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傳統(tǒng)習俗卷(4)
- 中華青少年成長必讀集萃:萬事由來
- 王丙杰主編
- 4995字
- 2016-02-17 16:08:49
彝族火把節(jié)的由來
火把節(jié)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最歡樂的節(jié)日。“火把節(jié)”在涼山彝族地區(qū)流傳的歷史悠久,傳說較多,因地區(qū)的不同而內(nèi)容多異。相傳天上的恩梯占茲(彝族神話故事中的天神)派嘍羅到凡間收苛捐雜稅被殺后,為了報復,放出害蟲到凡間禍害人民,而凡間的人民毫不妥協(xié),在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這天相邀用火把焚燒害蟲,戰(zhàn)勝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jié)”。
火把節(jié)在古代被稱為“星回節(jié)”,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說。火把節(jié)的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斗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zhàn)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并吞另五詔,將會五詔于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節(jié)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jié)期二三天。
除夕守歲的由來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yōu)榱硕惚苣戢F,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
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撲響,年獸轉(zhuǎn)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上紅紙,穿上紅袍、掛上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在《詩經(jīng)·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jié)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這樣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qū)⑺鼡舻梗儆么骤F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清明節(jié)掃墓的由來
清明節(jié)是傳統(tǒng)的紀念祖先的節(jié)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jù)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fā)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guī)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為什么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至于祭掃的日期,各地風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稱“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單”日舉行;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二月二龍?zhí)ь^的由來
在中國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龍?zhí)ь^日,亦稱春龍節(jié)。在南方叫踏青節(jié),古稱挑菜節(jié)。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jù)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中國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nóng)業(yè)節(jié)氣有關。
中國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宿。古人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4宮,每宮7宿,并按照它們的形象將4宮附會為4種動物。其中,東宮7宿被想象成一條南北伸展的巨龍,由30顆恒星組成。恒星是相對不動的,當?shù)厍蚬D(zhuǎn)的位置使巨龍星座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掉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一段時間以后,地球的位置轉(zhuǎn)移了,巨龍星座又會重新出現(xiàn),周而復始,古人找到了這個規(guī)律,并以它來判斷時令。
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xiàn)于地平線上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xiàn)作為春天的標志。而此時,恰逢中國農(nóng)歷二月雨水節(jié)氣前后,由此產(chǎn)生了“二月二,龍?zhí)ь^”的說法。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抓周兒”的由來
小孩生下一周歲時進行。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陳設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jīng)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賬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縫紉用具)、繡線、花樣子(刺繡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經(jīng)濟條件,多予簡化,僅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來測卜其志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yè)。
此風俗興于魏晉南北朝。《顏氏家訓·風操》有述:“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fā)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名之為試兒。”
唐宋時期,抓周兒這一風俗已很流行,民間十分重視,儀式也很隆重。《夢粱錄·育子》篇中有關南宋時杭州風俗說:“至來歲得周,名曰‘周日卒’,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燒香秉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jīng)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并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文件,謂之‘拈周試嘩’。”
過生日吃長壽面的由來
民間有生日吃壽面的習俗,這個習俗源于西漢年間。相傳,漢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術。一天與眾大臣聊天,說到人的壽命長短時,漢武帝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若人中1寸長,就可以活到100歲。”
