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唐詩篇(9)
書名: 唐詩宋詞元曲300首鑒賞(中華古文化經(jīng)典叢書)作者名: 盛慶斌編著本章字數(shù): 4995字更新時間: 2016-02-23 14:31:40
后兩句“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這一聯(lián)是歷代被譽為煉字典范的名聯(lián)。其中“咽”與“冷”字尤為精到。山泉在崢嶸的石縫中流淌,泉聲自不能輕快流暢,那聲音正像極若有若無的嗚咽之聲。而“冷”字用得更妙。這里是古木森森的“深山”,到處是高聳的“青松”,日光自是不能普照,且是“薄暮”時分,返照的夕陽涂抹在青森的松林上,豈不“冷”哉?這一聯(lián)非常準確地把握住景物的特點,表現(xiàn)傳神,構(gòu)造出一個遠離塵世、寧靜幽深的環(huán)境。
末兩句“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這一聯(lián)寫詩人在傍晚終于到達寺院,面對一潭空闊幽靜的潭水,不僅想到《涅槃經(jīng)》中所說的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其性暴烈的毒龍的故事。想到佛法可以制服毒龍,也可以制服世人的機心妄想,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這兩句摻入佛語,反映了詩人一直想要離塵絕世的思想情緒。
此詩意在寫山寺,但并沒有一字寫寺,而是通過“云峰”、“古木”、“深山”、“鐘聲”“危石”“青松”“空潭”描寫來表現(xiàn)出寺之深清幽,手筆不凡。
山居秋暝[1]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2]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3]
【注釋】
[1]暝:日落,天黑。[2]竹喧句:浣衣女子結(jié)伴歸來,竹林里傳來一陣喧笑。蓮動句:指溪中蓮花搖動,知是漁船順流而下。[3]“隨意”二句:《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乃招致隱士之辭。這里反用其意,是說春天的芳華雖已消歇,秋景也佳,王孫自可留在山中。
【鑒賞】
此詩是王維居輞川時所作。描繪的是秋天傍晚的山居之景,是王維眾多吟詠山居生活的詩中最為有名的一首。
詩題《山居秋暝》,簡潔地指明了這首詩所寫的地點與時間。山居之景,秋暝時分。
首聯(lián)“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林木茂密,掩蓋了人跡,一個“空”字,強調(diào)了山中如世外桃源般的幽靜。這是一個秋天的傍晚,剛下一場雨。“新雨后”、“晚來秋”淡淡幾字,一陣清新、涼爽之氣撲面而來。“后”“秋”兩字拖音字相對,讀來語氣舒緩,詩人悠閑自在的心境自在其中。
頷聯(lián)也是此詩流傳最廣的一聯(lián)。“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松林顯得格外清新,皎潔的月光從密密的松林中灑下,清澈的泉水從光滑的巖石上靜靜淌過,泉水映著月色,發(fā)出銀亮的光。這一聯(lián)寫月光如水,是寫“靜”;寫清泉流淌,是寫“動”,動靜結(jié)合,簡簡單單的十個字塑造了一個明凈超脫的意境。
接下的兩句寫山中人們的生活。“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兩句從視覺、聽覺兩方面進行描寫,使詩中的形象更加逼真,更富有生氣。這一聯(lián)先寫果后寫因,利用人們的期待效應(yīng),制造了一個恍然大悟的效果。“歸”和“下”字原本應(yīng)分別放在“浣女”和“漁舟”之后,但是詩人有意將它們倒裝,不僅使這一聯(lián)音韻和諧,而且突出了幾分動感。
雨后的空山是那樣清新高潔,山中的人們是那樣安逸自在,詩人頓時感到找到了一個世外桃源。他忍不住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句詩化用了《楚辭·招隱士》的典故,并反用其意,含蓄地將自己留戀山林的心情表達出來。
此詩不僅寫出秋日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而且也流露出詩人自己領(lǐng)受這種佳景的愉快和對山林生活的依戀。與王維后期的山水詩相比,少了幾分孤寂,多了幾分清新,幾分生活氣息。全詩不事雕鑿,天然入妙,高步瀛評曰:“隨意揮寫,得大自在”(《唐宋詩舉要》)是最恰當不過的。
終南別業(yè)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1]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2]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3]
【注釋】
[1]中歲:中年。陲:邊。[2]勝事:美好的事,快意的事。[3]值:遇見。
歷代詩評家往往認為王維詩歌最突出的風(fēng)格便是“清淡自然”四個字。這一風(fēng)格首先體現(xiàn)在詩人那些反映隱逸生活情趣的山水田園之作中。而《終南別業(yè)》便是這類詩歌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第一聯(lián)“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敘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厭倦俗世而信奉佛教,晚年隱居終南山邊。
第二聯(lián)“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寫詩人隱居終南別業(yè)的生活。“興來”是說隨意而行,“每”是說常常這樣做,“獨”與“自”兩字,寫出詩人自得其樂的心態(tài),“勝事”強調(diào)了這種生活的快樂。在這里,詩人并未蕩開筆墨細寫所見之美景,所遇之快事,但一個悠然自得的隱者形象已現(xiàn)在讀者面前。
