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少數民族節(jié)日(2)

火把節(jié)第二天為頌火、贊火,彝語稱“都格”,這天是火把節(jié)的高潮。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上節(jié)日盛裝,帶上準備好的坨坨肉、蕎饃等,聚集在祭臺圣火下面,參加各種各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有賽馬、摔跤、唱歌、選美、爬竿、射箭、斗牛、斗羊、斗雞等。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彝家選美活動。族中長者要按照傳說中的民族英雄形象選出勤勞勇敢、英俊瀟灑的美男子,和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美女。摔跤活動在彝族很盛行。每個村寨都推選出本寨最強壯而懂技巧的摔跤能手參與比賽,獲勝者除了獲得獎品,還將為本寨贏得榮譽。斗牛、斗羊和斗雞等活動也是彝族地區(qū)古老的競技習俗。斗牛時,人們圍在大圓型場地外,場地上兩頭剽悍的牯牛在主人的吆喝中和觀眾的吶喊聲中拼命抵角搏斗,人們給獲勝的牛披紅掛彩,牛的主人不僅會得到獎品,還會贏得牧牛好手的榮譽。與這些緊張刺激的“比”與“斗”的場面相對應,青年男女另有輕松曼妙的對歌跳舞活動。尤其是傍晚時,成千上萬的火把形成一條條火龍,從四面八方涌向一個地方。人們將火把圍成一堆一堆篝火,圍著篝火盡情地唱跳狂歡,盡顯彝族人的熱情奔放與出眾才藝,至深夜不歇。當篝火要熄滅的時候,一對對有情男女悄然走進山坡、樹叢,在油傘下互訴衷情。也有人因此將火把節(jié)稱為彝族青年的“情人節(jié)”。

火把節(jié)的第三天為送火,彝語稱“都沙”或“朵哈”,這是彝族火把節(jié)的尾聲。夜幕降臨時,祭拜火神,吃完晚飯后,各家各戶陸續(xù)點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約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設祭火臺,舉行送火儀式。儀式中,要念經祈禱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薩賜給子孫安康與幸福,賜給人間豐收和歡樂。人們舞著火把念唱祝詞:“燒死瘟疫,燒死饑餓,燒死病魔,燒出安樂豐收年。”以此祈求家宅平安、六畜興旺。這時,還要把第一天宰殺的雞翅雞羽等帶來一起焚燒,象征邪惡的精靈和病魔瘟神也隨之被焚毀了。然后找一塊較大的石頭,把點燃的火把、雞毛等一起壓在石頭下面,象征著壓住魔鬼,保佑家家人畜興旺、五谷豐登。最后,各村寨把游龍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表示眾人團結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災害等。不難看出,火是火把節(jié)的核心元素,這與古老的火崇拜觀念有直接關聯(lián)。人們以火照田祈吉,求生活和順紅火。同時,又借助同族集會的機會,增強社會網絡互動,用火把照亮情感交流的通道,求得內心紅火。

4.瑤族盤王節(jié)

瑤族盤王節(jié),又叫跳盤王、還盤王愿,是瑤族人民祭祀祖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廣西、廣東和湖南等瑤族聚居區(qū)都有流傳?!氨P王”是瑤族子嗣對創(chuàng)世始祖神盤瓠的尊稱,畬族、黎族及部分苗族也奉盤瓠為始祖神,也有祭盤王習俗。

