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衣食住行篇(7)
- 中華青少年成長必讀集萃:萬事由來
- 王丙杰主編
- 4952字
- 2016-02-17 16:08:49
而這些記錄真正成為向客人提供的菜單,已是16世紀中葉的事情了。1954年布倫斯維克侯爵在自己的宅第舉行晚宴,每送一道菜,侯爵都要看看桌上的單子,當客人們知道他看的是今天的菜單時,十分欣賞這種方法。大家爭相仿效,在舉行宴會時,都預先制作了菜單,菜單便真正出現了。
T 恤的由來
T 恤是T—shirt 的音譯名,保留了英文起首字母T。
T 恤最初原是干粗重體力活的工人們穿用的內衣。在20世紀初葉,服裝公司的產品目錄上T 恤僅僅是作為內衣來推銷。到1930年,雖然作為內衣的形象并未發生多大的改變,但人們已經開始試著把T 恤穿在外面。1951年《欲望號街車》電影在全美公映,白蘭度的白色T 恤形象變得舉國聞名,柔軟體貼的T 恤衫把男性美從呆板、單調、循規蹈矩的傳統上流品位的著裝中解放出來,陽剛的身形展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一時間成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摹本。
20世紀50年代是美國文化配合好萊塢電影進軍世界的光輝時代,無形中促成了T 恤風潮的國際性蔓延。T 恤與牛仔褲、黑色皮夾克共同塑造了一種深深影響年輕一代的叛逆英雄形象,代表著對傳統禮節、上流品位的極度藐視和摒棄。
T 恤的大規模流行風潮始發于20世紀70年代。1973年《婦女時裝日報》聲稱T 恤是當年反文化的首席發言人。1975年據載有4800萬件印花T 恤充斥于美國大大小小的服裝市場,并在此后的多年中保持了這一勢頭。T 恤衫上的圖案與文字只要想得出就能印上去。幽默的廣告、諷刺的惡作劇、自嘲的理想、驚世駭俗的欲望、放浪不拘的情態都借此發泄無遺。
夜市的由來
我國的夜市出現很早。西漢時,都城長安及洛陽、邯鄲、成都等大城市,商業都已經很發達。不過,當時的官府對這些城市的夜市嚴加看管,開市和閉市都規定具體的時間。東漢時,興起了“夜糴”,這是夜市的萌芽。
到了唐代中期,隨著農業、手工業的不斷發展,商業出現了新的繁榮局面,單靠白天的市場交換商品顯然已經不能適應,于是夜市正式出現。長安不論白天抑或夜晚,集市貿易都相當發達。
《新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述:“凡市日中擊鼓三百以會眾,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而散。”并說“有衛士50人,以察非常”。這不僅說明唐代日中擊鼓三百開市、日暮前七刻擊鉦罷市,且有衛士50人進行督促檢查,可見當時市場交易中對時間的限制是非常嚴格的。而真正由統治者發布明令,提倡夜市,當時在北宋。《宋會要稿》中曾記載:“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4月13日,召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半夜)已來,不得禁止。”北宋時,都城汴梁的夜市已初具規模,十分熱鬧,達到了“車馬闐擁,不可駐足”的程度。夜市的時間要三更盡才歇。買賣的內容以各種時令食品、風味小吃為主。
“跳蚤市場”的由來
“跳蚤市場”實際上就是舊貨市場,它起源于19世紀末的法國。1884年,巴黎市政府為了保持市容整潔,立法禁止沿街亂倒垃圾,并頒布法令讓3萬名靠揀破爛為生的貧民把市區堆積的垃圾搬運到郊區一個廢棄的練兵場上。貧民們在垃圾堆里挑揀有用的東西,并就地隨手出售。到了1886年,圣旺這個地方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市場。因為在這里出售的舊衣物上常帶有跳蚤,巴黎人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跳蚤市場”。
超市的由來
1916年9月9日,第一家自助服務商店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開業。它的經營者克拉倫斯·桑德斯在1917年將這種由消費者自行在貨架上挑選商品最后結賬的零售店經營模式申請了專利,這就是超級市場的雛形。
20世紀50年代,赫林區一位叫麥克·古倫的商店經理常常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吸引更多的顧客到商店里來?他想到了兩點:一是要有充足、豐富的貨源讓顧客挑選;二是價格要低廉。
經過一番苦思冥想,麥克·古倫終于想出了一個絕招——用“自動式”辦法出售商品。麥克·古倫改裝了一間廢棄的車庫,派人四處收集各類貨物,把五光十色的貨物擺在貨架上,或分類放在貨箱里,讓顧客隨意挑選。超市開張后,由于貨物齊備、價格低廉、選購方便,而且能節約顧客的時間,深受人們的歡迎。消息傳開后,許多顧客從四面八方趕來購物,場面十分熱鬧,生意相當興隆。
超級市場很快風靡全球,為了使自己的商品在超級市場中更具有吸引力,廣告和商品包裝業也因此發展起來。
血型的由來
1818年,英國婦產科醫生布倫德爾第一次通過輸血救活了一個產婦的命,以后輸血技術被廣泛地采用。有些人輸入血液后被救活了,但有些人卻當場死亡,這是怎么回事呢?
