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衣食住行篇(17)
- 中華青少年成長必讀集萃:萬事由來
- 王丙杰主編
- 4980字
- 2016-02-17 16:08:49
“武術”一詞20世紀初才在社會上普遍使用,青島在辛亥革命爆發的當年,即1911年就有了“中華武術會”的組織;1917年北京有“武術教傳會”;1919年由山東教育界創辦了“武術傳習所”;同年8月,由吳志清發起,王一亭、謝強公參與籌備組織了“上海中華武術會”,“武術”開始為社會公眾所認可。
拳擊的由來
在《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就有“公元前40世紀,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發現拳擊的遺跡”的記載。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記載了拳擊用的護具“皮繃帶”。后來大約在公元前17世紀,拳擊運動經過地中海的克里克島傳播到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在愛琴海岸發掘的一對磁瓶上,有兩人相互攻防的拳擊圖案。在希臘神話中,傳說雅典王子賽希阿斯(公元前1000年)就通曉拳術,曾玩過這種拳擊。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考古發掘中,也發現了1700年以前拳擊活動的遺跡。
現代拳擊運動于18世紀起源于英國,當時比賽不戴拳套,亦無規則和時間限制,直至一方喪失繼續比賽的能力為止。英國著名拳擊家J.布勞頓于1743年針對拳擊比賽的混亂局面,制定出了最早的一份拳擊規則,又在1747年設計了拳擊手套,對近代拳擊運動的開展做出了貢獻。1839年,英國頒布了新的倫敦拳擊錦標賽規則,1853年進行修改,禁止用足踢、頭撞、牙咬等動作,并規定拳擊臺四周用繩圍起。1867年英國記者錢伯斯編寫了新的拳擊規則,強調拳擊中的戰術和技巧。
我國現代拳擊始于20世紀20年代后期,最初稱之為“西洋拳”。先有人翻譯了一本《西洋拳術》。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的中央國術(武術)館、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將拳擊列為主課之一。
籃球的由來
16世紀阿茲特克人在墨西哥的球類,是籃球的前身。當實心橡皮球投入掛在運動場一邊高處的石圈里面,贏隊的球員就有資格獲得全場觀眾的衣服;而輸隊的隊長則要被砍頭。
1891年12月初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由該校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籃球運動,當年的籃球規則只有13條。起初,奈史密斯將兩只球籃別釘在健身房內看臺的欄桿上,球籃上沿距離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賽工具,向籃投擲。投球入籃得1分,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每次投球進籃后,要爬梯子將球取出再重新開始比賽。以后逐步將竹籃改為活底的鐵籃,再改為鐵圈下面掛網。
到1893年,形成近似現代的籃板、籃圈和籃網。最初的籃球比賽,對上場人數、場地大小,比賽時間均無嚴格限制。只需雙方參加比賽的人數必須相等。
1904年在第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第一次進行了籃球表演賽。1908年美國制定了全國統一的籃球規則,并有多種文字出版,發行于全世界,這樣,籃球運動逐漸傳遍美洲、歐洲和亞洲,成為世界性運動項目。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將男子籃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并統一了世界籃球競賽規則。女子籃球是1976年第21屆奧運會上才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的。
籃球運動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的,隨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里也有了此項活動。在1910年的全運會上舉行了男子籃球表演賽之后,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大、中學校的籃球活動逐漸開展起來。
體育的由來
“體育”一詞,據世界體育資料記載,最早是法國人于1760年在法國的報刊上論述兒童身體教育問題的論文中首先起用的,現在國際上普遍用“Physical Eduation”泛指“體育”。它的本意是指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直譯為身體的教育。“Sport”一詞一般認為源于拉丁“Disport”,它的本意是指離開工作去游戲、玩耍、進行娛樂活動等。后來逐漸形成具有新含義的一個概念,即競技運動(競技體育)。
