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材料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 提高文章寫作能力(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手冊)
- 謝普主編
- 1508字
- 2016-02-24 16:13:25
文章的意旨要新。意旨新,才能吸引人,給人以啟示。
而文章的意旨是通過內容表現出來的,讀者總是先看到文章的內容(材料),才感受、理解到文章的意旨,因此,材料新對文章極為重要。
陳舊的材料使人生厭
使用他人未用過的材料,給人以新鮮感,表現出文章內容的獨創性,這是文章質量高的一個重要標志。
文章使用的材料陳舊,讀者看而生厭,就會棄之不讀或難以卒讀。
材料陳舊往往表現在下列兩個方面:
1.時間上的陳舊
文章使用的材料從時間上看,離讀者太遠,難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因為讀者閱讀文章時,有一種求近心理。越是近的,讀者越感興趣。因此,新聞上有“今天的新聞是金子,昨天的新聞是銀子,過時的新聞是石子”之說。寫文章要求用新鮮的材料,就是要求用新近發生的事件做材料。
2.內容上的陳舊
這是從讀者對材料所包含的內容的知曉程度來說的。如果一個材料,其內容已為讀者所知,讀者就不會再感興趣。因為讀者有求新心理,只對未知的新的信息感興趣。比如有的中小學生寫“新風贊”這樣的題目,不是用公共汽車上讓座的材料,就是用拾金不昧的材料。
也許對作者來說這些材料是他們親身經歷而收集到的,并且是新近發生的事,從時間上看并不陳舊,但這樣的內容,對廣大讀者來說,已知道得太久遠,感到實在是太陳舊了。
寫文章用陳舊材料的作者,大多數是知道寫文章要用新鮮材料的,但之所以仍用陳舊的材料來寫文章,則是或由于觀察能力的不夠,看不到新鮮的材料;或由于認識水平不高,鑒別不出、捕捉不到新鮮材料;或由于未深入生活,手上沒有新鮮的材料。
新穎的材料有待于作者根據自己的寫作意圖去發現、觀察、搜集、攝取,需要我們去注意那些別人沒有注意過的東西,包括那些已經過去了但還沒有引起人們注意又包含著深刻社會意義的東西。
創造,就是“發現”的才能。寫作,其實也該強調這種“發現”。最好的文章應該是立意新、材料新、構思新的東西。
我們要求的“新”,一是指剛出現的新事物,二是指過去已經出現、許多人未曾發現、現在作者新發現的事物,三是指雖屬眾所周知、但未從新的角度來認識的事物。
使用新鮮的例證與引言
選用論據要有新意,不要提筆就用那些陳舊的、人人皆知的事理和事例。論據新能增強文章的吸引力,使人感到生動、活潑,從而增強說理的力度。
首先要注意選用新近發生的新鮮事例,或是一般人不常用的事例、事理論據,切忌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如馮象在2001年8月號《讀書》雜志上的一篇雜文《從卡拉OK 與人體寫真想到的》,論述知識產權的侵權問題,引用的例證有:哈佛法學院和商學院的年會;《財富》雜志去年10月號的一篇報道;《法制日報》
2001年1月10日的一篇報道;2001年初的一條新聞,等等。
其次,還要善于從常見材料中開掘出新意,也就是從新的角度運用舊材料,用新眼光審視舊材料,發表新見解,翻出新意。例如魯迅的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引用這句詩一般都強調要有一種牛的精神,即吃苦耐勞的韌性。但有篇談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文章,卻從新的角度去理解這句詩。提出對知識分子、對人才不能真把他們當牛一樣使,而應該關心他們、愛護他們,這就用了新意。又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人們熟悉的一句俗語,本是指那種得過且過、無所作為的人的一種處世態度,可有人反其意而用之,認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忠于職守、工作踏實認真的表現,就該提倡,既然做一天和尚,就應該撞一天鐘。這種“舊瓶裝新酒”
的方式也是一種“出新”。
此外,選用論據時還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從論點的需要出發,交叉靈活地運用事例論據和事理論據。
第二,選用論據時,要有主有次,主次結合。在一篇不很長的議論文中,論據不能用得太多,要突出主要的、典型的,次要的論據材料可一筆帶過,點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