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伯噽(2)
- 中國古代貪官傳(中國古代名人傳奇叢書)
- 蔡景仙主編
- 3705字
- 2016-07-18 17:32:16
魯哀公元年(前494年),夫差興全國之兵,拜伍子胥為大將,伯輕為副將,從太湖取水道進攻越國。越王勾踐率國中精銳三萬人迎敵,雙方在夫椒(今太湖椒山)展開激戰。夫差站立船頭,親自擂鼓助威,子胥、伯輕各乘余皇大艦(艦名)順風揚帆而下,強弓勁弩如飛蝗般射向越軍。越軍逆風而行,無法抵擋吳軍的強大攻勢,大敗而逃。吳軍兵分三路追擊,越國大將靈姑浮船翻落水而死,越兵死傷不計其數。勾踐逃到固城以求自保,沒想到昊軍又追殺而來,沒有辦法,句踐留范蠡堅守固城,自己率殘余部隊逃到會稽山。檢點軍隊,只剩下五千多人。吳兵加緊圍攻固城,子胥在右,伯噽在左,雙方夾擊,范蠡不斷告急,句踐非常恐慌。文種獻計說:“事情非常緊急,現在惟一的辦法就是趕快求和。”勾踐問:“如果吳國不同意講和怎么辦?”文種回答:“吳國的太宰伯輕貪財好色,嫉賢妒能,雖然與伍子胥同朝為官,表面看兩人的交情也不錯,但兩人的品行、志趣大不相同。吳王對伍子胥是敬畏,而對伯輕是親昵。如果偷偷地到伯噽營中,用重金買他的歡心,與他約定雙方講和,再讓伯噽對吳王說,吳王肯定聽從他的。就是伍子胥知道了再來阻止,也來不及了。”于是句踐連夜偷偷派使者到都城,讓夫人從宮中選美女八名,打扮得花枝招展。再加上白壁二十雙,黃金千鎰(古代重量單位,每鎰約合二十兩),讓文種到太宰營中拜見伯輕。伯輕開始想拒絕,但讓人一打聽,說有重禮相送,所以馬上召見。伯輕坐在那里,態度非常傲慢。文種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說:“敝國君主勾踐,年輕無知。不能很好地侍奉上國,以致獲罪。現在他已經非常后悔,想臣服于上國,又怕大王怪罪不肯接納。知道太宰您功高蓋世,外為吳國棟梁,內為吳王心腹,所以敝君主讓我來拜見您,想麻煩您在吳王面前多多美言,讓大王能接受我王的請求。略備薄禮,聊表敬意,還望笑納。”接著就把禮單呈上。伯輕故作姿態,說:“越國馬上就要滅亡,到那時,越國什么東西不是吳國的?我還稀罕這點東西嗎?”文種說:“越軍雖然戰敗,但在會稽還有精兵五千,隨時準備決一死戰,就是打不贏的話,越國也會焚毀所有的庫存,流亡他國以圖再興,哪能把珍寶留給吳國呢?話又說回來,就是吳國能占有越國,多數東西也要歸吳王所有,太宰您和各位大將,也不過稍分點殘羹剩飯。反過來,如果您能促成吳越議和,越王名義上是委身于吳王,實際上委身于太宰您啊!越國不管有什么東西,首先進獻給您,這樣您就可獨享議和的好處了。況且,困獸猶斗,假如越國背水一戰,說不定事情的結果還很難預料呢!”這一席話真是說到了伯螫的心坎上,不覺點頭微笑。文種當然不會錯過這有利時機,又進一步煽動說:“這八名美女都是選自越宮,民間比這美的有的是,如果我王能生還越國,一定要在民間廣求美女,獻給太宰您。”伯噽高興地站起來回答:“大夫你不去求伍子胥而求我,是因為我不會乘人之危。明天我就向吳王引見你,求和的事包在我身上了。”