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人種與膚色

黑、黃、白,是人體的三原色。然而經過若干萬年的演化,如今卻輻射出了五彩繽紛的光芒。科學調查證實,今天的地球上已有不同人種60類。

最早對人種進行科學劃分的是18世紀的瑞典生物學家林耐,他依據膚色的不同將世界人類區劃為歐洲白色人種、非洲黑色人種、亞洲黃色人種以及美洲紅色人種四大人種。林耐的劃分,特別是對人猿系統位置的劃分、智人種的劃分,是十分科學的,至今仍被沿用。但他的四大人種的地理區劃,卻在日后的應用中顯得不夠完善和準確,因為各大洲的地理區劃和人種膚色的分布并不一致。如:亞洲人的膚色并不都是黃色,非洲人的膚色也并不都是黑色,白色人種的分布也并不局限在歐洲。

要精確劃分人種的膚色,就必須弄清膚色形成的規律,揭開膚色產生的奧秘。一個人的膚色,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毛細血管的分布、血液流量等,但最主要的是決定于皮膚內的色素物質。它位于人體表皮基部的色素細胞上,在顯微鏡下觀察,色素是一些細小的褐色顆粒。

色素分布越多越密,則人體膚色就會越深越重;相反色素分布越少越稀,則人體膚色就會越白越淡。據統計,不同膚色人種的色素細胞量是不同的,在每1平方毫米內,白色人種的色素細胞約在1000個以下,黃色人種則在1300個左右,而黑色人種則超過了1400個。人體膚色的變化,決定于皮膚內部色素量的變化,而色素量的變化,又是對外界光照強烈程度長期適應的結果。可以說人體膚色是自然界在人體上打下的烙印。在地球上不同人種膚色的分布,人體色素深淺變化的趨勢,基本是與陽光輻射強弱程度相對應的。色素多、膚色深的人多集中在陽光充足的地球赤道附近。隨著地球緯度的推移,離赤道越遠,陽光越弱,則人體的膚色也就越淺越淡。在亞洲,南亞人的膚色比北亞人的膚色要深;在歐洲也是這樣,南歐人的膚色比北歐人的膚色也要深。

人種膚色隨環境而變化的事實,沖破了林耐按各大洲區劃人種膚色的劃分。1775年,即在林耐提出人種劃分之后的40年,德國一位自然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又公布了一個新的人種劃分方案。布氏把世界人種分為五大人種,即尼格羅人種、蒙古人種、馬來人種、美洲人種和高加索人種。

顯然布魯門巴哈的人種劃分,比起林耐的四大人種劃分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在布魯門巴哈之后,人們為了準確劃分人種,在膚色之外又增加了頭型、鼻型、眼色、發型、發色以及血型等方面的人種劃分。在長期的人種劃分實踐中,人們感到:人類最大的特點便是不斷流動,并在流動中產生了人種特性的分化,但也產生了人種特征的不斷融合。因此,仍然難于找到一個完全適用的有效的人種劃分方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山县| 措美县| 舒城县| 宜兰市| 西平县| 彭州市| 始兴县| 兰州市| 延庆县| 乌拉特前旗| 饶平县| 都江堰市| 江川县| 托克逊县| 兴海县| 富川| 平罗县| 名山县| 镇雄县| 宣恩县| 句容市| 无为县| 鄱阳县| 海兴县| 西昌市| 绥棱县| 吉木萨尔县| 聂拉木县| 蒙阴县| 原阳县| 涿州市| 易门县| 太仆寺旗| 临邑县| 巴楚县| 凤冈县| 南康市| 临夏县| 通州市| 丹江口市|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