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衣食住行篇(13)

到了18世紀,手帕的變化更是多端萬千,色彩豐富,形狀五花八門。法王皇后瑪麗婭更是一位少見的折疊手帕的能手和收藏手帕的愛好者,她與手帕結下了不解之緣,并為手帕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據傳說,她在使用和折玩手帕中發現,正方形手帕最為方便和最具變化多端,在她的不斷請求下,路易十六在1785年6月2日正式頒布敕令:“在朕整個王國領土內,手帕應是每一邊的長度相等。”

我國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了“巾”。手巾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至漢朝的東漢時期才演變為手帕。1959年在新疆發掘的東漢古墓中,發現有平紋藍白印花手帕的殘片,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東漢建安末年,著名的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寫道:“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此處的手巾顯然是用于擦眼淚的手帕。唐朝是我國服飾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手帕的名稱此時被正式推出。如唐初著名的宮廷詞人王建在《官詞》中就有“緶得紅羅手帕子,中心細畫一雙蟬”的著名詩篇。傳說唐朝曾用絲織品制成高貴的手帕和用棉、麻織物制成正方形手帕。

鞋子的由來

相傳在黃帝的時候,臣子于則就“用革造扉、用皮造履”。這可以說是我國皮鞋的起源了。到了商周時期,制革和皮鞋生產技術已很成熟,許多西周銅器的銘文中都有關于生產皮披肩、皮圍裙、生皮索、鼓皮、鞋筒子皮、染色皮和生皮板等的記載。當時還設有“金、玉、皮、工、石”五種官職。可見制革和皮鞋生產在那時已相當發達,以至在朝廷中要設專職的官員加以管理。

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臏年輕時與龐涓一起拜師學習兵法。后來龐涓在魏國當了將軍,他深知自己才能不及孫臏,就耍陰謀害他。一天,他請孫臏至魏都(今河南開封),借故對孫臏施以刖刑(去膝蓋骨),致成殘廢,并加以軟禁。后來,孫臏得到齊國使臣的幫助,秘密回到齊國。威王問起兵法,孫臏對答如流,威王就委任他為軍師。孫臏為報龐涓斷足之恨,親自指揮操練10萬精兵。但苦于雙腳不能行走,又不能支撐起來,就以原始皮鞋為基礎,設計了有脛甲(鞋幫)和鞋底兩部分的圖樣,刻制木楦,由鞋匠使用較硬的皮革,照圖樣縫制成一雙“高甬子履”。這雙高腰皮靴,分成幫和底兩個部件,是現代皮鞋的雛形,可算是世界上皮鞋的始祖了。

孫臏穿上這雙皮鞋,依靠較硬的靴幫和鞋的支撐力可以行動了。于是乘車指揮10萬大軍,以“批亢搗虛”、“疾走大梁”、“攻其必救”的戰法出奇制勝,大破魏軍,戰勝龐涓。這一戰,發生在公元前353年,歷史上稱為齊、魏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之戰。孫臏創造出第一雙幫底縫合的皮鞋,是制鞋史上的一大創舉。后來的一些制鞋名師為了紀念他,便將孫臏畫像掛在家中,寄托懷念之情。那時候,凡掛有孫臏畫像的人家,表明是以制鞋為業的。孫臏被后人推崇為“制鞋始祖”。

風衣的由來

1886年,英國有個年輕的衣料商人托馬斯·巴爾巴尼研制出一種特別緊密的防水布料“加別丁”。它是一種帶斜紋的棉織品。

加別丁試制成功以后,巴爾巴尼又用它制作了一批新的大衣。可惜,新大衣性能雖好,但沒有呢大衣挺括,因此,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6年冬天,英國遠征軍和法國軍在法國的伊普爾地區與德國軍隊相持不下。部隊要守在戰壕里,忍受著雨水和風雪的折磨,非常困難。消息傳到國內,托馬斯·巴爾巴尼覺得“加別丁”可以報效祖國,他設計了一種塹壕用防水大衣。

它的款式是對開門襟雙排紐扣,領子能開能合,有根腰帶,插肩袖,肩部有副肩章,在胸部兩側和背部各有一塊遮蓋布,下部比較寬大。

塹壕用的防水大衣做好以后,巴爾巴尼馬上選了一批親自送到前線去,給士兵們穿著,再聽取士兵們的意見。士兵們都認為很好。能開能合的領子豎起來可以擋風雨,放下來能開闊視線,腰帶一收,可使腰部以上不再受凍;遮蓋布有兩層,而且都在身體的上部,對于加強防雨水的效果非常好;寬大的下擺便于行動,不會妨礙作戰時的動作。士兵們非常滿意地認為這種塹壕大衣很適合在雨中作戰穿用。于是在1918年,英軍統帥部正式決定,采用它為英軍的制式服裝。一下子,巴爾巴尼接到了大量訂單。

