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衣食住行篇(4)

現在留傳的《逍遙子導引訣》就基本上包括了我國古代的按摩功:“水潮除后患(以舌抵上顎),火起得長安(以意導氣),夢失封金匱(按摩腎俞穴),體衰守玉關(靜坐凝神),鼓呵消積聚(由胸臆呵出穢氣),兜體治傷寒(兩手按揉外腎),叩齒牙無疾(上下牙齒叩擊),升冠鬢不斑(兩手指按搓額際),運睛除眼翳(眼球轉動),掩耳去頭旋(兩手掌掩耳,手指輕敲枕骨),托踏應輕骨(原地踏步或坐式空踏),搓涂自美顏(兩手涂搓面部),閉摩通滯氣(以手按摩腹部),凝固抱丹田(睡前不胡思亂想),淡食能多補(不吃過分刺激的食物),天心得大還(保持樂觀的情緒)。”

宋代研究養生學的人非常多,特別是有些文學家,如歐陽修、蘇東坡、沈括等,都很重視運動對健身的作用,也都撰寫了一些有關養生的著作。南宋詩人陸游,在他的詩篇中曾多次提到他老年實行按摩功:“不動成果臥,微勞學鳥伸”;“呼童按摩罷,依壁欠伸余”;“未害朵頤臨俎肉,但妨叩齒誦仙經”。由于陸游年輕時喜愛擊劍、打球、騎馬、狩獵等活動,老年時又堅持實行按摩功,使他雖老而不衰。他說:“老夫垂八十,巖電尚爛爛;孤燈對細字,堅坐常入夜。”

霓虹燈的由來

霓虹燈是英國化學家拉姆賽在一次實驗中偶然發現的。那是1898年6月的一個夜晚,拉姆賽和他的助手正在實驗室里進行實驗,目的是檢查一種稀有氣體是否導電。

拉姆賽把一種稀有氣體注射在真空玻璃管里,然后把封閉在真空玻璃管中的兩個金屬電極連接在高壓電源上,聚精會神地觀察這種氣體能否導電。

突然,一個意外的現象發生了:注入真空管的稀有氣體不但開始導電,而且還發出了極其美麗的紅光。這種神奇的紅光使拉姆賽和他的助手驚喜不已,他們打開了霓虹世界的大門。

拉姆賽把這種能夠導電并且發出紅色光的稀有氣體命名為氖氣。后來,他繼續對其他一些氣體導電和發出有色光的特性進行實驗,相繼發現了氙氣能發出白色光,氬氣能發出藍色光,氦氣能發出黃色光,氪氣能發出深藍色光……不同的氣體能發出不同的色光,五顏六色,猶如天空美麗的彩虹。霓虹燈也由此得名。

手機的由來

手機這個概念,于20世紀40年代出現。當時,是美國最大的通訊公司貝爾實驗室開始試制的。1946年,貝爾實驗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謂的移動通訊電話。但是,由于體積太大,研究人員只能把它放在實驗室的架子上,慢慢人們就淡忘了。

直到了60年代末期,AT&;;T 和摩托羅拉這兩個公司才開始對這種技術感興趣起來。當時,AT&;;T 出租一種體積很大的無線移動電話,客戶可以把這種電話安在大卡車上。AT&;;T 的設想是,將來能研制一種移動電話,功率是10瓦,就利用卡車上的無線電設備來加以溝通。庫帕認為,這種電話太大太重,根本無法移動讓人帶著走。于是,摩托羅拉就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規定移動通訊設備的功率,只應該是一瓦,最大也不能超過三瓦。事實上,今天大多數手機的無線電功率,最大只有500毫瓦。

從1973年手機注冊專利,一直到1985年,才誕生出第一臺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可以移動的電話。它是將電源和天線放置在一個盒子中,重量達3公斤,非常重而且不方便,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樣背著它行走,所以就被叫做“肩背電話”。

與現在形狀接近的手機,誕生于1987年。與“肩背電話”相比,它顯得輕巧得多,而且容易攜帶。盡管如此,其重量仍有大約750克,與今天僅重60克的手機相比,像一塊大磚頭。從那以后,手機的發展越來越迅速。此后又進一步小型化、輕型化。

