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衣食住行篇(8)

后來,東部海濱宿沙氏部落發明“煮海為鹽”,即把海水盛放在陶制容器中熬制成鹽。制鹽的發明是對人類文明生活的一大貢獻。人們每天適量進食鹽可以促進人體胃液分泌,提高消化功能。人們食鹽后,體質和智力增強了。鹽是最基本的調味品。有了鹽才產生了又“烹”又“調”完整的烹飪、烹調概念。烹飪的發明,在攝生以維持生存這一點上,人類才從動物界正式脫離出來。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說小魚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過來、翻過去,就會弄碎了。這說明那時候中國人就精于烹飪廚藝了。

春卷的由來

春卷在我國北方也稱為“春餅”。據傳在東晉時代就有。那時叫“春盤”。當時人們每到立春這一天,就將面粉制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稱“春盤”。那時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春游時人們也帶上“春盤”。

到了唐宋時,這種風氣更為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游的“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這一生活習俗。在唐代,春盤又叫五辛盤。

明代李時珍說:“以蔥、蒜、韭、蓼、蒿、芥辛辣之菜雜和食之,謂之五辛盤。”

以后春盤、五辛盤又演變為春餅。宋朝吳自牧在《夢梁錄》中這樣描述:“常熟糍糕,餛飩瓦鈴兒,春餅、菜餅、圓子湯。”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清代富家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打春》中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鬧也。”這樣,吃春餅逐漸成了一種傳統習俗,以圖吉祥如意,消災去難。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餅”又演變成為小巧玲瓏的春卷了。這時它不僅成為民間小吃,而且也成為宮廷糕點,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宮廷中的“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卷是9道主要點心之一。

“熱狗”的由來

熱狗(英語叫Hotdog)是在世界上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種小吃,許多餐廳和快餐店都有出售。

據說,最早出售熱狗的人是一名叫特瓦洛的德國巴伐利亞移民,他原是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擺攤賣香腸的小販,因為剛烤熱的香腸非常燙手,他便用小面包把它包起來,讓顧客一起吃。

這位賣這種夾香腸面包的小販在馬球場上高聲叫賣一種德國小臘狗香腸,引起一位漫畫家的注意,他靈機一動,畫了一幅兩條人物化的香腸,畫成好像兩只狗在互相對吠的樣子,非常有趣。他把這幅漫畫題名為“熱狗”,并在報上發表,于是人們以后便把這種夾香腸的面包叫做熱狗。

軟飲料的由來

藥劑師約翰·史蒂斯·潘勃頓博士在地窖中把碳酸水加蘇打水攪在一塊,成為一深色的糖漿。他的合伙人羅賓遜從糖漿的兩種成分,激發出命名的靈感,于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軟性飲料可口可樂就此誕生了。

1886年5月,他們在美國佐治亞州亞特大出售可口可樂,顧客花5美分就可以享受一杯可口可樂,每天的平均售量為9杯。1998年,這一世界最暢銷的軟飲料每天售量超過6.83億份。1998年公司的總銷售額超過188億美元,占世界可樂市場份額的51%。

“比薩餅”的由來

比薩餅是意大利的著名食品。關于比薩餅的來歷,一般認為它于公元1600年誕生在那不勒斯。傳說,當地有一位母親,因家里貧困,只剩下一點點面粉,正在為給孩子做點什么東西吃而發愁。鄰居們得知后,湊來了一點西紅柿和水牛奶酪。這位母親就將面粉和成面團烙成餅,將西紅柿切碎涂在上面,再把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后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噴噴的比薩餅。

自助餐的由來

自助餐起源于8至11世紀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那時的海盜們每當有所獵獲的時候,就要由海盜頭頭出面,大宴群盜,以示慶賀。但海盜們不熟悉也不習慣當時中西歐吃西餐的繁文縟節,于是便獨出心裁,發明了這種自己到餐臺上自選、自取食品及飲料的吃法。以后的西餐業者將其文明、規范化,并豐富了吃食的內容,就成了今日的自助餐。很多西方專業自助餐廳現在還冠以“海盜餐廳”的名字,緣由就是自助餐源于海盜。

盒飯的由來

盒飯是由日本人發明的。日本安士挑山時代(1573—1600年),當時愛知縣的大名織回信長率領部下于安士城會師,給每個官兵發了一份定量食品,以定量米飯配以咸菜。這就是盒飯的開始。江戶時代(1603—1867年),因娛樂活動的流行,日本人喜歡成群結隊觀賞櫻花或集體看戲,休息時也備有盒飯,致使專營盒飯的飯鋪應運而生。1885年,宇都宮市火車站首次出現供應旅客的盒飯。

