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 大學·中庸(國學啟蒙書系列)
- 韓震主編
- 3980字
- 2016-01-05 13:58:49
【原文】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譯文】
《詩經》說:“一個國家國土面積幾千里,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詩經》又說:“嘰嘰喳喳的黃鳥,棲息在草木茂盛的山角里。”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選擇一個好的地方來棲息,難道一個人反而不如一只鳥嗎?”
【啟示】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姓孔名丘,因為他的學問很大,品德也很好,人們很尊敬他,就稱他為“孔子”。他教了幾十年的書,有很多的學生,他的學生把孔子平時講的話記下來,編成了一本書,叫《論語》。
【小故事】
子貢領賞
孔子有三千多個學生,其中有一個叫子貢,善于經商,賺了很多錢。春秋時期很多小國家為了當霸主,常常發動戰爭。當時的習慣是,如果一個國家在戰爭中俘虜了別國的士兵,就會在他們臉上刺字,并把他們當奴隸使喚。這些士兵因為臉上的字沒有辦法消除,所以一生都只能留在敵國當奴隸,生活十分悲慘。
孔子和他的很多弟子是魯國人,魯國有很多士兵在別國當奴隸。魯國的國君為了解救這些被俘的士兵,就出臺一個政策,他對魯國的百姓說:“只要誰能將那些被俘的士兵贖回,就可以到我這里如數拿回贖金,并且作為獎勵,我還會給他們額外的獎賞。”子貢在一個國家經商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魯國的士兵正在這個國家當奴隸,于是就把他贖了回來。回到魯國后,他卻沒去找國君領賞。魯國人因此對子貢大加贊賞。可是孔子知道這件事后,卻很不高興。
他教訓子貢說:“子貢啊!你這樣做,可把魯國的那些俘虜們害苦了呀!”
子貢很吃驚:“老師,這話怎么講,難道我贖人不對嗎?”
孔子說:“你有沒有想過,你這樣一做,別人贖了士兵,就不好意思去政府領賞了。”
子貢說:“不領就不領唄,這怎么會害苦俘虜呢?”看子貢還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孔子繼續說:
“你自己經商賺了很多錢,可以不要報酬地贖人。但是大部分的魯國人沒有這些錢,如果他們以后贖回奴隸后去領賞,人們肯定會拿你來比較而瞧不起他們,但是如果不去領賞的話,他們又負擔不起贖金。權衡一下,他們就不愿意救俘虜了。”
子貢恍然大悟,連聲說:“老師我錯了!”他告別了孔子,立刻領賞去了。
【原文】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
與國人交,止于信。
【譯文】
《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使人崇敬。”由此可知,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人民;做臣子的,要做到尊敬君主;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父母;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子女;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言而有信。
【啟示】
周文王的名字叫姬(ji)昌,是商朝的一個諸侯王,他很有品德,為人和善,關心百姓生活,人民都很喜歡他。當時商朝的國王整天在宮里看宮女唱歌跳舞,對國家的事情不聞不問,對老百姓也很殘忍,人民都恨商王,于是很多人都跑到姬昌管理的那個地方去了。后來姬昌的兒子姬發消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人民為了紀念姬昌,就尊稱他為周文王。
【小故事】
周文王訪姜子牙
周文王為了治國安邦,到處尋訪賢人,希望得到幫助。一天,他在渭水河邊找到一個叫姜子牙的賢人,很想請姜子牙幫助治理國家。可是姜子牙卻不緊不慢地問:“大王打算用什么請我回去呢?”
周文王說:“騎馬、坐轎,隨你挑。”
姜子牙說:“我一不騎馬,二不坐轎,大王的輦車得讓給我坐。”
和周文王同行的官員都愣住了!這輦車只有大王才能坐,你姜子牙算老幾?居然要求坐輦車!可是,周文王聽了姜子牙的要求,不假思索地就答應了。
姜子牙還繼續出難題:“我坐輦車,還得大王親自拉著。”
官員們又嚇了一跳,心想姜子牙真是膽大包天!可是,周文王又答應了。姜子牙坐上輦車,周文王拉著,一步一步地走。
周文王自小就有人服侍,肩不挑擔,手不提籃,平日里沒干過什么粗活,哪能拉得動輦車?所以拉了一會他便停下來歇腳,再回頭一看,姜子牙居然在輦車里舒服地睡著了!周文王倒并不惱怒,歇了一陣,再拉一會,再歇了一陣,再拉。這樣停停歇歇三四回后,他累得汗珠子像下雨一樣滴下來。他只好喘著粗氣,對姜子牙說:“哎呀,我實在是拉不動啦!”
姜子牙睜開眼睛,下了輦車,問:“大王拉我走了多少步?”
