式、閑云野鶴般的閑情逸致的生活,并冠之美其名曰為回歸大自然,但倘若真讓他頭頂熱日、披星戴月,辛苦勞作于田野山林中,為得是養家糊口,只怕是三、五天后,他逃都來不及了。
現代城市中太便利的生活方式,讓人們在享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帶來的物質成果的同時,也失去了了精神生活中的很多難能可貴的東西。
很多的人都懂得或是認識到了幸福真諦,但“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守著自己愛的老公,看著孩子過日子,平靜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卻成了不思進取,自甘落后。不少的人很難從那個競爭激烈,打拼的環境或說是圍城中脫離、抽身,就是前面有人退下陣來,后面仍有不少人的在繼續著他前面的人走過的路,且大有前仆后繼之勢。其實,每個人都是兩手空空地來到這個世界的,最終,還得兩手空空地離開這個世界。良田萬畝,每日只需幾羹;廣廈千間,睡臥只有六尺,很多的時候,真的是期望太多,負重更大。
不是說人生不需要拼搏與奮斗,但在發奮向上,積極進取之余,也要學會一點忙里偷閑的本領,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只有收放自如,調節有度,才能從容應付這瞬息萬變的世界。
只要沒有心靈上的負累,心靈是自由的,則展現在你面前的生活,總會是美好的。給心靈一片自由的空間,在領略和感受細雨霏霏、草長鶯飛、風花雪月和云霧飄渺中,讓心境平和與恬靜。
傾聽鳥鳴蟲吟、溪流潺潺,
遙望高天流云、斜陽西照。
漸漸地去淡忘滾滾紅塵俗事里的功名利祿位,
細細地去品味漫漫人生旅途中的酸甜苦辣咸。
讓心靈在恬靜中悠然自得,
在忘我的境界里悄然入夢……
電影《紅日》里有這樣一段畫面:二戰期間,一名中國農民漢子、一名俄羅斯女兵,押著一名日本姑娘,躲過日本鬼子的槍林彈雨、卡哨、飛機、躲過虎獸攻擊、躲過熊熊草原烈火,來到一處湖邊。俄羅斯女兵激情地投入湖里,面朝天空,閉上雙眼,任那清碧的湖水,洗去戰火硝煙、恐懼、怒火、塵雜……那湖面如大海之蔚藍、如泉水清亮,天空何等深邃與遼遠,遠山的紅葉,足以引燃心靈的圣火。一聲清亮的女孩畫面音“媽——媽——”,給予我徹透內心的震撼和感動,猶如自己就是一名抗日強將,歷經血雨腥風、槍林彈雨的考驗,在自由的間隙,讓心靈回歸大自然,發自內心深情地吶喊:“我愛你,神圣的大地、壯麗的山河!”
人生就是一部豐富多彩的電影,喜、怒、哀、樂,包羅萬象,而許多畫面是你難忘的。歡快的、悲凄的、感動的、難過的,當你放下心情,讓心靈回歸自然,慢慢地梳理,這些畫面就會隱現或突現在腦幕。
于是,總喜歡在緊張的工作間隙或業余時間,來到太陽底下,面對刺眼的陽光,平靜地閉上雙眼,任那千萬道光芒,穿透眼皮,匯成紅色海洋,讓眼球在這紅色海洋中沐浴、徜徉,讓思想也披上金色的光輝,此刻,心靈的光芒,比宇宙還遙遠。總喜歡下班后漫步在這條再熟悉不過的山路,一路走來,青山碧野,翠樹蔥蘢,溝谷深幽,靜寂天籟,春夏秋冬,四季不變。遠看山巒疊嶂,近聽蟬鳥啁啾,時而云蒸霞蔚、時而霧藹瀾瀾,山谷那裊裊炊煙、雞犬相聞,由不得你不想起晉陶淵明的詩句和世外桃源的景象,由不得你不感懷自然、追憶人生、暢想未來。是啊,你是人,不是神,何不讓你的心靈時常放牧自然,洗卻心靈的塵雜與煩惱?
