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溫泉群

在黑風口滾滾黑石下面有幾十處地熱,大如碗口、小有指粗,這就是分布在1000平方米地面上的溫泉群。它距離震耳欲聾的長白瀑布不到二里,奔騰咆哮的白河擦邊而過。它以絢麗的色彩把周圍的巖石、沙礫染的金黃、碧藍、殷紅、翠綠,閃爍著五光十色,散發著蒸騰熱氣,格外愉悅游人的眼目。特別是冬季,周圍是一片銀裝素裹,冰天雪地,而這里確實熱氣騰騰,煙霧裊裊,實在是別有一番景致。

長白山溫泉屬于高熱溫泉,多數泉水溫度在攝氏60度以上,最熱泉眼可達82度,放入雞蛋,頃刻即熟。

長白溫泉有“神水之稱”,可舒筋活血,驅寒祛病,特別對醫治關節炎,皮膚病等療效十分顯著。這里設有溫泉浴池,供游人洗浴,池水溫度可以調節,出浴之后,倍感輕松。

其中比較著名的長白溫泉、梯云溫泉和湖濱溫泉等,都是吸引中外游人的好地方。此外,還有蘆泉、仙人橋溫泉群、十八道溝溫泉,玉漿泉、藥水泉等等。

天池

長白山最著名的景點是天池,不到天池等于沒到長白山。天池是火山噴發自然形成的我國最大的火山口湖,也是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三江之源。因為它所處的位置高,水面海拔達2150米,所以被稱為“天池”。

天池呈橢圓形,周圍長約13多公里,它南北長485公里,東西寬335公里,湖面面積10平方公里,海拔2194米,平均水深204米。據說中心深處達373米。

在天池周圍環繞著16個山峰,天池猶如是鑲在群峰之中的一塊碧玉。這里經常是云霧彌漫,并常有暴雨冰雹,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游人都能看到她秀麗面容的。

天池蓄水20億立方米,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水庫,天池的水一是來自大自然降水,也就是靠雨水和雪水,二是地下泉水。天池湖水深幽清澈,像一塊瑰麗的碧玉鑲嵌在群山環繞之中,使人如臨仙境。不過,長白山氣候瞬息萬變,使得天池若隱若現,故繪出了天池“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絕妙景象。

長白瀑布

到過長白山的人,都為那宏偉壯觀、奔騰不息的長白瀑布所迷戀!那銀流似從天而降,落地如雷聲貫耳。長白瀑布位于天池北側,乘槎河盡頭。乘槎河流到1250米后,飛流直瀉,便形成高達68米的長白瀑布。因系長白山名勝佳景,故名長白瀑布。

由于山大坡陡,水勢湍急,一眼望去,像一架斜立的天梯。瀑布口有一巨石名曰“牛郎渡”,將瀑布分為兩股。兩條玉龍似的水柱勇猛的撲向突起的石灘,沖向深深的谷地,濺起幾丈高的飛浪,猶如天女散花,水氣彌漫如霧,仿佛“銀河落下千堆雪,瀑布飛流萬縷煙”。它緯地經天,云翻雨傾,幾十里外可聞咆哮聲,勢如萬馬奔騰,景象十分壯觀。游人經過這里,無不駐足仰望,感慨萬千。瀑布狀如白練,從天而降,雷霆萬鈞,如玉龍撲向谷底,其景象蔚為壯觀。急流跌水,千百年之后,瀑布下形成深約20米的水潭。潭水流出,匯為二道白河。

香山

香山公園位于京郊西山東麓,在北京市區的西北,區市中心28公里。總面積160公頃,是一座歷史悠久、富有自然情趣的山林公園。

山中有乳峰石,時時噴出云霧,與廬山的香爐峰相似。又因山上有巨石,很像香爐,香山因此得名。香山的最高峰是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

香山公園山勢陡峭,佳木蔥籠,清泉深深,景色清幽。自金代起幾個朝代的帝王,均在此營建避暑離宮別苑。清乾隆十年(1745年)動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林隙崖間,增置了殿臺亭閣,修建了宮門朝房,加筑一道周長10余里的外垣,形成規程宏大的皇家范囿,并賜名“靜宜國”當時園墻分為內外垣,共有28景。內垣20景有:勤政殿、麗矚樓、來青軒、香山寺、翠微亭、雨香館等。外垣8景有:陽阿(朝陽洞)、玉華岫、森工笏、香霧窟(靜室)等。外垣之北,另有別垣,當時園中建筑、勝點數不勝數。1860年和1900年,野蠻的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燒了圓明園、頤和園之后,香山名勝也沒放過,多處古跡也被燒毀。現在留存的名勝古跡和觀光景點有:

