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傳統習俗卷(3)

也有人認為中秋節吃月餅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后來,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起源于漢代,也叫“七巧節”。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喧闐,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據說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牛郎在伏牛山喂養好了一頭病倒的老牛,從此與老牛相伴相隨。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后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并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后,男耕女織,情深義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云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

后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這是中國的“情人節”。

叩手禮的由來

喝茶有一種禮數,就是當別人給你倒茶時,為了表示敬意,用手指輕叩桌面數下。這一習俗的由來,據說是乾隆微服南巡時,到一家茶樓喝茶,當地知府知道了這一情況,拼了老命也得去護駕。知府也微服一番,以防天威不測。到了茶樓,也就在皇帝對面末座的位上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聞大名、相見恨晚的裝模作樣一番。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壺給這位知府倒茶,知府誠惶誠恐的,但也不好當即跪在地上來個謝主隆恩,于是靈機一動,彎起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在桌面上輕叩三下,權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于是這一習俗就這么流傳下來。為了簡便,人們也用食指單指叩幾下。

這是一種傳說,還有一種傳說:據說乾隆皇帝游江南,來到淞江,帶了兩個太監,便衣打扮,到一爿茶館店里去私巡察訪。茶店老板拎了一只長嘴茶吊來沖茶,端起茶杯,沓啦啦、沓啦啦、沓啦啦一連三灑,茶杯里正好淺淺一杯,茶杯外沒有滴水濺出。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忙問:“掌柜的,你倒茶為啥不多灑一灑,少灑一灑,不多不少恰巧灑三下?”老板笑著回答:“客官,這是我們茶館的行規,這叫鳳凰三點頭。”乾隆皇帝一聽,奪過老板的水吊,端起一只茶杯,也要來學學這“鳳凰三點頭”的新鮮玩藝。皇帝向太監倒茶,這不是反禮了,在皇宮里太監要跪下來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可是在這三教九流羅雜的茶館酒肆,暴露了身份,這是性命攸關的事啊!太監急中生智,忙用手指篤篤叩起桌子,表示以手來代替叩頭。這樣“以手代叩”的動作一直流傳至今,表示對親朋好友敬茶的謝意。

“秋老虎”一詞的由來

清朝道光年間有個叫顧祿的人寫了一本書叫《清嘉綠》,書中在“七月”中關于節氣立秋的描寫如下:“朝立秋,淘颼颼;夜立秋,熱吽吽。”

作為蘇州吳縣人的顧祿,他的《清嘉綠》對江南民俗、風土人情、節氣農時有很多描寫,這些描寫在整個江南地區都有一定代表性。所以民間據此流傳:“又以立秋時之朝夜占涼燠。”“朝立秋,淘颼颼;夜立秋,熱畔畔”,意思是說,以早晨(白天)或者是夜晚立秋來看這一期間涼爽與否,如果是早晨(白天)立秋,天氣就會很涼爽;如果是夜晚立秋,天氣就會熱烘烘的。從此以后,凡是遇到立秋之后天氣仍然酷熱難耐的,就稱之為“秋老虎”。演變到現在,又有把夜晚立秋稱之為母老虎(母秋),把白天立秋稱之為公老虎(公秋)一說。因為母老虎發威時是很厲害的,連公老虎都躲得遠遠的,所以把夜晚立秋比作母老虎是很貼切的。

舞龍的由來

燈節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于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地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過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褅,秋曰嘗,冬曰烤。”人們所以要舞龍,與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中對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知識有關。他們幻想龍是管雨的,想以舞龍來祈求神龍,以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獻哈達的由來

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節慶、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音訊往來、送別遠行等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松如網,也有優良的、用絲綢作料的哈達。哈達長短不一,長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人認為白色象征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當然也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云,綠色是江河水。黃色象征大地,紅色是空間護法神。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時候用。

哈達是在元朝時傳入西藏的,薩迦法王八思巴會見元太祖忽必烈回西藏時,帶了第一條哈達回來。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里長城的圖案,上面還有“吉祥如意”字樣,故可以說哈達是從內地傳入西藏的。后來,人們對哈達又附會上宗教解釋,說它是仙女的飄帶。

城隍廟的由來

在我國,可以看到許多城隍廟,里面供著城隍老爺。每年,人們還會在特定的幾個時間內去祭拜城隍爺,趕廟會。

古代傳說守護城池的神稱為城隍,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職權范圍相當于人世間的縣官老爺。道教把城隍當做“剪惡除兇,護國保邦”之神,說它能應人所請,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保谷豐民足。早在三國時,即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廟。后來,城隍廟逐漸遍布全國各地。

城隍雖屬道教之神,但歷代帝王卻多重視它的作用,屢次給以加封。后唐末帝李從珂封之為王;元文宗又封及其夫人。城隍本沒有姓名的,自宋代后多以殉國而死的忠烈封為本城城隍。《宋史·蘇緘傳》記載:“緘殉節于邕州,交州人呼為蘇城隍。”上海城隍廟中供奉的城隍老爺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秦裕伯。據說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孫,元末進士,他在上海一帶很有威望,明太祖多次請他為官,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為由加以拒絕。他死后,明太祖下詔說:秦裕伯生前雖不為我臣,可死后要為我主城郭、守疆土,便封秦裕伯為上海城隍。還有,蘇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等等。

