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衣食住行篇(6)
- 中華青少年成長必讀集萃:萬事由來
- 王丙杰主編
- 4870字
- 2016-02-17 16:08:49
由于埃及人的鎖只能用在有門栓的那一面,不利于靈活地開與關,于是,希臘人在此基礎上,又研究出一種可以從另一面打開的鎖。希臘人所制的鑰匙,是一根彎曲的木棒,形狀和大小很像農夫用的小鐮刀。但是也有一些鑰匙長達3尺,必須扛在肩上才能搬動,相當沉重。
羅馬人可以說是古代最精巧的鎖匠,他們對制造鑰匙的標準相當有研究,已經懂得把鑰匙末端的釘子切割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茶的由來
中國茶源自神農。茶樹原產我國西南地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飲茶的習慣,最早應當起源于川蜀之地,后來逐漸向各地傳播,至西漢末年,茶已成為寺僧、皇室和貴族的高級飲料,到三國之時,宮廷飲茶更為常見。從晉到隋,飲茶逐漸普及開來,成為民間飲品。不過,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飲茶風氣在地域上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南方飲茶較北方為盛,但隨著南北文化的逐漸融合,飲茶風氣也漸漸由南向北推廣開來,但茶風的大盛卻是在大唐帝國建立以后。
宋人飲茶繼承了唐人飲茶方式,但比唐人更為講究,制作也更為精細,而尤為精細的是宮廷團茶(餅茶)的制作。宋代飲茶雖以餅茶為主,但同時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鑄茶、雙井茶和徑山茶,散茶尤為文人所喜愛。在飲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為點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盞用開水沖注,再充分攪拌,使茶與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現乳狀,滿碗出現細密的白色泡沫時,便可慢慢品飲了。
明清時代的飲茶,無論在茶葉類型上,還是在飲用方法上,都與前代差異顯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使之成為盛行明、清兩代并且流傳至今的主要茶類。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綠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綠茶、花茶之外,又出現了烏龍茶、紅茶、黑茶和白茶等類茶,從而奠定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基本種類。
茶館的由來
茶館又叫茶樓、茶肆、茶坊、茶寮、茶室等,它是以營業為目的、供客人飲茶的場所。最早的茶館是以茶攤形式出現的,時在東晉元帝(317—322年在位)時。南北朝時出現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唐代商業交往發達,適應經濟活動的需要,京城長安、洛陽到四川、山東、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出現了茶肆。茶館是商業經濟活動發展的產物。從發展階段上看,東晉是原始型茶館的發軔階段,南北朝時形成初級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館的正式形成期。宋、元、明、民國時期,茶館日趨發達,在大中小城市乃至于鄉鎮、農村,都有了廣泛的立足之地,成為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和一大景觀。
眼鏡的由來
最早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尼尼書遺址發現的。它是用水晶石制作的,直徑1.5英寸,焦距4.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倫人和古亞洲人已經發現某些透明寶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們和古希伯來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鏡。
中國古老的眼鏡鏡片很大,呈橢圓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制成,鏡片鑲嵌在烏龜殼做的鏡框里。有的眼鏡帶有銅質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有的用細繩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由于眼鏡框是用象征神圣的動物——烏龜的殼做的,鏡片是寶石做的,所以眼鏡被視作貴重物品。最初人們佩戴眼鏡是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貴,而不是為了改善視力。
