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針灸基礎理論(5)

5.陽溪*(Yánɡxī)經穴

【命名】腕背為陽,兩筋之間形似小溪,故名。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腕背橫紋橈側,拇指向上翹起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①頭痛,耳鳴,耳聾,咽喉腫痛;②手腕疼痛無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腱鞘炎、中風半身不遂、腕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6.偏歷(Piānlì)絡穴

【命名】兩旁為偏,經過為歷。大腸經由此斜行,經歷手臂,別走太陰,故名。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處。

【主治】①耳鳴,鼻衄,咽喉疼痛;②手臂疼痛;

③水腫。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扁桃體炎、水腫、前臂神經痛等。

7.溫溜(Wēnliū)郄穴

【命名】溫,為陽氣;溜同流。此處指陽氣流行。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主治】①急性腸鳴,腹痛;②頭痛,面腫,咽喉腫痛;③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扁桃體炎、腮腺炎、咽喉炎、面神經麻痹等。

8.下廉(Xiàlián)

【命名】廉形,如棱角之狀。因該穴在曲池下4寸,屈肘握拳時,穴處肌肉隆起,形如棱角,故名。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處。

【主治】①腹脹,腹痛;②肘臂疼痛;③頭痛,眩暈。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上肢麻木及腫痛、頭痛、高血壓等。

9.上廉(Shànɡlián)

【命名】廉形,如棱角之狀。屈肘握拳時,穴處肌肉隆起,形如棱角,該穴在下廉上1寸,故名。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

【主治】①肘臂麻木疼痛,上肢不遂;②腸鳴,腹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臂神經痛、上肢麻木、癱瘓、腸炎等。

10.手三里*(Shǒusānlǐ)

【命名】里,可作寸解。若屈肘側置,取手陽明經經穴,手三里即在肘端(肱骨外上髁)下三寸處,故名。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曲池下2寸處。

【主治】①腹痛,腹瀉;②肘臂疼痛,上肢不遂;

③齒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上肢癱瘓、臂神經痛、扭傷、急性胃腸炎、咽喉炎等。

11.曲池*(Qūchí)合穴

【命名】屈肘取穴,穴處有凹,形似淺池,故名。

【定位】側腕,屈肘。在肘橫紋外側端,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主治】①熱病,瘧疾;②目腫赤痛,齒痛,咽喉腫痛;③腹痛,吐瀉,痢疾;④丹毒,癮疹,瘰疬;⑤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⑥癲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肩肘關節疼痛、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

12.肘髎(zhǒuliáo)

【命名】肘,指肘尖;髎,為骨之郄。因穴位于肘部骨尖之處,故名。

【定位】正坐屈肘,自然垂上臂。在肘臂外側,曲池外上方1寸,當肱骨邊緣處。

【主治】肘臂疼痛,麻木,攣急。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上肢癱瘓、臂神經痛、肱骨外上髁炎等。

13.手五里(Shǒuwǔlǐ)

【命名】里,可作寸解。穴在曲池上三寸處,若自肘端(肱骨外上髁)向上量之,適得五寸,故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上臂。在臂外側,當肩髃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主治】①肘臂攣痛;②瘰疬。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上肢麻木疼痛、痿軟等。

14.臂臑*(bìnào)

【命名】上肢為臂,上臂內側稱“臑”,因部位而得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上臂。在臂外側,當肩髑與曲池連線上,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點處。

【主治】①目疾;②肩臂疼痛;③瘰疬。

【刺灸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肩關節周圍炎、頸淋巴結核等。

15.肩髑*(Jiāndú)

【命名】鍛,肩胛骨。該穴主治肩關節諸疾,故名。

【定位】在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②癮疹。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肩周炎、上肢癱瘓、臂神經痛等。

16.巨骨(Jùɡú)

【命名】巨骨,指鎖骨,穴在其后方,故名。

【定位】正坐。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主治】①肩臂疼痛,上肢抬舉不利;②癭氣,瘰疬。

