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充分享受靜心——過程是一種愉悅,安靜是一種態度(2)
- 不忘初心,換一生平心靜氣
- 安然
- 4711字
- 2015-08-20 21:26:34
然而要注意了,不要太過于執著,既不要執著于痛苦,亦不要執著于“幸福”。抱著感激之情敞開心門,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個片刻,就像當人憤怒過后,才會學到慈悲一樣。生命中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在等待著送給人的一份禮物,如果太過于執著,就會錯過。如果敞開感激的心,感激今天在你身邊遍灑芬芳的花朵,也感激今天讓你跳進孤獨的深淵,在這份接納、放松中,你才可能成功地蛻變。
其實,除了正向的效果外,隨著靜心的深入,我們也常常會遇到不舒服的時刻。比如:稍微靜下來時,也同時覺得頭腦的聲音更加嘈雜了。當我們向內走,在達到絕對的寧靜之前,也會先經歷自己以往壓抑過的種種景象,它們往往會赤裸裸地浮現在眼前;向內走,會聽到內心的呼喚,這可能會令人質疑現在的生活和做法是否正確,有些家庭甚至可能會產生些許質變,家人或朋友覺得我們的行徑不太正常,不如以往那般合群了,不如以往那般和大家同行同樂了。因為,我們會想要找到能令自己靜心的空間。當我們向內走時,會發現內在深處別無他人,只有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感受了,但也會因此而感到驚慌、寂寞和不習慣。
這些,都是靜心必經的過程。
因為向內走,從最表面向內而走向核心,聽到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和聲音,以往不敢或不想表達的深層意識都會被暴露出來,“面具”將會被撕裂,但這也是一個自己必須去經歷的過程;繼續往內走,終究會觸動那個更深層次的靈魂,人將會得到極大的滿足。有時候,因為腦部功能發生“故障”了,人甚至無法像平日一樣正常運作,開始遺忘東西、無法縝密地思考問題、走錯回家的路;但如果是同時感覺到更高度的放松和喜悅的話,就別懷疑是得了老年癡呆癥!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時刻,頭腦活動終于有些許放松了。
這些情況的出現,可能使我們感到手足無措,不妨找一個對靜心比較有經驗的老師或帶領者,他可以根據情況給予適當的輔導。另外,不要忘記靜心的三項原則:“放松、觀照、不判斷”,以“如是”的態度去接納一切。開始學會接納眼前的現象,即使寂寞感時時涌上心頭,最后也會和宇宙合一并與之共存,不再是個體性的孤單,而是相融合的滿足。
當內心里出現很多情緒時,例如:憤怒、悲傷、極大的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給自己留有一個單獨的空間,盡情地發泄(像是捶枕頭、跑步等),然后再靜靜地坐上一段時間,讓心先沉靜下來。
如果在靜心中,常常感到極大的恐懼感在心中生起,不必太驚慌,假如我們平時就是有很多恐懼感的人,恐懼當然會選在這個時刻更清晰地顯現。有時候,這種深層次的恐懼,可能會被頭腦解釋為“好像有人在看著我”。因而,當我們感到恐懼時,就坦然地面對這種恐懼,承認自己處在恐懼之中,這將會使人釋放緊張和不安感,也可以心中默念:“存在,我需要你的支持,請幫助我面對自己的恐懼。”總之,如果那只是恐懼,頭腦會把它投射為“妖魔鬼怪”,當人把恐懼具體化,甚至妄想到被迫害的景象,而不是坦然直率地去面對“自己的恐懼”,那么只會加深這種恐懼,把靜心變成一場幻聽幻覺的恐怖游戲而更加疑神疑鬼,因為人們賦予了恐懼更大的支配力量。有很多人按照宗教的方式靜坐,結果變得不太正常,往往都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無法面對自己的恐懼和念頭,再加上把恐懼具象化,結果恐懼就把他吞噬了。在靜心的過程中,當我們的頭腦最放松時,就極容易接受暗示。其實,說白了就是恐懼衍生出來的更多的虛幻恐懼。我們要相信靜心這些起起伏伏的過程,放松地深入其中吧!