我國是近百年來才從國外傳入“體育”一詞的,體育史界一般認為最早是留學生從日本傳入的。當時還有從德國傳入的“體操”一詞。新中國成立后,都用“體育”和“體育運動”這些詞作為體育的總概念或第一位概念。
“體育”有廣義和狹義的體育,體育理論界對它的定義有不同的觀點,目前比較普遍且較有群眾基礎的觀點是:它是指根據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依據人體生長發育、動作技能形成和機體機能提高的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發展身體、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及其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形成的全部財富。
體操的由來
體操是一種徒手或借助器械進行各種身體操練的體育項目。“體操”一詞源于古希臘語,其意為“裸體技藝”,因為他們當時都是赤身裸體進行操練的,后被歐美國家采用。我國則稱為“體操”。它的含義和內容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體操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當時體育場館是文化活動的中心。人們聚集在這里不僅僅是為了進行體育運動,而且也是來了解藝術、音樂和哲學。
體操在我國古代叫做徒手導引。導引的原意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就是指呼吸結合身體運動的體操,這是我國古代強身除病的一種養生方法。后來道家擴大了導引的概念,將各種養生方法都稱之為導引了。
我國在西周初年開始有了養生觀念。殷末遺民箕子所寫的《洪范》一書中,提到了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其中的壽命長、沒有禍害和殘病、終老在家里,都是和養生聯系的。在西周的頌歌里,已有了“萬壽無疆”“如南山之壽”等頌詞。
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部分篇章撰寫于戰國時期,書中說:“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譬猶渴而穿井,不亦晚乎!”作為一部醫書,不僅提到預防的重要性,而且還提出許多預防的措施:“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終其天年。”“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五久勞所病也。”這說明當時社會對養生科學已經有了相當正確的認識。
《呂氏春秋·盡數篇》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天地萬物都在運動,人體也需要運動。人體的外部運動能促進人體內部精、氣的流動,從而增進健康。正是在這種生命在于運動的思想推動下,戰國時期才有了專門研究養生的“導引之士”。他們通過研究和觀察,模仿生物活動,創造了熊攀樹、鳥伸翅的象形動作,以操練身體;并且有了“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的散步消食健胃法。
現代體操項目傳入我國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
太極拳的由來
明清兩代養生學發展最大的成就是創編了《太極拳》,并開展了太極拳運動。關于《太極拳》創編的年代,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般人認為是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創編的。《溫縣志》載陳王廷的《遺詞》,其中有這樣一段:“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太極拳取名來源于宋代哲學的《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明代的內家拳主練氣,以靜為主;外家拳主練力,以動為主。太極拳吸取內外家拳術的精華,剛柔相濟,動靜結合,“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所以稱之為太極拳。
現在太極拳運動已經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經過養生科學家的分析鑒定,認為太極拳是世界上一種最好的健身運動。它具有鍛煉身體的多種功能,內功和外功結合,使呼吸、意念與運動三者和諧統一,“以意導氣,運動四肢,氣遍全身”。它的動作和緩而又連綿不斷,“行同乎流水,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運動量可大可小,適合于各種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人從事鍛煉。
“馬拉松”的由來
馬拉松賽是一項長跑比賽項目,其距離為42.195公里。這個比賽項目的距離為什么不是整數呢?
