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煩惱的月子生活--開心帶寶寶
- 張衛社主編
- 465字
- 2018-12-29 05:53:45
第2章 寶寶的特殊生理現象
第1節 媽媽要注意寶寶的特殊生理現象
一 寶寶為何長得如此“丑”?
剛出生的寶寶,一副皺巴巴的模樣,紅紅的臉、尖尖的大腦袋,不對稱的身體,為何寶寶會如此“丑”?
寶寶剛出生時幾乎都是粉紅粉紅的,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首先,胎兒在子宮腔中,是“泡在羊水中的”,其皮膚的角化層還沒有形成,出生后皮膚的角化層剛剛形成,所以,就會很紅潤;其次新生兒由于代謝快,血管豐富;第三,皮膚紅潤,表示新生兒的氧、心臟功能及代謝都很快,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現。
頭顱不勻稱或呈圓錐形,則是因為分娩時嬰兒的頭部受到產道的擠壓所致。這一現象一般15天左右就會消失,頭顱也隨之變圓,爸爸媽媽大可不必擔心。
至于身體的不對稱,則更不用擔心了。新生兒并不是成年人的比例縮影,新生兒的頭占了整個身長的1/4,而不是成人的1/7;前額與臉部其他部位相比顯得很寬;新生兒的眼大嘴大,而鼻子長得短而扁平,耳朵與面孔相比顯得很大,脖子很短,使人感到腦袋仿佛是直接放在兩肩上似的;新生兒的軀體比四肢長,手臂比腿長,等等,這一切都會給人留下丑相感。
寶寶的丑相只是暫時的,幾周之后寶寶就會與出生時迥然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極少數極丑的情況可能是病態的表現,應及時就醫。
二 新生女寶寶為何會有假月經和白帶?
有些女寶寶可能會在出生后5~7天后出現陰道流血,有時還會有白色分泌物,這現象被稱為“假月經”,出現這種現象時爸爸媽媽們不要擔心,這些都是正常的,而沒有“假月經”的寶寶們也是正常的!
女寶寶假月經原因
胎兒在母體內受到雌激素的影響,使新生兒的陰道上皮增生,陰道分泌物增多,甚至使子宮內膜增生。胎兒娩出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宮內膜脫落,陰道就會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和白色分泌物。
寶寶的這種“假月經”出血量很少,一般經過2~4天后即可自行消失,不需就醫。對于陰道流出的血液和分泌物,可以用消毒紗布或棉簽輕輕拭去,但不能局部貼敷料或敷藥,這樣會引起感染。如果寶寶的陰道出血量較多,持續時間較長,則須及時就醫診治。
三 寶寶的抖動就是抽風嗎?
新生兒會出現下頜或肢體抖動的現象,新手媽媽常常認為這是“抽風”,答案是否定的。這是新生兒時期特有的一種無意識的運動,是因新生兒神經發育尚未完善,對外界的刺激容易做出泛化反應造成的。爸爸媽媽們不必擔心,這種現象會隨著寶寶的長大而消失。

四 寶寶多汗的原因是什么?
1 生理性多汗
(1)夏季氣候炎熱而致寶寶多汗;
(2)嬰幼兒剛入睡時,頭頸部出汗,熟睡后汗液減少等;
(3)冬天寶寶衣服穿得過多,晚上被子蓋得太厚,加上室內空調溫度過高,導致過熱而多汗。
(4)有的寶寶的出汗僅限于頭部、額部,俗稱“蒸籠頭”,亦是生理性出汗。
2 病理性多汗
寶寶如患有嬰幼兒活動性佝僂病、小兒活動性結核病、小兒低血糖、吃退熱藥過量及精神因素,如過度興奮、恐懼等,會引起病理性出汗。
五 多汗寶寶如何護理?
