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創新帶來陌生化效果
- 提高文章寫作能力(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手冊)
- 謝普主編
- 4462字
- 2016-02-24 16:13:25
什么是陌生化
“陌生化”一詞首見于什克洛夫斯基的綱領性宣言——《語詞的復活》(1914)。
“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構詞法生造的一個新詞。含有“使之陌生、奇特、不同尋常”等含義。
由于“陌生化”在具體語境下,常常還帶有疏離所表現客體之義,所以也有人把它譯為“間離化”。德國戲劇美學家和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根據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說創造發展了的“間離化”理論,所根據的就是它的這一命意。但我們認為,無論是譯為“奇特化”還是“間離化”。都不如譯為比較習見常用的“陌生化”為宜,雖然“奇特”和“間離”也是這一方法在運用中所產生的效應。
在著手考察“陌生化”的本意之前,我們面臨的一個首要問題是:“陌生化”是要使誰、使什么“陌生”
以及為什么要使之“陌生”?此外就是:所謂“陌生”,是相對什么而言的?“不陌生”又指什么?
顯然,“陌生化”所欲使之“陌生”的,首先是藝術表現客體即表現對象,但說到表現對象或表現客體,就離不開其賴以呈現的介質——語言。因此,“陌生化”
所欲使之“陌生”的,除客體外,還有語言或語詞。而語言的陌生化歸根到底也是描寫客體的陌生化。
那么,我們生活于其中的,與我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如空氣一般為我們須臾不可或缺,而又是我們熟悉得有如自己的五官四肢的語言,為什么以及有何必要使之“陌生化”呢?
我們都知道也都承認,一般說,文學首先是一種語言的藝術。由于“陌生化”乃是文學語言的本質屬性,所以,它又是作為一種語言藝術的文學的最本質特征。
文學家與其說是在通過已知來認識未知,以增加讀者的知識,莫如說是借“新的光照”來表現對象,使人們早以熟稔的客體或事物,在新的語境中顯得“陌生”,如初次見到一般。
詩歌或文學作品中運用包括意象在內的一切手法的目的,不外乎提高作品的可感性,使人們感覺到它,而不是僅僅認知它。藝術就是要還給人們對事物的新奇感覺。文學不是對現實的反映,而僅僅是現實符號組織化了的所指。所以,文學文本不但不反映現實,而且傾向于使所表現的現實陌生化,打破我們對現實世界的習慣性知覺方式。文學使其形成陌生化的能力,恰恰是它有別于其他陳述的根本之點。“文學的特性包含在其使體驗‘陌生’的那一傾向之中,因此,文學真正應該關注的要點是分析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應的形式手法。”
什克洛夫斯基寫道:“列·托爾斯泰在其作品形式中,如同音樂一樣,創造了一種陌生化結構(用異常名稱來指稱事物)。”他認為,托爾斯泰的這種手法,來源于法國作家伏爾泰在其《天真漢》和夏多布里昂通過野人視角描寫宮廷生活的手法。他接著寫道:“但托爾斯泰最常用的手法,不是他拒絕認識事物,而是像初次見到那樣來描寫事物……”這里,所謂“像初次見到那樣來描寫事物”,就其效應來說,與王國維所說之“不隔”
之境頗為相似。所謂“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造作之態”,“語語如在目前”。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那就是要加大接受者與表現客體之間的距離——即變認識為不認識。什克洛夫斯基寫道:托爾斯泰在他的作品中,故作愚癡,裝作認不出他筆下所描寫的對象,以此來達到“語語如在目前”之效。托爾斯泰之所以“裝出”對所表現對象“一無所知”的樣子來表現事物,正是為了以此加大接受者與表現客體間的距離。
這種被什克洛夫斯基稱作“陌生化”的手法,作為藝術的一般特征,乃是語言藝術作品最普遍的原則。因為語言藝術作品“本身即手法”,所以,語言藝術作品結構的功能,就在于“將其材料轉變為可以被藝術地體驗到的東西”。“這一結構體現在作品的各種結構性手法之中,體現在作品的節奏、語音、詞匯及情節之中。手法是將非審美材料轉變為藝術作品,并賦予其以形式的那種東西”。