石獅子的由來

中國古代本無獅子,李時珍說:“獅子出西域諸國。”自漢張騫出使西域以后,中國與西域諸國有了正式往來。據文獻記載,東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4年)安息國王獻獅子;第二年,月氏王獻獅子;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國王獻獅子;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疏勒國王獻獅子。

石獅子在中國出現的歷史要比真獅子為早,究其原因,可能與佛教的傳入有關。據載釋迦牟尼佛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并說“佛為人中獅子”。而《玉芝堂談薈》也說:“釋家以獅子勇敢精進,為文殊菩薩騎者。”認為獅子是高貴尊嚴的“靈獸”,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壇上常常刻有一對獅子,佛陀說法稱獅子吼,其座謂獅子座。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石獅雕刻為東漢造物。山東嘉祥縣武氏祠內的石獅,四川雅安高頤墓前的石獅,都是那時的作品。在曹操筑的銅雀臺舊址,曾發現有一對石獅子附著于門柱上。從這些石獅子身上明顯地可看到西亞雕刻的影響——獅身上生著雙翼。真獅子的輸入,才使石獅子形象產生了深刻的變化。

以后,獅子雕刻的藝術及其應用范圍,更有廣泛的發展,不只宮殿陵墓前和文衙武轅的前面要立兩只石獅,有些講究的住宅前面也立著一對獅子。

諺語的由來

諺語往往通過一種現象,表明一個生活的道理。用在文章中,簡捷而深刻。諺語原是一種口頭文學,在文字出現之前就產生了。《文心雕龍·書記篇》記載了幾條,說是“上古之世”流傳下來的,其中有一條是“惟憂用志”,意思是困難和挫折可以使人發憤。這可能是我國文字記錄下來的最早的諺語之一。

在我國幾千年的漫長歷史中,多少朝代興衰更迭,多少歷史事件此起彼落,這些都是產生諺語的豐厚基礎。例如三國之后,有關三國的諺語就多達數十條,而且有些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等。除三國以外,中國好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在諺語中得到了反映,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等等。

諺語有的可以有出處,能說出作者是誰,這部分諺語來自歷史名人的詩詞、文章、警句。人們常用到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句諺語,就來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來自魏征與唐太宗的對話。但是,絕大多數諺語無法說出具體的作者。這些諺語由廣大人民群眾在實踐和生活中口耳相傳、世代相沿而成。

諺語是人民創造的口頭相傳的文學形式,這一點決定了諺語的種種特點。

傣族潑水節的由來

關于潑水節的由來,傣族民間有個感人的故事。

傳說,古代農時由一位叫捧麻點達拉乍的天神來掌管。但是,捧麻點達拉乍憑著自己法術高明,神通廣大,亂顯神威,為所欲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溫就降溫,弄得人間冷暖失調,雨旱混淆。天神英達提拉決定對給人間降災降禍的捧麻點達拉乍進行制裁,但由于捧麻點達拉乍法術高明,眾神仙都不敢動他。于是英達拉提就變成一個英俊的小伙子,去“串”捧麻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他把她們父親如何作惡的事說了出來。七位善良、美麗的姑娘本來對父親的所作所為就很不滿,聽了“小伙子”的話更是義憤填膺,決心大義滅親,為人間消災除難。姑娘們私下商議,要除掉十惡不赦的父親,必須把父親生死秘訣探出來。捧麻點達拉乍在談笑中不知不覺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訣:火燒、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頭發做成“弓塞宰”(意為“心弦弓”)。

一天,姑娘們把父親灌得酩酊大醉,她們趁他酣睡時,悄悄拔下他的一根頭發,做成了“弓塞宰”。當她們把“弓塞宰”對準捧麻點達拉乍時,他的脖子就斷了,頭顱一落地,就冒起火來,那火到處蔓延。為了撲滅邪火,七個姑娘把捧麻點達拉乍的頭輪流抱在懷里,直到腐爛。輪換時,姑娘們都要打來清水,潑在自己身上,沖去滿身的污跡遺臭。

為了紀念那七位大義滅親、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歡度新年時,都要舉行潑水活動,以消災除難,祝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主岭市| 武隆县| 白河县| 克拉玛依市| 若尔盖县| 合水县| 宁河县| 定陶县| 永泰县| 周宁县| 永安市| 禄劝| 喀什市| 盐边县| 慈利县| 庐江县| 潞城市| 甘德县| 上饶县| 饶阳县| 武鸣县| 永嘉县| 邻水| 南和县| 云龙县| 荥阳市| 定日县| 高邮市| 新安县| 江口县| 玉溪市| 宁河县| 东丰县| 阜阳市| 高陵县| 海阳市| 勐海县| 翁牛特旗| 奉化市| 肇东市| 平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