最初,眼鏡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難。后來發明了眼鏡架,或用皮條把眼鏡系在頭上,這才解決了呼吸困難問題。到1784年美國的本杰明·富蘭克林發明雙光眼鏡,眼鏡才算完善起來。
眼鏡在13世紀由兩位意大利醫生傳入歐洲,直到14世紀中葉才被廣泛使用。當初歐洲人也把眼鏡看做區分人們身份高低的裝飾品。
隱形眼鏡的由來
1887年,A.E.費克制造了第一個隱形眼鏡,但并不成功。20世紀初期,眼鏡制造者試圖生產一種附在眼球表面的極薄的殼狀透鏡。制造者在眼球上取了印模,然后制造了一個下面含有合適的液體的玻璃殼,將眼球大部分遮蓋了。
1938年后,人們用塑料取代了玻璃。大約在1950年,使用了一種更小的透鏡,它只遮蓋角膜部分,漂浮在淚液層上。這些透鏡直徑僅7至11毫米,厚僅0.1至1毫米,一般可整天戴著不用取下來。隱形眼鏡除看不見之外,它提供給人的視野,要比普通眼鏡提供的廣闊得多。它們在體育運動中更實用,因為它們不容易丟掉或摔壞,而且它們還能著色當太陽鏡使用。但是隱形眼鏡并非對各種眼疾都有療效,它們的價錢也很貴,有些人感到很難學會戴這種眼鏡。隨著研究工作的進展,甚至更小更靈便的透鏡正在被研制出來。
火柴的由來
中國古代傳說中有燧人氏教人鉆木取火的故事。所謂鉆木取火,就是用一根木棒立在另一塊木塊上用力旋轉,使它摩擦生熱而發火的做法。在太古時代,主要是用燧石互相打擊而取火。到有了鋼鐵之后,人們便改用鐵塊和打火石碰撞的取火法了。
18世紀末,羅馬人用一根一米多長的大木棒,在其頂端涂上濃氯酸鉀、糖和樹膠的混合物,當要使用火時,就把大棒的頂端伸進一個盛有硫酸溶液的器皿里,使二者相遇發生化學反應而燃燒。這便是火柴的雛形。
1827年,英國化學家約翰·沃克發明了與現代火柴相近似的引火棍。而這個發明也是很偶然的。有一天,沃克正在集中精力試制一種獵槍上用的發火藥。方法是把金屬銻和鉀堿混合在一起,然后用一根棍攪拌。這樣,棍的一端便粘上了金屬銻和鉀堿的混合物。后來,他想把粘在木棍上的混合物在地上磨掉,以便再利用這根棍來攪拌新配的混合物。然而,正當他把木棍在地上使勁摩擦時,突然“撲”的一聲冒出了火苗,木棍燃燒起來了。
沃克開始參照自己發現的辦法研制火柴。1827年4月7日,約翰·沃克制作的第一盒火柴出售了。他的火柴84根為一盒,售價一先令。火柴盒的一端貼有一小片砂紙,把火柴頭夾在砂紙中間,向外一拉,火柴便點燃了。從此,火柴便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1830年又出現了黃磷火柴,這種火柴一經摩擦即可引燃,但容易出危險,而且它的煙有毒。1835年,又有人發明了安全無害的赤磷火柴。到1848年,德國人又發明了今天通用的安全火柴。
打火機的由來
1823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打火機。他是利用鋅和硫酸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氫氣,氫氣噴到鉑棉上自動起火。由于這種打火機缺點很多,未能得到推廣使用。后來人們使用的打火機,是利用打火石與轉輪的摩擦而產生火花,點燃汽油燈芯而著火的,使用起來方便快捷。
另有人認為打火機是一位名叫阿爾弗雷德·丹希爾的倫敦青年發明的。那時,他得知前線士兵想抽煙卻常常因為火柴受潮而無法點火。于是,他決心研制一種便于攜帶且不會受潮的打火機,后來他在一位化學家的幫助下發明了一種由金屬殼體和頂蓋結構組成的打火機。這種打火機在經過改進以后到1924年才投入大批量生產,大多數前線的煙民們還沒有來得及用上它,一戰就已經結束。
現代的電子打火機,主要用石油液化氣取代汽油作為燃料,用電子陶瓷取代火石作為引燃物,用起來方便快捷。
高壓鍋的由來
三百多年以前,法國青年醫生帕平因故被迫逃往國外。他沿著阿爾卑斯山艱難跋涉,打算去瑞士避難。帕平一路上風餐露宿,渴了找點山泉喝,餓了煮點土豆吃。
有一天,帕平走到一座山峰附近,他覺得餓了,于是找了一些樹枝,架起篝火,又煮起土豆來。水滾開了幾次,土豆依然不熟。為了肚子,他無可奈何地把沒熟的土豆硬吃了下去。這件事給他的印象深極了。
幾年后,帕平的生活有了轉機,他來到英國一家科研單位工作。阿爾卑斯山上的往事,他仍記憶猶新。他找來了許多參考書,查算了山的高度。一連串的問題在帕平腦子里翻騰:物理學上的什么定律能夠解釋這個現象?水的沸點與大氣壓有什么關系?隨后,他又設想:如果用人工的辦法讓氣壓加大,水的沸點就不會像在平地上只是攝氏100度,而是更高些,煮東西所花的時間或許會更少。
帕平自己動手做了一個密閉容器,他要利用加熱的方法,讓容器內的水蒸氣不斷增加,又不散失,使容器內的氣壓增大,水的沸點也越來越高??墒?,當他睜大眼睛盯著加熱容器的時候,容器內發出咚咚的聲響。帕平嚇壞了,只好暫時停止試驗。
又過了兩年,帕平按自己的新想法繪制了一張密閉鍋圖紙,請技師幫著做。另外帕平又在鍋體和鍋蓋之間加了一個橡皮墊,鍋蓋上方還鉆了一個孔,這樣一來,就解決了鍋邊漏氣和鍋內發聲的問題。帕平把土豆放入鍋內,點火,冒氣,十多分鐘之后,土豆就煮爛了。然而,他仍不滿足,煮雞行不行?煮排骨行不行?