所以,可以說,“陌生化”乃是語言藝術的“根本大法”,是文學語言的本質特征。什克洛夫斯基在闡述“陌生化”的理論時,更多的時候喜歡援引比喻為例。所謂比喻,就是從事物的“不相似中的相似性”出發來表現事物,這正是一切“比喻”的原理,也就是別林斯基所說的“熟悉的陌生人”。藝術作為與生活截然不同的另一個經驗系列,他本身就是“比喻”性的,就是一個“大的比喻”。“一個形容詞的歷史就是一部縮寫版的詩歌風格史。”比喻的無所不在,恰恰也就是陌生化無所不在的一個證據。作為藝術的一般風格特征,陌生化乃是統帥藝術作品所用一切手法的總方法。藝術中所要用到的其他一切個別手法,都無一不受這種一般風格手法的籠罩和統轄。既然“藝術即手法”,既然一切手法的運用,其目的都不外乎要使表現客體陌生化,那么,可以設想,無論你從藝術作品中擷取多么微小的一個斷片,其中也應含有足以說明陌生化特征的分子。藝術作品中無處不充斥著陌生化的因子,它無處不在,無所不在。“我個人認為,幾乎在有形象的地方,就有陌生化。”
藝術的要義,不是使作品逼近或是酷肖本然的“真”,而是恰恰相反,是對現實和自然的創造性變形。這樣一種變形方式之所以必要,是為了使我們鈍化了的、自動化了的感覺方式活躍起來,提高作品被感受的可能性基質。所以,詩語的功能與其說是表意或傳達,倒不如說是為了造成一種特殊的審美效果。詩語是這樣,文學作品的整體結構,也是這樣。
作為藝術作品媒體的單個語詞、形象、比喻……是這樣,語言藝術作品的整體也同樣如此。
此外,陌生化還可以是在兩個就語義層面而言有若干“級差”之間的語詞中進行:由上而下;或反之,由下而上。“有時候,人們給予陌生化的題材以一種否定性的結局。”“這也就是說(用‘也就是’來開始一個句子是很愜意的)使作品改觀的那一題材是作品之外的因素提供的。”比方說,在描寫某個壞人時,“采用一種幾乎等于給他辯護的語調”。
綜觀什克洛夫斯基有關“陌生化”中對于“語義轉移”的諸種說法,被他引以為據的,有意象、比喻、明喻、暗喻、雙關、代用語、指代、逆喻等等,不一而足。
總之,“將材料置于一個異乎尋常的位置”,乃是“陌生化說”的基本含義之一。
一般說,文學家苦心孤詣、嘔心瀝血錘字煉句,唯一目的就是出新,就是使之陌生,使之與“眾”不同。
文學家的語言永遠都是“個人性的”。一般的語言在文學中是沒有地位的,除非它是作為一種“陌生化手法”
被引入文學。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杜甫自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更是以一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而傳為千古佳話。在這一點上,什克洛夫斯基滿可以欣慰地高喊:“吾道不孤!”“蓋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百戰百勝,此詩人之奇也。”我國大學者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也寫道:“近世俄國形式主義文評家希克洛夫斯基等以為文詞最易襲故蹈常,落套刻板,故作者手眼須使熟者生,或亦日使文者野。”錢先生進而指出:“抑不獨修詞為然,選材取境,亦復如是。”可見,民族和時代的空間距離,也無法阻斷詩心及文理的溝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錢先生同樣敏銳地發現:陌生化依俄國形式主義者的原意,絕非意止于“修詞”而已,而是“選材取境,亦復如是”。什克洛夫斯基指出:“在詩歌中,有時會用通常表達一定概念的語詞來表達與之不同的另一概念,這就叫比喻。在小說中,通常用來敘述一定事件鏈的手法,有時卻被用來敘述與之根本不同的另外一些事件鏈。這種方法就叫諷刺性模擬,其目的是研究藝術對象。通過這種方法,藝術可以迫使讀者重新思考事件及其因果關聯。”
陌生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在寫作中,陌生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題材的陌生化、技巧的陌生化、語言的陌生化。關于技巧的陌生化,一切新技巧的出現和運用,如意識流技巧、黑色幽默技巧、卡片式寫法、撲克牌式的隨意組合等,對于讀慣了傳統技法的作品的讀者,都有陌生化的效應。這是技巧的陌生化,下面介紹題材和語言的陌生化。
