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寫作的主題要創新
- 提高文章寫作能力(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手冊)
- 謝普主編
- 3764字
- 2016-02-24 16:13:25
主題創新,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多加訓練:
1.了解主題新穎、深刻是文章的特征之一
人有求新心理。文章只有寫得新穎,讀者才愛看,才會有新的感受和受到啟發。這樣,文章才談得上發揮其功用,達到作者寫文章的目的。
所謂“新穎”,即別致,不平常;所謂“深刻”,不但指能揭示事物的本質,更重要的是指“見人之未見,發人之未發”。新穎和深刻是密不可分的,能“見人之未見,發人之未發”,自然別致、不平常,也即新穎。
當然,新穎的東西不一定都是深刻的。有些不能揭示事物本質、甚至歪曲事物本質的所謂奇談怪論,是不可以作為“新穎”而寫進文章的。
現代實用寫作的文章,雖然不少是直接為工作服務的,其主題主要要求是正確集中,并不強求新穎、深刻。
但很多實用寫作的文章,如調查報告、新聞、總結、評論等,其立意都要求新穎、深刻。即便是應用文,古代也有不少因其立意新穎、深刻而成為傳誦不衰的名作。
2.加強學識、能力培養
不少作者不是不知道寫文章要寫出新穎、深刻的主題,但無奈或因閱歷不夠、學識淺薄、思想水平不高,難以提出高出一般人的觀點;或因觀察能力不強,看不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或因概括能力弱,即使感覺到一些新東西也概括不出;或因表達能力差,“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新的東西也難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等等。
要使文章的主題新穎、深刻,一方面,作者應加強思想鍛煉,豐富閱歷,提高學識水平和思想水平。經常的思想鍛煉,有助于培養無產階級的世界觀,這對立意是非常重要的;閱歷豐富,學識水平和思想水平高,則可以使“立意”新穎、深刻。另一方面,要提高寫文章應當具備的幾種基本的寫作能力,如觀察能力、提煉主題的能力、表達能力,等等。
3.尋找立意的新角度
文章主題一般化,不新穎、不深刻,往往是由于作者不善于多角度地思考、研究寫作對象,或者習慣于用單一的思維方式去看事物造成的;或者不肯多下工夫,不愿反復地提煉主旨,敷衍成篇。因此,立意時,一是要盡量廣開思路,用多向思維代替單一僵化的單向思維,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事物。尤其是應當多用逆向思維,打破習慣或經驗形成的定式和思維模式,不囿于陳規俗套,從事物反面去思考。這樣,可能找到新的角度,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如“勤奮出天才”這已成定論,但一位作者用逆向思維,換了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卻發現了新的東西,寫了篇題為《勤奮未必出天才》的文章,指出:“光勤奮是不夠的螞蟻就很勤奮。天才不能光靠勤奮,還應講究科學的方法,考慮個人的主觀條件和所處的客觀條件等因素。”再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乃是杜甫老先生的千古名言,但一作者從新的角度,提出了“讀書破一卷好”的觀點,并以豐富、確鑿的論據證明之,頗有新意。二要多下苦功,要有一種“意不驚人誓不休”的精神。對此,清代廖燕在《五十一層居士說》中說:“余笑謂吾輩作人,須高踞三十三天之上,下視渺渺塵寰,然后人品始高;又須游遍一十八重地獄,苦盡甘來,然后膽識始定。作文亦然。須從三十三天上發想,得題中第一義,然后下筆,壓倒天下才人;又須下極一十八重地獄,慘淡經營一番,然后文成,為千秋不朽文章。”廖燕的話雖然夸張了些,但他提倡這種嚴謹的煉意態度,給人的啟示是深刻的,是可取的。元代陳繹雷在《文說》中引戴師初一段話,更道出了煉意的一種“求精”精神及方法:“凡作文發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首先想到的意思,是從最一般角度考慮的,是最省力的,但多是“陳言”,即老一套的、一般化的,掃去不用;換個角度,“第二番”
想,得出來的東西也許不再是老生常談,但并不精辟,新意也不夠,也不用;再換個角度,直至發現新穎獨特的精語來,“方可用之”。
魯迅曾以同一材料寫了兩篇主題不同的文章,試看這兩篇文章中主題創新的技巧:
我的兄弟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我的一個小兄弟是喜歡放風箏的。
我的父母死去之后,家里沒有錢了。我的兄弟無論怎么熱心,也得不到一個風箏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間從來不用的屋子里,看見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風箏,有幾支竹絲,是自己削的,幾張皮張,是自己買的,有四個風輪,已經糊好了。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也最討厭他放風箏,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折了竹絲,將紙也撕去。
我的兄弟哭著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著,以后怎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
我后來悟到我的錯處。我的兄弟卻將我這錯處全忘了,他總是很好的叫我“哥哥”。
啊!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嗎?
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
這篇文章寫于1919年,這篇文章的主題是:通過對毀掉小兄弟風箏一事的悔悟、自責,批判了舊思想、舊習慣。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只對事件作簡潔記敘,表達自己對小兄弟十分抱歉的心理。五年后,魯迅又根據這篇文章的材料寫了一篇《風箏》,請看下文:
風箏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哪里?四面都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后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現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慌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蝴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蝴蝶的一枝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氣力,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爾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輕松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松了罷。
“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在《風箏》這篇文章中,魯迅以真摯的感情,記敘了自己如何對小兄弟進行一次精神虐殺和由此而帶來的悔恨、自責的沉重心情。作者對原有材料作了較深的開拓,顯示了毀風箏一事的錯誤不是別的,而是對兒童精神的虐殺。文章還揭示出了這樣深刻的道理:要正確對待和尊重別人,無理剝奪別人正當權利,妨礙別人的自由,勿寧說是一種罪惡,至少在道義上是不可寬恕的。
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作者特別增加了對北京嚴冬景象的描寫,借景抒情,用“嚴冬的寒威和冷氣”暗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顯然,這篇文章的主題更新穎、更深廣,它不僅是自責和對舊思想的批判,還表現了作者對真正精神虐殺者的深惡痛絕。由于主題的深化、創新,使文章產生了更加感人的藝術魅力。
一篇文章的材料,往往可以提煉出多個主題,然而哪一個主題更新穎、更深刻?這要看作者的認識能力和知識水平的高低。比如有這樣一段材料:中亞古國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風俗,凡是給君王帶來好消息的信使,就會得到提升,給君王帶來壞消息的人則會被送去喂老虎。據此材料,王小波寫了雜文《花剌子模信使問題》,提煉出這樣一個主題:在不公正的社會環境下,傳達壞消息的學者受到懲罰,最終導致大家都不敢說真話,被迫在求真實和受歡迎之中,苦苦求索一條兩全之路。最后,他召喚“文藝復興”,贊美人們能暢所欲言的時代。
這樣的主題深刻、鮮明并且足夠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