獵裝的由來

獵裝起源于19世紀后葉的英國,當時受到紳士們的普遍喜愛。獵裝原本以斜紋軟呢布或法蘭絨等較重的布料制成,與西裝外套的輕盈本質大不相同。此外,以皮革或木頭制成的大紐扣、口袋邊緣明顯的縫線,以及手肘部分的麂皮補丁等,都是獵裝的特色。獵裝是非正式的上衣,適合在輕松的場合穿著。

衣服的由來

關于衣服的由來,有各種說法。

環境適應說:為了在寒冷時保持身體的溫度,為了防備外傷和害蟲,要穿衣服。這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服裝起源的說法。但是,居住在熱帶地區的民族也幾乎沒有全身裸體的。有的是為了逢兇化吉而把護身符帶在身上,有的是把作為階層標志的東西帶在身上。所以說,環境適應說,并不能完全說明衣服產生的全部經過。

羞恥說:居住在熱帶雨林地區的未開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幾乎僅僅是遮蓋了生殖器,由此而產生了羞恥說。但是,這也可以使人認為是防止外部的傷害。反而又產生了是由于出現了衣服,才使人產生羞恥感的說法。

吸引異性說:在動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鴛鴦等,為吸引雌性,而擁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說人類的衣服是從男女間的吸引異性的動機中產生的。

裝飾說:想要別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未開化民族的人們,在野獸皮的防寒衣上所加的刺繡,就是這種表現。他們還從身體涂色開始,像耳環、首飾、腰飾、腳環等,這種想方設法裝飾身體的心理欲求,與生存的本能同樣強烈。同吸引異性說相結合,把裝飾說作為衣服產生的動機的學者也大有人在。

理發的由來

中國古人認為“頭發”受之于父母,不能隨便剃除。

所以當時男女都留長發,只是盤發的方式不同。到了漢代,就有以理發為職業的工匠。

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發剃面,那時的理發業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發師。“理發”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注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里說明:“櫛,理發器也。”

宋朝理發業已比較發達,有了專門制造理發工具的作坊。那時,對剃發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后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

在元明兩朝,人們理發更為普遍。到了清朝,滿族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的需要,強制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人們無奈去剃掉前額頂上的頭發,理發業空前發展起來。當時,到處都有理發挑子,理發工手執鐵夾(音叉)沿街吆喝,給人理發。

由于各朝代對頭發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

我國第一個理發店,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創建的。辛亥革命以后,許多在日本的中國理發師紛紛回國開設理發店。

胭脂的由來

胭脂是一種紅色顏料,原產于中國西北匈奴地區的焉支山,匈奴貴族婦女常以“閼氏”(胭脂)妝飾臉面。在公元前139年,漢武帝為了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此行,帶回了大量的異國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風物。胭脂的引進,也在這個時候。

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后,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種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制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燕支,都可經過陰干處理,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義。除紅藍外,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

由于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后,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久不衰。唐代以后,盡管婦女的妝飾風俗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涂抹紅妝的習俗始終不衰。遼代婦女的紅妝,雖不見于文載,但實例卻屢有發現。如考古發掘報告所記,遼寧法庫葉茂臺遼董壁畫,山西大同十里鋪遼墓壁畫所繪婦女,“雙頰全涂紅粉”,反映了當時的風尚。這種習俗一直沿續到清朝末年,由于女子教育的興起,青年學生紛紛崇尚素服淡妝,才改變了這種妝飾形式。

擦香粉的由來

唐朝開元年間,楊玉環初入皇宮,看到宮廷如此豪華,盡管山珍海味,無所不有,但她卻常常思念家鄉親人,終日愁眉緊鎖。當時監選官怕唐明皇看到不高興,不敢冒然送去敬獻,故寄于十八子壽王處,讓她先在東花園游玩散心,陶冶性格。只待愁眉舒展,再獻給明皇作妃子。

當宮中紛紛夸贊楊玉環有“羞花之容”時,被唐明皇李隆基聽到了,當即傳楊玉環見駕。楊玉環接旨,深知自己若要接近君王,就必須標新立異,她便在東花園采了許多香花制成粉擦到身上,這才進宮。

楊玉環經過濃妝艷抹,更顯得光彩煥發。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唐明皇一見,喜出望外。當聞到楊玉環身上散發出來的芳香時,更是贊不絕口,當即封楊玉環為貴妃。