瑤族過盤王節(jié)的古老習俗早在晉代干寶的《搜神記》中就有記載。民間關于盤王的傳說和祭盤王儀式等都廣有流傳,瑤族地區(qū)的盤王傳說講,古時高王與評王爭高下,評王張榜招賢,允諾誰能斬下高王首級來獻,就把公主嫁給他。龍犬盤瓠得知此訊,就揭下金榜。渡海到了高王身邊。盤瓠假裝殷勤,得到高王的寵信。一天,趁高王醉酒不備,盤瓠咬下高王的頭,獻給評王,娶了三公主為妻。盤瓠告訴公主,把它放到蒸籠里蒸七天七夜,它就能變成人。公主照辦,蒸到六天六夜時,公主有些擔心,就偷偷揭開蓋子看,盤瓠果真變成了人,但因不滿七天七夜,他頭上和小腿上還有許多毛沒脫落干凈,后來就用布帶把頭和小腿裹起來。盤瓠變成人后,評王派他到會稽山為王,號稱盤王。盤王和三公主婚后共生下六男六女,評王各賜一姓,成為最早的十二姓瑤族。有一次,盤王與六個兒子上山打獵,他去追趕一只山羊,不小心被羊角所傷,跌落下山崖。盤瓠的尸體掛在一棵樹上,他的兒女們將這棵樹砍下掏空做鼓身,剝下羊皮蒙上,做成長鼓。他們背起長鼓,邊敲邊哭邊唱,追悼盤王。

祭盤王也一直是盤王節(jié)的重要內容。盤王節(jié)是紀念盤王誕辰,日期在農歷十月十六。每年或每隔幾年、十幾年舉行一次隆重的“還盤王愿”祭儀,俗又稱“做盤王”。于年初許愿,年底舉行還愿儀式。除家家祭祀外,還有合族、合寨或聯(lián)寨舉行大祭。不管哪種形式,都要殺牲祭祀,并設宴款待親友。小祭一天一夜,大祭三天三夜或一天兩夜,也有的長達七天七夜。

過盤王節(jié)時,首先是敬奉盤王。人們要設置祭壇,懸掛諸神像,正中最大的一張就是盤王像,左右是真武、功曹、田公、地母等神像。祭祀開始,鳴火銃三響,接著鞭炮齊鳴。在鞭炮聲中,族老寨老在神像前供奉豬頭、糯米粑、雞肉和酒等祭品,恭請眾神降臨享宴。人們面對神像,低頭默禱,表示敬仰感激之情。然后恭請祖神前來享樂同慶,請祖神時要將開始掛的其他神像撤下,供長鼓、瑤錦,由一俊美少女扮新娘,藝人歌舞,獻藝給盤王。由眾師公誦唱《盤王歌》,眾人跳盤王舞。歌舞歡鬧也是盤王節(jié)中的重要內容,由青年男女盛裝盛情表演,俗稱“耍歌堂”。《盤王歌》是瑤族的民族古歌,主要唱敘盤王一生的事跡,贊頌始祖功德,展示瑤族先民的生活與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教育后代要慎終追遠,莫忘祖根。跳盤王舞時,每人手拿或腰掛長鼓群舞,一般為雙人或四人對舞。舞姿健美、威武,模擬先人出征殺敵、狩獵墾荒的一幅幅歷史畫面。祭頌儀式之后,是送盤王儀式。要收好神像、撤下供品等,盤王節(jié)儀式即告結束。5.苗族鼓藏節(jié)鼓藏節(jié),苗語稱“噥江略”,意為鼓社節(jié),即以血緣宗族為單位的祭鼓活動。古時,漢族人見苗族人用牯牛的內臟和胸部肉來祭祖,又稱為“牯臟節(jié)”。漢族文獻對鼓藏節(jié)記載最早的見諸于清朝乾隆時期的《貴州通志》:“黑苗在都江勻、丹江、鎮(zhèn)遠之清江、黎平之古州……宰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日吃牯臟。”鼓藏節(jié)是苗族傳統(tǒng)的祭祖大典,流行于在黔東南苗族聚居區(qū)等地。按苗族古訓,每十二年舉辦一次鼓藏節(jié),每次持續(xù)四年,前三年苗語稱“噥江來”,意為“祭黑鼓節(jié)”,第四年叫“噥江魯”,意為“祭白鼓節(jié)”。黑白之名與祭祀用牲有關:前者指用黑毛水牛祭祖;后者指豬的黑毛被褪去后成了白豬。20世紀初,“鼓藏頭”和寨老等人為減輕族人負擔,將歷時四年的鼓藏節(jié)改為三年,并只祭“白鼓”,還將木鼓改為銅鼓等。