奧地利病理學家蘭特斯坦花了許多時間,想揭開這個謎。蘭特斯坦在維也納大學埋頭工作十年之久,致力于血型的研究。但一直得不到政府的重視,也沒有什么機構協助他研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他接受了荷蘭醫學院的邀請,在荷蘭完成了關于人體血型的初步論著。三年以后,美國洛克菲洛醫院將蘭特斯坦聘到他們的機構里,從此,他全身心投入血型分類的研究。
有一天,蘭特斯坦邀請了五位同事一起做一項實驗。他先分別從同事和自己的靜脈中抽出5毫升血液,并把這些血液分離成淡黃色的“血清”和鮮紅的“紅細胞”,然后,他找來一個大瓷盤,在盤上分別滴下六滴自己的血清,再把所有六個人的紅細胞分別滴在每一滴血清上。
一種奇怪的現象出現了:有的血清與紅細胞毫無反應,有的卻凝成了絮團狀!
蘭特斯坦把所有的結果列成了一張表,反復思考。后來,他終于明白:人類的血液有好幾種類型。如果輸血后,紅細胞凝成了絮團狀,說明兩種血液不能相配,病人就會死亡;如果紅細胞沒有任何反應,說明兩種血液可以相融,病人就能得救。經反復研究,蘭特斯坦發現人類血液有著4種不同的類型,即A、B、O、AB 型。
“放風箏”的由來
風箏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人用木、竹做風箏,相傳其代表人物是木匠魯班。《韓非子》上記載:“墨子為木鳶三手而成,蜚(飛)一日而敗。”《墨子》則記載了“公輸子削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些文字記載,都看不出用繩子牽引,加之當時還沒有發明紙,因此可以想見,“木鳶”是用木料制作的,用現代語說是靠滑翔的鳥形飛行器,到了漢朝,才出現了用竹制框架、以紙糊之、以繩牽之、放之空中的“紙鳶”。到五代時,李鄴在風箏上拴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很像“箏”聲,因而得名“風箏”。
鋸子的由來
有一次,魯班被召進王宮,國王命令道:“給你三年時間,為我再造一座華麗的宮殿。”魯班聽了心頭一驚:只有三年時間,連砍木頭也來不及啊,叫我怎么造房子呢?可是,他不敢違抗國王的命令,只得點頭答應。
那時候,砍木頭用的是斧子,要砍下一棵大樹得花好多時間,根本跟不上造宮殿的進度。魯班常常抄小路趕上山去挑選木頭。一大,天蒙蒙亮,魯班正艱難地向上爬,不小心腳底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一把野草,只覺得一陣刺痛。待爬起來時,魯班才發現,他的手掌竟然讓野草劃開一道口子,鮮血直流。魯班十分驚訝,仔細地觀察起手掌中的那把茅草,發現茅草的葉子兩邊都長著鋒利的小細齒。魯班摘下一片葉子,在手掌上又試了一下,果然又劃開了一道口子。
魯班從中受到了啟發,找來一段薄薄的鐵片,在鐵片邊緣上磨制出像草葉上那樣的小細齒,然后就用它來鋸樹。果然,不一會兒一棵大樹就被鋸倒了。以后,魯班用這個既快又省力的方法砍了很多棵大樹。不到三年,一座華麗的宮殿造好了。
魯班就這樣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把鋸子。
袖扣的由來
最早的紐扣出現在5000年以前。到了18世紀中葉,英國社會流行光亮、昂貴的琢鋼紐;法國甚至在這種琢鋼紐上精雕細琢出透花紋。從近代至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研制出很多人工合成材料,如玻璃、樹脂、纖維素、聚乙烯等就被用作紐扣的材料;動物的角、蹄和精細的工藝品陶瓷都屬于貴重品。材料的多元化,使裝飾性與實用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了。
袖扣的起源與軍事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拿破侖率領法國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脈進入意大利作戰。在翻越阿爾卑斯山時,由于氣候寒冷,衣服又很單薄,許多士兵被凍得流稀鼻涕,因而經常用袖口擦,把袖口部位弄得很臟。
治軍嚴格的拿破侖覺得這樣有損軍威,便想出一個解決的辦法:在士兵袖沿向上的一邊釘3顆銅紐扣。這樣一來,當士兵再流鼻涕時,他們沒法用袖口去擦,從而保持了衣袖的整潔。一位軍官由此受到啟發,認為把紐扣釘到袖沿向下的一邊,可以減輕袖口接觸桌面時的磨損。于是,軍官袖口向下一邊又都釘上了3顆紐扣。這個辦法傳到民間后沿用至今。這就是西服袖口部位有3顆紐扣的來歷。
電視機的由來