好好地享受,帶著一顆好奇心,走入屬于自己的旅程;面對旅程中的一切,盡情地摸索探險,逐次地累積自己的內觀和層次,而成為一個對生命有所體悟的智者。
4.靜心讓你獲得對自我的重新認識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把鏤刻在古希臘特爾斐神廟里的名言“認識你自己”,作為一生虛懷若谷認識自我的不懈追求。向世人昭示,人對自我的認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一個人的成功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人的自我認識才逐漸地走向成熟。雖然自我認識不易,但人完全有能力正確地認識自己。因為,只有正確地認識了自我,才可以做出正確的決斷和正確的選擇,才能夠把握機會,走向成功。
我們無須羨慕別人的才華,也無須為自己的平凡而悲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有各自不同的魅力,最重要的是能夠重新認識自我,無論你的過去是多么的輝煌,或者是多么的平凡,只要是你能夠不斷地認識自己,那么你就會不斷地進取,不斷地獲取一個又一個的碩果。
人類只有正確地認識自我,才不致在生活中左奔右突,茫然無措。常言說得好:“知人者慧,自知者明。”請試想,一個連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又怎么能去了解別人。因此,我們要學會多角度地認識自我,以達到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充分地發揮自己氣質類型中積極的一面,輕松地化解和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1)認識你的性格
性格是指一個人對現實生活和行為方式中,經常表現出來的穩定而又可變的傾向,是具有社會評價意義的心理特征。一個人的性格是在現實生活實踐中,與環境相互作用后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認識自己的性格,正確地分析自身性格的優點和缺點,并在生活實踐中注意揚長避短,這對你的人生是大有益處的。
(2)認識你的氣質
氣質是一個人的典型、穩定的心理特點的綜合,它的表現往往不以實踐活動的目的、內容及實踐者的動機為轉移,因而它使每個人都顯著地區別于他人。不過氣質只是屬于人的各種心理品質的動力方面,并不決定一個人性格的傾向和能力發展的水平。
(3)認識你的能力
能力是指一個人能夠成功地完成某一種或某幾種類型所必需的內在條件。能力按其適應性,可以分為智力、專門能力和創造力等三種。其中,專門能力是符合某項專業活動要求的一些特殊能力的組合,比如:繪畫能力、教學能力、教育能力等,即分別適合于不同專業活動領域的專門能力,一個人的能力類型和他的活動效果是密切相關的。
(4)認識你的意志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意志的主要類型有“堅強型”和“懦弱型”,“朝氣型”和“暮氣型”,“制他型”和“他導型”。“堅強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不怕困難,知難而進,敢于迎接挑戰,勇于克服困難;“懦弱型”的本質特征是害怕困難,知難而退,這種人缺乏韌勁,毫無耐力。“朝氣型”就是以朝氣蓬勃,精力充沛為特征的。而“暮氣型”是以暮氣沉沉、干勁不足為特征的;“制他型”的特征是唯我獨尊,經常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人;“他導型”的特征是唯命是從,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意志類型,應當充分發揮意志的發動和制止兩個方面的調節功能,把自己的決心,變為永不言敗的信心,堅持不懈的恒心,那么就一定會獲得非凡的成績。
(5)認識你的健康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它,你的其他“資本”幾乎都變得與你不相干了。有人說,名聲、運氣、家庭、朋友可以說是“0”,健康卻是“1”,假如你把這個“1”放在首位,每加一個“0”,就為你增加了一份財富。如果沒有這個“1”,你什么也沒有了。因此,認識自己的健康狀況,并采取必要的保健預防措施,是自我認識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我們從多方面去認識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客觀地自我認識和評價,從而給自己確定一個更加明確的努力方向,讓正確的觀念來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哪一類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充分地發揮自己氣質類型中積極的一面,輕松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別讓失敗擊垮你,力爭要做一個勇敢者。