1.題材的陌生化。怎樣把熟悉的題材處理得讓讀者感到陌生呢?改變觀察和表現角度和改變事物所處的環境氣氛,是兩個重要的方法,比如黃果樹瀑布,在電影、電視、攝影、散文、詩歌中被成百上千次地表現過,是人們熟悉的。要把這個眾所周知的事物陌生化,一可以改變觀察角度,比如從水簾洞觀察,或者乘飛機在高空鳥瞰,都會使黃果樹瀑布變得陌生;二可以改變黃果樹瀑布的環境氣氛,比如月下的黃果樹,霧中的黃果樹,暴風雨中的黃果樹,夢中的黃果樹,同樣也能讓讀者獲得陌生感。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所寫的是人們熟知的舊社會,但通過狂人的眼,便使人感到陌生;王蒙在《夜的眼》中寫的首都的夜生活,并不稀奇,但從一位來自遙遠的草原的夜訪者的角度觀察,街道、路燈、行人、汽車都顯得陌生了;茨威格在《家庭女教師》中,寫的是一個老故事——雇主的侄兒誘騙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而又拋棄了她,這種事情在資本主義社會是屢見不鮮的,但從兩個稚氣的還不了解人世間罪惡的女學生眼中看來,它是陌生的,讀者也感到這個熟悉的故事陌生化了。
這些作品都是通過改變角度的方法使題材陌生化的。
2.語言的陌生化。通過遣詞造句,通過改變句子形式和各種修辭手段,可以使極為尋常的語句變得陌生。比如這樣一句話:“我受惡勢力的迫害,想反抗,卻又無法。”如果變成這樣“夜晚,墻活動起來/伸出柔軟的偽足/擠壓我,勒索我/要我適應各種各樣的形狀。”“我無法反抗墻/只有反抗的愿望。”(舒婷《墻》)兩者意思沒有變,后者卻把人們熟悉的話語陌生化了,原因是后者用了象征、擬人的修辭方法。
陌生化的技巧,是為了使讀者獲得一種新奇感。
創新非獵奇
文貴創新。新穎,新鮮,新奇,新妙,新異。或者說別具匠心,別出心裁,高人一籌,新穎別致。但必須新得健康,反對獵奇,反對去追求庸俗低級的奇趣。
新,是角度的新,思路的新,手法的新,作者內心世界的豐富和異乎尋常,絕非在牛角尖中尋找奇談異旨。
某些一心尋求獵奇,編造荒誕離奇情節的行為絕不能讓人感覺到新意,而是相反,種種奇談怪論掩蓋不了文字本身的貧乏、陳舊和平庸。何為獵奇呢?如《聊齋志異》
講的是鬼狐志怪,是否因獵奇而在文學史上不朽?當然不是。奠定《聊齋》地位的原因有:
主旨上:它是作者真實靈魂的流露,是一本“孤憤之書”,它寫鬼,寫妖,筆筆又都是寫人;寫科舉,寫官吏,寫愛情,樁樁都是人間故事,在曲折之處托鬼狐以寄寓理想,完成寓言。于是,鬼狐之事只是寄托,并非敘述的最終目的。
藝術上:《聊齋》是我國小說史上最杰出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它敘事完整,文辭從容,雅而詼諧,結構跌宕生姿,引人入勝,到達文言小說技藝的頂點。曾有學者認為,《聊齋》一書“通局無敗筆”。
事實上,在最普通、最日常的事物上,也是完全可以出“新”的;而再離奇的情節,也有可能陳腐不堪,令人不忍卒讀。寫荷花,有《西洲曲》中小家碧玉、江南風的“采蓮”、“懷蓮”、“蓮心徹底紅”,有周邦彥飄逸、文人氣的“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還有李義山凄涼的破葉,到周敦頤那里,竟變成節操的象征。
由此可見,問題不在于尋找沒有人寫過的、異常稀少的事物或事件,也不在于一樣事物被多少人寫過,而在于胸中有物,自出機杼。清代詩人、學者趙翼主張寫詩要自寫性情,推陳出新,他的“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便是明證。
- 你最喜歡的300篇哲理故事(青少年閱讀故事書系)
- 培養青少年樹立榜樣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長大課堂)
- 正能量伴我成長(成長勵志系列)
- 青春文學精品集萃叢書·快樂系列:快樂是美妙的幻想曲
- 最有啟迪的習慣故事(青少年最有啟迪的故事)
- 著名藝術家成才故事(世界名人成才故事)
- 感悟做人睿智成長:世界上最神奇的青少年做人做事課
- “我的青春我的夢”全國中學生校園美文精品集萃叢書:只是偷偷地喜歡你啊
- 改變世界的科學家:生物學家的發現
- 青春美文精品集萃叢書·回憶長廊系列:回憶是畫滿童真的彩紙
- 果殼幫你選專業(2017版)
- 西點軍校給男孩最棒的禮物
- 學會成熟為人的故事(青少年學會成熟的故事)
- 發明家成長故事(激勵學生成長的名人故事)
- 塑造陽光帥氣的男孩故事(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