第三聯(lián)“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進一步寫詩人尋訪的雅興與意趣。簡單兩句勾畫出一個心境閑適、隨意而行、自由自在的隱士的形象:他溯流走去,不知不覺竟走到水的盡頭,看樣子是無路可走了,那干脆就坐下來吧,閑看眼前朵朵白云徐徐升起……白云在詩歌中素來就是一個代表著自由自在、悠閑飄逸的意象,我們的詩人又何嘗不是這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呢?這一聯(lián)最為人稱道的是它表意簡潔,詩中有畫,且蘊含生活哲理。近人俞陛云在《詩境淺說》中便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云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xué)之義理無窮。此二句有一個化機之妙。”最后一聯(lián)寫“偶然”遇“林叟”,便“談笑”“無還期”
了,寫出了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fēng)采。對句既純屬自然,又隱含哲理。
此詩寫景、述情,皆似信手拈來,毫不著力,可謂平淡自然,但詩中作者那種悠閑自得的雅興與超然出塵的心態(tài)卻已躍然紙上。所以方回稱贊此詩“有一唱三嘆不可窮之妙”(《瀛奎律髓匯評》),紀昀也說“此詩之妙,由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瀛奎律髓匯評》),所言極是。
歸嵩山作[1]
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2]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guān)。[3]【注釋】
[1]嵩山:又稱嵩高山,在今河南登封北。[2]薄:草木叢。閑閑:從容自得的樣子。[3]迢遞:遙遠的樣子。關(guān):本意指門閂,這里代指門。
此詩作于開元二十二年(734)秋,寫作者辭官歸隱嵩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
首聯(lián)“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寫歸隱出發(fā)時的情景。“清川”,清清的流水;清清的流水圍繞著草木叢生之地。這是寫所見之景。“車馬去閑閑”,這是詩人寫自己的車馬悠閑自得地行走在路上。車馬本無心,何來“閑閑”之感?這正是王國維所謂“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脫離了官場是非,詩人感覺就像清川一樣自由,像車馬一樣悠閑。
頷聯(lián)繼續(xù)寫景,仍是托物寄情,寫自己歸隱之情如流水歸海之心不改,如禽鳥至暮知還。這句似化用陶淵明《飲酒》其五中名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化用得不著痕跡。“暮禽”二字也包含著“鳥倦飛而知還”之意,暗示出自己退隱的原因是對現(xiàn)實、對仕途的失望與厭倦。
頸聯(lián)寫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王維很善于選擇適于表現(xiàn)自身心境的景物,并加以組合。四個景物,城是荒廢多日的,渡口是許久以前的,陽光是夕陽西下,已近黃昏,連眼前的山景都是秋景,草木凋零。四個景物組合在一起反反復(fù)復(fù)地都在說一個詞——蕭索。這兩句詩是寓情于景,反映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不知想到了什么,隱隱地詩人的心緒又開始低落下來。末聯(lián)“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guān)”,寫詩人遠遠地來到嵩山下安家落戶,決心歸隱謝客。“迢遞”二字,暗示歸隱之高潔和詩人從此與世隔絕、不問世事的宗旨。而“閉關(guān)”二字不僅指關(guān)門的動作,而且含有閉門謝客的意思。這句在敘事寫景中仍在表達歸隱后的心情,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此時的心情又轉(zhuǎn)向沖淡平和。
這首詩前四句寫歸山途中所見風(fēng)景,情調(diào)閑適;后四句通過對荒城古渡、秋山落日蕭索景象的刻畫,表現(xiàn)出詩人歸隱后的落寞心情,景與情契合交融,字里行間隱約地顯示了作者心緒的細微變化:由閑適自得,到落寞凄清,然后又轉(zhuǎn)向平和恬靜。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1]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2]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3]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注釋】
[1]太乙:即“太一”,終南山主峰,也是終南山別名。
天都:一說指帝都,即唐都長安;一說指天庭。海隅:海邊。[2]靄:云氣。[3]分野:古時以地上的州國同天上的星辰位置相配,謂之分野。
【鑒賞】
開元二十九年(741),王維歸京后,曾隱于終南山,本詩寫于是時。
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九說:“右丞五言律有兩種,一種以清遠勝,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是也;一種以雄渾勝,如‘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是也,當分別觀之。”《終南山》當屬后者。