于是禮物照單全收,把文種留在軍營中,按賓主之禮敘坐。第二天早上,兩人一同去見吳王夫差。伯輕先進去把越王句踐派文種前來請和的意思說了一遍。夫差一聽,勃然大怒:“寡人與越國有不共戴天之仇,哪能與他講和?”伯噽回答:“越國雖然得罪了吳國,但越王也已委曲求全到極點了。他愿舉國充當大王您的奴仆,越國所有的寶器珍玩。全部進獻給吳國。唯一所求的就是保住越國的稱號。大王您想,接受越國的投降,可以得到實惠;赦免越王的罪過,顯示了您的仁慈。這樣,名利雙收,吳國就可稱霸天下了。假如一定要滅掉越國的話,勾踐就會焚宗廟,殺妻子,把所有的珍寶都沉到錢塘江中,然后再率剩下的五千人與吳決一死戰,大王您能得到什么好處呢?兩者相比,您認為哪一個更有利呢?”冠冕堂皇的一席話說得夫差改變了態度,他簡直有點迫不及待了,問:“文種現在在哪里?”伯輕說:“就在門外等候您的宣召。”夫差就命文種人見。文種膝行向前,又把伯噽說的話重復了一遍,態度更加謙卑。夫差有些懷疑地問:“越王自請為奴仆,那他夫婦能隨寡人到吳國去嗎?”文種回答:“既然是您的奴仆,生死大權就掌握在您的手中,哪敢不服侍于大王您的左右呢?”伯輕也幫著說話:“句踐夫婦到吳國來,說明吳國雖然赦免了越王,但事實上已經得到了越國了,大王您還再要求什么呢?”于是夫差答應講和。伍子胥聽說此事,馬上來到中軍,看到文種跪在下首,便瞪了伯噽一眼,怒氣沖沖地問吳王:“大王已經答應與越國講和了?”吳王低聲回答:“已經答應了。”子胥連叫:“不可!不可!”嚇得文種后退了好幾步,惟恐事情有所反復。子胥勸吳王:“昊越兩國,勢不兩立。吳不滅越,越必滅吳。其它如秦晉等國,就是我們打勝了,得其地,不能居;得其車,不能乘。而如果征服了越國,其地可居,其舟可乘,對吳國最為有利,何況大王與越國還有不共戴天之仇呢?”說得吳王啞口無言,只是一個勁兒地用眼看著伯輕,暗示他來應對。伯輕心領神會,說:“相國此言差矣!如果是因為其地可居,其舟可乘,吳越就不能并存的話,那秦、晉、齊、魯都是內陸國家,其地亦可居,其車亦可乘,難道四國就要并為一國?或說因先王之仇而罪不可赦,那相國你與楚國的冤仇更大,為什么沒有滅掉楚國而同楚國講和呢?難道相國你自己行忠厚之事而讓大王落下刻薄之名嗎?作為忠臣可不應該是這樣。”一席話說的是“義正詞言”,好像真是為吳王考慮。夫差聽到伯噽對子胥的回擊,感到非常舒暢,對伍子胥說:“還是太宰說得對。相國你先回去,等到越國貢獻的珠寶到了,我要賜給你一部分。”氣得子胥面如土色,恨恨地說:“悔不該當初不聽被離之言,以至于與這樣的奸佞之人為伍。”出來之后,仍然憤憤不平,對大夫王孫雄說:“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后,昊其為沼乎!”夫差不聽子胥勸諫,遂解會稽之圍。約定了越王夫婦入吳的時間,只留下伯噽在昊山屯兵一萬,以監視和催促越王勾踐起程,自己率兵回國。