生理性多汗,媽媽不必過分憂慮,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護理寶寶:
1 及時擦干身體防著涼
爸爸媽媽應及時給出汗的寶寶擦干身體。有條件的家庭,應給寶寶擦浴或洗澡,及時更換內衣、內褲。寶寶皮膚嬌嫩,過多的汗液積聚在皮膚皺折處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等處,可導致皮膚潰爛并引發皮膚感染。
2 及時為寶寶補充水分3注意寶寶的衣著及蓋被
爸爸媽媽需要及時給寶寶補充水分,最好喂淡鹽水。因為寶寶出汗與成人一樣,除了失去水分外,同時失去一定量的鈉、氯、鉀等電解質。給寶寶喂淡鹽水可以補充水分及鈉、氯等成份,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避免脫水而導致虛脫。
3 注意寶寶的衣著及蓋被
有的媽媽在冬天摸摸寶寶手冷,就拼命給寶寶添加衣服,穿了好幾件毛衣還穿棉襖、棉褲,晚上蓋好幾床棉被。要知道給寶寶穿或蓋得過多,使寶寶大量出汗,衣服被汗液弄濕,又沒有及時換掉,寶寶用自己的身體溫度捂干濕衣服,反而容易受涼,引起感冒發熱及咳嗽。出汗嚴重的寶寶,由于體內水分喪失過多,會引起脫水。一般來說,寶寶比大人多穿一件就夠了,同時爸爸媽媽們應注意讓寶寶從小就鍛煉,提高抵抗力。
六 動不動就掙勁是病嗎?
新手媽媽常常問醫生,寶寶總是使勁,尤其是快睡醒時,有時憋得滿臉通紅,是不是寶寶哪里不舒服呀?其實,寶寶沒有不舒服,相反,他很舒服。新生兒憋紅臉,那是在伸懶腰,是活動筋骨的一種運動,媽媽不要大驚小怪。把寶寶緊緊抱住,不讓寶寶使勁,或帶著寶寶到醫院,都是沒有必要的。

七 寶寶四肢屈曲好嗎?
正常新生兒的姿勢都是呈英文字母 "W" 和 "M" 狀,即雙上肢屈曲呈 "W" 狀,雙下肢屈曲呈 "M" 狀,這是健康新生兒肌張力正常的表現。四肢屈曲與佝僂病引起的羅圈腿毫無關系,爸爸媽媽們也不必擔心。
八 寶寶為何會有“先鋒頭”?
先鋒頭又叫產瘤,“先鋒頭”寶寶頭上可能會有個大包,頭形像橄欖。

新生兒先鋒頭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皮下組織水腫
新生兒出生時,頭部在子宮口受到壓迫,致使局部血液循環受到阻礙,引起皮下組織水腫的結果。
(2)頭顱血腫
新生兒出生2~3天后才逐步明顯形成的,用手摸也感到柔軟,但用手指壓迫無凹陷出現。這種“包”稱頭顱血腫。這大多是由新生兒娩出不順產時,醫生使用了產鉗或胎頭吸引器助產使寶寶頭部受擠壓引起的。
先鋒頭是新生兒正常的生理現象,無需任何治療。皮下組織水腫情況,數天就會轉變過來。頭顱血腫的情況一般約3~4周會逐漸消減,個別新生兒需要4~5個月,如果不放心,可去醫院檢查一下。
九 寶寶體重為何會下降?
新生兒出生后第1周內會有體重的下降,這種體重下降不會超過新生兒出生體重的8%,而且最遲10天就會恢復為出生體重,甚至超過。這種體重下降我們稱之為生理性體重下降。
因為寶寶出生后不能立即進食,或因吸吮能力弱,進食量少,再加上胎糞排出,尿液、汗液的分泌,由呼吸和皮膚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等喪失,造成暫時性的體重下降。
一般于生后7~10天又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隨著寶寶吃奶量逐漸增多,機體對外界的適應性逐步調整,體重會逐漸增加。如果10天后仍未恢復到出生時體重,要尋找原因,是否哺乳量不夠充足,牛奶沖調濃度是否符合標準,或有無疾病等。正常情況下,寶寶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長600~900克,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長300~500克。4~5個月時體重增至出生時的2倍(6000克),1周歲時增至3倍(9000克)。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寶寶生長緩慢,應及時去醫院檢查。
十 寶寶為何會乳房腫脹?
不論男嬰還是女嬰,在出生3~5天后,都有可能出現乳腺腫脹的生理現象。觸感上有蠶豆或山楂大小的硬結,輕輕擠壓,有乳汁流出。這是因為在胎兒時期,胎兒體內存在著來自母體的一定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和生乳素。寶寶出生后,來自母體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被驟然切斷,使生乳素作用釋放,刺激乳腺增生,一般約2~3周便自行消退,不需要處理。有的爸爸媽媽認為把乳汁擠出來就好了,這樣做是很危險的。因為擠壓會使寶寶乳頭受傷,細菌侵入,引起乳腺炎,甚至導致敗血癥,危及新生兒的生命。
十一 寶寶為何會有“螳螂嘴”和“馬牙”?