見心需、昭廟、森玉笏、琉璃塔、西山晴雪、玉華山莊、半山亭、雙清別墅和眼鏡湖、香爐峰等。勤政殿、香山寺、香霧窟等只能參觀遺址。

香山公園,美麗的自然景色,特別是香山紅葉最是聞名。每逢霜秋,遍山黃櫨,如火如荼,瑰麗無比。此時游人倍增,游客坐在登山纜車里,眺望遍山紅葉,是一種難得的享受。現將文物古跡和重要景點簡紹如下:東宮門公園的正門,乾隆皇帝擴建靜宜園時所建,現仍保存了原有形制。勤政殿原為皇帝召見公卿百僚的聽政之所,現僅存基址。進東門即可看到。香山寺遺址在公園的南部,原殿為五層,地勢高聳,建筑壯麗,是國內28景之一,現只有遺址。乾隆皇帝御筆石碑現仍矗立于此。雙清別墅在香山寺南,建于1931年。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由河北省平山縣遷至北平,暫駐香山,毛澤東下榻在雙清別墅,8月23日遷入中南海。毛主席曾在此成功地指揮了渡江戰役、國共談判,寫下《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著名詩篇。蟾蜍峰亦稱蝦蟆石,在香山寺西山腰上,巨石突兀,若蟾蜍昂首東望。半山亭在香山寺北側,是過去香山寺觀音閣的舊址矗立于南部山腰當中是觀賞風景的佳處。現在的半山亭為后建景點。絢秋林自半山亭沿山路西上即可到達,此帶樹木叢集,秋季遍布紅葉,是香山著名紅葉區。玉華山莊在香山寺遺址迤西,是山腰中部的一個庭院型風景點,幽雅別致,可供游人小憩。此景點為原玉岫的遺址上的新建筑。森玉笏在玉華山莊西南,有一巨大的峭壁,上題“森玉笏”三個大字,為乾隆御筆,是28景之一,刻字仍清晰可見。朝陽洞位于森玉笏西北,乾隆帝曾游此同,題名“陽阿”,為清乾隆時28景之一,現該洞尚存,洞口西有乾隆詩詞刻字。香霧窟遺址朝陽洞北上方有一平臺,原為園內殿宇建筑中最高一處,清乾隆時28景之一,現建筑已無。棲月山莊香霧窟遺址稍東,原是28景之一的棲月崖的舊址,后遭毀,民國年間在此建別墅,稱“棲月山莊”。西山晴雪在香霧窟迤北山腰處,是雪后放晴觀景的著名景地。乾隆帝題名立碑,方碑和石制護欄現保存完好。“西山晴雪”為燕京八景之一。芙蓉館在玉華山莊以北,為近代建筑,借28景之一的“芙蓉坪”取名。昭廟在芙蓉館東側,東宮門的北邊,是國內一組藏式古代建筑,廟中部分建筑遭焚毀,琉璃牌坊、白臺、紅臺石碑和琉璃塔幸存。正凝堂昭廟以北,為園內古建筑,近年修飾一新,堂后山石嶙峋,松柏蒼翠。見心齋在正凝堂前,是清嘉慶年間修建的江南風格的庭院,是園中現存比較完整的一組古建筑。鬼見愁在全園的西北部,為園內最高點,因山勢陡峭,難于攀登而得名。

參觀游覽路線:東宮門——靜翠湖——雙清——香山寺遺址——森玉笏——朝陽洞——鬼見愁——西山晴雪——玉華山莊——芙蓉館——昭廟——琉璃塔——見心齋——眼鏡湖——北門。出北門即可到碧云寺游玩。

九寨溝

以“童話世界”“人間仙境”而著稱的九寨溝位于東經103度46分—104度4分,北緯32度51分—33度19分,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壩州九寨溝縣境內,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的尕爾納山峰北麓,海拔在2000米至3000米之間,距離四川省省會成都435公里。

九寨溝東與白河自然保護區和王朗自然保護區接壤,南與黃龍風景名勝區毗鄰,整個景區面積720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區600平方公里,緩沖區110平方公里。地名的由來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叫達戈的男神,熱戀著美麗的女神沃洛色嫫。一次,達戈用風月磨成一面寶鏡送給心愛的女神色嫫。不料魔鬼插足,女神不慎打碎寶鏡,寶鏡的碎片散落人間,變成了114個晶瑩的海子,像寶石一樣鑲嵌在山谷中。從此,人間便有了這處童話世界般的夢幻仙境——九寨溝。