襪子的由來

古代的襪子稱為“足衣”或“足袋”,通過數千年的演變,才發展到現在形式的襪子。

在我國的夏朝就出現最原始的襪子。在《文子》一書中有“文王伐崇,襪系解”一語,是指周文王系襪子的帶子散開了。從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中出土的兩雙絹夾襪來看,均用整絹裁縫而制成,縫在腳面和后側,底上無縫。襪筒后開口,開口處附有襪帶。襪的號碼為23cm 和23.4cm,襪筒高21cm 和22.5cm。由此可見,我國縫制襪子的工藝至少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比歐洲要早得多,也可以說,襪子的出現最早是在中國。

古代羅馬城的婦女在腳和腿上纏著細帶子,這種綁腿便是最原始的襪子。

直至中世紀中葉,在歐洲也開始流行這種“襪子”,不過是用布片代替了細帶子。16世紀時,西班牙人開始把連褲長襪與褲子分開,并開始采用編織的方法來編織襪子。英國人William Lee 的妻子從事手工編織從而引起他對針織機械的研究,于1589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手工針織機,用以織制毛褲。1598年又改制成可以生產較為精細絲襪的針織機。

不久,法國人富尼埃在里昂開始生產絲襪。直至17世紀中葉才開始生產棉襪。1938年美國杜邦公司發明了尼龍后,同年第一批尼龍襪投放市場,從此襪子市場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尼龍絲襪深受人們的青睞,風靡一時。

褲子的由來

當“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時候,人們還根本不知道褲子為何物。上衣下裳已經將人的整個身體遮蔽得嚴嚴實實,即使稍后出現的衣裳相連的深衣,也是“短毋見膚”,因此穿不穿褲子實在無關緊要。戰國以后,由于深衣的盛行,下身沒有褲子總感不雅,于是便出現了最早的褲子——“挎(绔)”。劉熙在《釋名·釋衣服》中說:“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許慎在《說文解字》里則說:“禱,脛衣也。”股與脛兩字意思相同,都是指兩腿而已,故段玉裁注曰:“今所謂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兩脛。”這是一種用兩只褲筒套在腿上,上端用繩子將其固定于腰間的套褲。后來這種只有兩只褲管的“脛衣”逐漸演變成前后開襠的長褲。

褲子作為胡服的一種服制形式,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由趙武靈王率先引進,用于軍事裝備。《事物原會》引《輿服雜事》:“趙武靈王有褲褶之服。”只是受地域的限制,未能在中原地區廣為推行。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發生巨大變革的時期,由于戰亂的原因,北方少數民族同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擴大,上衣下褲的胡服樣式對中原地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于當時的男子常要征戰疆場,穿裙著裳實在不便行動,于是長褲和靴子開始盛行。

古代的褲子從無到有,大致經歷了開襠的、合襠的和縛三個階段,終于在魏晉南北朝時基本定型,此后,褲子的形制日益完善,成為繼裙裳之后又一種下裝樣式,一直流傳至今。

褲衩的由來

褲衩從一片葉子起源發展到今天,中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尚未發明紡織技術的時代,人類已經懂得用獸皮、樹葉等來制做原始、簡單的褲衩了。據考古學家論證:褲衩是人類最早誕生的服裝,褲衩的發明對人類的進步起到了如下重要作用:保護了人類的性器官;促進了人類性的尊嚴;啟蒙了人類對身材體型美的追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的發展,褲衩——尤其是女性褲衩,也不斷進化,從單一的遮體功能發展為裝飾身材和美化體型的多種功能。公元4世紀,古羅馬時代,發明了類似今日三角內褲一樣的褲衩。從15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對女性內衣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直到十字軍東征,隨著紡織技術的運用發展,內衣也設計得極為復雜,穿一件內衣,可能要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巴瑟爾時期(1870—1890年),褲衩制造得越發精美,蕾絲、絲綢、薄紗充分運用。伴隨彈性織物在服裝中的廣泛應用,內衣變得越來越舒適易穿。

20世紀60年代,由于日本的織造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褲衩的設計與制造方面也開始領先于全世界。對于褲衩的研究不惜花費重金,華歌爾成立了一個服飾文化研究所,實際上其研究的主要對象就是褲衩。

燕尾服的由來

燕尾服是一種用呢料制成的前襟齊腹、后襟至膝關節的禮服。因后身下端開叉像燕尾而得名。

燕尾服起源于英國,是18世紀由騎兵服演變而來。當時,騎兵騎馬時,將長衣前下擺向后卷起,并把它別住,露出其彩色襯里,顯得十分漂亮。這就使得其他兵種仿效起來。在18世紀中葉,平民和官吏紛紛穿起剪短前擺的騎兵服裝成為時尚,這樣燕尾服就產生了,并流行于英國及其殖民地。到18世紀末,燕尾服已成為風靡歐美的流行時裝。

