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衣食住行篇(12)

到了宋代,隨著商業的繁榮,營業性的公共浴室應運而生。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有“公所在浴處,必掛壺于門”的記載,說明宋代的公共浴室還掛有招徠顧客的標志。非但如此,當時已出現了代客擦背的專職服務人員,他們很受洗澡人的歡迎。蘇東坡曾在一首《如夢令》詞里贊嘆過他們的勞動:“寄詞擦背人,晝夜勞君揮肘。”到了16世紀,我國的公共浴室就相當普遍了。

旅游的由來

旅行,早在公元前22世紀就有了。當時最典型的旅行家大概要數大禹了,他為了疏浚九江十八河,游覽了大好河山。之后,就是春秋戰國時的老子、孔子二人了。老子傳道,騎青牛西去。孔子講學周游列國。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遠至波斯,今伊朗和敘利亞)。唐時玄奘取經到印度,明時鄭和七下西洋,遠至東非海岸,還有大旅行家徐霞客作了游記。

在我國,真正旅游的大興起,應該是在秦統一六國之時。始皇帝統一了國家,統一了文字、貨幣、修建了驛道,這為大力促進旅游奠定了基礎。之后,文人學子,商賈,通行于道,或游覽名山大川,或互通有無。當時的驛站與青樓或許就是旅行者投宿的地方,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或許就是這樣產生的。在我國古代的旅游史上,還要提一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他曾寫有一本游記,可見中國古代旅游業之發達。就全世界而言,大約公元前4000年左右,當時的古巴比倫人發明了貨幣,貿易交往擴大,旅游也就開始了。

世界性的旅游組織和導游,是在5000年前由埃及興起的。而在我國和日本,發達最盛的,是娛樂性的旅游,這種旅游的精心安排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最典型的大概就是游覽名山大川、看戲、喝花酒,這些都可以從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等眾多風花雪月的東西中看出來。

“沙發”的由來

“沙發”是英文sofa 的譯音。這種家具,據傳說是印度首先創制。從前印度有個貴族,因腦血栓導致半身不遂,一個木匠別出心裁,在木架椅上釘上布料,內裝以棉花之類作軟墊,使病人坐臥得比較舒服。久而久之,這種舒服耐用的沙發就風行各國以至世界。

沙發出現在我國還是20世紀初的事情。當時,上海最早出現了這種沙發。

漢堡包的由來

漢堡包是發源于中世紀時的蒙古人和通稱為韃靼人的突厥各部落中流行的烹調法:把肉剁碎、加工使其易于消化。14世紀前傳到法國,稱為“漢堡牛排”。19世紀傳到英國,由食品改革家索爾茲伯里進一步改革,使它成為“索爾茲伯里牛排”。19世紀80年代傳到美國,取名為“漢堡牛排餅”,后來簡稱為“漢堡包”。這種食物通常在午餐或小吃時食用,是一種常見的快餐食品,少年兒童更是喜愛有加。

肥皂的由來

據說在5000多年前,古代埃及一個給國王做飯的廚師,不慎把一盆油打翻在炭灰里,當他趕忙扔掉后回來洗手時,發現手洗得特別干凈,他覺得很驚奇,抓來一些叫其他廚師試用,效果也一樣。國王知道后便叫人仿制,這就是肥皂的雛形。到了公元70年,羅馬帝國學者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草木灰制取塊狀肥皂獲得成功。后來傳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下令建廠,用煮化的羊脂、燒堿等原料生產肥皂。直到法國化學家盧布蘭首先用電解食鹽的方法制取燒堿后,才使肥皂成本大大降低,從此,肥皂才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

奶酪的由來

奶酪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大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即人類開始馴化山羊、駱駝、馴鹿以及各種母羊,飼養它們并享用其產出的奶的時代。第一個可考證的奶酪瀝干器(用于瀝干自然凝結的奶)要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可以肯定第一塊奶酪是凝乳狀的,并且是常溫下新鮮干燥而成的。許多古老的文章都提到了奶酪的存在。

伊波克利特、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和伊壁鳩魯都在他們各自的時代表達了他們對奶酪的喜愛。奶酪在各個社會的食品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能在幾乎任何一種環境條件下生產,更是面對一些供應稀缺時期一種很好的保存奶類的方法。

“黃瓜”的由來

我國古代稱西方邊遠地區的民族為胡。漢時張騫從西域帶回一種瓜種,在民間推廣種植,并逐漸成為主要蔬菜品種,時人稱之為“胡瓜”。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殲滅群雄,占據中國北方,建立后趙,在襄國(今邢臺)登基做了皇帝。為了顯示尊貴,他要求把羯族人稱為“國人”。但當地百姓仍習慣稱他們為“胡人”。石勒認為“胡”有貶義,對這個不太尊敬的稱呼頗為忌諱。于是他定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寫文章,嚴禁使用“胡”字,誰犯了這條禁忌,就要殺頭。