坐在漢武帝身邊的大臣東方朔聽后就大笑了起來。眾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對皇帝無禮。漢武帝問他笑什么,東方朔解釋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歲,人中1寸長,彭祖活了800歲,他的人中就長8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
眾人聞之也大笑起來,看來想長壽,靠臉長長點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個變通的辦法表達一下自己長壽的愿望。臉即面,那“臉長即面長”,于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漸漸地,這種做法又演化為生日吃面條的習俗,稱之為吃“長壽面”。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壓歲錢”的由來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后就發(fā)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后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xiàn)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jié)是“立春日”,是宮內(nèi)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并沒有這一習俗。
《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里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jié)。不少原來屬于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jié)。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shù)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后,則演變?yōu)橛眉t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jīng)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后,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lián)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lián)”與“連”諧音,預示著后代“連連發(fā)財”、“連連高升”。
總而言之,壓歲錢代表著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給亡人燒紙的由來
在民間,逢年過節(jié)祭奠老人或親人去世時,人們尤其是老人們喜歡燒一些用紙疊成的所謂金銀元寶。那么,給死人燒紙錢是怎么來的呢?這里還有一個精明的商人的故事。
在漢代,有個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讀十幾年,卻沒能獲取功名。他便棄筆從商,投在大發(fā)明家蔡倫的門下,學習造紙。尤秀才聰明過人,很受蔡倫的器重,很快蔡倫就把自己的技術全部傳給了尤秀才。
過了幾年,蔡倫死了,尤秀才就繼承蔡倫的事業(yè)造起紙來。尤秀才比蔡倫更勝一籌,造出的紙又多又好。可是,當時用紙的人很少,造出的紙賣不出去,在庫房里堆積如山。為此,尤秀才十分犯愁,漸漸地茶飯不進,臥床不起,一天沒過,竟然閉上眼睛死去了。
家里的人頓時哭得天昏地暗。左鄰右舍知道了消息,都過來幫助料理喪事。尤秀才的妻子哭著對大伙說:“家境不好,沒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這些紙燒給他做陪葬吧。”
于是,專門派一個人在尤秀才的靈前燒紙。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來,嘴里還不停地叫著:“快燒紙,快燒紙。”人們以為尤秀才還魂了,都害怕起來。尤秀才卻說:“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閻王老爺把我放回來的。”
人們都感到十分好奇,紛紛詢問根由。尤秀才說:“是你們燒的這些紙把我救了。這紙燒化之后,到了陰曹地府就變成了錢。我用這錢還了債,贖了罪,閻王老爺就把我放回來了。”家里人聽了,無不歡天喜地,又燒了不少紙。
這件事傳出去之后,也有人不相信。一個有錢有勢的老員外把尤秀才找去,對他說:“我家用金銀陪葬,不是比紙值錢得多嗎?”
尤秀才說:“員外不知。這金銀是陽間所用的,絕對帶不到陰曹地府去。不信,員外老爺可掘開祖墳,那些陪葬的金銀保證分毫沒動。”
員外聽了點頭稱是,并買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紙。于是,買紙的人一下子多起來,尤秀才造出的紙還供不上賣哩。
其實,尤秀才并不是真的死而復生,只不過是為了多賣紙,和妻子商量設下的一個計策。然而,給死人燒紙的風俗卻一直流傳下來了。
送花圈的由來
送花圈是從歐美傳過來的習俗。在我國古代,喪葬儀式以搭靈堂為主,四周飾以白布,并扎紙人、紙馬來燒,另外還要打幡、撒紙錢等。
按照北歐的傳說,一個人臨死時帶上花圈,安琪兒(即天使)就會把他的靈魂帶到天堂。原來,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法律——《十二銅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條說:“假如有人或者親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馬或奴隸在競賽中獲勝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時,無論在他家里或在戰(zhàn)場,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樣,也允許他的親屬帶花圈參加葬禮。”
既然花圈是勝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獎賞,難怪安琪兒就只愿把有花圈的靈魂帶上天了。現(xiàn)在人們?yōu)樗勒咚突ㄈΓ匀粚儆诮o死者贈送的“葬禮”之類。
披麻戴孝的由來
在我國實行火葬以前,許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時候總要最親的人(如兒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風樣式,從頭頂披戴到腰間。這種特別的打扮有什么來歷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兒子,他們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還總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去世了,要好好熱鬧一番,讓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紅戴綠,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場……”老婆婆知道他們說的是假話,想教訓他們一頓,盡到做娘的責任。老婆婆一夜沒合眼,終于想出個辦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死了也不要你們花一文錢,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陰水溝里就行了。不過你們要從今日開始,天天看著屋后面槐樹上的烏鴉和山樹林里的貓頭鷹是怎樣過日子的——一直到我閉了眼為止。”不花一文錢,這正中了兩個不孝之子的心意,他們馬上答應了。
- 世界兒童故事經(jīng)典:美術故事
- 公主童話故事
- 幽靈古堡的故事(世界經(jīng)典科幻故事全集)
- 湯姆·索亞歷險記(少年成長必讀中外名著叢書)
- 王子公主九故事(小學生人格成長童話)
- 美麗公主的故事(世界經(jīng)典童話故事全集)
- 完美成長故事系列:培養(yǎng)最聰明孩子的366個經(jīng)典故事?5月
- 可怕鬼怪的故事(世界經(jīng)典童話故事全集)
- 怪獸的九個國度(小學生人格成長童話)
- 木偶奇遇記
- 讓孩子愛上學:快樂音體美
- 外星人謎團(破譯天下謎團)
- 經(jīng)營自己的幸福:讓我們享受幸福的勤勞故事
- 女孩最喜歡讀的108個好故事(中華少年成長必讀書)
- “有麻煩沒煩惱”小學生校園心理漫畫故事(全5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