燕尾服最初是硬翻領,領下是披肩,到了18世紀末發展為兩種式樣:英國式和法國式。英國式是對稱三角形寬折高翻領,燕尾服在扣上扣時成對襟形狀,它與有白護套的短外褲配套穿,如穿皮褲或緊身褲時就要與黃翻口或不翻口的皮靴配套。法國式的燕尾服帶有下前擺,在拿破侖帝國初期時的隆重場合下,它與黑天鵝絨短褲配套穿。

19世紀30年代,各種配色的黑燕尾服獨占歐洲男子時裝鰲頭。此時的燕尾服式樣是單排扣和不剪下擺,它不再與靴子配套。從50年代起,燕尾服僅在隆重的場合穿著。制式燕尾服的興起,促使燕尾服的再次流行。

馬甲的由來

馬甲,也就是古時的束腹、束衣。束衣源自16世紀的緊身衣。那個時候,西方人的審美觀念是蜂腰豐臀,女士們為了使腰肢纖細,用鯨骨做裙撐,并用硬帆布束緊腰部。上層婦女更是如中國古代裹小腳般的方式,從少女時代就穿起緊身衣塑造體形,以至于影響到內臟發育。

今天的連身束衣已遠遠不同于古代緊身衣。盡管依然通過束縛腰、臀來塑造體形,但面料已不是緊壓軀干,令人透不過氣來的硬帆布,而是既透氣,又輕薄,還有彈性的化纖面料。連身束衣的穿著功能也不只是束緊腰身使之纖細好看,同時要使人們行動更加自由舒展,并且表現出肢體的彈性和青春朝氣。

“迷你裙”的由來

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青少年服裝“領導前鋒”的Mary Quant,總是謙稱發明“迷你裙”應該要歸功于設計中總帶著“太空、未來主義”氣息的巴黎設計師Courreges。

事實上,當Courreges 于1965年服裝秀上正式發表迷你裙時,其實多數的媒體都采取反對的態度,甚至有人當場就站起來走掉以示抗議,覺得根本就是傷風敗俗的設計。他們大概萬萬沒想到幾十年之后,設計師可以把袒胸露背都變成一種舞臺上的時尚。

Mary Quant 的際遇則完全相反,她一開始在倫敦推出的迷你裙其實是把膝上的長度,改成后來十分知名的“十二吋迷你裙”,而這純粹是應觀眾的熱烈要求,因為不做這么短,年輕女孩們也會回去自己改短。

而這個現象卻和現在的時裝品牌的做法完全相反,Gucci 讓模特兒穿上走在伸展臺上,都非得扯一下裙擺,不然就要“穿幫”的超級迷你,事實上真的做成店里的貨品時,還是會再加一點長度,讓它們更實穿一點。

領結的由來

1650年的一天,法國的一位大臣上朝言事,脖子上系了一條白綢巾,并打了一個漂亮的三角結。法國路易十四見后大加贊賞,并欽定衣領結為高貴象征,下令凡爾賽的上流人物都得效仿。愛風流的路易十四演習了打結法,一時系領結附庸風雅的人驟增,并延續下來。領結的系法很多,式樣也越來越豐富。

水兵服胸前的黑色領結來源,傳說是起源于英國。

當英國的海上英雄納爾遜作戰陣亡之后,舉國上下,一致向他致哀,所有水兵都配帶黑布,以示懷念與哀思。據說這塊黑布便是領結的前身。配帶黑領結的目的,在告訴海軍官兵,勝利的果實是用烈士的鮮血換來的。

拉鏈的由來

拉鏈的發明可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位美國退休的足球運動員賈德森,他是個頭腦聰明的大胖子。那時流行穿綁鞋帶的中長筒皮靴。這對他那雙大腳來說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天早晨他總是費了很大的功夫,才完成穿鞋的“壯舉”。

于是他就冥思苦想要設計一種一拉就開的東西,他把這種東西取名為zip—fastener(用拉的紐扣)。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條拉鏈。

不過當時賈德森的發明并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真正把拉鏈應用于生活并大量生產的是一位叫古田忠雄的日本人,他創立了聞名世界的YKK 拉鏈,運用在各類服飾和器材上。

牛仔褲的由來

牛仔褲,英文名為“Jeans”,最早記載于1567年,是對來自意大利港口城市熱那亞(Genoa)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的稱謂。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Jeans”這個響當當的名字才被李維公司正式采用,在這之前人們把它稱為“齊腰工裝褲”、“褲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乡县| 徐州市| 新泰市| 山东省| 绥江县| 鸡泽县| 禄劝| 汤阴县| 南投县| 于都县| 峨眉山市| 芷江| 上高县| 新建县| 临洮县| 梅河口市| 响水县| 彩票| 东明县| 双牌县| 翁牛特旗| 甘泉县| 宁陵县| 潞城市| 东乌珠穆沁旗| 土默特右旗| 廉江市| 宣化县| 双城市| 迁安市| 达拉特旗| 绵阳市| 高要市| 咸丰县| 云阳县| 内黄县| 邯郸县| 沧源| 冕宁县| 淳安县| 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