有一次,石勒召見地方官員,見襄國刺史樊坦穿著打了補丁的破衣服,立即大發雷霆,厲聲責問:“你為何衣冠不整,穿一雙破鞋來朝?”樊坦本是清官,為人忠厚,這種突如其來的責問讓他慌了手腳,他脫口說道:

“胡人無道,把我的衣服都搶走了。”樊坦急不擇言,忘了避諱,許多官員都為他捏了把汗。石勒聽了樊坦的話一反常態,不但沒發怒,反而和顏悅色地安慰道:“他們搶了你的東西,由我還你就是了,不要生氣。”樊坦頓感犯了禁忌,嚇得面如土色,急忙叩頭請罪。石勒裝出寬宏大量的樣子,表示并不怪罪。

為了進一步試探漢族官吏是否對羯人真正尊敬,石勒在召見樊坦后又請他吃酒。酒宴開始,石勒笑容可掬地指著桌上豐盛菜肴中的一盤胡瓜問樊坦:“你認識這個嗎?”樊坦貧寒儒生出身,對常吃的胡瓜當然熟悉,看到石勒故意提問,想起自己的失言,他早已有所警惕,于是恭恭敬敬地站起身,胸有成竹地用四句詩答道:“紫案佳肴,銀杯香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

“好一個‘玉盤黃瓜’。”石勒一聽大喜,遂赦樊坦無罪,于是“黃瓜”之名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香水的由來

香水的由來,早在古埃及、印度及中國的古老文獻中都有記載。公元前2000年,西亞的亞述人最先掌握了用草藥制造香脂的原始技術;在古埃及和中國,人們也早已學會用香料的芬芳來實現對美的追求。古羅馬人喜歡把有香味的液體涂在任何地方,古希臘婦女在宗教儀式上也要灑潑香水。13世紀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一瓶加入乙醇的“匈牙利之水”正式成為香水。

15世紀以后,意大利人廣泛使用了香水,并使用了濃烈的動物脂香味,并很快流行到法國、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到了1709年,意大利的約翰·瑪利亞·法麗納在德國科隆用紫蘇花油、摩香草、迷迭香、豆蔻、熏衣草、酒精和檸檬汁配制成了一種異香撲鼻的奇妙液體,即著名的“科隆水”。而后,酷愛服裝和化妝品的法國人對香水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熱情。法王路易十四嗜香水成癖,他甚至號召婦女們每天用不同的香水。香水成為上流名媛炙手可熱的時尚用品。

19世紀下半葉起,由于揮發性溶劑取代了早期的蒸餾法,尤其是人工合成香料在法國的誕生,使香水不再局限于天然香型,香水工業也迅速發展。

鏡子的由來

據傳說,女媧補天收羅到一種黑曜石,經打磨而成為石鏡。從石鏡到金屬鏡,前后歷時3000多年。1956年12月,日本本洲中部岡山市的一個古墓里發現13面中國古代銅鏡,估計有1800多年的歷史。這些古鏡呈圓形,有花紋,都是用青銅制成的。由此可以推測,隋唐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金屬鏡子。

李世民說:“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以古為鑒,可知興替。”這句話同樣證明了當時金屬鏡子的存在。另據2002年北京延慶縣發掘考古的13座漢代墓葬證明,墓葬中有許多銅鏡,銅鏡上還刻有位至三公的銘文。說明兩千年前的漢代已有金屬鏡子。古時候,除了用青銅制造的鏡子以外,還有用銀子制造的銀鏡和用鋼制造的鋼鏡。但是,這些金屬鏡子一遇到潮濕就會發暗生銹,效果變得極差。為了避免這一點,人們防止它們的表面同空氣和水分接觸,就用玻璃作為原料,解決了這個弊端。

筷子的由來

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3000多年的用筷歷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牙刷的由來

大約在1770年,威廉·阿迪斯因煽動騷亂被關押在英國監獄里。一天早晨他洗過臉后,用一小塊布擦牙,根據傳說,這種洗牙的方法是由亞里士多德建議,并由亞歷山大大帝最先使用的。可是勤于思考的阿迪斯覺得這個方法不管用,便想出一個新主意:先在一塊骨頭上鉆了一些小孔,然后向監獄看守要了硬豬鬃切斷綁成小簇,一頭涂上膠,嵌到骨頭上的小孔中去。這樣,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把牙刷就誕生了。

