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先秦(1)
- 中國古代宰相傳(中國古代名人傳奇叢書)
- 蔡景仙主編
- 4919字
- 2016-08-19 10:26:39
夷吾輔齊桓公稱霸——管仲傳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穎上(今安徽穎上)縣人。他小時候常跟鮑叔牙在一起,鮑叔牙知道他很能干。管仲家里窮,倆人合伙作生意時,他常沾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還是待他很好,從不埋怨,因為他知道管仲不是貪圖小財,而是因為家中貧困。鮑叔牙和管仲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們棄商后不久,鮑叔牙跟隨了齊公子小白,管仲則追隨了齊公子糾。不久,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殺死襄公自立為君。沒幾天,他又被民眾殺死。齊國無主,一片混亂。
一、相知舉薦幸得名主
齊國大夫高傒素與公子小白交好,就派人迎正在苣國主政的小白回齊為君。魯莊公則想幫公子糾當上齊君,于是他探得消息后就讓管仲帶人劫殺公子小白,管仲在途中遇上公子小白后一箭射中了小白的銅衣帶鉤,小白立即倒下裝死,并趁機回到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管仲不知內情,將“射死”小白的事告訴了魯莊公,護送公子糾的魯軍就放慢了速度,齊桓公很快就出兵阻攔公子糾,兩軍大戰于乾時(今山東省淄博市西面),魯軍大敗。于是齊桓公向魯莊公施加壓力要求魯莊公殺死公子糾的重臣召忽和管仲,魯莊公頂不住壓力就處死公子糾,并將管仲和召忽擒住,準備將二人送還齊桓公發落,以期退兵。召忽為了表達對公子糾的忠誠而自殺。死之前對管仲說:“我死了,公子糾可說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著建功立業,使齊國稱霸諸侯,公子糾可說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盡其份了,你好自為之吧。”管仲抱著“定國家,霸諸侯”的遠大理想,被裝入囚車,隨使臣回國。在回齊國的路上,管仲生怕魯莊公改變主意,為了讓役夫加快趕路,就心生一計,即興編制了一首悠揚激昂的黃鵠之詞,用唱歌給他們解除疲勞為名,教他們唱歌。他們邊走邊唱,越唱越起勁,越唱走的越快,本來兩天的路程,結果一天半就趕到了。魯莊公果然后悔,管仲乃天下奇才,若大用于齊,齊桓公無疑如虎添翼,不如先除掉此患。待他醒悟過來派兵追趕時,早已來不及了。
管仲一路恐慌,最后平安到了齊國,鮑叔牙正在齊國邊境堂阜迎接他。老友相逢,格外親切。鮑叔牙馬上命令打開囚車,去掉刑具,又讓管仲洗浴更衣,表示希望能輔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稍事休息后,管仲對鮑叔牙說:“我與召忽共同侍奉公子糾,既沒有輔佐他登上君位,又沒有為他死節盡忠,實在慚愧。現在又去侍奉仇人,那該讓天下人多么恥笑呀!”鮑叔牙誠懇地對管仲說:“你是個明白人,怎么倒說起糊涂話來。做大事的人,常常不拘小節;立大功的人,往往不需他人諒解。你有治國的奇才,桓公有做霸主的遠大志愿,如你能輔佐他,日后不難功高天下,德揚四海。”
作好管仲的工作后,鮑叔牙趕回臨淄向齊桓公報告。齊桓公本想殺死管仲報當初一箭之仇。鮑叔牙便向齊桓公懇切的說:“大王您要治理齊國,有高傒和我就足夠了;但想稱霸天下,卻非有管仲不可!管仲身懷大才,他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強盛起來!”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忠言,選擇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去迎接管仲,以此來表示對管仲的重視和信任。同時也讓天下人都知道齊桓公的賢達大度。并任命管仲為宰相,位在鮑叔牙之上。
二、勵精圖治實施改革
齊桓公經常同管仲商談國家大事。一次齊桓公召見管仲,首先把想了很久的問題擺了出來。“你認為現在的國家可以安定下來嗎?”管仲通過這個階段的接觸,深知齊桓公的政治抱負,但又沒有互相談論過,于是管仲就直接了當地說:“如果你決心稱霸諸侯,國家就可以安定富強,你如果要安于現狀,國家就不能安定富強。”齊桓公聽后又問:“我現在還不敢說這樣的大話,等將來見機行事吧!”管仲被齊桓公的誠懇所感動,他急忙向齊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這是我的萬幸。臣能茍且偷生到今天,不為公子糾而死,就是為了富國家強社稷;如果不是這樣,那臣就是貪生怕死,一心為升官發財了。”說完,管仲就想告退。齊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動,便極力挽留,并表示決心以霸業為己任,希望管仲為之出力。