這要從公元前490年9月12日發生的一場戰役講起。這場戰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離雅典不遠的馬拉松海邊發生的,雅典人最終獲得了反侵略的勝利。為了讓故鄉人民盡快知道勝利的喜訊,統帥米勒狄派一個叫斐迪皮德斯的士兵回去報信。斐迪皮德斯是個有名的“飛毛腿”,為了讓故鄉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個勁地快跑,由于戰前送信沒得休息,這次又跑得這么快,身體受到了損傷。當他跑到雅典時,已喘不上氣來,只說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為了紀念這一事件,在1896年舉行的現代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設立了馬拉松賽跑這個項目,把當年斐迪皮德斯送信跑的里程——42.195公里作為賽跑的距離。
鉛球的由來
鉛球的重量為什么是7.257公斤,又為什么要保留三位小數呢?這得從鉛球的來歷說起。
1340年在歐洲出現了世界上第一批炮兵,用的是火藥炮。炮彈是用鐵鑄成的,樣子像個圓球。一個炮彈的重量是16磅,合7.257公斤。士兵們在休息時,用炮彈推來推去玩耍,逐漸地發展成為鍛煉身體的方法,后來被列入了田徑運動項目。但有人覺得鐵鑄的圓球體積太大,使用起來不方便,就改為鐵殼里灌鉛,成為鉛球,重量仍為7.257公斤。由于鉛的比重大于鐵的比重,在重量不變的條件下,鉛球體積比鐵球大大縮小,用起來可就方便多了。不過現在7.257公斤(四舍五入為7.26公斤)的鉛球,只限于男子比賽時使用。女子比賽的鉛球為5公斤,卻不再保留小數。
奧運圣火的由來
奧運會期間在主體會場燃燒的火焰即是奧林匹克圣火,象征著光明、團結、友誼、和平、正義。圣火,起源于古希臘神話傳說。古希臘神普羅米修斯為解救饑寒交迫的人類,瞞著宙斯到阿波羅太陽神偷取火種,帶到人間,火到人間就再也收不回去。宙斯只好規定,在燃起圣火之前,必須向他祭祀。于是古奧運會開幕前必須舉行隆重的點火儀式,由祭司從圣壇上燃取奧林匹克之火,所有運動員一齊向火炬奔跑,最先到達的三名運動員將高舉火炬跑遍希臘,傳諭停止一切戰爭,開始四年一度的奧運會。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恢復后,1912年顧拜旦提出了點燃奧林匹克圣火的建議,1928年開始實施點燃奧林匹克圣火的儀式。
運動會中進行“火炬接力”活動,是從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11屆奧運會開始的。當時,德國長跑運動員到希臘奧林匹亞點燃火炬,然后一個接一個把火炬傳到柏林的運動場。我國在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上,首次舉行了“火炬接力”活動。
奧林匹克格言的由來
“更快、更高、更強”(Citius,Altius,Fortius),這一格言是亨利·馬丁·迪東提出的。迪東是顧拜旦的好友。1891年他在巴黎創辦了一所體育學校。1895年他把上述格言作為該校的校訓。顧拜旦對此非常贊賞,也得到當時國際奧委會委員們的稱道。以后經顧拜旦提議,并在1913年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正式批準,將上述格言正式寫入《奧林匹克憲章》。1920年在第6次國際奧林匹克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把“更快、更高、更強”作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會徽構成部分的決定,這一格言便正式成為奧林匹克標志的一部分。
顧拜旦本人在推崇“更快、更高、更強”的同時,又大力主張把“團結、友誼、和平、進步”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所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標。“團結、友誼、和平、進步”現今已不僅是奧林匹克運動以及世界體壇的宗旨,而且還成了全人類所需要、向往和追求的共同目標。
“參與比取勝更重要”,是奧林匹克運動廣為流傳的名言,是奧林匹克的信念。這是顧拜旦于1908年7月24日,在倫敦舉行第4屆奧運會期間英國政府所舉行的招待宴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所引用的在圣保羅組織的運動員頒發儀式上賓夕法尼亞主教的一段話:“對奧林匹克運動會來說,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顧拜旦引用了這句話后還作了精辟的解釋:“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凱旋而是奮斗,其精髓不是為了獲勝而是使人類變得更勇敢、更健壯、更謹慎和更落落大方。這是我們國際奧委會的指導思想。”
“參與”的可貴之處在于“參與者”有著高尚的品質、真誠的態度、奉獻的精神和理想的追求,其意義遠遠超過了名次和獎牌。在參與中,運動員們才能不斷地超越自己和超越他人,才能在更快、更高、更強之中尋找自我,實現自我。所以“參與”意識正是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絕大多數運動員參加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支柱。
奧運五環的由來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五環標志,出自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之手。1914年6月15—23日,國際奧委會在法國巴黎索邦學院舉行代表大會,同時慶祝國際奧委會成立20周年。在紀念大會上,顧拜旦拿出自己設計的五環標志和一面印著五環的旗幟向大家展示,并建議將它們作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標志。聽了顧拜旦對五環標志的說明后,會議確定將奧林匹克五環和奧林匹克旗作為奧林匹克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