1681年,帕平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壓力鍋——當時叫做“帕平鍋”。從此,帕平和高壓鍋一起,名揚四方。
電唱機和磁帶錄音機的由來
電唱機早先叫留聲機,誕生于1877年,是譽滿全球的發明大王愛迪生制造的。愛迪生利用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震動的現象,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么,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并且于1877年8月15日造出了第一臺“會說話的機器”。
愛迪生把自己能說話的機器命名為“留聲機”。留聲機問世,全美國都被震動了。愛迪生發明留聲機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歷史,在20世紀30年代它被鋼絲錄音機所取代,到了50年代又出現了磁帶錄音機。當荷蘭飛利浦公司在開盤式錄音機的基礎上發明走帶構造后,錄音機才真正普及到了家庭之中。
扇子的由來
扇子在我國源遠流長,史書稱“黃帝作五明扇”。西周羽制成“羽扇”已具有美學裝飾功能。漢代開始使用輕巧簡便的竹扇,漢代以后又出現以竹為圖框、以綾絹為扇面的紈扇。紈扇又名團扇,宜于書畫,多以骨、玉、象牙等為柄,墜以流蘇,顯得珍貴爾雅,這種扇在我國流行千余年,特別為閨閣仕女所鐘愛。
唐人張彥元《歷代名畫記》載,名士楊修為曹操畫扇,不小心掉了一個墨點,就順勢畫成一只蒼蠅,可見,至少在魏晉就流行扇上作畫了。
而折扇源自日本,制造靈感得自蝙蝠翅膀的開合。北宋年間,折扇作貢品傳入我國,但尚未廣泛使用,至明清就相當興盛,它易于攜帶,又有舒合之妙,成為文人雅士掌中物。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貴材料制成,扇面則分灑金、混金、捶金、涂香數種,有的還請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細刻,成為一件珍貴藝術品。
從北宋開始,文人雅士喜歡在折扇上題詩作畫,使扇面書畫藝術在中國大放異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書畫扇面雖幅不盈尺,花鳥蟲魚、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態,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個專門藝術品種。
熨斗的由來
我國漢魏時期的熨斗,用青銅鑄成,外型呈圓腹、寬口沿,有長柄。有的熨斗上,還鏤有“熨斗直衣”的銘文。熨斗這個名稱的來歷,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種烹調用具“熨斗”,熨斗像一只沒有腳的平底鍋,熨衣前,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熱得燙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的?!敖鸲贰眲t是采用鎏金工藝精制的熨斗,那不是一般的民間用品。
約16世紀,荷蘭裁縫使用空心的盒型大熨斗,把燒紅的鐵板從背后的門放入熨斗加熱。18世紀最常用的是鐵鑄的實心熨斗,人們往往交替使用兩個熨斗:一個熨衣服,一個放在炭火上加熱。電熨斗源于美國,查德森把電能轉為熱能,研制成電熨斗。1932年,出現了可調溫的電熨斗。1953年,噴霧蒸汽式電熨斗問世。
“席夢思”的由來
“席夢思”原來是美國一家生產彈簧結構床墊的企業的名稱,它的產品商標就叫SIMMONS。長期以來,人們習慣地把用彈簧、棕毛等材料制作成的床或床墊稱為“席夢思”,這是把企業商標的名稱誤認為產品的名稱。
席夢思在我國出現是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提籃橋附近,有位美國商人開了一家“席夢思床廠”,專門從事彈簧結構床墊的生產和經營。人們習慣于把這家廠生產的床墊稱之為“席夢思床墊”。日久天長,人們把“床墊”兩字省略,而把“席夢思”三字傳了下來,從此,人們便把席夢思作為床墊的代名詞了。
菜單的由來
最初菜單并不是為了向客人說明菜肴內容和價格而制作的,而是廚師為了備忘而寫的單子,英文為menu。
據說在16世紀初期,法國宮廷菜肴是很一般的。
1533年法國國王昂里二世的王妃卡得里努從佛羅倫薩帶來了廚師作為陪嫁,從此法國宮廷菜肴才逐步得到改善。法國的廚師為了記住這些意大利菜肴的烹制方法及原材料,將它們記錄下來,這就是菜單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