罐頭的由來

18世紀末,法國皇帝拿破侖率軍征戰四方,由于戰線太長,大批食品運到前線后便會腐爛變質,于是他懸賞1.2萬法郎,希望找到一個人能發明防止食品變質的技術和裝備,就將這筆巨款獎給他。

有個叫尼古拉·阿佩爾的人,曾在酸菜廠、酒廠、糖果店和飯館當過工人,后來成為一名廚師。他在販賣果漿、葡萄酒等食品時,發現有些往往變壞,而有些卻不易變壞。他又偶然發現,密封在玻璃容器里的食品如果經過適當加熱,便不易變質,他從中受到了很大啟發。于是,阿佩爾響應政府的懸賞,對食品保藏的方法進行專門研究。

他經過10年的艱苦研究,終于在1804年獲得成功。他的方法是:將食品處理好,再裝入廣口瓶內,全部置于沸水鍋中,加熱30~60分鐘后,趁熱用軟木塞塞緊,再用線加固或用蠟封死。這種辦法,就能較長時間保藏食品而不腐爛變質。這就是現代罐頭的雛形。

不久,英國人彼得·杜蘭特制成了馬口鐵罐頭,在英國獲得了專利權。19世紀初,罐頭技術傳到美國,波士頓、紐約等地出現了罐頭工廠。

我國罐藏食品的方法早在3000年前就應用于民間。

最早的農書《齊民要術》就有這樣的記載:“先將家畜肉切成塊,加入鹽與麥面拌勻,和訖,內瓷中密泥封頭。”這雖然和現代罐頭有所區別,但道理相同。

西紅柿的由來

西紅柿也叫番茄,顧名思義,它來自“番邦”。由于它色彩極為鮮艷一般都認為它是一種毒果。西紅柿是土生土長在秘魯的叢林中,當時叫“狼桃”。到了16世紀,英國有一位名叫俄羅達拉里的公爵游歷來到了秘魯,非常喜歡當地這種桃,于是,他把它帶回英國皇宮,作為珍貴的禮品奉獻給他的情人——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從那以后,西紅柿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被大量地種植,但只限于觀賞。

到了18世紀,法國有一位畫家禁不住誘惑,決心冒死嘗一嘗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們的警告,仍不免心驚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時間在焦慮、恐懼中慢慢過去,他沒有感到任何不舒服,反而食欲大增,12小時之后,這位冒險的畫家仍好好地活著,從此他忍不住經常吃起來。這位畫家不畏犧牲、勇敢地嘗試西紅柿的趣話在各地傳播開來。到18世紀后期,意大利人開始嘗試用西紅柿做菜,并傳至世界各地。

隨身聽的由來

一天,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長盛田昭夫看見池田先生提了一架笨重的錄音機走來,盛田覺得奇怪,問他是怎么回事,池田說:我愛聽音樂,又不愿吵到別人,只好戴耳機,同時也不愿總待在房間里,只好提著錄音機,到處跑啦。“開發一種體積小便于攜帶的收錄機不是很好嗎?”盛田頓時靈機一動,一個大膽的設想冒了出來。在他的堅持下,隨身聽很快生產出來了。1979年一上市就引起轟動,原先預計一年最多銷售一萬部,結果一下子就賣出400萬部。隨身聽旋即風靡全球,成為多年暢銷不衰的產品。

世界上第一臺CD 隨身聽是1984年出自于索尼之手,從這個時候到90年代初,CD 隨身聽基本上是處于原始社會,只有索尼和飛利浦才有CD 隨身聽(因為CD 格式就是荷蘭飛利浦和日本索尼聯合研發的)。

在這個時期里,CD 隨身聽簡直是一個磚頭!黑色而且方方正正的機身在現在看起來是那么的龐大。而且,這個時期推出的CD 隨身聽都是以大功率輸出為主要特點,當然,這個時期的CD 隨身聽驅動那些大阻抗的耳機也毫不費力。不過,它的便攜性極差,當時最薄的機子索尼D—150的厚度也是20.8mm。

雙休日的由來

根據圣經的描述,星期天是上帝以六天時間創造萬物后的第七天,這一天上帝要休息,所以是安息日,猶太教以這一天作為禮拜日。

以前工人工作都是每周六天,后來生產力提高了,工人的處境好了一些,改成了五天半,后來又改成五天。現在在一些發達國家,瑞典、挪威實行的是四天工作制。

星期六指的是一周中星期五之后、星期日之前的那一天。星期六的拉丁語名字是lovis dies,意思是薩坦日或土星日;法語是Samedi,來源于拉丁語詞,意思是“安息日”;英語是Saturday,可能來源于土星。

在古代中國,和現在的日本、韓國、朝鮮,一星期以“七曜”來分別命名,星期六叫“土曜日”。

我國《勞動法》第36條規定:“國家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作制度。”1995年3月25日頒布的《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第3條規定,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也就是實行雙休日。