后來,齊桓公又問管仲,“我想使國家富強、社稷安定,要從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說:“必須先得民心。”“怎樣才能得民心呢?”齊桓公接著問。管仲回答說:“要得民心,應當先從愛惜百姓做起;國君能夠愛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為國家出力。”“愛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國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講安定的國家常富,混亂的國家常貧,就是這個道理。”這時齊桓公又問:“百姓已經富足安樂,兵甲不足又該怎么辦呢?”管仲說:“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戰斗力要強,士氣必須旺盛。士氣旺盛,這樣的軍隊還怕訓練不好嗎?”齊桓公又問:“士兵訓練好了,如果財力不足,又怎么辦呢?”管仲回答說:“要開發山林、開發鹽業、鐵業,發展漁業,以此增加財源。發展商業,取天下物產,互相交易,從中收稅。這樣財力自然就增多了。軍隊的開支難道不就可以解決嗎?”經過這番討論,齊桓公心情興奮,就問管仲:“兵強、民足、國富,就可以爭霸天下了吧?”但管仲嚴肅地回答說:“不要急,還不可以。爭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輕舉妄動。當前迫切的任務是百姓休養生息,讓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不然很難實現稱霸目的。”由于管仲系統地論述了治國稱霸之道,使齊桓公的全部問題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為相,主持政事,為表示對管仲的尊崇,稱管仲為仲父。
管仲為齊相后,根據當時形勢,對齊國進行了了一系列改革。
在行政方面: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一個鄉。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五個鄉。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制訂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業立三族,商業立三鄉,川澤業立三虞,山林業立三衡。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鄉師。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匯報,督察其功過。于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軍隊方面,管仲強調寓兵于農,規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軌長。十軌為一里,每里設里有司。四里為一連,每連設一連長。十連為一鄉,每鄉設一鄉良人,主管鄉的軍令。戰時組成軍隊,每戶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里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戍,由里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齊桓公、國子、高于三人就是元帥。這樣把保甲制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于是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同時又規定全國百姓不準隨意遷徙。人們之間團結居住,做到夜間作戰,只要聽到聲音就辨別出是敵我;白天作戰,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
為了解決軍隊的武器,規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犯重罪,可用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可以用值與車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銅鐵贖罪。這樣可補充軍隊的裝備不足。
在經濟方面,管仲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稅收政策,就是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征收多少不等的賦稅。這樣使賦稅負擔趨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又提倡發展經濟,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又規定國家鑄造錢幣,發展漁業、鹽業,鼓勵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經濟開始繁榮起來。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齊國出現了民足國富、社會安定的繁榮局面,齊桓公對管仲說:“現在咱們國富民強,可以會盟諸侯了吧?”管仲諫阻道:“當今諸侯,強于齊者甚眾,南有荊楚,西有秦晉,然而他們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稱霸。周王室雖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東遷以來,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號召,海內諸侯必然望風歸附。”