周文王說:“我沒數。”
姜子牙說:“大王拉我走八百七十三步,我保大王的子孫坐八百七十三年的天下。”
周文王一聽,后悔了,連忙說:“你快上輦車,我還拉。”
后來,在姜子牙的幫助下,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順利消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原文】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侗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
【譯文】
《詩經》說:“看那淇水彎曲的岸邊,嫩綠的竹子優美茂盛。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他研究學問就好像是加工工藝品,不斷地切磋,使它精致;修養自己的品德就好像是打磨玉石,反復琢磨,使它精美。他態度莊重,模樣威嚴,他光明磊落,襟懷坦蕩。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
【啟示】
這里說的是學習和修養的態度和過程,無論何時,我們都要時時反省自己,使自己時刻保持虛心求學,勤奮好學的狀態,反復溫習所學知識,精益求精。
【小故事】
書法家張芝
東漢時,有一個小孩叫張芝,從小就非常喜愛書法。
他經常在家里拿著毛筆玩,還學著爸爸媽媽寫字的樣子在白紙上反復練習。他爸爸看到他這么喜歡書法,就給他找了一個書法老師,教他書法。
在老師的指導下,張芝進步得很快。他學習書法非常勤奮,把家里準備做衣服用的白布全拿來練字,等白布被涂得黑壓壓一片的時候,再拿去染色做衣服。
每天上完課,張芝就一個人在房間里練字。練完字,他就到池塘邊去洗筆和硯。可是后來,他覺得這樣來來回回太浪費時間了,便干脆把筆、墨、紙、硯全移到池塘邊,直接在池塘邊練字,就這樣一練就是好幾年。
一天,張芝練完字,和往常一樣在池塘里洗筆和硯,洗了很久,毛筆還是黑黑的,怎么也洗不干凈。于是,他在池塘邊不停地洗,嘴里開始嘀咕:“怎么回事?難道是我眼花了不成?”
這時,鄰居的大爺恰好路過,聽見了張芝的話。他望著張芝,笑著說:“孩子,你沒眼花,是這池水整個變成墨色啦,你怎么能洗干凈呢?”
張芝一看,天啊,這池水果然是黑的。原來他專心練習書法,長時間在池塘中洗筆和硯,以致使清澈的池水變成了墨色。他臉紅地說:“大叔,都怪我,把水污染了……”
大叔摸著張芝的頭說:“孩子,你放心,水有自我清潔的功能,過些天它會慢慢變干凈的。你這么專心,以后一定是個有出息的人!”
張芝后來果然成了著名的書法家。
【原文】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侗兮者,恂傈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誼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譯文】
所謂“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學問的方法:所謂“如琢如磨”,是指他自我修養的方法;所謂“瑟兮侗兮”,是指他內心謹慎謙恭;所謂“赫兮喧兮”,是指他非常威嚴,令人敬畏;所謂“有斐君子,終不可誼兮”,是指他盛大的品德到達了至善至美的境界,使人民敬仰,人民所以不能忘記他。
【啟示】
小朋友們有沒有發現班上總有一些人的成績特別優秀呢?那并不是因為他們有多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古人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就是一個不斷打磨,不斷復習的過程。如果我們堅持每天課后復習一遍學過的知識,思考一遍老師課堂上講的話,我們會對這些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對其中模糊的部分理解得更加透徹。
【原文】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
【譯文】
《詩經》說:“哎呀,從前的文王、武王真使人難忘啊!”
【啟示】
周文王、周武王是古代有名的賢君,活著的時候老百姓就敬愛他們,去世后老百姓還是常常想起他們。所以說,有賢德的人雖然去世了,但他們的事跡在民間口耳相傳,賢名也因此一直流傳到現在。相反,德行敗壞的人,比如說商紂()王,人民也會因為恨他們而一直掛在嘴邊,遺臭萬年。
【小故事】
商紂王的故事
商朝的最后一個皇帝紂王,荒淫殘暴,從不關心百姓的疾苦,是一個十足的暴君。紂王整天尋歡作樂,飲酒聽歌。他對忠臣賢士的規勸不屑一顧,而對阿諛奉承的小人,卻很信任。
紂王十分寵愛妲己,而妲己和周王姬昌有仇,她一直想報復姬昌,但始終沒有合適的機會。
有一回,姬昌的大兒子伯邑考設計出了一艘木船,并且試航成功。妲己知道了這件事后,終于想了一條毒計來對付姬昌。她對紂王說:“大王,姬昌他們這是想造反呀!有了這個船,他們就能水上戰斗了。”紂王一聽,完全相信了妲己的話,立刻派人將姬昌的大兒子伯邑考抓來,處以死刑,而且他還令下人將伯邑考的尸體剁咸肉醬做成包子。
之后,紂王又把姬昌叫到宮里,對他說:“我這次叫你來,主要是想讓你嘗嘗新做的包子。”說著,他就吩咐下人把蒸熟的包子端上來,逼迫姬昌“品嘗”這些用他親生兒子做的肉包子。
姬昌何嘗不知道紂王的殘暴呢?他早就猜到自己的兒子已經命喪黃泉了。現在,紂王又莫名其妙地把他從老遠的地方叫來吃包子,這真是太奇怪了。他心想:“紂王葫蘆里賣的到底是什么藥?”等他看到那一碗肉包子和紂王詭異的眼神時,他開始心疼起來:“難道……難道這些是……”盡管他猜到了紂王的把戲,但是紂王的命令,做臣子的不得不從。姬昌只能含著眼淚,忍痛吃下了幾個肉包子。
后來’,紂王的荒淫殘忍終于激起了老百姓的極大不滿。他們在姬昌的二兒子姬發的帶領下,聯合起來發兵討伐紂王。紂王見大勢已去,自焚而死,商朝由此滅亡。
【原文】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譯文】
這是因為后代的君主和貴族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老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他們創造出來的安樂生活,獲得了利益。所以,雖然他們已經去世多年,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美德。
【啟示】
有賢德的人幫助了老百姓,老百姓就不會忘記他。比如宋代的岳飛,他抵抗金兵,使老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老百姓直至現在都不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