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衣食住行篇(11)
- 中華青少年成長必讀集萃:萬事由來
- 王丙杰主編
- 4964字
- 2016-02-17 16:08:49
“妻子”的由來
“妻”最早見于《易·系辭》:“人于其官,不見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稱。《禮記·曲禮下》載:“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看來那時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沒有身份的。后來,“妻”才漸漸成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稱。
“妻”的別稱很多。古代無論官職大小通稱妻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稱為“內子”,泛指妻妾為“內人”。妻還被稱為“內助”,意為幫助丈夫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人。“賢內助”成為好妻子的美稱。舊時對別人謙稱自己妻子為“拙內”、“賤內”。而在官職較高的階層中對妻子的稱呼卻反映出等級制度來。如諸侯之妻稱“小君”,漢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稱夫人,唐、宋、明、清各朝還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稱誥命夫人。
“丈夫”的由來
古代的男子,身長一丈(古時長度)的,就稱為丈夫。“丈夫”便是成人的一般稱謂。至于這個詞變為已婚男子的專稱,則是后來逐漸演化而來的。這是一種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在我國有些部落,有搶婚的習俗。女子選擇夫婿,主要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的一丈約等于七尺(那時的一尺約合現在的六寸多),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強人的搶婚。根據這種情況,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
在西安市有一處6000至7000年前遺留下來的原始社會遺址——半坡遺址。它是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村落遺址,反映了當時婚俗:當時的人們住在半洞半房的房子里,男人與女人到了婚期時男方就嫁到女方的村子,與女方一起住在事先安排好的“洞房”里(這樣就有了洞房一詞),為了防止搶婚發生還要將他們關在一起至少3日,并且在婚期內男方將從事所有女方要干的家務及承擔女方在村子里的義務,但是不論男方干什么事情都必須與他的妻子保持“一丈”的距離,只有這樣做才能保證妻子不被別人帶走。這樣,就有了“丈夫”一詞。
“愛人”的由來
現代人常用愛人來稱謂自己的配偶,這一稱呼來源于英國。位于蘇格蘭達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使英語單詞“Sweet Heart”含有了“愛人”之意。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納德城堡領主約翰·巴里奧爾之妻德鮑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鮑吉拉夫人與丈夫二人一生恩愛,丈夫死后,她將丈夫的尸體安葬,但將丈夫的心臟熏香后裝在了象牙盒里隨身攜帶,常常謂之曰:“我最可愛的心,不會說話的伙伴。”就這樣佩帶了一生。
“兩口子”的由來
夫妻稱“兩口子”源于清朝乾隆年間。山東省出了一個才子叫張繼賢,當地財主少爺石馬倉的妻子曹素箴對張的才學與為人十分敬佩,兩人一見鐘情來往頻繁。不料石馬倉因病猝死,石家便揚言是曹素箴和張繼賢合謀陷害,一紙告到官府,官府竟也不問青紅皂白刑訊逼供,將其打入死牢押送京城。幸虧乾隆偶然查閱到此案有些不實,傳二人后又發覺張紀賢不像奸夫曹素箴也不像惡婦,遂起同情心,親批將張發配到臥虎口,將曹發配到黑風口。這兩個“口”均在山東微山湖地區,相隔不遠,可見乾隆一番良苦用心。
張與曹到發配地后仍心心相連,互相掛念,三天兩頭抽空見面,不是今天他去黑風口,就是明天她來臥虎口,倆人的事被當地傳為佳話,老百姓都羨慕地稱他倆為“兩口子”。從此,“兩口子”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泰山”、“岳父”的由來
女婿稱老丈人為“泰山”、“岳父”,這稱呼怎么來的?是唐朝的一名藝人名叫黃幡綽發明的。
唐玄宗李隆基要到泰山舉行祭祀天地的大典,委派中書令張說為“封禪使”,帶領人馬到泰山筑壇辟基。根據唐代慣例,祭祀天地后,文武百官一律晉升一級。