1906年,蘇格蘭青年貝爾德建立了一個簡陋的實驗室,立志要制造一臺電視機。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1925年他終于利用舊無線電器材、舊糖盒、自行車燈透鏡和舊電線等廢舊材料,造出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電視攝影機和接收機。在試驗中,熒光屏上顯示了圖像。1926年1月27日,貝爾德在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向40名科學家表演了他的發明。他在一間屋內放電視,科學家們在另一間屋內觀看,熒光屏上出現一個人在抽煙和說話的畫面。這次表演后來被國際公認為第一次公開播放電視的日子。
1939年美國RCA 推出世界上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到1953年設定全美彩電標準以及1954年推出RCA 彩色電視機。
吸塵器的由來
在電吸塵器問世之前,各種吸塵器都是用風箱吸塵,有的用手操作,有的用腳操作,還有的是借助于打掃器上的輪子操作。這類裝置大都很笨重,至少要兩個人來操縱:一個轉動曲柄或踏風箱的踏板,另一個拿著吸嘴對著地:板吸塵。它們的主要優點是結實耐用。
小型電動機問世之后,為吸塵器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英國工程師赫伯特·布思主要從事橋梁建筑和大型滑輪的設計,1901年,他解決了如何把灰塵從空氣中濾去的問題,因而成了第一個實用的真空吸塵器的發明者。他曾看過一種新的打掃器的表演,這種打掃器的工作原理是把灰塵吹走。布思認為采取把灰塵吸進去的方法更好些。于是他回到家中進行試驗,并很快發明了灰塵過濾器。布思研制的第一個吸塵器很大,清掃時用馬拉到路上,然后用800英尺長的軟管伸到房屋里,把灰塵吸掉。由于吸塵器發出的噪音太大,常常使拉車的馬受驚,以至于受到警察的干預。從那時以后,各種真空吸塵器都基本采用了布思的原理。
算盤的由來
早在漢代的《數術記遺》一書中,就曾記載了14種上古算法,其中有一種便是“珠算”。據南北朝時數學家甄鴛的描述,這種“珠算”,每一位有五顆可以移動的珠子,上面一顆相當于五個單位,下面四顆,每一顆相當于一個單位。這是關于珠算的最早記載,與后來流行的算盤并不相同,而且在當時也沒有普及流傳。
大約到了宋元的時候,珠算盤開始流行起來。元代末年有一本書叫《南村輟耕錄》,其中記載了江南的一條俗諺,說新來的奴仆像“擂盤珠”,不撥自動;過了一段日子像“算盤珠”,撥一撥動一動;到最后像“頂珠”,撥它也撥不動了。俗諺里都已經有了“算盤珠”的比喻,說明珠算盤的運用在江南一帶已有了一段時間和一定程度的普及了。不過當時算籌并沒有廢除,籌算和珠算同時并用。
從15世紀開始,中國的珠算盤逐漸傳入日本、朝鮮、越南、泰國等地,對這些國家數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后又經歐洲的一些商業旅行家把它傳播到了西方。現在,世界各國的學術界一致公認,珠算盤是中國發明的,中國是珠算的故鄉。不僅如此,在世界已進入電子計算機時代的今天,珠算盤仍然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
高跟鞋的由來
關于高跟鞋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源于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當時,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顯示他高貴的氣度,就吩咐手下人為他定制了一雙高跟鞋。此后法國貴族男女們紛紛仿效,并很快傳遍全國乃至歐洲大陸。
還有一種傳說是,15世紀時威尼斯有個商人,外出時害怕漂亮的妻子行為不端,就給妻子定做了一雙后跟很高的鞋,以防止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這雙奇特的鞋后,覺得十分好玩,就讓傭人陪著她走街串巷,出盡了風頭。人們覺得她的鞋很美,爭相仿效。于是高跟鞋很快就流行開了。
烹飪的由來
我國的烹飪技藝,是經過一代代廚師在實踐中逐步發展的。
我們祖先發明鉆木取火之后,過去難于下咽的獸肉、魚鱉、螺蛤等食物,可以“熗生為熟”、“燔而食之”了。熗、燔就是燒烤,上古時人們最早的肉食正是燒肉和烤魚。這時人們還學會把含有豐富淀粉的植物種子和根莖放到熱灰或燒穴中去煨熟了吃,堪稱是古代最早的熟食素食了。烹飪正是這樣產生的,但這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烹飪,因為當時尚不會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