不知何時,心靈邂逅過這樣一幕情景:一片望不到邊的田園,墨綠的禾苗在陣陣狂風中歡呼勁舞,遠處的山峰神秘而曠遠,我在這無邊的綠海中,邁著矯健的步伐奔跑,盡管迎著風,我卻覺著這風是一股巨大的動力,鼓動著我奮力向前奔跑。那狂風是沁人心脾,透心清涼。有時候,我會來到原野里,讓心靈沐浴在大自然中,感受著習習涼風,深入思考,追憶人生歷程、生活的一幕一幕。我試圖讀懂心靈邂逅的那一幕,但仍找不到其中的玄機。我想,綠色代表著希望,至少,這無盡的希望,就是永不枯竭的動力,它將推動著我沖破人生的每一道關卡,達至風光無限的山峰。
今夜,雨并未停歇。放下一整天的繁忙,摒棄白天的一切壓力與煩惱,獨自臨窗聽雨。夜,鬼一樣的靜寂;雨,無盡的纏綿。凝心聚神,感知那雨水如一粒粒晶瑩的珍珠,從屋頂高高地跳入水面,泛起漣漪,一圈、兩圈、三圈……慢慢擴散開來,那圓是你無法畫出來的。就這樣,“滴答、滴答……”清亮的雨聲充盈著耳際,不知何時開始,不知何時停止。當你放松心情,盡情融入大自然,所有的嘈雜、喧囂都變得那么悅耳,就如今夜的雨聲,頻頻在腦際奏出美妙無比的音樂,大自然成為了頂級音樂大師。這就是自然的力量,心靈的感應。
朋友,久居樊籠,何不放牧一下心情,回歸自然,讓心靈獲取嶄新的力量。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只要是人,就會不完美心靈的陰影包括了許多層面:膽怯、貪婪、惱怒、自私、懶惰、丑陋、輕浮、脆弱、報復心、控制欲……總之,那些存在于我們身上,而我們又往往極力掩飾和壓抑的特質,因為我們不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這些特質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否認和不接納而消失,只會在潛意識中隱匿起來,悄悄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同感。當我們偶然接觸到自身陰暗面的時候,第一反應往往是想要逃避,想撇清與這些“消極”特質的關系,哪怕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也在所不惜。然而,恰恰是這些特質最需要我們關注,因為它們可以給我們帶來最寶貴的收獲。
詩人羅伯特·布萊把陰影形容為“每個人背上負著的隱形包裹”,我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會把越來越多的東西塞進包裹里。布萊認為,在生命的前幾十年里,我們總是努力想把包裹填滿,而在生命的后幾十年里,又會努力把包裹清空,減輕肩上的負擔。
大多數人都對自己內心的陰暗面感到恐懼,不愿正面以對,殊不知,只有擁抱心靈的陰影,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獲得真正充實幸福的生活。
承認和接納完整的自我,意味著平等對待自己的每一項特質,既不刻意彰顯,也不刻意壓抑。單是大聲說出來“我知道我的控制欲很強”并不夠,我們還必須了解控制欲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接受它的饋贈,用包容的眼光來看待它。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無限潛能,我們必須承認這些潛能的存在。善與惡、好與壞、光明與陰暗、強大與脆弱、誠實與欺瞞——我們的內心是這些矛盾的統一體。如果你覺得自己太過脆弱,那你就需要尋找脆弱的對立面,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如果你被恐懼困擾,就必須在內心中尋找勇氣;如果你總是受人欺辱,那你就需要在內心中找出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你必須敞開心扉,承認自己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只有從容接納黑暗的人,才有資格接納光明。
我們身上的每一種特質,心中的每一種感情,都可以讓我們得到某一方面的收獲。陰影是我們內心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陰影之所以為陰影,是為了讓我們的意識注意到它的存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關注它,去尋找完整的自我。它會指引我們找到愛,找到同情和寬容,讓我們的身心得到治愈。并不是只有“消極”的特質才會陷入潛意識中成為陰影,我們心中同樣可能存在“光明的陰影”,那里潛藏著我們未能發揮出來的力量、決心和意志。當我們刻意壓抑某些特質時,它們才會成為陰影。當我們賦予陰影以光明,承認和接納這些特質時,它們就會改變我們的生活,讓我們重獲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