越王一回都城馬上搜斂宮中珍寶、宗廟中的大鼎,又從民間挑選了許多美麗的姑娘,作為奉送給吳王夫差和太宰伯輕的禮物。同時,留文種在國中主持國政,由范蠡陪同越王到吳國。臨行之際,群臣一直送到錢塘江。越王非常悲傷,想到自己千里為囚,不知能不能有歸國之日,忍不住涕淚交流,群臣也不禁痛哭失聲。文種忍痛相勸:“大王不要悲傷,過去商湯曾被夏桀囚禁在夏臺;周文王曾被商紂囚禁麥(音友)里,但他們不是都安然返國,振興邦國,成為一代賢王嗎?近代的齊桓公,也曾流落到莒國,晉文公更是奔波異邦,但他們也都終于返國,成就了霸業。所以大王您只要能忍辱負重,堅定信心,就一定能安然歸來,重振越國。”勾踐漸漸止住悲聲,與眾大臣告別,與夫人、范蠡等登船,前去吳國。
一到吳界,越王先派范蠡到吳山去拜見伯噽送上一大批珍寶、美女。伯噽一見,喜笑顏開,馬上請句踐到營中相見。勾踐見到伯噽,態度非常謙恭,簡直是低聲下氣,一再感謝他的庇護之恩。看到一國之君在自己面前如此卑躬屈膝,伯噽的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當即表態:“越王放心,有老夫在,你是受不了多大委屈的。”范蠡不失時機地表示:“如越王能安然返國的話,那越國的美女、珠寶就盡太宰您挑選。”伯輕一聽,眼都瞇成一條縫,進一步表態:“你們放心,回國的事就包在老夫身上了。”這就使越王的心稍稍有了點安慰。之后,伯噽帶領軍隊押著越王來見吳王。勾踐夫婦一見吳王,撲通跪在地上,雙手奉上美女和珍寶的清單,謙卑地說:“東海役臣句踐,不自量力,得罪了大王,承蒙大王仁慈,留得賤臣一命,真是感激不盡。”說著,叩首不止。夫差大度地說:“你不用如此緊張。我如果計較舊怨的話,你早活不到現在了。放心吧,我不會殺你的!”一旁的伍子胥一聽,雙目如電,須發皆張,聲如雷霆:“大王,飛鳥在青云之上,還要彎弓將它射下,何況,它已落在庭前堂下呢?句踐為人機險,只是現已成為釜中之魚,所以才巧言令色,故作可憐之相,如一旦得志,無異于放虎歸山,縱鯨于海,到那時將悔之晚矣!”夫差說:“寡人聽說誅降殺服,將要禍及三世。所以,我怕殺掉已經臣服的越王,老天會降罪于我啊!”伯輕馬上奉承:“子胥是聰明一時,而不知長久安國之道。大王說的才是仁者之言啊!”子胥一看,伯輕老是偏袒越王,而夫差又總是聽信伯噽的佞言,不聽自己勸諫,知道多說無益,遂憤憤而退。夫差高興地接受了越國的貢獻,但他又不想便宜了越王。他接受越王的求和,實際上也有他自己的打算,那就是,一方面讓越國多多貢獻珍寶,一方面羞辱越王,讓他感覺生不如死,以此達到他復仇的目的。于是,吳王讓王孫雄在闔閭墓旁蓋了一間石屋子,陰暗潮濕,透風漏雨,讓句踐夫婦住在里面。然后,去其衣冠,換上仆人的衣服,讓他為自己養馬。每當吳王乘車外出時,句踐就要為吳王牽馬,充當馬夫,別人看見,都指指點點:“看,那個為吳王牽馬的就是越王!”每當此時,勾踐都把頭低了又低,真恨不得有個地縫鉆進去。
就這樣,越王夫婦白天切草喂馬,打掃糞便,洗刷車輛。晚上就住在石屋中,冬不擋寒,夏不避雨。至于吃穿,和奴隸差不多,多虧伯噽時常偷偷地送點東西,才得以維持溫飽。吳王夫差還經常派人查看,看到越王君臣白天辛勤勞作,沒有一點怨恨之色,夜里也沒有一點抱怨之言,以為他們真斷絕了回鄉之念,磨平了復國之志,慢慢地看管得也不那么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