楊貴妃得寵后,每天命宮女前去花園采花擠汁,制作香粉,擦于滿身,使整個華清宮一片香味。此后,采集香花制作香粉,被當時民間婦女效仿,從此就有了擦香粉的風俗。

剃須刀的由來

公元前4世紀埃及墓葬中發現純金的以及銅的剃刀。3世紀時丹麥人開始用鐵制剃刀。中國上古時期就有了剃刀。《淮南子·說山訓》:“刀便剃毛,至伐大木非斧不。”

1680年,英國人發明鋼刃的“割喉”剃刀,18至19世紀,英國刀具工業中心謝菲爾德精巧地制成配有裝飾手柄的銳利鋼剃刀。1814年制成折疊式剃刀,1828年謝菲爾德制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

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人人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一天,吉列刮胡子,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一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制成薄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并申請了專利。

第一種適于商業制造的電動剃須刀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并于1928年獲得專利。1931年投放市場后,立刻引發了各種不同的設計。1960年美國雷明頓公司制出第一把以干電池為電源的電動剃須刀。

口罩的由來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我國。古時候,當人們遇到污染和粉塵時,只知用手或袖捂住口鼻,如《禮疏》載:“掩口,恐氣觸人。”《孟子·離婁》記:“西子家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衛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來有人就用一塊絹布來蒙口鼻。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記述他生活在中國17年的見聞。其中有一條:“在元朝宮殿里,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樣蒙口鼻的絹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897年,德國人美得奇介紹給大家一種用紗布包口鼻以防止細菌侵入的方法。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衣領上。用時一翻過來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這種口罩要一直用手按住,極不方便。后來又有人想出了用帶子系在耳上,這就成了今天人們經常使用的口罩。

蹦極的由來

公元500年前后,在西太平洋瓦努阿圖群島的BUNLAP 部落,一位土著婦女為逃避丈夫的虐待,爬上高高的可可樹,用一種當地具有彈性的蔓藤牢牢綁住腳踝。她威脅其丈夫要從樹上跳下來,隨后爬上來的愚蠢丈夫也說要跟著跳下,于是柔嫩的蔓藤救了女人的命,而暴虐的丈夫則命喪黃泉。該部落為了紀念這位勇敢的婦女,將綁藤從高處跳下發展成一種風俗習慣。

他們依山建起一座座由樹樁和蔓藤捆扎而成的20—30米的高塔,年輕的男子從上面俯沖而下,象征著他們的成熟,向他們信奉的圖騰祈求部落的平安和豐收。1979年4月1日,英國牛津大學冒險俱樂部成員從當地245英尺高的克里夫頓橋上利用一根彈性繩索飛身跳下,拉開了現代蹦極運動的帷幕。

攀巖的由來

歐洲阿爾卑斯山區的高山海拔3000至4000米的懸崖峭壁上,即接近高山植物禁區的地帶,生長著一種珍奇的野花——高山玫瑰,摘采這種野花是很困難的。據說很久以前,阿爾卑斯山區居民一直流行這種風俗:當小伙子向姑娘求愛時,為表示他對愛情的忠誠,必須戰勝重重困難和危險,勇敢地攀上高山,采來“高山玫瑰”,獻給自己心愛的姑娘。直到今天,阿爾卑斯山區的居民仍然保留這種習俗。攀巖運動也由此而來。

攀巖是從登山活動中派生出來的一項運動。登山者即使選擇最容易的路線攀登幾千米的高峰,在途中也免不了要遇到一些懸崖峭壁,所以說攀巖也是登山運動的一項基本技能。

的士的由來

1907年初春的一個夜晚,美國一富家子弟亞倫同他的女友去紐約百老匯看歌劇。散場時,他去叫馬車。雖然他的目的地離劇場只有半里路遠,車夫卻漫天要價,向他們索要的車錢是平時的10倍。亞倫感到太離譜,就與車夫爭執起來,結果被車夫打倒在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荔县| 灵台县| 托克托县| 彰武县| 延庆县| 出国| 玉溪市| 宜黄县| 农安县| 张北县| 城固县| 海阳市| 新龙县| 额尔古纳市| 莆田市| 府谷县| 淄博市| 吐鲁番市| 沂南县| 乌恰县| 神农架林区| 锡林郭勒盟| 舞钢市| 南涧| 宁河县| 浦东新区| 乐业县| 丰原市| 伊宁县| 陈巴尔虎旗| 启东市| 平舆县| 桓仁| 临漳县| 闸北区| 阜城县| 玉屏| 桓仁| 迭部县| 泽普县| 仁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