此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lián)寫遠景,“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這里用了夸張的手法。清沈德潛說“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遠”,山高到接近天庭,當然是極高了,山脈綿延不斷,能從長安附近延伸到海邊,當然是極遠的了。以藝術(shù)的夸張,極言山之高遠。
頷聯(lián)寫近景,寫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云氣變幻之妙。“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云霧在回望中合成一片,但走近了卻是看不到。王維以簡簡單單的十字,卻喚起了有過游山經(jīng)驗的人的印象。這一聯(lián)用了互文修辭,“青靄入看無”與前句“白云回望合”交錯使用,相互補充。
頸聯(lián)仍是寫景。此詩首聯(lián)從大處著手,寫終南山全景;頷聯(lián)從細處入筆,寫云霧之妙;頸聯(lián)又從大處著眼,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tài)。“分野中峰變”,乃作者立足中峰,縱目四望的感受——終南山之大,使得中峰所隔,分野就變了;“陰晴眾壑殊”仍是寫其大,大到全山沐浴在同一片陽光下,由于山勢有遮隔,各山陽光強弱有無不一,這邊陽光普照,那邊卻是陰云密布。
末聯(lián)突然筆鋒一轉(zhuǎn),不再寫景,而寫詩人自己想投宿山中人家,隔著水問對岸的樵夫。這句粗看似來得突兀,但細細品來,至少有三個好處:一是寫出山的遼廓荒遠,二是為原本無聲之景加入聲音,而且是“隔水”的空遠之聲,三是點出了主人公的活動,給全詩又添一筆動感。
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九中評此詩:“于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手筆不在杜陵下。”而這首詩之所以可以于四十字內(nèi)無所不包,其關(guān)鍵正在于詩人并非重于細繪山的各種形態(tài),而是極度渲染山之神韻,終以勁健筆力,磅礴氣勢為偌大一座終南山作了一個傳神寫照,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大、雄峻、幽深,這正是所謂的“尺幅具萬里勢”。
漢江臨眺[3]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2]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fēng)日,留醉與山翁。[3]
【注釋】
[1]漢江臨眺:一本題作《漢江臨泛》。[2]楚塞:指古代楚國地界。三湘:湘水合漓水稱漓湘,合蒸水稱蒸湘,合瀟水稱瀟湘,故稱三湘。荊門:在今湖北荊門南。九派:九條支流。[3]襄陽:在今湖北襄樊市。山翁:指晉代山簡,竹林七賢山濤之子。曾鎮(zhèn)守襄陽,好飲,每飲必醉。
【鑒賞】
此詩是王維于開元二十八年(740)途經(jīng)襄陽時所作。詩題《漢江臨眺》中的“漢江”即漢水,“臨眺”,登高遠望。可見這首詩寫的是在襄陽登高遠眺時所見之景色。
首聯(lián)“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寫奔涌而來的三湘之水接連荊楚要塞,又在荊門一帶與長江九派支流匯合。這一聯(lián)雖無一字提及漢水,卻已給人以浩瀚漢水雄渾壯闊的整體印象,為全詩渲染氣氛。漢水接三湘通九派,都不是單純的登高遠眺所能看到之景,倒像是從飛機上俯瞰所見。但詩人硬是通過想象將這樣一幅大的畫面,僅用兩句五言就表現(xiàn)出來,這便是所謂的“尺幅具萬里勢”了。頷聯(lián)開始結(jié)合自身的印象與感受來寫眼前所見之遠景。前句“江流天地外”,用了夸張手法寫漢江的浩瀚空間,看起來好像都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后句“山色有無中”,寫在江邊眺望遠山,山色淡到極點,若有若無,似隱似現(xiàn)。一句“有無中”將那由于距離極遠而迷離朦朧、變幻不定的山色逼真?zhèn)魃竦貙懥顺鰜怼_@一聯(lián)意境高曠,氣象遠大,元方回評此聯(lián)乃“足敵孟(浩然)、杜(甫)岳陽之作”。
頸聯(lián)轉(zhuǎn)而寫近景:“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寫眼見江水一片浩淼,郡城(指襄陽)好似浮在水波上一般;波濤激蕩滾動,遠方的天空似也被撼動了。這里詩人的筆法極靈動,一“浮”一“動”,全從個人主觀的印象與感覺著筆,令詩人筆下之景似乎都動起來了,更能喚起讀者的想象,傳達出漢水浩淼的神韻。
末聯(lián)“襄陽好風(fēng)日,留醉與山翁”,引曾鎮(zhèn)守襄陽的晉人山簡的故事,言欲與山翁共謀一醉,表現(xiàn)出對襄陽風(fēng)物的熱愛之情。此情與前三聯(lián)之景相應(yīng),言盡而意無窮。
全詩格調(diào)清新,意境優(yōu)美,在描繪景色中充滿了樂觀情緒,給人以美的享受。其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歷來為人們所傳誦,不愧為千古佳句。
積雨輞川莊作[1]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2]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xí)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3]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4]