張說的女婿鄭鎰原是個九品官,依靠老丈人勢力,一下晉升為五品官。祝賀宴會上,李隆基見鄭鎰是五品官,很詫異,便問他是怎么升上來的。鄭鎰心虛,一時沒有回答上來。
藝人黃幡綽善于插科打諢,因剛祭祀完泰山,就對李隆基說:“此乃泰山之力也。”
此后“泰山”便成了丈人的代名詞。又因泰山是五岳之一,所以也將丈人叫“岳父”。
女婿稱為“東床”的由來
老丈人稱女婿為“東床”,是晉朝時一名小官吏發明的。晉朝太傅郄鑒,寫信給丞相王導,要從王家子弟中選個女婿,于是派一個擔任小官吏的學生,到王家面選。王導說,你到東廂房,任意選之。這名學生選后回來稟報郄鑒,說:“王家諸郎都很好,聞來覓女婿,顯得很拘謹,唯有一郎東床上袒腹臥(袒露肚皮躺著),如不聞(像沒事一樣)。”郄鑒當時拍板:就是他了。再訪得知是王羲之,即后來的大書法家。人們遂用“東床”稱女婿。
“狗不理”包子的由來
狗不理始創于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當時,在天津郊縣有一戶農家,40歲喜得貴子,為求平安取名叫“狗子”。狗子長到14歲時,來到天津學手藝,在一家蒸食鋪做小伙計,由于狗子心靈手巧,勤奮好學,練就了一手好活兒。其后,狗子不甘心寄人籬下,便自己擺起了包子攤兒。他發明了水餡、半發面的工藝,做出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包子外表如同一朵綻放的白菊花,色、香、味、形獨具特色,吸引了無數的人們趕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狗子忙生意顧不上說話,人們都說:“狗子賣包子不理人。”就這樣天長日久,人們就叫他狗不理了。
當時直隸總督袁世凱吃過狗不理包子連聲叫絕,隨即進京入宮將包子敬獻給慈禧皇太后。太后老佛爺品嘗了包子,龍顏大悅,夸贊道:“山中走獸云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
咖喱的由來
咖喱是香料的結晶品,因為咖喱是由不同的香料結合而成。人類自古時就采用不少香料,多作醫療用途。同時香料在一個國家的經濟價值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出產香料的國家,也因為出產大量香料而致富。甚至有一些人會將香料儲存在珠寶箱內,可見其珍貴。
最早出產香料的國家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等,而當中的突出者就是印度。香料做成咖喱,是源于印度。最初肉食以膻味極濃的羊肉為主,單一種香料并未能除去其膻味,所以便以多種干香料粉末組合而成的濃汁來烹調,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這便是坦米爾“卡利”咖喱的來源。“卡利”的意思是“以不同香料制成的醬汁”。就是現在我們中國人翻譯過來的“咖喱”了。
后來香料、咖喱等傳入了以肉食為主的歐洲國家,貴族們都視如珍品,甚至有說為了方便輸入更多香料,所以大量造船,促進了航運的發展。不同的香料就是在那一時期變得更加流行。因為船運需時,免讓香料變壞便以干貨形式輸出。
隨著時代進步,煮咖喱變得越來越方便,以往要曬干磨粉再混配、調味,現在固體的咖喱塊甚至加熱即可進食的包裝咖喱已隨處可見,咖喱已是一種方便經濟又快捷又健康的食品。
臭豆腐的由來
清康熙八年(1669年),安徽婺源縣舉子王致和赴京考試落第,又無盤纏返鄉。王家原以做豆腐為生計,王致和也懂此手藝,于是開了一個豆腐作坊,每天都做很多豆腐。沒想到,有一天豆腐全剩了,而且受熱發了霉。王致和舍不得扔掉,就把這些豆腐抬到后院。過了幾天,他到后院去,看到豆腐長了黑毛,又有臭味,就撒了一些鹽。又隔幾天,他到后院去,看著這些豆腐實在可惜,用手摳開一塊,只見豆腐露出白瓤,他用手指蘸點一嘗,好香啊!他把這東西拿到集市上去賣,大受歡迎,遂取名為“青方”。
現在人們制作臭豆腐的工藝更細致了,用料也更講究了,臭豆腐也成了人們喜愛的食品。
旗袍的由來
旗袍屬于滿族的民族服裝。滿族歷史非常久遠,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公元前11世紀)中國有史記載以來的西周時期。1583年,努爾哈赤經過30年的努力,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事業。在統一的過程中,建立了名為“牛錄”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就成為滿族社會的根本制度。從此,滿族就被稱為“八旗”或“旗人”,所著的服裝也就統稱“旗裝”。
清王朝建立之前的滿服,在使用原料和色彩處理上很有特色,反映了女真人的著裝意識非常強,色彩修養也很高。為適應游牧狩獵生活,衣服以保護顏色處理,所選用的織物顏色與所在的生活環境色彩相接近,起到不被獵物發現的掩蔽作用。從而以此麻痹獵物,達到保護自身的目的,并取得理想的效果等等。