牙膏的由來

我國唐代已開始用中藥天麻、藁本、細辛、沈香、寒水石研粉擦齒,可以香口潔齒。在國外,兩千多年前,古羅馬人將含有碳酸鈣的浮石磨粉,用毛筆蘸著刷牙。19世紀中期,在國內外市場上,普遍出現了以白堊土為主體的牙粉。19世紀末期開始出現了管裝牙膏,使用雖較牙粉方便,但不爽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牙膏廠商在味覺和嗅覺上大做文章,并研制成以碳酸氫鈣代替堊土,以十二烷基硫酸鈉取代肥皂的基質,使牙膏普遍為人們所愛用。

餐巾的由來

餐巾是宴會酒席上的一種專用保潔方巾。據說在15、16世紀時的英國,因為還沒有剃刀,男人們都留著大胡子。在當時還沒有刀叉的情況下,手抓肉食時很容易把胡子弄得全是油膩,他們便扯起衣襟往嘴上擦。于是,家庭主婦就在男人的脖子上掛塊布巾,這是餐巾由來的一種說法。由于這種大塊的餐巾使用時顯得過于累贅,英國倫敦有一名裁縫想出了一種新主意,將餐巾裁成一塊塊的小方塊,使用時挺方便,從而逐漸形成了現在宴席上用的餐巾。

其實,原始的餐巾我國古代就有,戰國時成書的《周禮》中,就已記載了周朝人掌管用毛巾覆蓋食物的古制。這種用以覆蓋食物的毛巾,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餐巾。到了清代,皇帝用餐時使用的稱為“懷掛”的餐巾,則十分別致,它用明黃(皇帝御用的顏色)綢緞繡制而成,繡工精細,花紋別致,福壽吉祥圖案華麗奪目。餐巾的一角還有扣絆,便于就餐時套在衣扣上。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餐巾,比一般的西方餐巾要華貴得多,且使用方便。

掃帚和撣子的由來

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有個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見一只受傷的野雞拖著身子向前爬,爬過之處的灰塵少了許多。他想,這一定是雞毛的作用,于是抓來幾只野雞拔下毛來制成了第一把掃帚。這亦是雞毛撣子的由來。由于使用的雞毛太軟,同時又不耐磨損,少康即換上竹條、草等為原料,把撣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掃帚。今天,歐洲、亞洲以及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廣泛應用一種用高粱稈做的掃帚。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為了發展農業提倡種高粱,于是,高粱的栽植遍及美國。有一天,哈得里的一個老農夫需要一把新掃帚,他砍些高粱稈,用繩子扎了一個,既耐用又好用,于是大家爭相效仿,開始用高粱掃帚,從而使美國出現了高粱掃帚制造業。直到現在,掃帚仍在應用。現在的掃帚已多種多樣,以棕制為主,但許多功能則已被吸塵器代替。

枕頭的由來

1957年,在河南信陽長臺關一個戰國楚墓里,出土了一張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

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用一個小圓木作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動一下,頭從枕上滑落,便立即驚醒,醒后發奮讀書,他把這個枕頭取名為“警枕”。為了強身健體,在睡眠時達到治病的目的,古人還在枕內放藥以治病,叫做“藥枕”。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苦蕎皮、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作枕頭,至老明目。”民間有多種多樣的枕頭,大都以“清火”、“去熱”為目的。現代,枕頭越來越廣泛地用于醫療保健,如“磁療枕”對治療神經衰弱、失眠、頭痛及耳鳴有一定的療效。美國和香港地區流行一種“頸椎枕”,睡這種枕頭能使頸、肩和顱底的肌肉完全放松,消除一天的疲勞。目前,日本還研制出一種“健身枕”,像振蕩器那樣不斷釋放能量,可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又可以催眠,更好地發揮它作為睡眠工具的作用。

手帕的由來

傳說在古埃及民間,手帕是用蒲草編織的,當揮汗不止時,用以拂拭;在炎炎烈日之下,人們也常用它放在頭上以擋驕陽,因而具有揮汗和遮陽的功能。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手帕則是采用亞麻布制成的,當人們外出時常把它塞在腰帶里作裝飾品。

手帕發展到17世紀時已開始進入宮廷。手帕做得十分精細別致,那時的宮廷顯貴、名門望族乃至閨閣貴婦、名媛,所使用的手帕常以金箔薄片鑲邊,珍珠點綴其間,十分華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南省| 城市| 武乡县| 武清区| 武川县| 固始县| 山阴县| 霞浦县| 新乡市| 昌平区| 南陵县| 泸水县| 井研县| 靖宇县| 綦江县| 女性| 孟村| 临沂市| 当雄县| 新乐市| 牟定县| 楚雄市| 井研县| 巨野县| 哈尔滨市| 沂源县| 淮安市| 天等县| 饶平县| 通辽市| 新津县| 涡阳县| 车险| 博罗县| 东乌珠穆沁旗| 周至县| 云阳县| 南开区| 龙门县| 屏南县| 隆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