你必須明白一個道理,打開自己快樂大門的鑰匙就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沒有人能夠左右你的思想,如果自己找不到生活中的樂趣,別人也不可能幫上你什么忙,因為他不可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你的頭上。
境由心生,獲得快樂,就只能依靠自己。要擁有一顆平靜的心,就要忍耐、寧靜、努力。
5.靜心會帶給你幸福
生命是值得的嗎?當然,只要你愿意去努力。如果僅僅只是為了存在、為了虛度時光和吃喝玩樂,那么,這種生命是單調而又乏味的。如果我們積極地投入生活,生活就會充滿激情。那么,到底是什么值得我們度過此生呢?至少有三樣東西:以一種忠誠的態度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高尚,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我們可以將其歸納成四個詞:奉獻、協作、專心、獻身。難道這些不是生命的精髓嗎?這四者是生命和拯救者,它們都相伴而行。
(1)奉獻——我們從生命中索取到的與我們所付出的相等。如果我們只求索取,不求付出;如果我們吝嗇于自己的愛與快樂,生命就會變得索然寡味。
如果我們幻想生命僅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和空虛感,生命就會變得非常平淡。通俗一點說,自私最終打敗的是自己。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回報,就必須全心全意地投入。
(2)協作——想要做到最好,我們就必須學會協作,幫助他人減輕重負,否則生命就會成為負擔和累贅。通過協作,我們可以學到許多依靠單打獨斗所學不到的東西。
樂觀者必定懂得如何去進行協作。那些不懂得如何協作的人猶如一匹孤獨的狼,獨來獨往,卻失去了群居的樂趣。獨來獨往者的心靈,無異于一杯已經發了酵的牛奶。
(3)專心——對于我們來說,生活過于隨意是沒有好處的,我們必須有自己的理想與目標。“我要做這件事情。”圣·保羅說。圣者的靈魂是緊湊的、充滿力量的。
(4)獻身——只有付出了一樣東西,才會得到另一樣東西。人生的最大快樂,即在于把自己的生命獻給某項有價值的工作或事業。這種獻身的精神可使得我們的人生變得完整而又隨意。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生命的最終目的就是了解永無休止的生命本身,就是使生命變得更有價值。如果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不朽”也就成為沒有意義的東西。
6.靜心是一輩子的修行
靜心,是每一個生活在世上的人所渴望得到的,因為你的心靜了,你的內心里就會平安。如果你擁有了這份寧靜的心情,你才會去用一顆平靜的心去面對人生,去面對不同時期、不同年齡、不同環境來自于生活、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所以,靜心并非一勞永逸,它是一個人一生的修行;換言之,它是一個人活到老、修行到老的功課。
靜心對有些人來講,是一件苦差事,因為要他靜下來,是相當辛苦的。當他剛開始靜下來時,他便赤裸裸地面對自己內在的喧囂嘈雜,實在是很不容易的。
不過,如果剛開始不管怎么樣都能夠堅持下去的話,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好得多了。一旦品嘗到靜心的美妙,你就不愿意離開,回到以前遭受的紛擾和痛苦里去了。只要一開始運用你的意志力,把困難的開始撐過去就會到達理想的彼岸。
有時候,你知道自己很可能會被千百種理由和慣性拉離初始的決心,畢竟做靜心總是既有高潮也有低潮的,時而寧靜時而煩躁、時而期待時而想逃,這些都是正常的,事先知道自己會是這樣,所以當這些情況發生的時候,你就只是知道,而不會聽從;如果說你能不管是高潮或低潮,只要時間一到就開始做靜心,死拉硬拽也要把自己拽著去,再怎么沒勁也照做不誤,并且知道有類似的狀況會再發生,又知道它和自己無關,自己只是一個“觀眾”,如此進步就會非常快。因為接納了二元性,認知到它,但是放松了,沒有迷失,沒有被困;同時,利用所選擇的靜心技巧來支持自己走過低潮的時候,低潮又將會很快就被整合、消化。
當然,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在靜心之路上比較有經驗的人,給予建議和支持,協助自己去找出盲點,靜心之路自然會走得比較順暢,這樣的老師,是很有幫助的。或者,如果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別人一起分享這趟旅程的點點滴滴,一起分享旅途之美、沿途的牢騷,自然是也不會那么隨便放棄的。
總之,盡快地尋找各種需要的支持吧!例如:蠟燭啦、朋友啦、靜心日記啦、老師啦,都是很棒的選擇;同時,不要忘記靜心的五心(耐心、好奇心、享受心、愛自己的心、接納心)原則,還有剛開始時必須要有的一點點意志力,引領自己淺嘗而知其味,盡情地享受靜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