【刺灸法】直刺,或微斜向外下方,0.5~1寸,直刺不可過深,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氣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肩周炎、淋巴結核等。

17.天鼎(Tiāndǐnɡ)

【命名】天,指高處;鼎,古代銅質炊具,有三足。此穴約與缺盆,氣舍呈三足之勢,再以頭圓在上像天,故名。

【定位】正坐微仰頭,或仰臥位。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后緣,當喉結旁,扶突穴直下1寸。

【主治】①咽喉腫痛,暴喑;②癭氣,瘰疬。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舌骨肌麻痹、吞咽困難、扁桃體炎等。

18.扶突(Fútū)

【命名】高起之處為突,鋪四指為扶,四橫指約等于3寸,該穴位于喉結突起旁開一扶,故名。

【定位】正坐微仰頭,或仰臥位。在頸外側部,結喉旁約三寸,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主治】①咽喉腫痛,暴喑;②癭氣,瘰疬;③咳嗽,氣喘;④呃逆。

【刺灸法】直刺0.5~0.8寸,注意避開頸動脈,不可針刺過深,一般不使用電針,以免引起迷走神經反應;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吞咽困難、甲狀腺腫大、聲帶小結、聲音嘶啞等。

19.口禾髎(kǒuhéliáo)

【命名】禾,指糧食;髎,為空隙。該穴在鼻孔之下,口唇之上,水溝之旁,取其鼻欲嗅,日食谷,穴當其際,此處又是犬齒窩部,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

【主治】①鼻塞,鼽衄;②口喎,口噤。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應甩】現代常用于治療鼻炎、嗅覺減退、面神經麻痹或痙攣。

20.迎香*(Yínɡxiānɡ)

【命名】治鼻塞不聞香臭而得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當鼻唇溝中。

【主治】①鼻塞,鼻淵,鼽衄;②口喎,面癢,面腫;③膽道蛔蟲癥。

【刺灸法】略向內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宜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嗅覺減退、面神經麻痹或痙攣、膽道蛔蟲癥等。

三、足陽明胃經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于目眶下承泣穴,挾口環唇,繞面頰經耳前至額角頭維穴,另有面頰分支,下頸,循胸正中線旁開4寸,腹正中線旁開2寸,經下肢外側前緣,止于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一支脈從足背(沖陽穴)至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于足太陰脾經]。

2.聯系臟腑器官人缺盆,下膈,屬胃,絡脾,與鼻、目、上齒、口唇二喉嚨、膈、乳房有聯系。

3.循行分布特點

(1)從頭走足,為多氣多血之經,辰時,(7~9時)氣血最旺。

(2)共44穴,起于承泣穴,止于厲兌穴。

(3)分布于面、耳的前面;在胸部循行于任脈旁開4寸(經乳頭);在腹部循行于任脈旁開2寸,在下肢行于外側前緣。

(4)上接手陽明大腸經,有一分支從足背(沖陽穴)至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于足太陰脾經。

(二)主要病候

1.胃痛、腹痛、腸鳴、腹脹、水腫、嘔吐、泄瀉、消谷、善饑、口渴。

2.齒痛、眼疾、咽痛、鼻疾、面癱。

3.熱病、發狂。

4.經脈所過部位的病痛。

(三)病癥歸納

1.消化系統疾病胃痛,腹痛,嘔吐,泄瀉,腸鳴,痢疾,胃下垂,急慢性闌尾炎,腸麻痹,營養性水腫,肝炎,蛔蟲病,胃腸神經官能癥。

2.頭面五官疾病頭痛,牙痛,眼痛,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甲狀腺腫大,腮腺炎等。

3.經脈所過的病癥胸痛,腿痛,膝關節痛,下肢痿痹無力,偏癱,小兒麻痹后遺癥。

4.其他如腳氣病膈肌痙攣,乳腺炎,高血壓,神經衰弱。

(四)本經腧穴本經共45穴。

1.承泣*(Chénɡqì)