據考證,鼓藏節(jié)在夏朝時期的古三苗國就已經有了。三苗國在與夏朝的戰(zhàn)爭中解體,族人外遷。苗族在向西南遷徙的過程中仍過鼓藏節(jié)。苗族遷徙到雷公山地區(qū)定居后,鼓藏節(jié)更為盛行。鼓藏節(jié)在民國時期仍然盛行,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曾被禁止,80年代后得以恢復,持續(xù)至今,用牯牛祭祖的習俗也部分恢復。

關于鼓藏節(jié)的來歷,《苗族古歌》里說,人類祖先姜央過鼓藏節(jié)是為了祭祀創(chuàng)世祖先蝴蝶媽媽:

聰明勇神七十個,雷聲咚隆天上鳴,來祭妹榜老媽媽,妹榜妹留很高興。

“妹榜妹留”即姜央的媽媽,又叫蝴蝶媽媽。傳說蝴蝶媽媽是楓樹心生出來的,所以苗族崇拜楓樹。用楓樹做成的木鼓也就成了祖宗靈魂安息之地,祭祖在儀式上基本上以祭鼓為核心。民間傳說中講姜央祭祖的直接動因是去疫求豐收。據說,有一年,苗族地區(qū)突發(fā)瘟疫,死了很多人。又一年,天旱無收。姜央認為這是祖宗怪罪他們沒有祭祖而降的災害,于是決定祭祀蝴蝶媽媽,祈福于子孫。木鼓造好后,姜央用牯牛祭祖。蝴蝶媽媽很高興,就收起瘟疫,普降甘露,年年豐收,歲歲太平。

姜央自此訂下規(guī)約,規(guī)定以后每十二年祭祖一次。后世子孫代代相傳,便相沿成俗。

舉辦鼓藏節(jié)的規(guī)模以鼓社為單位。鼓社是苗族古代以父系宗族集團為單位形成的地域社會組織,一個鼓社包括一至幾十個村寨不等。鼓藏節(jié)可在各村寨輪流舉辦,儀式操辦由鼓社的首腦“鼓藏頭”負責,鼓藏頭由集體選舉或世襲產生。鼓藏節(jié)的主要儀式依次為“招龍”“醒鼓”、“迎鼓”“審?!焙妥詈蟆鞍坠墓?jié)”祭祖儀式等。

“招龍”儀式在鼓藏節(jié)的第一年二月申日舉行。屆時,全鼓社男女老幼都集中到迎龍場的楓香神樹腳,神樹上貼滿了剪紙?zhí)枅D案和小紙人地神?!肮牟仡^”在五彩寶輦下主持“招龍”儀式,擺放的祭品有豬胸部肉,十二碗酒,十二碗雞、鴨和魚。身著祭服的祭師首先念“招龍”詞,念畢,朗聲背誦家族史,向全體族人進行勿忘苗族歷史的教育。念完家史,祭師用麻線穿住一只綠頭公鴨的鼻子,沿著山的“龍脈”回到山寨。一伙精壯漢子緊隨祭師身后,拿上許多五彩三角小旗和小紙人(地神),沿途插放,一邊吹奏“招龍”蘆笙曲,一邊呼喚:“快醒快醒地龍,神鼓藏節(jié)日已來臨,起來與祖神共歡慶?!奔缼熞獙母骷揖奂摹罢旋埫住焙痛迕駛冊诟浇埫}上挖來的“龍土”,連同豬肉一起,分發(fā)給寨子里的每一家,表明已經將龍引進了各家各戶,他們將得到龍的護佑。全體族人還要在山上植樹,而后踩鼓跳笙,歡度節(jié)日。