三、尊王攘夷助君稱霸
在對外政策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并積極促使齊桓公采納。尊王就是尊重周天子,承認周天子的共同領袖的地位。因為在當時如果公開爭奪天子的權力,會招致諸侯們的聯合反對,如果“尊王”,就可以從道義上得到諸侯國的支持;“攘夷”就是聯合各諸侯國,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對中原的侵擾。同時暗中遏制從江漢極力向北擴張的楚國。這也是中原各諸侯國的共同心愿。攘夷于外,必須尊王。尊王成為當時一面正義旗幟。
齊桓公二年(前684年),齊桓公借報收納公子糾之仇,出兵伐魯。當時魯國剛被齊國打敗不久,元氣尚未恢復,齊兵壓境,舉國上下一片恐慌。恰巧魯國曹劌出來為魯莊公出謀獻計,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把齊國打敗。魯國勝利后又去侵犯宋國、齊國為了報復長勺之敗,又勾結宋國來攻打魯國。由于魯莊公采納大夫公子偃的建議,在秉丘(今山東巨野西南)打敗宋軍。宋軍一敗,齊軍自然也就撤走。次年,宋國為了昭雪秉丘之恥,又興兵攻魯,魯莊公發兵抵抗,趁宋兵還沒站住陣腳就發動猛攻,結果宋國被打得慘敗。宋國連,吃敗仗,國內又發生內亂。大夫南宮長萬殺了新立的鄭閔公,不久宋貴族又殺了南宮父子。宋國的內亂,魯國的戰敗,使他們的力量大為削弱。
譚國(今山東濟南東)是齊國西鄰的小國。齊桓公出奔時曾經過這里,當時譚國君對齊桓公很不禮貌,齊桓公繼位,譚國也沒派遣使臣祝賀。按照春秋的禮法,象譚國這樣失禮,遭到譴責是自然的。齊桓公對此極為不滿,因此管仲建議出兵問罪。譚國本來很小,力量十分微弱,怎能經受齊國大兵的進攻。結果很快就被齊國消滅。齊國沒費力氣消滅了譚國,擴大了國土。齊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議下,齊國與宋、陳、蔡、鄭等國在齊的北杏(今山東聊城東)會盟,商討安定宋國之計。遂國(今山東肥城南)也被邀請,但沒有參加。管仲為了提高齊國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國消滅。魯國本來比較強大,但因接連被齊國打敗,又看到諸侯國都服從齊國,不服從齊國的遂、譚兩國又被消滅,所以也屈服了齊國。不久,齊國與魯國和好,在柯(今山東東阿西南)會盟。這次會盟很隆重,會場布置莊嚴。修筑高壇,兩邊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齊桓公和管仲正坐壇上。就在這次會盟中,發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會盟規定,只許魯君一人登壇,其余隨員在壇下等候。當魯莊公與衛士曹沫來到會場,將要升階入壇時,會盟賓相告訴他,不準曹沫升壇。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劍緊跟魯莊公身后,對賓相瞪大圓眼,怒目而視,眼角幾乎都要瞪裂了,嚇得賓相后退幾步,魯莊公與曹沫就順階入壇。魯莊公與齊桓公經過談判,然后準備歃血為盟,正在這時,曹沫突然拔劍而起,左手抓住齊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劍直逼齊桓公。頓時齊桓公左右被嚇得目瞪口呆。此時管仲沉著勇敢,急忙插進齊桓公與曹沫中間,用身體保護住齊桓公,然后問“將軍要干什么?”曹沫正然道:“齊強魯弱,大國侵略魯國,欺人太甚。現在魯國城破墻毀,幾乎快要壓到齊國。請考慮怎么辦?”齊桓公見形勢不妙,馬上答應歸還占領的魯國土地。諾約草成,曹沫收劍徐步回位,平息如初,談笑如故。會盟結束,魯國君臣勝利回國。齊桓公君臣卻憤憤不樂,許多人都想毀約,齊桓公也有這種想法。管仲不同意毀約,勸說齊桓公:“毀約不行,貪圖眼前小利,求得一時痛快,后果是失信于諸侯,失信于天下。權衡利害,不如守約,歸還占領的魯國國土為好。”齊桓公聽取了管仲的意見。不久宋國叛齊,次年齊桓公邀請陳、曹出兵伐宋,又向周王室請求派兵伐宋。周王室派大臣單伯帶領王師,與三國軍隊共同伐宋,結果宋國屈服了。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乘機以招待周王使者為名,于會盟諸侯葵丘(今河南蘭考)從此齊桓公已成為公認的霸主。周襄王派宰孔為代表參加,并特許齊桓公免去下拜謝恩之禮。齊桓公本來想答應,但管仲靈機一動,忙勸齊桓公說:“不可!周王雖然謙讓,臣子卻不可不敬。”齊桓公見管仲表情嚴肅,便知道此種必有蹊蹺,于是下拜受周襄王的賜予。眾諸侯見此,皆嘆服齊君之有禮。管仲讓齊桓公下拜,卻樹立了齊桓公處處維護周天子的形象。齊桓公又重申盟好,訂立了新盟。“葵丘會盟”更加確立了齊桓公的地位。至此,經過近30年的苦心經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一步步成為春秋時期公認的中原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