【命名】承,承受;泣,流淚。穴在目下,針此穴能治迎風流淚,故名。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

【主治】①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喟動;②口眼歪斜,面肌痙攣。

【刺灸法】以押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刺手持針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出針時稍加按壓,以防出血;禁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結膜炎、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斜視、白內障、面神經萎縮、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等。

2.四白*(Sìbái)

【命名】四,廣闊;白,光明。穴在目下,針之可使視力光明四射,故名。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①目赤痛癢,目翳,眼瞼喟動;②三叉神經痛,口眼歪斜,面肌痙攣;③頭痛,眩暈;④膽道蛔蟲癥。

【刺灸法】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眼球,不可過度提插捻轉,禁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眼瞼下垂、近視、青光眼、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

3.巨髎(jùliáo)

【命名】巨,為大;髂,指凹陷。穴在顴下,凹陷較大,故名。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主治】①口眼歪斜,眼瞼瞤動;②鼻衄;③齒痛,唇頰腫。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牙痛、鼻炎等。

4.地倉*(Dìcānɡ)

【命名】地,下部;倉,藏谷之器。穴在口唇之旁,食用口,貯于胃中,猶如倉庫,故名。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與口角相平,約當口角旁0.4寸處。

【主治】①口角歪斜,流涎,唇緩不收,齒痛;②眼瞼瞤動。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5.大迎(Dàyínɡ)

【命名】迎,指血氣旺盛,此處有動脈通過,故名。

【定位】下頜角前下方1.3寸凹陷中,咬肌附著部前緣,閉口鼓氣時即出現一溝形凹陷,即于凹陷下端取之。

【主治】口歪,口噤,頰腫,齒痛。

【刺灸法】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面神經麻痹、腮腺炎、三叉神經痛、牙痛等。

6.頰車*(Jiáchē)

【命名】頰車,面兩側;下頜角古稱“頰車骨”。穴當其處,故名。

【定位】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處。

【主治】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上虻貍}穴透刺;可灸。

【墨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顳頜關節炎、腮腺炎等。

7.下關*(Xiàɡuān)

【命名】“關”為開闔之樞機。本穴有關牙齒開闔,故稱之以“關”,以其在顴骨弓下,且與上關相對,故名為“下關”。

【定位】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之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之間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宜閉口取穴。。

【主治】①耳聾,耳鳴,聘耳;②齒痛,口噤,口眼歪斜,三叉神經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留針時不可作張口動,以免折針;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顳頜關節炎、牙痛、面神經麻痹、聾啞等。

8.頭維*(Tóuwéi)足陽明、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

【命名】“維”,是保護之意,本穴位居額角,似抵觸,作防御之用,故名。

【定位】額角發際直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流淚。

【刺灸法】平刺0.5~1寸;《甲乙經》:禁不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眼輪匝肌痙攣等。

9.人迎*(Rényínɡ)

【命名】迎,指動,穴當頸部喉結旁人迎脈應手處,故名。

【定位】喉結旁1.5寸,當頸總動脈之后,胸鎖乳突肌前緣。

【主治】①咽喉腫痛,氣喘;②瘰疬,癭氣;③高血壓。

【刺灸法】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甲乙經》:禁不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支氣管哮喘、高血壓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蕲春县| 蒲江县| 铅山县| 寻甸| 宿迁市| 娄底市| 大邑县| 安康市| 南和县| 禹州市| 湛江市| 平果县| 始兴县| 边坝县| 兰州市| 陇西县| 阿克| 河北区| 开远市| 贺州市| 乐东| 潍坊市| 霍州市| 嘉峪关市| 盐源县| 汪清县| 南川市| 明水县| 宜兰县| 汝州市| 顺义区| 禹州市| 林周县| 涪陵区| 宝应县| 陆川县| 隆林| 大宁县| 七台河市| 当阳市| 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