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傳統習俗卷(2)

八寶粥的由來

農歷十二月八日為中國臘八節,民間有食臘八粥的習慣。臘八粥也叫八寶粥,相傳臘八節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獻糜的故事,取八種香谷和果實制粥供佛,故名八寶粥,臘八粥制法簡單,營養豐富,味道香甜。到了宋代,民間爭相效仿,廣為流傳,成為一道深受人民喜愛的美食。

臘月初八被佛教界奉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紅棗、香菇、蓮子等8種食物合煮“八寶粥”,邀請周圍山民共進圣餐,并施舍給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對佛祖的敬奉。其后漸成民間自煮八寶粥(稱臘八粥)食用。形成了吃“臘八粥”的風俗。每逢農歷十二月八日,當寺院取香谷和果實等雜煮成粥糜敬佛,民間也效法在這一天煮這樣的粥吃,以消災除病。宋代杭州民間的臘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和米煮成的。明清時各地盛行吃臘八粥。

臘八粥名義上要湊滿八樣原料,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樣,多者十幾樣均可。有些地方的臘八粥,是糯米、紅糖和18種干果、豆子摻在一起熬煮的,十分隆重。

用蓮子、銀杏、花生、紅棗、松子加上姜桂等調料摻入大米煮成臘八粥,取其有溫暖手足、滋補身體的功效。也有用豇豆、金針、木耳、豆腐等煮成的臘八粥,這些是“細臘八”。普通人家吃的臘八粥,在米中摻入青菜、黃豆、蠶豆、豆腐、胡蘿卜、荸薺煮成,是所謂“粗臘八”。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有些產玉米的山區,逢到臘八,以玉米代替稻米,做成“臘八麥仁兒”吃。所謂臘八粥,也就是盡家中所有,凡是好吃、能吃的東西,都可適量地放一點在鍋里,黃豆、綠豆、豇豆、豌豆、地蛋、山芋、胡蘿卜及小麥粉、玉米粉、高粱粉、大麥粉等,雜七雜八煮成一鍋粥。常說吃得全,長得全。

臘月,就是一年到了,一年到頭一定要把五谷雜糧、各種蔬菜吃全了,這樣才能有全面的營養。這是祈求人體安康,合家興旺之意!其次是吃得全,收得全,過了臘月,就到了新的一年,吃臘八粥時,把當年地里長出來的五谷雜糧,各種蔬菜都吃到,什么都不嫌棄,表明農家對土地上收獲到的一切都是愛惜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什么莊稼都能長得好,都能獲得豐收。

除夕的由來

“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說白了,“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除夕”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癆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而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則有西晉周處的《風土記》等書。“除夕”,在古代還有許多雅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

古往今來,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

門神的由來

門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稱“桃板”。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克百鬼,故從漢代起即有用桃作辟邪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郁壘兩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陰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

后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門神。”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郁壘,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人們為什么會把他們印在紙上當做門神呢?據說有這么一段傳說:一天,唐太宗夢見一位大將軍來向他求救。那位將軍說:“我是東海的龍王,玉帝命令我到人間降雨,唉!我去遲了,以致河水干了,土地裂了,全國各地都鬧旱災,玉帝知道后大怒,判我死刑,明天午時由你的大臣魏征監斬,到時候,您如果能想辦法讓魏征不來,我就能活命。”太宗很同情龍王,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第二天一大早太宗就叫魏征來陪他下棋,從早上一直下到中午,魏征實在太累了,就打了一個盹兒,誰知他竟然在夢中去監斬了。從此以后,海龍王的冤魂每晚都來找太宗,抱怨他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道:“愿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答應了。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于門上。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锏。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锏者是秦叔寶即秦瓊。

財神爺的由來

中國古代民間供財神是供陶朱公。陶朱公就是范蠡。他當財神是很有道理的,這個人絕頂聰明,幫助勾踐打敗吳王夫差,恢復了國家。他是第一功臣,可是他跟勾踐相處多年,了解勾踐的個性。這個國王是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于是國家光復之后,他就開小差溜了,改名換姓,稱為陶朱公,去做生意。他有智慧,沒幾年發了大財,發財之后,他把錢散掉,全部布施。然后又從小生意慢慢做起,沒幾年又發了。三聚三散,這是真聰明。發財自己不享受,去幫助社會上貧苦之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是商人的榜樣,商人的模范。所以人們敬奉他為“財神爺”。

灶神的由來

灶神,即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禮記》的《祭法》篇稱,“王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種,或者祀戶,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兩漢時期,有稱火神炎帝神農,死后讬祀于灶;也有稱祝融祿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讬祀于灶。上灶還要洗刷鍋盆,因此《禮記》的《禮器》篇又稱祭灶是“老婦之祭”,“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賤之祭耳。雖卑賤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于飲食,故報之也”。

魏晉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

約在東晉前,灶神又有了監察人間罪惡,掌握一家壽夭禍福的職能。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

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災殃。奉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定人禍福。因此,南北習俗均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舊時亦有士紳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別。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糰子之類,塞住灶神的嘴,不講人間罪惡,世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灶君舊紙馬從灶上揭下,連同紙錠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時,再行接灶神之禮,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貼新的灶君紙馬。

大約出于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的紙馬,往往是一對老夫婦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灶神之職原是主管人間的飲食制作。

踏青的由來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等。我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于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仿佛只有行了這種儀式,才真正擁有了春天。“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白居易的《春游》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明朝馮應京、元朝費著、唐朝李淖,分別在文中指明踏青時節為正月初八、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其實,人們心中最認同的那個時節,也是被稱作“踏青節”的,是春暖花開的清明時分。在這個時節里,人們結隊出游,在憑吊先人的同時,感受春天氣息。在郊野中蕩秋千、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斗草、打球等。詩人騷客更是吟頌成篇,佳句華章比比皆是。如“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行》),“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歐陽修《阮郎歸·踏青》),“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春日》)等,最優雅的無疑是1600多年前,發生在浙江紹興的“曲水流觴”了,這一踏青活動中,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春節拜年的由來

“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拜年習俗:“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上網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吃月餅賞月的風俗起于上古初民對月的崇拜。古人圍繞著月亮想象出了許多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杵藥等等,把月亮視為神物。

我國古代帝王早就有秋天祭月的例行公事,民間亦有中秋祭月之俗。《燕京歲時記·月餅》載:“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之者。”據史料記載,月餅作為一種食品名稱,最早出現在南宋人編寫的《武林舊事》一書中。兩宋之時,南北對峙,戰事連連,社會動蕩。后又有:元人對中原的入侵和占領,百姓顛沛流離,因而這時出現并形成的中秋吃月餅風俗,正是勞苦民眾希望太平康樂、全家團圓的美好愿望在民俗上的反映。中秋節,秋高氣爽,月亮最圓,全家團聚,吃月餅賞月,取“人月共圓”之意。正是這種人們希望合家團聚的愿望與古代崇拜相結合,因而形成了吃月餅賞月的風俗。

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潢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后,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邑县| 龙州县| 万山特区| 墨脱县| 长子县| 嘉定区| 江永县| 洪洞县| 霍林郭勒市| 惠水县| 新泰市| 密山市| 华宁县| 伽师县| 通渭县| 八宿县| 同心县| 平安县| 新竹县| 泰和县| 丰镇市| 体育| 长宁县| 诏安县| 德兴市| 连云港市| 高邑县| 东安县| 西丰县| 城口县| 赣榆县| 聂荣县| 嘉禾县| 尖扎县| 阳曲县| 东兰县| 赤城县| 来宾市| 行唐县| 华安县| 清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