九寨溝古稱羊峒,又稱“何藥九寨”“翠海”,因溝內有盤信、日則、牙臘、盤亞、則查洼、黑角、樹正、荷葉和扎如等九個古老的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溝的先民逢萬物為神靈,他們從不允許任何外人破壞他們生息的土壤、湖水,也就是九寨溝自古得以良好保護的原因。景區分布九寨溝是岷山山脈中呈“Y”字形分布的數正、日則、則查洼三條溝谷的總稱,總長55.5公里,屬世界高寒喀斯特地貌。

當地為藏族聚居區。九個寨子和被稱為“海子”的高山湖泊仿佛一面面明亮的鏡子,又如一塊塊瑩潤的碧玉,神奇地鑲嵌在雪山森林深處。

則查洼購的盡頭是長海,日則溝的頂端是原始森林,兩溝由南向北在諾日朗匯合為樹正溝。兩溝盡端湖泊至樹正溝口高差達1000余米。其間有呈梯級分布的大小湖泊114個,湖泊之間有17組瀑布群,11段激流,5處鈣化灘流,相串相聯,形成了以高山湖泊群以及鈣化灘流為特色,集湖、瀑、灘、流、雪峰、森林、藏族風情為一體的人間仙境,極具原始美、自然美和野趣美。

九寨溝現已開發出二灘、三溝、四瀑、十八群海。最著名的景點有劍懸泉、芳草海,天鵝湖、劍竹海、熊貓海、高瀑布、五花海、珍珠灘瀑布、鏡海、諾日朗瀑布、犀牛海、樹正瀑布、樹正群海、臥龍海、火花海、蘆葦海、留景灘、長海、五彩池、上下季節海等。

九寨溝分三條溝:日則溝、樹正溝、則查洼溝。日則溝:原始森林,草海,天鵝海,箭竹海,熊貓海,五花海,孔雀河道,珍珠灘瀑布,靜海,諾日朗群海,諾日朗瀑布。樹正溝:犀牛海,老虎海,樹正瀑布,樹正群海,臥龍海,火花海,蘆葦海,盆景灘,扎如寺。則查洼溝:則扎哇寨,下季節海,上季節海,五彩池,長海。

九寨溝是中國西部著名的世界級景區,榮獲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綠色環球21、梅利娜·邁樂庫里世界文化、景觀保護與管理國際榮譽獎、國家AAAA 級景區等多項殊榮。

古格王朝介紹

神秘的古格王朝300年前一夜之間在歷史上消失,留給我們的只有那記錄了古格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成就的遺址。

就在15年前,古格對于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

但自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在此展開了一系列收獲巨大的考古工作以后,這個消亡了350年的王國突然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旅行者。

近十數年間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

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而遺存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氣勢宏大,風格獨特,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練,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古格的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特點。

古格盛產黃金白銀,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

最早對這座古城遺址進行考察的是英國人麥克活斯·揚。1912年,他從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來到這里進行考察。此后便有探險家、旅行者、攝影家和藝術家們源源不斷地來探奇訪幽。但真正的科學考察是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開始的。

以他們實地測量,遺址總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調查登記房屋遺跡445間,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1處;發現武器庫1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窯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古格王國遺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地之一。現在的遺址從山麓到山頂高300多米,到處都是和泥土顏色一樣的建筑群和洞窯,幾間寺廟除外,全部房舍已塌頂,只剩下一道道土墻。遺址的外圍建有城墻,四角設有碉樓。整個遺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紅廟、白廟及輪回廟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不乏精品。圍繞古格都城周圍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達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遺存。

古格王朝的歷史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的建立大概從9世紀開始,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紀結束,前后世襲了16個國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范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它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點,并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吐蕃王朝末代贊普郎達瑪時期,滅佛毀寺,不少避難僧人遠遁阿里。阿里地處西部邊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響,加上又是苯教的發源地,所以便成為各種思潮、各種力量匯集之地。公元843年朗達瑪被一位僧人刺殺,內戰紛起,4年后平民起義,吐蕃王朝崩潰。之后先后曾出現大小7個王國,西藏長期處于藩王割據局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白县| 永仁县| 南雄市| 枞阳县| 墨玉县| 大庆市| 南召县| 宜都市| 合山市| 浦县| 莒南县| 庆云县| 金湖县| 嘉定区| 阿尔山市| 闵行区| 亳州市| 丹东市| 邯郸市| 岑巩县| 微山县| 昌黎县| 乌海市| 山丹县| 枣庄市| 澄江县| 凤阳县| 米脂县| 浦城县| 张家川| 开封县| 治县。| 枣强县| 秭归县| 马龙县| 兴安盟| 株洲县| 壤塘县| 香港| 安仁县| 罗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