寶寶哭時,常常可以看到嘴巴兩側頰部會有明顯的鼓起,就是所謂的“螳螂嘴”,學名“頰脂體”。“螳螂嘴”不僅不會妨礙新生兒吸奶,而且有助于提高寶寶的吸吮能力。一般來說,每個新生寶寶都會存在大小程度不同的“螳螂嘴”,隨著吸吮期的結束,“螳螂嘴”會慢慢萎縮消退,因此,無需特殊處理。
在出生后的3~5天,寶寶口腔內還可能發現一些米粒大小的白色顆粒,這些顆粒數目不一,主要分布在牙床上或口腔頂部兩側,看上去很像剛長出來的小牙。其實,這并不是真正的牙齒,而是我們平常說的“馬牙”,醫學上稱之為“上皮珠”,它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的上皮細胞聚集和角質化而形成的,經過吮乳等過程的摩擦,正常情況下2~3個星期內便會自行脫落,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
TIPS 1
忌用針甚至刀,對“螳螂嘴”進行挑割。
TIPS 2
忌用粗布擦拭馬牙。
十二 寶寶為何會眼白出血?
頭位順產的新生嬰兒,由于娩出的時候受到媽媽產道的擠壓,視網膜和眼結膜會發生少量出血,俗稱眼白出血,一般一周內恢復正常。
如果寶寶眼睛長時間沒有恢復正常,或伴有哭鬧反應,應及時就醫,查清原因。
十三 寶寶頭發稀少怎么辦?
人頭發的多少、粗細、質地、色澤、曲直與遺傳、營養等都有關系,而作為新生兒,一般來說頭發都比較稀少,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生長發育和年齡的增長,新生兒的頭發會發生由稀到密,由細到粗,由黃到黑的變化。
出生時頭發稀少不影響今后頭發的生長:有的爸爸媽媽擔心寶寶出生時胎發少,長大后會不會脫發,影響美觀。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可知,一般情況下,寶寶大約1歲時,甚至更早些,頭發便會逐漸長出來,到2歲左右頭發就長得相當多了。

改善光頭或者頭發稀疏的方法:
方法1 勤洗頭,勤梳頭
勤洗頭、勤梳頭可使頭皮得到刺激,促進頭發生長。特別是注意的是,梳理時要按寶寶頭發自然生長的方向梳理,不可強梳到一個方向。
方法2 營養充足
充足而全面的營養,對寶寶的頭發發育非常重要。爸爸媽媽應按月齡讓寶寶多攝入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及富含礦物質的食物,保證肉類、魚、蛋、水果和各種蔬菜的攝入和搭配,經常食用含碘豐富的紫菜、海帶等。
如果寶寶有挑食、偏食的不良飲食習慣,應該趕快糾正,以保證豐富、充足的營養通過血液循環供給毛根,促進頭發生發。
方法3 多曬太陽
經常曬太陽,既可促進寶寶體內鈣質的吸收,又可促進寶寶頭皮的血液循環,改善發質。但要切記:在陽光強烈時不可讓寶寶的頭皮暴曬,以防曬傷頭皮,反而影響寶寶頭發的生長。
方法4 充足的睡眠
對寶寶的頭發生長也很重要,睡眠不足容易導致寶寶食欲不佳、經常性的哭鬧、生病,間接地影響頭發的生長。
十四 寶寶長牙如何處理?
寶寶出生后6~7個月,乳牙會相繼萌發,有些寶寶長牙的時間或順序可能會不一樣,提早到3~4個月,或延后到1~12個月才長牙。
1 寶寶長牙的不適癥狀與護理

1 流口水
及時用柔軟的棉布幫寶寶擦干口水,動作要輕柔,以免擦傷寶寶的肌膚,引起皮膚感染。
2 牙齦癢
牙齦癢的寶寶可能會咬自己的嘴唇和舌頭,影響牙齒的生長,引起齙牙。爸爸媽媽可以買一些牙膠或者磨牙棒之類的產品讓寶寶咬著,緩解不適,同時訓練咀嚼能力。
3 煩躁
寶寶煩躁時可讓寶寶咬磨牙棒,轉移注意力,或者給寶寶做臉部按摩,放松臉部肌肉。
2 寶寶長牙的口腔清潔
準備好紗布、棉簽或海綿棒等清潔工具,坐在椅子上,把寶寶抱在腿上,讓寶寶的頭稍微往后仰,蘸水輕輕擦拭寶寶的牙齦和長出來的牙齒。每次喂食后都要清潔寶寶口腔或者讓寶寶漱口,清潔時要認真仔細,盡可能清潔每個部位。
十五 寶寶為何會脫皮?