清朝前后267年間,旗袍服式沒有很大變化,官用、民用式樣基本相同,只在用料、選色和飾物上表現了等級區別。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式樣有了改變,衣長縮短到膝下。30年代,旗袍盛行,成為女子最時髦的服裝。式樣也各異,領有高有低,袖子也時長時短,衣長有下擺至曳地的,也有短過膝的。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長縮短,領子減低,穿起來輕便合體。
領帶的由來
領帶始于羅馬帝國時代。那時,士兵們脖子上戴著一種類似圍巾和領帶的東西。直到1668年,領帶在法國才開始變為今天這種樣式并發展成男子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那時候的領帶在脖子上要繞兩圈,兩端隨便地耷拉著。而領帶下面還有三或四個花結的波形絳帶。
1692年,在比利時的斯騰哥爾克的城郊,英軍偷襲了法國兵營。慌亂之中,法軍軍官無暇按照禮節系扎領帶,只是順手往脖子上一繞。最后結果,法軍擊潰了英軍。于是貴族時裝中又增加了斯騰哥爾克式領帶:它用鑲花邊的細麻布制成,一端從坎肩的扣眼里穿過。
斯騰哥爾克的英雄們名噪一時,連婦女們也競相系斯騰哥爾克式領帶。
1795年到1799年在法國又興起了新的領帶浪潮。人們系起白色和黑色的領帶,甚至在盥洗時也系著馬德拉斯布領帶。領結比以前系得更緊了。到19世紀70年代,首次推出了自結花結領帶。第二帝國時代(1852—1870年)素有領帶的發明時代之稱。
避孕套的由來
最早的避孕套,是用動物膀胱或魚鰾制成的,在古埃及和古羅馬時代的藝術品上均有描繪。
1492年,哥倫布的水手們把梅毒從美洲的海地帶回了西班牙,一年后又傳至法國、德國和瑞士。10年后,這種病毒便征服了整個世界。對此,人們很快作出了反應。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教授加布里瓦·法盧拜發明了一種用亞麻布套制成的避孕套。法盧拜聲稱這項發明的目的,是為了預防性病,其次是用來避孕。他曾對1100名各類使用這種避孕套的人進行了調查,結果令人滿意。因此,有學者認為,避孕套的發明權應歸功于法盧拜。
英國醫師約瑟夫·康德姆采用小羊的盲腸制作避孕套。先把羊腸剪成適當的長度,曬干,接著用油脂和麥麩使它柔軟,直至變成薄薄的橡皮狀。他因這一發明,被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封為騎士勛爵,他的發明被英國人譽為“愉快的發明”。
進入19世紀后,羊腸避孕套逐漸為乳膠質避孕套替代。第一個乳膠避孕套,是荷蘭物理學家阿萊特·雅各布博士在1883年發明的。
電池的由來
電池是由意大利帕維亞大學的亞歷山大·伏達教授發明的。一天,伏達教授在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突然,一本德國科學家的實驗報告匯編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本書記載了一個叫斯羅扎的科學家在1750年做的一個實驗。
斯羅扎在實驗報告中說:把兩個不同的金屬分別夾在舌頭的上下,然后用一根金屬導線連接兩塊金屬塊,此時,舌頭上會有一種酸的感覺;如果用兩塊相同的金屬片夾在舌頭上下,就沒有這種感覺。
伏達看完這個實驗報告,欣喜若狂。回到實驗室,伏達馬上找到一塊薄錫片和一枚新銀幣,并用一根導線將它們連接起來。果然,他的舌頭出現了麻木的感覺。
“這是觸電的感覺,”伏達對助手說,“導線中肯定有電在流動。”
伏達發現,單獨使用錫片或銀幣在口腔做實驗時,沒有這種感覺。“這是什么原因呢?”伏達推測,可能是口腔含有稀酸的緣故。根據這一推測,伏達改用稀酸做實驗,果然,發現有麻木的感覺。他決定生產一種能產生和儲存電能的裝置。
1799年,伏達按照自己的設計,把幾個盛稀酸的杯子排在一起,然后在每個杯子中裝一塊鋅片和銅片,并將前一個杯子中的銅片和后一個杯子中的鋅片用導線連接。最后,兩端用導線接出。伏達用手指捏住兩端的導線,他不僅感到手指麻木,而且身上也有這種感覺,這說明這種電源裝置產生了相當大的電壓。
由于伏達發明了電池,1801年他被法國皇帝拿破侖授予金質獎章,并封為伯爵。
“洗澡”的由來
在古代,如遇重大事件或節日,人們要“沐浴更衣”,以示尊敬。
我國沐浴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記載。“沐”指洗臉,“浴”指擦洗全身。《周禮》中也有“王之寢中有浴室”的記載。到春秋時期,人們已開始使用專門的設備來洗澡了。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曾著有《沐浴經》三卷,這是我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研究洗澡的專著。
334年,東晉石虎在鄴城蓋了“龍溫池”,這是我國較早的大型私人浴室。西安臨潼聞名中外的溫泉浴室“華清池”,則建于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