“醒鼓”儀式意在喚醒祖宗鼓,在第一年的七月寅日舉行,地點在鼓山上的神圣鼓廟里,儀式由身著鼓藏服的“鼓藏頭”主持,參加人員有祭師、各寨寨老、各家族代表,祭品有酒、雞、鴨、魚和糯米飯,每樣祭品分成十二份擺放,祭師首先念誦《醒鼓詞》。念畢,殺一只綠頭公鴨,將鴨血淋灑在圣鼓周圍。寨老們吹響蘆笙,“鼓藏頭”用槌敲鼓三下,然后祭師再念《醒鼓詞》?!靶压摹标犖榛氐秸系摹肮奶谩睍r,全體寨民到“鼓堂”迎接。按傳統(tǒng),每次鼓藏節(jié)都要砍楓樹做新鼓換舊鼓,后來改木鼓為銅鼓,并把銅鼓存放于“鼓藏頭”家。逢此節(jié),就把銅鼓抬出來祭祀。

第二年十月卯日舉行“迎鼓”儀式。儀式地點、參加人員和擺放的祭品都與“醒鼓”儀式相同。祭品擺好后,祭師念誦《迎鼓詞》。念畢,“鼓藏頭”舉砍刀在前開路,象征性地將祖靈圣鼓迎回山寨,迎鼓隊伍吹奏蘆笙跟隨,回到山寨鼓堂,全體村民跳“踩鼓舞”恭迎,之后,在河灘上舉行斗?;顒印?

“審?!眱x式在第三年的四月吉日舉行。審牛時要唱《贊牛歌》,并用芭茅草掃遍牛的全身,表示將附在牛身上的邪氣驅除,同年九月丑日,舉行獻牲、祭鼓儀式,將每頭已按習俗打扮過的祭祖牯牛宰殺用于祭祖,先殺“鼓藏頭”家的牛,再殺其他牛。當晚各戶家祭。節(jié)日共計十四天,最后一天全體寨民集中到鼓廟舉行祭鼓儀式。之后,載歌載舞,整日歡娛。

第四年十月丑日,舉行“白鼓節(jié)”,是鼓藏節(jié)的結束儀式。這天天亮以前,“鼓藏頭”家要擇吉時率先祭祖,然后燃放鞭炮告示全寨,寨中其他人家才能開始。獻給祖宗的豬此時被苗人視為“圣豬”,言語上不能有所冒犯,必要的指稱都用吉祥隱語替代,比如“殺豬”叫“敬官人”,“刮豬毛”稱“脫官服”,“豬胸肉”為“倉門肉”等等。中午各戶舉行家祭,在祖靈神龕前擺好“倉門肉”、米酒等祭品,家主人焚香祈禱,求祖宗降福于全家。祭祀完畢,主人將“倉門肉”切成小塊,分給就餐的每一個人,以示與祖先共享,并獲得了祖先保佑。寅日全體寨民在鼓廟舉行公祭,“鼓藏頭”向著神鼓燃香跪拜,虔誠禱告:“祖靈圣鼓像太陽,照耀全族人”,“族人共享?!?。禱告結束后,“鼓藏頭”敲響神鼓,族人踩鼓歌舞,與祖先同歡慶。“白鼓節(jié)”的第十四天,將祖靈圣鼓送回。至此,持續(xù)四年的“鼓藏節(jié)”全部結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武义县| 栾城县| 犍为县| 正阳县| 翁牛特旗| 泽普县| 兴国县| 南涧| 安远县| 海原县| 台江县| 乌拉特前旗| 东乌| 寿阳县| 攀枝花市| 莲花县| 阜阳市| 通海县| 陕西省| 万山特区| 温泉县| 罗定市| 夏河县| 平利县| 宁德市| 丁青县| 农安县| 竹山县| 仁化县| 闵行区| 马山县| 南木林县| 成武县| 申扎县| 临清市| 密山市| 商河县| 江油市| 河津市|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