在給寶寶洗澡或者換衣服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他們的手指、腳趾和耳后有輕微的皮屑,這個是因為寶寶皮膚最外面的一層表皮角化層,因發育不完善,很薄,所以容易脫落造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此外,寶寶連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不發達,使得連接不緊密,也容易造成脫皮。爸爸媽媽們只要注意對寶寶皮膚進行清潔護理,避免外來的感染和損傷就可以了,不必上醫院就診。
十六 寶寶打嗝怎么辦?
寶寶總是打嗝怎么辦?寶媽們不要驚慌,由于剛出生的寶寶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太成熟,所以會經常打嗝,無需過于擔心、驚慌。

1 預防打嗝的方法
方法1
如果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打嗝及溢奶,可在喂奶后讓寶寶直立靠在大人的肩上排氣,且半小時內不讓其平躺即可。4個月大后可添加米粉或麥粉以增加奶的黏稠度,防止打嗝。
方法2
如果寶寶打嗝是因為對牛奶蛋白過敏,可依據醫師指示使用特殊配方奶粉。
方法3
平時喂食寶寶要在安靜的狀態與環境下,千萬不可在寶寶過度饑餓及哭得很兇的時候喂奶。
方法4
喂奶姿勢要正確,進食時也要避免太急、太快、過冷、過燙。
方法5
在寶寶打嗝時,可用玩具或輕柔的音樂來轉移、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以減少打嗝的頻率。
方法6
讓寶寶在喝奶的中間休息一下,直立站在你腿上,輕輕地拍他(她)的背排氣,寶寶便可避免打完了飽嗝后連續打嗝。
2 幾種常見的拍打嗝方法
一般說來,媽媽最常用的拍打嗝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直立式、端坐式和側趴式。
(1)直立式
盡量把寶寶直立抱在肩膀上,以手部的力量將寶寶輕扣著,再用手掌輕拍寶寶的上背,促使寶寶打嗝。
TIPS:
(1)為了防止寶寶溢奶、吐奶,使用直立式時,媽媽可在自己肩膀上墊上小毛巾,方便清潔。
(2)由于依靠手部支撐寶寶直立,當寶寶面朝自己的時候,要注意身體不要捂住寶寶的口和鼻,以方便寶寶呼吸。
(3)如果寶寶在拍打幾次之后都沒打嗝,可以考慮先撫摸再拍打,也可以換另外的肩膀再拍打。
(2)端坐式
如果覺得直立式比較辛苦,可以考慮端坐式,媽媽可以坐著,讓寶寶側坐在自己在大腿上,媽媽一只手托著寶寶的身體,另一只手輕拍寶寶的上背部。
TIPS:
①為寶寶準備好小毛巾,防止吐奶。
②與直立式相同,如果寶寶在拍打幾次之后都沒打嗝,可以考慮先撫摸再拍打。
(3)側趴式
媽媽坐好雙腿合攏,將寶寶橫放,讓其側趴在腿上,寶寶頭部略朝下。媽媽以一只手扶住寶寶身體,使保持平衡,另一只手輕拍寶寶上背部即可。
TIPS:
這個姿勢比較適合較小的寶寶,為了防止寶寶滑落,要適當用力把寶寶身體固定在媽媽大腿上。
(1)拍打時,五根手指頭并攏靠緊,手心彎曲成接水狀,確保拍打時不漏氣,同時,注意拍打的力度,一般以引起寶寶背部震動,但不讓寶寶感到疼痛為宜。
(2)每次拍打嗝,可以伴隨著寶寶喝奶過程分2~3次來拍,不必等寶寶全部喝完。這樣對寶寶的消化很有幫助,特別是容易脹氣、溢奶、吐奶的寶寶,在開始喂食之后不久就要先幫他(她)拍打嗝,這樣可有效避免脹氣或吐奶。
(3)拍打嗝關鍵是經常變換位置,拍打嗝的方式因人而異,各位媽媽可以進行多方面的嘗試,拍背、撫觸、按摩等都可以。但媽媽必須了解一點,經常變換位置、適度給寶寶腹部一些小壓力,才是拍打嗝的關鍵,媽媽們只要多加練習,就會找到適合自己寶寶的拍打嗝的小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