禮拜的由來

中國原來只有“旬”沒有“星期”,19世紀中國被迫通商后,傳教士泛濫,每七天要做禮拜,于是“禮拜天”就隨著做禮拜的那一天流傳起來。洋務運動后工業越來越緊密地與“禮拜”聯系,“禮拜一”到“禮拜六”都產生了。終究“禮拜”這個詞與非主流的宗教有關系,人們需要有一個新的詞來表示七天的周期。五四運動時期,非常成功地采用了原來并不流行的“星期”這個詞,“禮拜天”改為“星期日”,同西方的“Sunday 太陽天”有了雙關的重合。我們沒有用“日月火水木金土”,既避免了“禮拜”的宗教含義,保留了星期原始的含義,又避免了與傳統文化的沖突,還防止了被認為是從日本引進的。很長時間里“星期”與“禮拜”并存,但是解放后統一為“星期”。“周”是后來才有的,因為只有一個音節,在很多地方方便地替代“星期”。

自動取款機的由來

自動取款機(ATM)的發明人叫謝潑德·巴倫。20世紀60年代中期,謝潑德是“德拉路儀器公司”的經理,他想:“我常因去銀行取不到錢而惱火,為什么不能設計一種24小時都能取到錢的機器呢?”一個偶然的機會,謝潑德碰到了英國巴克萊銀行的總經理,他談了自己的想法,對方說:“如果你能把你講的這種機器造出來,我馬上掏錢買。”

一年后,謝潑德真的成功了。1967年6月27日,世界上第一臺自動取款機在倫敦附近的巴克萊銀行分行亮相,立刻吸引了大批觀眾。當時它叫“德拉路自動兌現系統”。“德拉路自動兌現系統”接受經過放射性碳14浸泡過的支票,這是當時比較先進的加密手段。這些支票事先從銀行里買出來,然后取款機把支票換成現金。每張支票都有不同的化學記號,以分辨顧客身份,從正確的賬戶中提取現金。最初顧客從自動提款機中一次只能取10英鎊,因為當時10英鎊已足夠普通家庭維持到周末了。

據估算,目前全球已有150萬臺自動取款機,每年自動取款機完成的交易接近110億次,提取資金近7000億美元。因此英國媒體評價稱:“自動取款機給我們的經濟生活帶來了一場革命,使我們向一個24小時自助式消費社會轉化。”不過,由于擔心技術泄露被犯罪分子利用,謝潑德一直沒為這項發明申請專利,他本人也并沒因此暴富。

地鐵的由來

英國倫敦的地下鐵道是世界上最早建造的地下鐵道。

19世紀40年代,倫敦市區的交通已經變得擁擠不堪。1843年,建造地下鐵道的建議被提了出來,接著又制訂了建造的具體計劃,可是一直拖了十多年,政府才批準這項計劃。

地下鐵道于1860年開始建造,可是,剛開始遭到許多市民的反對,他們不相信地下鐵道能建造成功,而且不少市民還感到驚恐不安,擔心在馬路中心揭開路面,開挖寬溝,會危及路旁房屋和生命的安全。

市民們的擔心顯然是多余的。900名工人經過三年的努力,終于在1863年將地下鐵道建造成功。路旁的房屋沒有倒塌,挖開的路面修復如初,車輛照常來來往往,只是在路面之下多出了車輪的滾動聲和尖厲的汽笛聲。

地下鐵道成了當時的一大奇物,也成了倫敦重要的交通工具。人們都以能乘坐地鐵為快。地鐵建成后的第一年,乘坐的旅客就達950萬人次。

倫敦的這條世界上最早的地鐵全長21公里,為雙線隧道,距地面較近。由于這條地下鐵道運送能力大,速度快,噪音小,運行安全可靠,又不影響城市的地面建筑,因而很快引起了其他國家的重視。隨后,許多國家紛紛仿效,在100年的時間里,世界上有30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座城市建設地下鐵道。

網吧的由來

20世紀90年代初,正在英國學習的波蘭姑娘愛娃·帕斯科,受到一個研究女性和計算機互動關系項目的啟發,萌生了創辦一個“網絡咖啡屋”的想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垫江县| 东莞市| 抚顺市| 清水河县| 武汉市| 合作市| 普陀区| 新邵县| 凤庆县| 塔城市| 永泰县| 宜昌市| 泗水县| 邓州市| 东山县| 英超| 崇文区| 长春市| 葫芦岛市| 东丽区| 怀仁县| 新和县| 册亨县| 双峰县| 辽源市| 阿克陶县| 霞浦县| 横山县| 泰安市| 且末县| 温州市| 富宁县| 巴林右旗| 湘潭县| 南涧| 乌鲁木齐市| 吉首市| 东莞市| 庆城县| 普兰店市| 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